柔福帝姬,古代皇室父皇的堂兄应该叫什么?
1、公主的堂兄弟肯定是皇族,也就是王爷的子女了,一般称世子和郡主。在官方场合,后者要称呼前者XX公主(这个要看公主有没有封号,比如清河公主、柔福帝姬等等。),公主一般称呼XX王世子或者XX郡主。如果私下关系好,可能会称呼堂兄、堂妹等(这个是猜测,一般官史无载,在者古代封建等级森严,不可胡乱称呼)。
2、对堂兄弟基本同上。只是有一点,皇族无表亲。什么舅舅、表哥、表弟,都是臣子。先君臣,后父子。所以皇子称呼表兄弟可以直呼其名,或者直呼其官职。
3、一般父皇的兄弟称皇叔、姐妹称皇姑。隔代的堂亲,母亲这边的表亲,按礼法都是臣。
公主怎么称呼父皇的兄弟?
公主的堂兄弟肯定是皇族,也就是王爷的子女了,一般称世子和郡主。
在官方场合,后者要称呼前者XX公主(这个要看公主有没有封号,比如清河公主、柔福帝姬等等。),公主一般称呼XX王世子或者XX郡主。如果私下关系好,可能会称呼堂兄、堂妹等(这个是猜测,一般官史无载,在者古代封建等级森严,不可胡乱称呼)。
2、对堂兄弟基本同上。只是有一点,皇族无表亲。什么舅舅、表哥、表弟,都是臣子。先君臣,后父子。所以皇子称呼表兄弟可以直呼其名,或者直呼其官职。
3、一般父皇的兄弟称皇叔、姐妹称皇姑。隔代的堂亲,母亲这边的表亲,按礼法都是臣。
历史上太后怀孕了该怎么处理?
公元前 238 年,大臣正式向秦始皇告发嫪毐:原来嫪毐不是宦官,而是吕不韦安排进宫的“假阉人”。恼羞成怒的嬴政没有当即捉拿嫪毐,而是秘密制定一个计划。
一日,嬴政像往常一样来甘泉宫看望母亲赵太后,他阻止宫人通报,一个人悄悄走进母亲的寝宫,只见眼前景象其乐融融,赵太后与嫪毐亲密无间,膝下还有两个毛孩子在嬉闹。
嬴政心里已确认大臣所告非虚,自己的母亲,贵为一国太后,竟然和一个宫人私通,还生了 2 个孩子,简直是奇耻大辱,秦国之耻。
这时,嫪毐猛地发现了早已立在殿内的嬴政,吓得连滚带爬赶忙跪下,赵太后也是一惊,不知自己的儿子何时进来的,连忙整理仪容,故作镇定。嫪毐看嬴政盯着两个孩子出神,立马把孩子拉到身边,一边磕头一边解释说孩子是自己的侄儿,因太后看着欢喜,所以留在宫中给太后逗个趣。
嬴政完全没有理会旁人,只是和颜悦色地蹲下来将两个小孩唤到身边,手指着太后问他们,那个人是谁,懵懂无知的孩子带着稚音说:娘亲。
赵太后和嫪毐心想一切都完了,只求嬴政放过两个孩子。没想到,嬴政却一言不发只身离开了甘泉宫。
嬴政走后,嫪毐知道活不成了,于是劝说赵太后谋杀嬴政,夺权大权,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赵太后,竟同意嫪毐谋害自己的亲儿子,可见“恋爱中的男女智商往往为 0”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嬴政真的打算放过他们吗?作为千古一帝,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他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换句话说,他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嫪毐,他真正的目标是谁?当然这要从赵太后还是赵姬的时候说起了。
当赵太后还是赵姬的时候,她只是富商吕不韦的一个姬妾,秦赵两国交恶,嬴政的老爹赢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因为不受宠,就给送到赵国当质子。
两国关系不好,赢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异常艰难。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吕不韦得知后,携重礼求见,据记载,吕不韦第一次见到赢异人便觉“奇货可居”,于是准备做一笔大买卖。
吕不韦游说道:"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
异人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
异人明白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很快两人达成了政治同盟,异人许诺如果计划成功,将以分国作为答谢。
