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霜,国风社团是干什么的?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拾起中华传统文化。
社团自从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当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都积极热爱中华古文化和传承已久的中华节日。
百草霜、藕荷、牙白、胭脂、月白......交织成华美的服饰,秉书、提伞、展扇、持灯.....氤氲出古典的韵味。
国学荟上,国风学社向我们展示了汉服之美,普及了国学文化。
而且会高难度的悬丝诊脉?
如果我说孙悟空只是略识医道皮毛,根本不懂脉理,不会给人看病;
他给朱紫国国王弄的悬丝诊脉,只是玩噱头,故弄玄虚,您会不会觉得特别颠覆。
很多小说中,赋予了主角尤其是男主角,开了外挂般的强大力量,似乎作为男主角无所不能。
在这样的条件下,男主角既法力强大,又懂医术,还才华横溢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小说《西游记》并不是这种设定,《西游》记表面上说的是神魔鬼怪,其实用那些鬼怪所映照的全是现实。
在这样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里,在真正的大boss面前,小说中的男主角孙悟空其实就是个弱鸡。
孙悟空的人生也好,他的命运也罢,都是被大boss的牵着走……
孙悟空的武力值,还是在他和名师须菩提学艺的前提下,都不是最高的。
孙悟空根本没精心学习过医术,他根本看不了病,也不会懂得真正的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是孙悟空在谋算人心,孙悟空要达到的是用一种噱头,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朱紫国国王对他的信任。
一.医道,孙悟空志不在此
如果孙悟空懂医术,他最有可能师从的,就是斜月三星洞中的须菩提祖师。
须菩提祖师的能力,就是开了外挂一般的存在,仿佛人世间的一切,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这只是引用了须菩提祖师能力的一小部分,须菩提祖师是真正的懂医道之人。如果孙悟空潜心和师傅学习,他的医术在整个三界都是顶尖的。
可实际上呢?
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孙悟空对于医道丝毫都不关心,长生不老之术,才是孙悟空真心想要向须菩提学习的东西:
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或是孙悟空的虔诚感动了须菩提祖师;
或是命运一定要将孙悟空推向西天取经之路,须菩提祖师传授了孙悟空七十二变之法,这也只是孙悟空想求的长生之术的一个手段。
孙悟空真的想要做神仙,还要经受天劫和很多的考验……
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身边住了七年,须菩提祖师教他72般变化和筋斗云,其实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在三星洞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孙悟空都在学习如何做一个人:
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
①这段文字虽短,却信息量很大。孙悟空从一个猴子,一个山野妖王,过渡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其中他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去学习。
这种学习,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
与此同时,孙悟空还要学习言语、礼貌、写字……
那7年的时间,孙悟空绝不是在玩耍,而是每天都要努力的学习才行。
②此时读者就可以开一个脑洞,孙悟空是有很多师兄的,他的某些师兄出于真爱也罢,出于谋生的角度也罢,会选择和须菩提祖师学习医道。
孙悟空的某些师兄,会是真正精于医术之人。他们在和孙悟空聊天的过程中,一定会提到一些脉理或者药理的知识,以孙悟空的聪明伶俐,必然会记住很多东西。
这些东西会让孙悟会这个不懂医道之人,说起医术来,显得很有本事,说得头头是道!
可那只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浮夸罢了,绝不是孙悟空已经学到了真正的本事。
孙悟空关心的,只有长生之道,那才是孙悟空在三星洞这所大学中,为自己选择的专业。
如果将三星洞比喻成大学,这座大学专业很多,孙悟空会旁听到很多知识,这会使得这猴子,有着巨大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
但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都不等同于专业性,尤其是医道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东西,孙悟空并没有学习过,也就等同于他不懂医术。
比起孙悟空来,他的两个师弟对医道的知识面,都明显地高于孙悟空:
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八戒)
那曾见马尿为丸?那东西腥腥臊臊,脾虚的人,一闻就吐;再服巴豆大黄,弄得人上吐下泻,可是耍子?”(沙僧)
这些都是孙悟空在在朱紫国,用大黄、巴豆、马溺做药丸子,给朱紫国国王服用时,他的两个师弟猪八戒和沙僧说的话。
猪八戒和沙僧所言颇有道理,显然也是略懂医术之人,他们的眼界更接近于常人,甚至可以说比孙悟空的眼光更好。
可以换一句话说猪八戒和沙僧说的方子,才是真正凡人需要用的方子。
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开的方子,根本不是一张药方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主子国国王的讽刺,就看读者能不能看得出来了。
二.孙悟空的药方子就是一篇笑话,是在讽刺朱紫国国王,他要给朱紫国国王医心
表面上,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的时候放了大招,用了玄妙的悬丝诊脉。
可实际上有这个必要吗?
