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贡献,两弹元勋邓嫁先钱学森和杨振宁谁的贡献最大?
首先说一点,题主邓稼先是的名字是庄稼的稼,下次不要打错了,这是对老一辈共和国脊梁的尊重。邓稼先和钱学森都是我国两弹元勋之一,其中邓稼先是我国原子弹的理论总师,而钱学森则是航天之父。他们一个主导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一个主导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和运载火箭,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可以说,没有他们在那个艰苦年代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到中国为我们研制出原子弹和导弹,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成就!邓稼先长着一张娃娃脸,被同事们称为娃娃博士。他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回国,回到这片焕然一新的红色大地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这个选择,是当时我国在国外深造学子共同的想法,几乎所有学习工程方面专业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回来后,迅速受到祖国的委派,主导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并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突破难关,引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让我国的国防水平迅速挤进世界顶级行列,奠定了祖国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家,在28岁时就世界文明,参与了当时美国所有顶尖航空航天计划,是加州理工大学双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除此之外,他还被美军授予上校军衔,可以自由出入美国国防部和所有实验室,条件无比优渥。但是金山银山都比不上祖国,他毅然决然放弃一切,想回到祖国种“苹果树”,庇护后人。知道情况的美国军方勃然大怒,对其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软禁,最终在我国的外交斡旋之下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东风-1号导弹
他回国后迅速投入到气动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手打造了如今的东风家族,让原子弹有了运载平台,可以威慑万里之外!他和邓稼先两个团队的成果,足以庇护中华民族千年!只要核武器在手,只要洲际弹道导弹在手,中国就可以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邓稼先和钱学森的贡献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贡献将百世流芳。杨振宁在那个年代没有选择像邓稼先,钱学森他们一样回国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贡献,而是留在了美国继续深造。现在很多人不能理解杨振宁当时的选择,认为他没有在祖国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回到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但其实,杨振宁是学理论物理的,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根本没有条件支持杨振宁的研究。如果杨振宁选择在那个时候回国,不仅他的专业对新中国的帮助有限,而且当时的科研环境还会限制他的发展,可能最后他不仅做不出贡献,还会沦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浪费一名物理天才。除此之外,杨振宁后来续娶比自己年幼54岁的翁帆为妻更是让他备受争议,甚至可以说是“绯闻”缠身。在中国,老牛吃嫩草一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杨振宁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科学家也老牛吃嫩草,于是就受到了来自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个关注并不友善。只要点开国内某搜索引擎,输入杨振宁的名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和翁帆的婚姻故事和一些花边新闻。宣传这些的有自媒体,有一些机构号,甚至连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媒体都热衷于这种“破事”的宣传。其实说到底,杨振宁的爱情没有任何问题,那是别人自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合照
之所以这些花边新闻会在网上广为流传,得到这种不公正的看法,大部分来自于一些嫉妒他的人的鼓动宣传。这一部分人现实中生活不顺习惯于网络世界释放自己,而杨振宁当年没有回国的选择和如今的婚姻正好成了他们宣泄的突破口。殊不知,杨振宁的对物理,对自然科学,对整个人类的贡献是可以和物理史上的丰碑爱因斯坦等人相提并论的。但是这些人和不务正业的媒体对他的贡献选择性无视,令人扼腕,为杨老先生感到不公!本该成为童话的爱情却遭人嫉妒
杨振宁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在吴健雄的验证后获得诺贝尔奖。当时,杨振宁的国籍还是中国,为中国人挣了一口气!当然,这一点抹黑他的人依然视而不见。后来他为了更好的发展,加入了美国国籍,但近几十年来他一直再为中国科学家做努力。他顶着整个西方科学界的压力让我国的科学家有机会接触世界最前沿,能够学习到国外的最新知识。▼这张图是世界主要物理学家的合照,杨振宁的位置足以说明一切。近几年杨振宁回到国内清华大学,虽然年纪近百,但是依然坚持授课,坚持辅导本科学生,坚持为国内理论物理发展做贡献。并且在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之,杨振宁的贡献是全人类的,他是目前活着的物理学家中最强的一位,是整个世界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他和邓稼先,钱学森谁的贡献是相对而言,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邓稼先和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杨振宁是全人类的泰斗,他们的贡献都比抹黑他们的人强出好几个银河系!最后,向他们致敬!