吕不韦当即赠送 500 金给赢异人,作为他日常开销,另外自己再自费 500 金帮助赢异人去活络活络人脉,为日后继承大统做好准备。
他首先要笼络的是华阳夫人,由华阳夫人的姐姐牵线搭桥,赠以贵重物品无数,华阳夫人是太子安国君的最得宠的夫人,然而却没有自己的孩子,从这一点看,吕不韦善于钻营。
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华阳夫人收赢异人为义子,并且经常在安国君耳边吹枕边风,说异人如何孝顺,如何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
安国君在华阳夫人的提议下立赢异人为继承人。
有一天,嬴异人在吕不韦的家里喝酒,吕不韦为了讨他欢心,特意让自己宠爱的姬妾赵姬跳舞助兴。
赵姬穿着半明半透的衣服极尽诱惑,翩翩起舞,嬴异人一见钟情。吕不韦也瞧出了赢异人的心思,便顺水推舟地将赵姬送到了他的卧榻,她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嬴异人的妻子,不久诞下麟儿取名政。
不久,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异人为太子,赵国护送赢异人及其妻儿回到秦国,在位不到一年,秦孝文王突然薨逝,异人继位,即秦庄襄王,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候,食邑十万户,赵姬也顺势从一个舞姬一跃成了王后。
好景不长,赢异人在位不到 3 年,便驾鹤西去,13 岁的嬴政初登宝座,封赵姬为赵太后,尊吕不韦为仲父,国事全部交由他代为处理,可以说此时吕不韦的权力达到顶峰。
嬴政虽然年幼,却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知道要想将大权收囊中,吕不韦便是一座不易翻越的大山,然眼前势单力薄,只能潜心笃志,以待时日。
再说回主角赵太后,当时不到 30 岁,正是年轻貌美,如狼似虎的年纪,加上之前本就是吕不韦的姬妾,于是,很快两人旧情复燃,吕不韦随意出入宫闱毫不避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不韦渐渐年迈,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加之他感受到日渐强大的嬴政已对自己虎视眈眈,他害怕日后会东窗事发,于是他开始想法设法让自己全身而退。
这时候,市井之徒嫪毐出现了,他人才高大,模样俊朗,稍作打扮,便能引无数妇女为之折腰,况且他还有一项“特殊本领”:房闱之事很是厉害。
《史记》云:“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吕不韦将嫪毐送给了赵姬,因宫闱重地,不允许有男人自由进入,为了掩人耳目,吕不韦命人拔掉了嫪毐的胡子,让他学习宫人的行为举止,就这样,嫪毐被当做“阉人”送到了赵太后的床榻之上。
赵太后对嫪毐很满意,也很喜欢,朝夕不分,时时刻刻黏在一起。
《史记》记载:“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很快,赵太后便怀孕了。
为了不让嬴政知道,赵太后带着嫪毐躲到咸阳郊外的雍宫,并顺利生下两个孩子。假如嫪毐能安于现状,就没后面什么事了,坏就坏在,嫪毐恃宠而骄。
仗着赵太后的宠爱,暗中生了谋主篡位的心思。有一天,嫪毐与朝臣醉酒,一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阴谋诡计,还对外称是嬴政的假父,这才使得大臣向嬴政告状。
其实,个人觉得,嬴政未必不知道自己的母亲与别人私通,很大程度上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种儿女情长的事与统一六国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但嫪毐之心,人尽皆知了,风言风语已经传过来了,嬴政就不得不管,更何况,还可以利用嫪毐这枚棋子打到吕不韦。
嫪毐心知东窗事发,结党营私,与太后密谋杀害秦王。
