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答题答案,有哪些电影很像我们玩过的游戏?
1.生化危机
说到游戏改编电影,首先得说《生化危机》系列。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单机游戏,其改编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同样拥有极高的人气。虽然真人版电影保留了游戏中的僵尸、打怪等元素,但在故事内容方面另起炉灶,抛弃了复杂的多人物故事线,主推由米拉·乔沃维奇饰演的主角爱丽丝。
除去真人版,生化危机还有CG动画版。相比真人版,动画版在内容方面更加倾向游戏内容, 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版本的CG合集来看~目前动画版出了两部《生化危机:恶化》和《生化危机:诅咒》。
2.古墓丽影
论及知名度,《古墓丽影》在游戏界可谓如雷贯耳。这款经典的动作冒险游戏已经出了十几个版本,是无数游戏粉的最爱。但它同样命途多舛,曾经红极一时,又迅速掉入低谷,期间还遭遇变换制作团队的尴尬过往。
不过,该系列电影没有在内容方面挖掘出太多新颖有趣的元素,仅仅局限在找宝藏的惯有套路中,说白了,就是脑洞不够大。
3.魔兽
说起魔兽,想起无数人的青春记忆都会被点燃。不论是单机版《魔兽争霸》,还是网游《魔兽世界》,知名度在全世界都不输任何游戏。
与游戏曾经的辉煌比起来,《魔兽》电影真有点掉链子的嫌疑。影片的剧情线索被人诟病,角色塑造也马马虎虎,全片除了特效,亮点贫乏。票房也只在中国获得收益,美国本土一败涂地。
4.最终幻想
《最终幻想》真人版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你只能幻想一下。作为游戏界的大拿,该系列也只以CG形式出过几部动画电影,反响平平。
与《魔兽》遭遇的尴尬相似,批评者们往往对于本片的故事内容口诛笔伐之时,又对CG技术的呈现给予几句赞赏的话语。不过,单论观赏性的话,《最终幻想》系列绝对能让你大饱眼福。
4.波斯王子
《波斯王子》算是动作类游戏中的经典,影片也很好地借鉴了游戏中的动作风格,配合颇具波斯时代特色的场景、道具,观感上还像那么回事。但是,影片的剧本实在太......导致它在一同骂声之后,就变得籍籍无名。
5.寂静岭
大部分游戏改编电影都以动作冒险为噱头,《寂静岭》没有遵循套路,生生被拍成了一部恐怖片。不要问我恐怖不恐怖,玩过游戏的人都吐槽它一点都不恐怖,没玩过游戏的又说它太恐怖,实在拿不准。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寂静岭》获得的口碑不论在恐怖片中,还是游戏改编电影中都算非常高的。想寻点刺激的可以找来前两部,深夜关灯一个人体验下。
6.极品飞车
《极品飞车》系列游戏一直都是竞速类游戏中的NO.1,但该游戏想改成电影很难,游戏能提供的东西局限性太强,想拍好还得靠脑洞补充。最后估计也只能是低配版《速度与激情》。
7.光晕4:航向黎明号
大名鼎鼎的光晕!这是一款关于人类未来战争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而同名电影也很想借着它的大名在电影领域再创一番辉煌。
可惜,也只能是想想了。与其他同类型电影相似,影片的战争场面与特效受到一定褒奖,但是剧情......
8.杀手:代号47
从电影可以了解到,男主角是一个克隆人杀手,他的代号是47,整个故事都是他卷入一场阴谋后,想方设法调查真相。
9.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根据游戏改编,但它的两位主角史泰龙和施瓦辛格实在太牛,以致有一款经典游戏根据他们二人设计了主人公形象。
没错,就是魂斗罗。这款游戏不知陪伴了多少人度过童年,而那两个供玩家操作的小人,正是下面两位。
《金蝉脱壳》可以算是唯一一部史泰龙与施瓦辛格相互协作的电影),说它是魂斗罗的原型人物主演的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希望能帮到你。
是因为慈禧太后没有称帝之心吗?
