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之死,赵高为什么要搞垮秦朝?
新冠病毒害死它自己存活传播的载体——人,对它有什么好处?人是病毒的载体,人死了,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毒随着尸体的分解仍然可以传播,但相对于活体来说传播能力显著降低,如果采取严格有效的消杀措施,病毒将完全失去传播生存的机会。
赵高是一个奸佞小人,他觉得自己的利益远比国家的利益更重要,忠臣为了国家的安全而不顾自己的生死,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存亡。赵高是奸佞小人,也是既得利益者,秦朝国家的长久存在显然对他更有利,但小人们不可能会具有长远眼光的,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他绝不会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牺牲自己眼前的利益。为了自己能作福作威,他根本不会珍惜秦朝的国家前途。但他寄生的秦朝一旦灭亡,赵高如同病毒一样随着宿主的灭亡而消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都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更改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如果我们篡改遗书,让胡亥继承帝位,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一定会感激您的,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这话果然打动了李斯,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伪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君命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于是就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高撺掇胡亥杀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
过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秦二世时,赵高做了丞相,在朝廷里为所欲为,阴谋篡夺皇位。赵高怕众人不服,于是决定先火力侦查群臣的态度,以便剪除异己,树立自己的威权。
一天上朝时,赵高命人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对二世说:“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马,特来献给皇帝陛下”
二世笑了,说:“丞相错了,这是一只鹿,头上还长着角,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回答:“这确实是一匹好马,您若不信,不妨问问左右大臣,看他们怎么说”
大臣有一些向来对赵高阿谀奉承,连忙回答:“丞相没说错,这明明是一匹好马”。也有大臣坚持真理,就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能说是马。”赵高从中摸了底。
散朝后,凡是说鹿的大臣都被强加上各种罪名赶出朝廷,有的甚至坐牢杀头,而说是马的大臣却个个加官进爵了。从此朝廷百官惧怕赵高,再也不敢说真话了,从此忠臣罢官被杀,奸佞小人横行无忌,朝政日非,祸国殃民,再加上秦朝施暴政,重徭役,竣刑法,导致天下混乱,民不聊生。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陈胜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官军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必定会误期。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陈胜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呢!”陈胜接着又说:“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统治很久了,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能,却被二世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起义。
为了鼓惑人心。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可是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戍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在寺庙旁点燃的篝火堆旁,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戍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戍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戍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
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秦朝官军忙着四处奔波镇压起义。
秦二世三年,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重创了秦朝。特别是巨鹿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20万大军投降。而就赵高来说,并没有想着如何平定叛乱,而是逼迫秦二世胡亥自尽。在除掉秦二世胡亥后,赵高一度想要自己当皇帝。不过,赵高的行为已经是天怒人怨,无法获得朝廷百官的支持。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王室成员子婴。由于秦朝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赵高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宦官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灭其三族。由此,对于赵高来说,篡夺秦朝大权,祸乱朝政,导致秦朝各地起义不断,凡此种种,都是罪不容恕。
秦王子婴将其诛杀,并灭其三族,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当然,此时的秦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对于秦王子婴来说,更无法阻止这一趋势。公元前207年,在刘邦、项羽等人的起义大军攻击下,秦朝最终走向灭亡。秦朝灭亡固然有其自身的问题,但赵高这位奸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无疑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刘邦和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两支最大的起义军,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怎样死的?