答案是否定的。
悬丝诊脉的确是高难度,可连古代人都认为这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花架子!
为什么会有悬丝诊脉这么玄的东西?
答案实际上很残酷,悬丝诊脉是由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制度造成的。古代男女大防,就算是男医生,也不敢轻易碰高贵女子的手腕,他有了所谓的悬丝诊脉。
换句话说就是,悬丝诊脉这是个无奈的选择。用这种方式诊脉,既不准确也不合理,只能成为一种大噱头或者是花架子罢了。
而孙悟空在朱紫国,就把这种花架子利用至极。
孙悟空真的会看病吗?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完全能够通过很多情节看得出孙悟空根本不会看病。
孙悟空推倒了人参果树,结果人参果树是观音医的;
死了的乌鸡国国王,是太上老君的仙丹救活的;
黄风怪吹坏了孙悟空的眼睛,是黎山老母给孙悟空治好的。
孙悟空既医不了树,也医不好人,同时医不他自己,这样的人绝不敢说他懂医术!
孙悟空不懂医术,可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
朱紫国的国王病了,是因为赛太岁抢走了他的金圣宫娘娘,这件事情在朱紫国不会是个秘密。
精明如孙悟空,在朱紫国人的闲聊中知道了这件事情也很正常。
因此孙悟空的悬丝诊脉就是一个大噱头,在瞎比划一番之后,会得出朱紫国王是双鸟失群之症。
从骨子里面,孙悟空根本看不起这个朱紫国国王。朱紫国国王的老婆被妖怪抢走了,他的反应是什么?
他的反应是自己缠绵病榻三年,居然得找回自己的老婆,反抗一下赛太岁都不敢。
这样的一国之君,简直麻木胆小得令人发指!
与之对比的可以是玉华州的几位王子,同样是面对妖怪黄狮精,玉华州的几位王子以凡人之躯,居然敢学艺想和真正的大妖精打上几架。
不说这几位王子的真正能力如何,只说这等勇气便值得读者敬佩。
孙悟空要治疗的是朱紫国国王的懦弱无能,在此之前孙悟空必须要让朱紫国王先信任他。
只有朱紫国国王信任孙悟空的前提下,孙悟空对他的谏言才有效。
而悬丝诊脉这种大噱头,会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崇拜与信任感。
再对比一下玉华州的王子和胆小的朱紫国国王。难怪孙悟空看不上朱紫国国王,将他彻底地揶揄一番:
行者道:“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 王母娘娘 搽脸粉, 老君炉 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
这是孙悟空给乌金丹配的药引子,这药引子就没有一件正经的东西。
而这乌金丹,就是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用的药。
老鸦屁不过是嘲笑朱紫国的大臣,万事不通,只会溜须拍马;
鲤鱼尿是嘲笑朱紫国的君臣,胆小如鼠,一点尿性都没有,任凭妖怪抢走了金圣宫娘娘也不敢反抗;
王母娘娘的搽脸粉,讽刺得更犀利,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紫国的君臣都只是粉饰太平之辈,这个国家没有明君,更没有贤臣;
老君炉里的炼丹灰,说明朱紫国已经无药可救,不配使用太上老君的仙丹,只配使用炼丹灰;
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这句话更讽刺,孙悟空是在讽刺朱紫国王的帽子是破的,估计颜色也不对。这朱紫国王也就只配称一条困龙,真龙天子可不会像他一般没用。
其实整个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看病,表达的都是孙猴子对这个国王的无能的讽刺。朱紫国国王的金圣宫娘娘他的老婆都被妖精抢走了,他都不敢吭一声,那么整个朱紫国会烂成什么样,读者就可以自行去想象了。
与其说是孙悟空在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倒不如说是孙猴子在给国王医心。
朱紫国国王表面上的病症,不是被孙悟空治好的,而是被白龙马马溺的神奇功能治好了:
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
这白龙马可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人家绝非凡品,医个凡的国王还是没问题的,这其中无关孙悟空的医术。
孙悟空重要的,是能给朱紫国国王医心:
有两个妃子,将净桶捡看,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块一团。妃子近龙床前来报:“病根都行下来也!