慈禧垂帘听政主要是由于同治帝太小,慈禧又喜欢权力,所以就垂帘听政。后来因为同治帝受太监唆使而经常出宫寻花问柳,后来病亡,无奈只好让恭亲王之子继承王位,又再次垂帘。
为何武则天能成为女皇帝?原因一:武则天出身隋杨皇室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武士彟出身山西地方豪族,在李唐建立的过程中很早就投身其中,在攻占隋朝都城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担任过工部尚书的职务。武士彟的第二位妻子来自隋朝的皇室杨氏家族,武则天就是这位妻子的女儿,因此武则天从血缘上跟隋杨相连。
武则天也并不像很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是代表山东地区的利益,实际上她强烈地认同自己跟西北贵族尤其是隋杨皇室的出身。
武则天大约出生在627年,十几岁就进宫,为李世民的才人。传统史书一般暗示她跟高宗在太宗健在的时候已经通奸。太宗死后(649年),武则天短暂出家为尼,之后很快就回到宫廷——她的第一个儿子是652年出生的,而司马光认为她654年才回到宫廷。
武则天最初是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她卑辞屈体以事王皇后,不久就拜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武则天显然深受比她小四岁的高宗的喜爱,高宗的十二个子女,有四男二女都是武则天所生。
原因二:武则天崛起背后的权力斗争
武则天能够掌握大权,要放在高宗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来理解。太宗去世之前,将后事正式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纷纷凋零,而长孙无忌以权臣和贵戚双重身份几乎垄断了朝政。
高宗初年,长孙无忌又通过房遗爱谋反案,将唐太宗第三子深有威望的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迫害而死。吴王李恪的家族最后在武则天上台后坚定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他的儿子成王李千里是少数没有被武则天诛杀的皇室子弟。
高宗在其亲舅长孙无忌等人的裹挟下,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作为君主的权威,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这些顾命大臣的同意。包括立谁为太子,也是长孙无忌等人“固请”高宗没有办法才接受的。
原因三:武则天的政治宣传
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包括改东都为神都、改三省及诸司官称等,在先后镇压了徐敬业和李唐诸王的起事之后,她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通向皇位的障碍。在武则天上台过程中,她的政治宣传令人眼花缭乱,借助了许多政治理论和宗教信仰的符号、概念。
比如她大量制造祥瑞,利用天人感应的祥瑞思想为自己上台制造证据。
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一个叫唐同泰的人献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号称得自于洛水,这是中国传统的河图洛书的政治传统,于是武则天将这块瑞石命名为“宝图”,并亲拜洛水,加尊号“圣母神皇”,跨出了登基称帝的重要一步。
在其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及其以后,还不断制造祥瑞巩固自己的统治,敦煌文献《沙洲都督府图经》中就记载了不少当地向武周中央政府上报祥瑞的事件。
在巩固政权过程中,武则天难以避免地实行了恐怖的酷吏政治,来剪除忠于李唐的宗室和大臣。这些酷吏中来俊臣甚至专门编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在武则天登基之前在位的宰相中,大部分都遭到了屠杀。
原因四: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武则天上台,彰显了当时女性张扬的社会角色。唐代往往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至少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时代。游牧民族的传统渗透在李唐女子的血液中,她们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出现了女子结社的活动。
男女地位相对也比较公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离婚协议)在双方离婚之时,还祝愿彼此“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更生欢喜。”而且南方还“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代女子女扮男装的也是常见的情景,甚至屡屡反映在唐代的壁画中。女子可以骑马驰骋,甚至参与政治和军事斗争。女性地位的高昂对唐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占人口一半的女性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唐代作为辉煌帝国的成色。
唐宋之际,就女性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最明显的例子是唐代女子不缠脚,而宋代开始,女子被局限于门户之内。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缠脚是一种审美观变化的产物,但是从实际上使得一个社会一半的人口退出了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原因五:武则天对权利的追求
武则天自己,心里梦里始终追求的权力欲,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强烈目标感。这从她年少就有手刃狮子骢一说,足可以看出她强烈的控制欲。而后期的把持朝政,登上神坛,都和她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权力欲望有关。
那是多么强大的目标和欲望,是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放弃的一股力量!这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人!
垂帘听政之始稍知历史的人,对“垂帘听政”四字,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因这四个字,连着一部丧权辱国史——倘若不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滥揽坤纲,中华民族也许不会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血与火的蹂躏。
是谁在男权社会极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发明创造了这么一种专权方式?是慈禧么?并非。
其实,垂帘听政不是慈禧太后的创造,历史上最早使用它的人,比慈禧尚早800多年,第一个垂帘听政的是宋真宗皇帝的皇后——宋仁宗皇帝的娘。
史料载:宋仁宗继位时,年龄幼小,政事不懂,而太后精于朝政,颇有才华,就代替儿子听大臣奏事,听政于朝。史云:“太后听政,殊建言群臣奏事者,太后垂帘听之。”
这位“殊”,乃是做过亳州知州的晏殊,才名满天,诗文行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自小被誉为神童,七岁时,被抚州太守张知白以“神童”之名推荐,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得到了宋真宗皇帝的赏识,先后出任应天府太守、亳州太守、礼部尚书等官职,最后,终于入阁拜相。晏殊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也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他做应天府太守时,就把当时尚不知名的范仲淹聘请出来教授生徒,终于使范仲淹步入政界。史书上称:“五代以来,兴学自殊始。”当时文坛上一些叱咤风云的文人如富弼、杨察、范仲淹、孔道辅、杨琦等,大都出自晏殊的门下。对文坛、文人、文风的影响,很是不小。
可见,垂帘听政始自宋仁宗的太后娘,发明者是晏殊。以理揣测,晏殊当时的心境,大约认为太后虽处理朝政很娴熟,但礼教盛行,男女毕竟有别,臣子与太后面对面奏答,不太方便,有失礼仪,遮以垂帘,外不见内。殊不料,几百年后,慈禧太后援引此法,用垂帘篡权,成了弄权的工具。此种结果,恐怕是晏殊大人始料不及的吧。
慈禧太后为什么只能垂帘听政?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慈禧是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人们很难想象那个管理大清帝国的太后其实是从旁听前任皇帝政务开始的,而且慈禧本人不识字,这对于她管理一个国家来讲也造成了困难。
总结:从吕雉开始,窦漪房,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都触及了权力顶峰(宋元明历史不了解,不知道那时有没有触及权力顶峰的女人)。这里吕雉,窦漪房是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她们所处时间太早,没有形成这种想法,孝庄皇太后是根本无可能,只有武则天和慈禧有机会也有想法,但是慈禧称帝的难度比武则天难百倍,她是有心无力,所以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
为什么现在的歌曲越来越难听了?
