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傣族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彩虹网

傣族的风俗,傣族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跨境而居的民族之一,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其生活地区自然环境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炎热。傣族人民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把他们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巧妙融为一体。比如说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女子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住房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

傣族的风俗,傣族的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

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

傣族民族特色?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

4、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5、语言文字

傣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

5、武术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傣族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

云南傣族十大特色美食?

01

手抓饭

巨大的芭蕉叶上摆放着各种美食,水果和五花肉可以一起下肚,辣酱和甜糯的紫米饭搭配也很神奇,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抓起什么!让人大呼过瘾!

02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是生长在亚热带的一种茅草香料,天然含柠檬香味,和胃通气、醒脑提神,把香茅草捆绑在鱼身上,腌制过的鱼肉加上香气扑鼻的香茅草,单单是气味就让人欲罢不能。

03

菠萝饭

菠萝饭分甜、咸两种。甜口的菠萝饭常用紫糯米做成,紫糯米用水浸泡七至八小时,菠萝顶部切盖,掏去菠萝果肉,菠萝果肉切丁与泡好的紫糯米混合,有时也加入少许葡萄干,放入菠萝容器内,把切去的盖盖上,放到甑锅里蒸熟,整个菠萝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糯米香与菠萝香融合得天衣无缝,味道香甜,别具风味。

咸口的菠萝饭则用香米做成,菠萝剜去果肉后切丁,与胡萝卜、玉米、青豆、虾仁、蒸熟的香米饭同炒,不用放鸡精、味精一类调味料,就已经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鲜香!炒好的米饭盛入菠萝中,好吃又好看。

04

傣味烤鸡

傣味烤鸡,又称为勐海烤鸡,是勐海当地的特色美食,整鸡配上特有的傣味香料烤制,色泽金黄,外酥里嫩,肉质鲜嫩清甜、香而不腻,配合秘制辣椒粉蘸料,更是香辣美味!食用时直接用手撕着吃,口感更是风味十足。烤鸡习俗在傣族饮食文化里源远流长,是传统傣家烤制菜系里最具特色的菜品,从传统傣家宴席到街头小吃,到处都有烤鸡的踪影。

05

香竹糯米饭

香竹饭用的竹子本身会散发香味,晶莹柔软的米粒弥漫着香味,让人口生津液,胃口大开,这也是傣族人每天必吃的主食之一。香竹饭软而细腻,香气扑鼻,身影出现在西双版纳的大街小巷,方圆几里都能闻到香竹饭的香气,飘香四溢真的是很诱人呢。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都忍不住为这一筒香饭驻足。

06

包烧

以芭蕉叶或柊叶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蕉叶独有的香味清新诱人,不管是什么食材,都能与之完美交融。包烧牛肉,包烧五花肉,包烧野生菌,包烧野菜……每一种食材在经历包烧烹饪后,都散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自然香气。

07

舂鸡脚

品尝到人生中第一口舂鸡脚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能逃出一盘吃光还觉得不过瘾的魔咒!鸡脚煮熟,与西红柿、胡萝卜、洋葱、青柠檬、小米椒、豇豆、大芫荽、大蒜等调味料一同放入石臼中舂捣,鸡脚骨肉分离,香料的汁液充分浸入鸡脚中,酸辣鲜香,十分入味!食用前再撒上一把炒过的花生碎,画龙点睛似的将整道菜的香味都勾了出来。夏季吃上一份舂鸡脚,暑气瞬间就被击得粉碎。

08

油炸青苔

油炸青苔是傣族特别传统的一道美食,傣族人把江河中的青苔采集洗净,然后煎黄,吃起来又香又脆,还能清凉解毒,如果去到西双版纳的话一定要试试。

09

炸牛皮

炸牛皮是西双版纳的傣族特色佐酒佳肴,其口感泡脆,蘸番茄酱吃,辛香回甜,独具风味。不过要注意,这里蘸的番茄酱可不是我们平时吃薯条蘸的番茄酱,而是用新鲜番茄、大蒜、柠檬、小米辣椒自制的酱料,口感酸辣爽口,本地称为“番茄喃咪”。如果到西双版纳游玩,小酌一杯,搭配炸牛皮就口,十分惬意。

10

傣味酸笋鸡

酸笋鸡是来西双版纳旅游必吃的一道美味佳肴,鸡以岁鸡为上,笋以陈年笋为佳。鸡肉切块后爆炒,适时加入酸笋、草果、胡椒、砂仁、蒜、姜等配料,再加水文火慢炖。酸笋鸡汤汁清香,酸饴适口,回味悠绵,酸笋独特的味道为鸡肉增添了无穷风味。除了炖鸡,酸笋炒牛肉、酸笋煮鱼也非常可口。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酸笋的味道,如果你热爱螺蛳粉,那一定不能错过这碗同样“酸臭”的酸笋鸡。

傣族的十大特点?

傣族的特色: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建筑

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5.傣戏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6.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