他偷取太后和嬴政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士兵攻击嬴政的宫殿。其实嬴政早已识破他的诡计,只等来个瓮中捉鳖,命昌平君攻击嫪毐,嫪毐败阵,被诛三族,嫪毐及其党羽均被判车裂之刑。
紧接着,发兵将雍宫团团围住,搜出了赵太后与嫪毐的两个孩子,并当着赵太后的面将他们装进麻袋活活摔死,赵太后当场昏了过去,随后,嬴政不顾大臣们的劝告,将自己的母亲驱往别宫囚禁了起来。
赵太后与嫪毐之事因吕不韦而起,嬴政顺势将吕不韦贬往蜀中,眼看自己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瞬间崩塌,吕不韦在绝望中饮鸩自绝,赵太后得知后,伤心不已,三四年间也随之而去。
其实,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怀孕的太后,秦国民风开放,始皇帝的高祖母,历史上第一个尊称太后的女子——宣太后(芈八子)就曾光明正大地和义渠王结婚生子。
同样是太后怀孕生子,宣太后和赵太后的结局可就太不一样了。
宣太后芈八子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昭襄王的生母,惠文王的嫔妃。芈八子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出生于楚国,作为媵室嫁往秦国,后被惠文王宠幸,封为“八子”,并以位份不高的“八子”,一跃成为秦帝国的太后,并在往后 36 年里,成为秦国真正的执政者。
贵为历史上第一个享有“太后”尊号的宣太后,为何不顾儿子和大臣的反对,执意嫁给边陲小国义渠王呢?真实原因不得不服。
义渠国原本只是秦国北部陇山附近的一个草原部落,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犬戎杀害,义渠人乘机建国独立。
别看义渠虽小,却对秦国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曾经,魏国、韩国、赵国、楚国攻打秦国,事先用财物贿赂义渠国,导致秦国腹背受敌,秦军大败。
不仅如此,义渠国原就是草原部落,民风粗犷,所到之处,无不抢掠,这使得秦国烦忧不断,多次出兵,然不能使其完全降服,几代君王都没能将这个弹丸小国收入囊中,直到宣太后当政,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公元前 306 年,昭襄王即位,芈八子宣太后摄政。此时,刚经历战事的各国急需休养生息,义渠国更是如此,于是义渠王借秦王即位,特来朝贺,希望能与秦国重修旧好,以待休养生息。
生来敏感的宣太后很快察觉到这是一个拉拢义渠的最好时机,她当然知道,与义渠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硬碰硬对两国皆没有好处,不如改变策略,采取怀柔。
宣太后将自己作为谈判桌上的筹码,亲自将自己嫁给义渠君,再放开两国市贸,互通婚姻。不得不说宣太后确实有几把刷子,两国联姻,义渠自然不会骚扰秦国,加上商贸文化的浸入,再想要义渠军人矛戈指向自己的妻儿,实在有违人性。
然而宣太后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有远大的谋略。光阴荏苒,一转眼,宣太后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就在义渠君乐不思蜀的时候,宣太后一道懿旨便将义渠王诱杀在甘泉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兵讨伐义渠,自此,义渠灭。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义渠领地悉数收入秦国囊中,可以说宣太后以一己之力,彻底治好了义渠这块顽疾,次年,芈八子把朝政大权还给了儿子昭襄王,自己颐养天年去了。
历史上,对于宣太后与义渠王的两个孩子没有过多的记载,不过,可以想象,结局不至于像赵太后的两个私生子那般被活活摔死。
同样是太后怀孕,赵太后和宣太后的结局天差地别,不过有因必有果,赵太后与嫪毐始于情爱,始于一己私欲,而宣太后与义渠王则是始于政治目标,所以结局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申明:图片来源影视作品
历史上有哪些和亲的公主是真正的皇帝的女儿?