刘邦是受伤不治而死的,他受的是箭伤,本来可以医治,结果他拒绝了,可以说,刘邦是自己寻死,他为什么寻死,也是一个千古之谜。
其实刘邦拒绝医治,跟这个医生是吕后带进宫的有极大关系。
刘邦半辈子打天下,难免有过亲临前线的情况,这种情况,后来很多打天下的人,都经历过,比如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蜀先主刘备、唐太宗李世民等等。
既然你亲临战场的前线,难免会受伤,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
刘邦半辈子打天下,多次亲临前线,比如鸿门宴的时候,他差点死在项羽和范增埋伏的刀斧手手上。
后来的彭城之战,刘邦大败,被项羽的军队追着打,灌婴驾着车子拉着刘邦逃跑,逃跑过程中,碰到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灌婴把这两个孩子救上了车。
当时刘邦面对的追兵追得很急,他的马也死了,唯一的就剩灌婴驾的这辆马车,刘邦觉得自己的一对儿女上车以后,会因为太重,导致车速太慢,对此把自己的这双儿女踹下车。
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每次被刘邦踹下车,灌婴都停车把这两个小孩重新抱到马车上。
刘邦一看大怒,嘴上说着要斩杀灌婴多达十余次,可是刘邦也只是嘴上说说,毕竟他还要灌婴带他逃命。
刘邦为了逃命,可以把自己一双儿女给踹下车,拱手送给敌人,可见当时项羽的追兵恐怕离他没多远了。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仍然多次亲征,亲征匈奴,亲征英布的叛乱,亲征卢绾的叛乱,可见,他仍然是在战场的第一线。
亲征匈奴那次,刘邦几十万大军,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切割为两段,其中刘邦和他的中军,被匈奴骑兵围了好几圈,眼看着要死了,史称白登之围,后来多亏了陈平的计谋,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放开一个缺口,汉军才逃了出来。
汉军出重围的时候,刘邦号令他的大军士兵,全都把弓箭拿出来,放上箭,拉满了,全都对着外面匈奴的骑兵,刘邦担心匈奴有诈。
刘邦可以说是枪林箭雨里走过来的,身上难免受点各种大伤小伤,要知道,刘邦的好哥们曹参,曾经身被七十余创,也就是说,曹参身上,大伤小伤的伤疤有七十多个。
刘邦受点伤,也在所难免。毕竟刀枪不长眼。
刘邦当上皇帝后,淮南王英布叛乱,于是刘邦带领大军去平定英布。
英布是一员悍将,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刘邦出征之前,张良曾经劝告他,英布是楚人,楚人的特点是勇猛强悍,皇上千万不要跟英布硬拼,跟楚人硬拼会吃亏的。
刘邦没有完全听张良的,结果在平定英布的过程中,刘邦被流矢射中,受了箭伤。
等到刘邦平定英布凯旋回到长安,他的箭伤还没好。
正在这时候,刘邦又听到一个消息,他的好兄弟燕王卢绾反了,跟匈奴勾结到了一起。
身受重伤的刘邦没办法亲征,只好派自己的连襟,另一个好兄弟樊哙为丞相和将军,去平定燕王卢绾的叛乱。
没想到,有人竟然在此时,向刘邦进献谗言,说樊哙跟吕后勾结到一起,要造反,刘邦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樊哙是谁?是刘邦还是小小亭长时候的好兄弟,是刘邦打江山过程中的贴身保镖,当初鸿门宴,就是樊哙救了刘邦的命。
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亲的兄弟樊哙,会跟吕后勾结要造反,气的刘邦立刻要杀了樊哙,刘邦派陈平带着周勃去杀樊哙,刘邦特意安排陈平说,提着樊哙的头来长安见我。
经历这一连串的背叛和叛乱,刘邦的心情有多糟糕,可想而知,更让刘邦忧心的是,吕后的势力已经悄然崛起,威胁到自己千秋百年后的刘氏江山。
更加诡异的是,刘邦病入膏肓了,找来的医生,却是吕后带来的,这让刘邦心里充满了恐惧,这说明吕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皇宫。
所以,刘邦拒绝了这个医生的医治,因为他此时,无法相信这个医生。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刘邦最后倔强地说,老子以平民百姓,手提三尺斩蛇剑,最终取得天下,这是老天赐给我的命,现在老天要收回我的命了,就算扁鹊来了,也没用的。
可是,医生明明说刘邦的病可以治疗啊,不就是平常的一个箭伤吗?即便他已经62岁了,这点箭伤应该也要不了他的命。
可刘邦还是拒绝治疗,我猜,最主要的是,他信不过这个吕后带来的医生,他又没有能力自己换一个医生,因为吕后的势力已经超过他,所以刘邦放弃抵抗了。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巧合?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巧合事情发生,有的有一定规律可寻,还有很多巧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周:盛世的序章中国历史上,以“周”为国号的王朝有四个:长达八百年周朝,鲜卑宇文家族的北周,女皇武则天的大周,五代的后周。
四个朝代,都曾盛极一时,也都为后世的发展奠定雄厚基础,也都留下了很多隐患。
武王策定天下封邦建国,周公制礼乐方有华夏之根本制度,三百年盛治,平王东迁,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征伐不休,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五百载乱世终由秦之一统,秦车同归书同文,然秦朝是武力大一统,时间短促,始皇帝死而六国复,算不上稳定有效统治。而汉武帝在思想上外示黄老内尊儒术,彻底消除了六国和华夷之分,无论是六国贵族,南闽粤蛮,还是西域和匈奴王子都是汉人。后世有虽狭隘华夷之辨,但诸夷皆循汉制,兴文儒,思想大一统,成大治之世。