在孙悟空给朱紫国国王治病的时间点,距离金圣宫娘娘被赛太岁抢,走已经有了三年的时间。
什么样的粽子能在人的腹内留三年?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些污秽痰涎还有糯米饭团,指的都是朱紫国国王曾经的懦弱和无能。
与其说是孙悟空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倒不如说是孙悟空的到来,给了朱紫国国王勇气和力量,改变了朱紫国国王懦弱的性格和无能的退缩。
那个时候,朱紫国国王主动请求孙悟空帮助他迎回金圣宫娘娘。治病容易治心难,而孙悟空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心。此时再回头看那所谓的悬丝诊脉,不过是孙悟空为了让朱紫国国王能够接受他帮助朱紫国国王医心,而使用的一个小手段噱头而已。
西游记草药诗?
《西游记》中和草药医术有关的记载不少,西游记可以看做一个民俗小说,各种古代民俗文化层出不平。
一、《西江月》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首词是在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里,吴承恩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用这首词表现人类猎户上花果山狩猎猴子,被孙悟空施展法力,一千多猎户全部死亡的壮烈场景。
这首词用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九个中药名字,生动的描述了孙悟空与猎户的厮杀抗击场面。
二、唐僧抒发感情的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是唐僧感叹路途遥远,山高水险,表达自己何时才能完成取经大业,已报唐王知遇之恩。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
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约定。
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亲自为自己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
三棱子:指的是收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马兜铃:师徒四人与白龙马一起,催马前行,马铃叮当,一路艰辛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荆芥:如同在山涧中寻找荆芥一样求取真经。
茯苓:是指师徒到西天拜的如来佛祖。
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
茴香:谐音回乡,表达自己何时才能取经成功返回唐朝的感概。
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三、关于中医的描述
朱紫国时孙悟空为国王悬丝诊脉,治国王的双鸟失群的病时,有几段很有意思的描述:
行者笑道:“不是胡柴。你都听我道来: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用诗般的语言描述了中医所讲究的望闻问切,是干什么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用锅底灰(又名百草霜)和马尿配制的乌金丸,说是由六物煎服:
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西游记》各方面的民俗、知识描述很多,很值得学习,吴承恩也是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才造就了这本奇书。
闺女不能养她娘是什么意思?
这个老话说的是在过去,养儿是为防老,而养闺女却不养老的问题,中国人历来都是儿子是香火继承人,父母的养老大都是儿子负责的,而女儿结婚后,就不再管娘家父母赡养的事。
关于俗语为什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现在已成过去?下面就来说一说。
一、灰不能打成墙
灰不能打成墙,说的是草木灰是不能用来和泥作为墙体的。
过去农村的家庭,自己的住房都是自己建的,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能像有钱人家那样红墙绿瓦,墙都是用青砖垒的。
但穷人们还是有办法的,就地取材。用黄土掺些秸秆垒成土墙。这种土墙很厚,也很结实,建成石房屋,也是冬暖夏凉,深受百姓喜欢。
但是,作为墙体,由于是土夯成的,它必须能经得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蚀。所以对土的要求很高,最好是有很好黏性的黄土,当然也要加入竹子,麦秸秆等作为骨架。最后,人工还要用力夯实才行,这样的墙历经数十年也不会倒。
用草木灰打墙,想都不用想,咱们说的是黄土里掺草木灰也不行。如果土里掺进了草木灰,那可就功功亏一篑了。这是因为草木灰很细,也没黏性,平时想把它们捏在一起都很困难。可以想像,掺入黄土,肯定起不到粘合作用。如果非要掺入,夯起的墙很不牢固,更谈不上风吹雨打,安全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古人总结出“灰不能打成墙”。