“和亲”是一个让人气愤的话题,公主是不是皇帝的女儿真的不重要,在这个事情上任何一个汉家女儿都配得上公主的称号。重要的是用自己国家的女儿来换取国家的和平,把自己家的女儿送给豺狼虎豹,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耻辱。历朝历代,她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都不应该被忘记,勿忘国耻,才能奋发图强。
强大的大汉朝,创造了和亲的先例,竟然嫁出去13位公主,前十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公元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公元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宗女刘细君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宗女刘解忧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短暂的大隋朝也在外嫁公主
公元596年,隋文帝宗女光化公主嫁可汗世伏、伏允。
公元597年,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
公元600年,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公元609年,隋炀帝宗女华容公主,宇文氏,名玉波。嫁高昌十二任王曲伯雅。
公元614年,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嫁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
公元641年,隋炀帝宗女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盛世大唐啊盛世大唐,说你啥好。
公元756年,唐将仆固怀恩女嫁回纥可汗少子。
公元758年,唐肃宗幼女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可汗。
公元758年,荣王李琬女小宁国公主陪嫁回纥英武可汗,后嫁英义可汗。
公元769年,唐将仆固怀恩女崇徽公主嫁回纥英义可汗。
公元787年,唐德宗女咸安公主嫁回纥长寿天亲可汗。
公元820年,唐宪宗女永安公主嫁回纥保义可汗(未成)。
公元821年,唐宪宗女,皇女李氏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公元715年,宗室出女辛氏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酺。
公元717年,东平王外孙女杨氏永乐公主嫁契丹首领李失活。
公元722年,宗室出女慕容氏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
公元726年,唐玄宗侄甥女陈氏东华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
公元726年,成安公主女韦氏东光公主嫁奚王李鲁苏。
公元745年,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秀。
公元745年,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公元709年,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迟德松赞。
公元640年,宗室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浑可汗诺曷钵。
公元664年,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金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苏度摸末。
公元664年,宗室女金明县主嫁吐谷浑王子闼卢摸末。
公元642年,唐太宗女新兴公主嫁薛延陀真珠可汗(未成)
公元712年,宋王李成器女金山公主嫁后突厥默啜可汗(未成)
公元744年,告城县令李参之女和义公主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
公元883年,唐懿宗女安化公主嫁南诏皇帝隆舜
论起来,宋朝公主最是可怜。公元1127年宋朝靖康之变后,诸多宋朝皇室女性被抵押给金国,其中一些变成金国妃妾。
德庆公主,嘉德帝姬赵玉盘嫁为金宋王完颜宗磐之妾
永庆公主,荣德帝姬赵金奴嫁为金完颜昌之妾
淑庆公主,安德帝姬赵金罗嫁为金之都统完颜阇母之妾
延庆公主,茂德帝姬赵福金嫁为完颜宗望、完颜希尹之妾
洵德帝姬赵富金嫁为金珍珠大王完颜设也马之妾
顺德帝姬赵缨络嫁为完颜宗翰之妾
仪福帝姬赵圆珠嫁为完颜宗弼之妾
柔福帝姬赵多富嫁为完颜宗望之妾
惠福帝姬赵珠珠嫁为宝山大王完颜斜保之妾
宁福帝姬赵串珠嫁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
令福帝姬赵金印嫁为金熙宗之妾
华福帝姬赵赛月嫁为金熙宗之妾
庆福帝姬赵金姑嫁为金熙宗之妾
纯福帝姬赵金铃嫁为完颜设也马之妾,后被遣嫁青宫
元朝也有大量公主和亲,对象包括高丽、吐蕃等,随它去吧,不上心。
大明朝没和亲记录。从这方面来说,大明朝的统治者都是纯爷们,真汉子。
清朝的和亲对象主要是蒙古各部落,人家满蒙一家亲,咱也管不着。额外提一下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蓝齐格格是虚构的。
为了应题,还得说一下,唐朝有三位和亲公主是皇帝女儿: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可怜的宋朝公主基本都是皇帝亲生的。汉朝和隋朝的和亲公主没有皇帝亲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小朝代也有和亲政策,但具体的就不一一列出了。
水浒传如果宋江不招安?