一个时代的音乐,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那火红的年代,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之而奋斗!祖国到处掀起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当时湧献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歌曲,如《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我的祖国》,等。
好的,健康的,优美的歌曲,象甘露,阳光给人以生命的力量,鼓舞人心向善,感觉世界之美好。
当下的歌曲,还是有很多好的歌曲。如,《江山》,《我和我的祖国》《母亲》等。邻听这些歌曲,也会得到美的享受。
但,有些通谷,流行歌曲,无能从内容还是弦律都不怎么样听得懂。
也许我们水平有限,不能理解这些音乐所表达的思想。
总感觉听后使人心里浮燥,灵魂不安。歌词吐词不请(有意为之),听了感觉吃一碗杂辣酸臭汤。
总之,歌曲,我还是喜欢那些能升华灵魂的作品!
本溪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我是本溪人,本溪工业城市,给人感觉到处灰突突的。工人收入不高,近几年提出旅游兴市。但旅游资源市内没有,都在两县。老龄化城市,年轻人读书出去就不回来,发展机会少。
有没有以桃花为题的诗词歌赋?
在诗词中,桃花往往代指美好的爱情和青春美丽的容貌或时光。那就举荐两首不一样的桃花诗。
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为什么说这首诗区别于以往的桃花诗呢,这就要捋一遍刘禹锡的一段经历了,准确的说,是他被贬的经历。
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缘于一场震惊朝野的政治事件——“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
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21年,这一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李诵做太子的时候非常信任王叔文和刘禹锡,当时刘禹锡在东宫,做一个大概类似于图书管理员的职务,很受太子欣赏。李诵在做太子的时候就非常有主见,而且跟他的父亲唐德宗很不一样,他对他爸很多政治上的做法是看不惯的,一直默默下决心等有天即位将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还大唐一个清明的政治气象,而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就是他备下的政治骨干,他们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李诵即位后委以他们重任,柳宗元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他们推进了“永贞革新”,全力以赴,全情投入。
在唐德宗时代,朝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太监专权和潘镇割据,各地军阀引起的内战也是此起彼伏,刘禹锡等一掌权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击宦官,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
怎么打击宦官呢?举两个例子,第一禁止宫市,第二废止五坊小儿,什么是宫市呢?就是宫内的太监到宫外的集市上采买东西,太监仗着是宫里的人,哪里是“采购”,分明就是抢,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五坊小儿就更加荒谬了,他们就是在宫里给皇帝养狗啊,鹰啊,这些宠物的人,说白了就是皇帝豢养的走狗,而恰恰是这些人,狗仗人势,经常在地方上敲诈勒索。至于如何削弱藩镇,这些基本上在学过的历史中大同小异,不再赘述了哈。
针对宦官和藩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剧烈的撼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啦,立刻勾结起来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击。那他们的最佳助攻是谁呢?唐顺宗的长子——李纯,他们以唐顺宗身体不好为由,要求其退位,把皇位让给儿子。由于太监对宫廷斗争熟门熟路,军阀又掌握军队,最终,永贞革新昙花一现,以唐顺宗的内禅而宣告失败,唐宪宗即位。由于王叔文刘禹锡等曾强烈反对他即位,所以接下来自然没有好果子吃,刘禹锡的漫漫贬谪路也就由此开始……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分别被贬为八个地方的远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在途中又加贬为更加荒远的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途中又被贬为更远的永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第二年,太上皇李诵驾崩,要知道,刘禹锡对李诵是有感情的,他对刘禹锡是有知遇之恩的。