二、闺女不能养她娘
闺女不能养她娘,说的是在过去,出嫁的女儿一般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父母大多是跟儿子生活,赡养也是由儿子负责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子是家里香火的继承人,也是遗产的继承者,理所当然要对父母的养老负责。女儿则不继承娘家财产,所以也没赡养的义务。
出嫁的女儿在父母眼里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也就是说跟了丈夫,就是丈夫家的人。孝敬公婆才是她的义务。反而对自己父母,就没有赡养的责任了。
当然,这里讲的是过去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不适应了。现在男女平等,男孩女孩一个样,男女都有继续权和赡养父母的义务。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农村,“闺女不能养她娘”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是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权利。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俗语“灰不能打成墙,闺女不养她娘”,用很形象的灰不能打墙,来比喻一个过去的一个社会现象,通俗易懂。但如今这个俗语显得过时了,现在的闺女不仅可以继承娘家遗产,也同样要尽赡养自己父母的义务。
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衣服染料来自花草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人说,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心情,一种颜色也代表一个人。不止优美,古人更给颜色赋予了某种情怀。
花青、鸦青,月白、荼白,孔雀蓝、榴花红,好听吗?瑟瑟、百草霜,也是古代颜色名,没想到吧?"瑟瑟百草霜",唯美吧?玩文艺浪漫,今人都摸不到古人的后脚跟。
清朝刺绣冠绝天下,传统绣线颜色分九大类,745个细分。拽不拽?这700多种复杂的颜色是用什么东西染出来的呢?
先说说古代染料是怎么一回事,重点谈谈古代五大花草木植染料。
这种颜色就叫☞ 缃色
浅说古代染料分类和发展古代染料,并非一开始就取自花草木植。
先秦及更早,古人用矿物染料,色系单一。那时植物类染料还没有,或说非常少见。
矿物染料,属于无机有色颜料。最远古常用的染料是赤铁矿和黑色磁铁矿,然后出现朱砂、石黄、空青(铜矿)、深蓝石青……
远古尚黑,山海经所言黑、玄、青。古男也想花里胡哨,古女也想花枝招展,也是没法。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丨诗经· 小雅·采绿
是说,天亮采蓝草,衣襟不满兜。可见春秋时期已采集蓝草用作染料,但谈不上很普及。成本和技术都是问题,民间不太受用。
这种颜色叫☞ 荼色(荼丨茅草花,不是茶)
秦汉时,古人开始普遍从花草木植中提取染料,植物染料慢慢取代远古的矿物染料。汉唐丝绸之路繁华,宋朝更上一层楼,随着丝织品绚烂海内外,古代草木染料技术不断进步完善,并传到日本等东亚其他地区。
自秦汉开始,草木染料成为染色主流。矿物染料多用于绘画工艺领域,或仿古修复。
东汉经学家许慎总结了39种颜色;清朝据绣线把传统颜色分为:黑白青黄红绿赭紫葱,9大类,745个细色。以上都有文献典籍可查。古代染色技术之强大,可见一斑!
下面说下古代最经典的五种草木染料。
蓝草丨蓝色系蓝草为俗称,就是蓼蓝,花开淡红,叶含蓝汁。很多人更熟悉文艺的红蓼,它们都属于蓼科蓼属,喜温暖湿润环境。
蓝草,算的上最古老的天然植物染料,负责各种蓝色。蓝草起到染色作用的是经过处理提炼出的靛蓝。青出于蓝,也属于此系列。
大家发现古代官袍多见蓝色,百姓衣布也多为各种蓝色调,因为蓝色染料很古老,染料提取也相对简单,所以广泛应用于服饰。
是月也,令民毋艾蓝以染丨礼记·月令
"是月"指仲夏,周天子命令百姓不准在仲夏割蓝草染布。注:《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录先秦各种典章制度和社会风貌。
以上可推:
①周朝已出现蓝草染色技术,或有人工种植蓝草;②天子规定,不到收割季禁采,可见当时蓝草还是有点稀罕,并不多。
经过几百年发展传承,来到秦汉,蓝草人工培植和染料提炼技术开始普及。
茜草丨红色系偏暗茜草,诸多别名如蒨草、地苏木、血见愁等,古籍中常称"茅蒐"和"茹藘",为多年生蔓草,花开白色或黄色。茜草主要负责红色系。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
这里的"茹藘"就指茜草。另外,荼和缟不仅指草和织物,也是古代颜色名,表某种白。
诗经又说"茹藘在阪",可猜开始它野生于山坡,到了汉代开始人工栽培(史记等可查)。
茜草并不像蓝草那样可以本色出演。茜草属媒介染料,若本色出染,出来的颜色为浅黄。需要加入媒染剂,如此可染出很多红色。我们常说的大红、绛红,多是茜草的杰作。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丨姜夔小重山
"茜裙"指的就是大红裙(色偏重),漂亮!