《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以男性主义为题材的小说,在这部作品当中为大家刻画了太多血淋淋的无奈章节。武松快意恩仇,本来有报国之志,但是因为给武大郎报仇,诛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至此正道武松已经没有办法走下去了,所以他才落草为寇的;宋江跟武松完全不一样,宋江之所以会选择上梁山,是因为他审时度势,再加上当时朝廷已经给他判了死刑,如果这个时候他不加入梁山大军的话,对于他而言只有死这一条路了。但是即便宋江上了梁山,他的心里面也没有放弃报国的志向。他在等梁山渐渐强大,羽翼丰满之后,然后向朝廷投诚,即便有那么多的梁山好汉,不同意招安,宋江还是要走招安这条路,最终因为招安导致很多梁山好汉魂归他乡,很多人不禁想如果当初这些梁山好汉们没有跟随宋江的话,最终也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假如宋江坚持不接受招安的话,梁山好汉的结局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羡慕梁山好汉们在梁山上无忧无虑的日子,这108位绿林好汉们打家劫色,称兄道弟,这样的生活十分逍遥。但是前期他们的生活有多么快乐,就代表了他们的结局多么的悲惨,对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大家无尽的叹息。 在接受了招安之后,他们为朝廷不断的东征西讨,疲于奔命,最终在讨伐方腊的时候,损兵折将,剩下的人在胜利拜师回朝之后,也遭到了高太尉等人的迫害,梁山好汉们很少有人能够善终的,宋江也被朝廷赐了毒酒。 看到这样的悲惨结局,相信很多人对于宋江接受招安这样的选择非常的不理解,当时梁山好汉们明明一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兵强马壮的,为什么要向朝廷妥协呢?为什么不能像李逵所说的那样子直杀东京,然后让宋江当皇帝呢?其实在那样的时局之下,招安是必然的选择。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好好的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如果宋江当初不接受诏安的话,那么梁山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首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人口问题,当初梁山军队的组成是各个地方的草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户的庄客。可以说梁山好汉的队伍里面鱼龙混杂,他们有的是来自于穷苦的农民家庭,很多都是不学无术的混混或者是因为犯事而逃走的犯人。这一群人就靠着洗劫周围村落,打劫过路的行人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一开始这样一支部队只有六七百人,大家生活倒也勉强维持的下去。 可是到了后来梁山大聚义的时候,虽然在文章里面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梁山人马到底有多少,可是当时高太卫带领13万军马都被梁山好汉们打得铩羽而归,再从宋江对军队的部署分析以及梁山人数进行盘点,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梁山至少也有10万人,这么多的人,到底要靠什么来维持他们的生活呢?要知道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消耗呢。为了维持大家伙的生活,他们只能攻城拔寨,不断的掠夺其他人的资源,宋江养活了这么多人,目标也变得越来越大,他们先是攻打祝家庄,后面又掠夺了曾头市和青州,他们不断的掠夺都是为了钱财和粮食而已,而且他们当时都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所攻打的也都是惹到了梁山的集团和势力。 后来把威胁到自己的集团和势力都掠夺干净了之后,还得继续要养活梁山上的大批人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抓阄决定,然后去掠夺大户人家。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禁想,为了自己的生存增加了战乱,让百姓受到了巨大的痛苦,这样的做法真的符合替天行道的名义吗?梁山好汉这样的做法经年累月的也会慢慢失去了民心,这样他们再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 各自上梁山的目的也大相径庭 还有当时梁山除了少数头领带着家眷上山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没有娶妻生子的,这让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呢?梁山又怎样去承担兄弟们的养老问题呢?所以在当时招安是最好的安排,只要接受招安,朝廷就会承担这笔款项。 当时在梁山面对招安的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都是不一样的,像武松,鲁智深这些人对于朝廷是深恶痛绝的,他们所渴望的是逍遥自在的生活;而宋江一辈子都想要一个功名;像杨志,关胜这些人本身就是军官出身,他们心里面自然也有想要回归朝廷的想法。所以说当朝廷派遣使臣来招安的时候,如果宋江三番五次拒绝的话,肯定也会有很多内部人员不满意的,这样也会导致梁山的分崩离析。 虽然说当时《水浒传》这部小说打着的是官逼民反的主旋律,但是其实在那个时候宋朝也是一个极为富庶的年代,宋朝也是难得的没有内忧外患的王朝,哪怕是作乱也只是在少数地区而已,所以当时的梁山好汉们并没有什么群众基础,所以如果他们最后不接受招安的话,下场也只会是死。要么就是梁山上的众多英雄好汉们,因个人志向不合分崩离析,要么因为他们不断的打家劫舍,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被官兵剿灭。在真实的历史上面确实也有宋江这号人物,在1121年的时候,他带着山东的农民起义,却在一年之后被打败,最后只能够服软。后来他卷土重来再次起义,可是这一次朝廷没有再给他苟延残喘的机会,他后来被镇压并且遭到了杀害。
所以从上面几点看,倘若不接受招安,硬碰硬,下场就两个字——灭亡,但是如果接受招安的话,或许就不一样了,说不定给大家谋一份官职,结束草民的生活,能有吃的有穿的也不错,所以宋江接受招安还是带着一些希望的。 在那个时代,对于梁山好汉们来说,其实除了招安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所以说他们的悲剧也是必然的,因为无论招安与否,他们都没有办法把这种快乐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梁山好汉的悲剧已经成为了过去,施耐庵也是想借这本名著来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有的事情看似有多种选择,其实无论你往哪一条路走,最后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如果你是宋江,你会接受招安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变革,我将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