再接着王叔文被赐死,,可以看出啊,先皇一死,朝廷立刻赶紧杀绝,这就说明在唐宪宗眼里他跟永贞革新的这些人几乎水火不相容,那么这些人的处境可想而知,第三件事,唐宪宗在公元806年改年号为“元和”,一般新帝登基改年号都要法外开恩,大赦天下的,这件事情曾经给刘禹锡带去希望,但是,唐宪宗却专门下召说对待八司马“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刘禹锡柳宗元等那八位被贬的司马,就算是遇上这种大赦天下的事儿,他们也不在被考虑的范围之内。希望瞬间就变成了绝望。
刘禹锡曾一度以为自己要在朗州终老了,但是,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0年后,朝廷终于下召召回了刘柳。回来后的刘禹锡兴致勃勃地兴起了游玩的兴趣,10年前玄都观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所在,回来之后居然这么有名,当然要去看看。但是这一看,这位一流的大诗人又给自己招来了祸事……因为不久,他笔下的一首著名的桃花诗很快传遍了京城。也就是我们这首。
诗的前两句是实写玄都观的盛况,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后两句,“玄都观里这么多桃树可都是我刘郎离开京城后才种下的呀”,这就奇怪了,你赏花好好赏就是了,你管它什么时候栽的。说明这首诗有调侃和讽刺的意味,那他讽刺的啥呢,这里的桃花不是指春光,美貌,爱情,而是暗指朝廷里通过政治斗争而上位的新贵,所以后两句言外之意是“你们如今在朝廷里活跃的那些得志小人都是在我刘禹锡被贬谪出京城后才有机会猖狂的呀”。而那些争先恐后去玄都观里赏桃花,夸奖桃花如何美丽的人,象征的则是奔走于权贵之门的趋炎附势之徒,种桃道士更是不得了,它暗喻了朝廷的执政者,结合题目中一个“戏”字,其目的更是昭然若揭,如此犀利辛辣的讽刺意味的桃花诗岂能融于当时的朝廷?
按说你吃了那么大苦头栽了那么大的跟头,总要低调点嘛,你有不满就藏着点儿嘛,但刘禹锡偏不,我就高调的表达,我就是不满,这首桃花诗让正在掌权的朝廷新贵们恨得牙痒痒,遭殃的自然是刘禹锡本人,刚刚被召回京,又再次被贬,这一次是14年,10年,再加14年,人生有几个24年?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人生又有几个风华正茂,足够他挥斥方遒的24年?这一次被贬,刘禹锡44岁,这次被贬到比朗州还要远还要艰苦的播州,就是今天贵州遵义,这时候刘禹锡的母亲已经是80岁的耄耋老人,你说带上她吧,长路颠簸,老人受不了,不带吧,这辈子怕是无缘再见老母亲了,这时候,好哥们柳宗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老铁”,他以罪臣之身主动上书皇帝,请求将自己的贬所与刘禹锡的对调,柳宗元这次被外放柳州,也就是广东连州,而播州比柳州要远很多,这份友情打动了很多人,终于皇帝同意将两人的贬所对调。这次贬谪,一下就14年,14年中朝廷已经换了好几位皇帝,从唐宪宗到唐文宗,朝廷的斗争依然剧烈。
14年后刘禹锡回京,14年前的玄都观一直深印在脑海,这次回来急急忙忙要去看看,但是一路行来,他觉得有点儿奇怪,有点意外,印象中那摩肩擦踵的景象不复存在反而异常冷清,一路疑惑地走进玄都观,眼前的景象跟14年前完全不同,成片的桃树林荡然无存,面对眼前的凄然萧索,他却感到无比振奋,还挥笔写下无法掩饰的欣喜之情。
这就是另一首桃花诗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了解了他一路的经历我们终于可以读懂他的这份喜悦“桃花净尽”意味着小人不再霸占高位,“种桃道士归何处”,意味着小人的靠山已经倒台了,那这是不是预示着小人罪有应得,朝廷即将迎来真正的春天?而之前被你们撵出去的我刘禹锡,今儿个又回来啦。
两首桃花诗,一生坎坷路。桃花诗历朝历代都是佳作频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桃花用来比喻爱情和青春美丽的容貌,而刘禹锡的这两首桃花诗却不落前人窠臼,大胆赋予桃花新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刘禹锡作为诗人的高超技巧。
作为政治家,风骨铮铮,不畏权贵,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和伙伴们的努力还大唐一个清明盛世。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豁达乐观,有着光明磊落的胸怀,在贬谪期间写下了《陋室铭》等潇洒乐观的佳作,虽然自身愁苦,却对白居易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众多悲悲切切,凄凄凉凉的贬谪文人群体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与众不同的存在,难怪诗坛巨擘白居易会毫不犹豫地将“诗豪”这个雅号送给了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