五胡纷争南北对峙,终兴于北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为隋唐盛局奠基。北周前身是宇文泰全权掌控的西魏政权,西魏北周卧薪尝胆43年终于迈向巅峰,由最弱变为最强,虽然周武帝并未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他完成了五胡十六国以来中国多民族大融合的临门一脚,促成了鲜卑、羌、氐、羯等民族与汉族的最终融合。而且,隋文帝得以统一中国,所凭借的政治、军事力量,完全是其打下的班底。
唐高宗去世后,皇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六年后,武周政权建立。创新选官制度,完善和开创自举、试官、殿试、武举等,又善于治国、政策积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迅速,百姓过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天盛世打下极其重要的基础,武周后期,契丹反叛,武则天连战连败,为了尽快平息战乱,对后突厥采取拉拢政策导致其日益壮大和辽西地区和营州地区的失陷,唐玄宗继位后,逐步收复了失陷的辽西和营州地区。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原的内乱,契丹辽朝得以建立,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占据了燕云十六州。
后周于951年建立,954年太祖郭威去世,由于亲子早死,由养子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为后来的两宋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唐和吐蕃:同生同死的孪生帝国在唐朝崛起的时候,吐蕃也在崛起,在唐朝衰落的时候,吐蕃也在衰落,在唐朝四分五裂名存实亡的时候,吐蕃也一样地方割据分裂为百走向末路。
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开始了大唐王朝的序幕,吐蕃王朝的创建者松赞干布也于同年出生。630年,在唐太宗灭掉东突厥,以“天可汗”的威名号令大漠之时,松赞干布也统一了雪域高原各部。
唐太宗时期,唐朝锐意进取,意图西扩,而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也正冉冉升起,于是松赞干布试探唐朝,武力逼婚,却被唐朝击败,遂潜心请求和亲,而唐太宗也想稳住吐蕃,好向北方和西域进军,遂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朝和吐蕃趋于和平。唐高宗时期,吐蕃在西域和河陇地区与唐朝相争,双方都无法打败对方。唐玄宗时期,唐朝全面进攻吐蕃,打败吐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同时期吐蕃也效仿唐朝实行藩镇制度。然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严重内乱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西域和河陇的军队平叛,吐蕃于是趁虚而入,占领西域和河西地区,双方在陇右地区互有胜负,常年的战争使得双方实力大减,唐朝藩镇势力渐渐巩固,中央朝廷王权日衰,黄巢起义后灭亡指日可待,而吐蕃也由于王室纷争,地方将领佣兵自重,走向衰落,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后吐蕃境内发生奴隶起义,推翻了吐蕃王朝,吐蕃四分五裂。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夏朝的开“启”和终“桀”即夏王朝由夏启建立,而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君主叫夏桀。由启开启,由桀终结。战国时代三家分晋,魏蜀吴三国归晋,汉献帝刘协和蜀汉丞相诸葛亮同年出生同年去世。刘邦的兴于蛇亡于“蟒”这就与刘邦和王莽的前因后果有关了。西汉是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天下,而王莽也是在西汉的子婴处夺下江山,并且这两位子婴都得以“宽宥”等等。不得不让人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赵高是受了什么刑罚死的?
秦王子婴提前安排了一个叫做韩谈的宦官隐藏起来,等赵高一进来的时候,韩谈就趁赵高不注意,用刀将他捅死了。
在杀掉赵高之后,子婴召集群臣,宣布了赵高的罪行,夷灭了他的三族。
哑舍中的赵高和师傅最后结局?
赵高被秦始皇赐死,师傅则于电影结尾坠崖身亡。 因为赵高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忠于秦朝并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因为他的冷酷和残忍而备受诟病。而在电影《哑舍》中,赵高误杀了师傅的女儿后,也陷入了良知的挣扎和心理的煎熬,最终被秦始皇处死。而师傅则在救出儿子后坠崖身亡,这也暗示着他对于儿子和自由的坚守和牺牲。 需要说明的是,《哑舍》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赵高和师傅的结局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只是编剧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虚构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