茜草可用作染料的是根部(主根和蓬蓬细根)。把茜草根捣的稀碎,磨成粉,再加入不同比例和作用的媒染剂,就可以染出各种红。茜草染出的红偏于暗沉,如绛红。
红花丨红色系偏亮红花,又俗称红蓝花,一年生草本,花开夏季,花朵由黄变红时为最佳采摘时期,因为黄色实用性不够,色素遇水易溶,红色则不会。
红花和茜草是两种不同植物。红花花开橘红,茜草花开白色或浅黄;红花原产西域,汉代传入中原,环境适应性更强,茜草为国产。
染法不同于茜草,红花可直接染色。红花提取花瓣最为普遍,红花染色光泽最为亮丽明艳,号称"真红",我们熟悉的猩红就是了。
红花染色过程比茜草更为简单,所以应用广泛。二者色系有别,红花染色更为鲜艳明亮,茜草则沉重暗泽(绛红、暗红、土红、砖红等)。
栀子丨黄色系栀子花开呀开,开呀开,开……后面不会唱了。终于出现大家熟悉的植物了,栀子花开雅香,却也是古代染料之一,意不意外?
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丨汉官仪
据汉文献记载,栀子和茜草是主供权贵阶层的染料,染出的都是高大上服饰,老百姓无福消受。汉墓出土过上述布匹,其中"深红绢"为茜草所染。那么栀子染出的是那种颜色?
栀子,属常绿灌木,花开白色,艳香而优雅。可作染料的是栀子果实中的黄色素,通过处理可直接着色于丝、葛、麻、棉等织物,本色出染为黄色,泛有微微红光。
另外,也可操作如茜草,加入染色剂调出不同黄色和光泽,如鹅黄、灰黄、暗黄……
栀子自秦汉以来长期作为高级染料,但它有个缺点,不耐曝晒,久之容易褪色,因此在染色技术发达的宋朝时慢慢被边缘化。
苏木丨红色系偏稳重等了半天,终于轮到乔木类出场了。
苏木又叫苏枋,豆科常绿小乔木,喜热,在两广、云贵川、福建、海南和蛙岛都有分布,广西最多。大概魏晋时,我国南方地区已开始普遍使用苏木提炼染料。
苏木心材为赭褐色(赭zhě: 红褐色),心材所含色素经空气氧化会变成木红素。苏木也属于红色系染料(看起来像较沉的混色红)。
苏木和茜草类似,不能直接染色,需通过媒染剂达到染色效果,具体颜色取决于所选媒染剂。比如褐色、红棕色、橙赤色、浅深赤色、绛红到紫色,甚至可以调出黑色效果,以上颜色可用铁、铜等媒染剂调出。有一种叫广西锦的织物,赤色就由苏木染出。
上述可见,苏木染料经不同媒染剂可达到多样化色效。苏木红色系不会亮瞎眼,显稳重大方,内敛有质感,深受古代主流文化青睐。
因这些优点,苏木染色常用于唐宋以来四品官服,唐朝人物画中也常见苏木红的身影。据说贵妃出浴所穿红浴袍就是苏木染成。传统文化里,绛红代表香艳和福气等美好寓意。
小编陈词蓝草、茜草、红花、苏木、栀子,只是植物染料中的五个最经典代表。以古人智慧,就地取材的染色原料还有很多,如槐花、紫草、藤黄、黄栌等等。
古代染料技术,代表了古人生活智慧;古代颜色名,则从未辜负精彩纷呈的华夏魅力。
艾绿、青葱、玄青、杏红、藕荷、胭脂、缃色、妃色、缟素、水色、琥珀、绿沈、藤黄、绀紫、象牙白、海棠红……
不要老用什么天青色了,泛滥的俗化了都。各位友,您觉得还有哪些颜色名够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