杨振宁最近情况怎么样?
杨振宁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位科学家之一。
杨振宁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他在这两个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贡献。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是现代物理学中描述基本粒子的理论框架之一。同时,他还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发现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理论,对粒子物理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提出了著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个方程描述了量子分子的运动规律,对化学、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他还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推动了凝聚态物理学的进步。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外,杨振宁还对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也积极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仅在学术界,也在于他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和影响。
李政道和杨振宁谁对中国的贡献更大?
这就是所谓杨吹们偶像的真实排名。。。。那就是,没有名次。当然不能那么绝对,在上世纪后来牛人没出现,老一代死完情况下,全球130位最牛物理学家排名现存物理学家水平。被唾骂的霍金排第一(老一代去世前霍金仅有名次也是天体学第三微不足道),李政道12杨振宁19。。。李政道从80年代就开始帮国家建设了。所以无论贡献还是实力,李政道都比杨高。
杨振宁与爱因斯坦谁的贡献更大?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我感觉这就像让我们拿迈克尔乔丹和科比布莱恩特比较一样,很难说个明白,没有服众的答案。爱因斯坦的理论和成果世人皆知,当然,也包括那个伟大的原子弹的原理。而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他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爱国者的典范。佩服!~ 杨振宁主要科学成就
杨振宁的物理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在统计物理,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特别是他和李政道合作期间成果丰硕。* 在统计物理方面,他与李政道合作关于相变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成为经典文献;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发现的Yang-Baxter方程为可积模型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对物理和数学都有广泛的影响;他还提出了非对角长程序的概念。* 1954年,杨振宁与罗伯特·米尔斯页面罗伯特·米尔斯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百科对应页面为Robert_Mills_(physicist)。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杨-米尔斯理论对基础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1970年代他与吴大峻合作研究规范理论的整体性质,亦即规范理论与数学上纤维丛的密切联系,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性质也是近三十多年来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编辑] 荣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Physics)*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页面拉姆福德奖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百科对应页面为Rumford Prize。(Rumford Prize)*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 1994年获鲍尔奖(Bower Award)* 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N. Bogoliubov Prize)* 1999年获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不成功的商人,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爱因斯坦从小不很聪明,三岁还不会说话。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爱因斯坦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功课表现平常,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授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责骂他:“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这所学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学校里的物理教授韦伯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爱因斯坦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时常与韦伯教授冲突,她指责他对爱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引起一场爆炸,手部严重烧伤。1900年毕业,没能如愿留校担任助教,只能靠当“家教”维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M. Grossman)的父亲协助下,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编辑] 奇迹年爱因斯坦於伯恩的故居爱因斯坦于伯恩的故居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 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定为“2005 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所组成。爱因斯坦解释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量子)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单个的粒子那样运动。“光量子”理论把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大大推进一步,对早已成为定论的光的波动理论提出有力挑战,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动—粒子二元性。* 1905年4月:根据在咖啡馆里关于茶的讨论,爱因斯坦写出一篇论文,论证可以根据糖在液体中的扩散速度来计算糖分子的大小。这一篇《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On the Motion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 Kinetic Theory of Hea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的论文。*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发表《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论文中提出了两个原理:“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学报》刊出〈物体的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Upon Its Energy Content?),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编辑] 成名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的兼职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瓦尔特·能斯特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和保耳·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入公开和地下的反战活动。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1919年11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新观察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大胜利.1919年11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新观察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大胜利.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科学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对论,原因是认为相对论还有争议[1]。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担任新建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非同一机构),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37年爱因斯坦曾经探访住在美国加州的查理·卓别林。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寻找统一场论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没有获得成功,对此,著名的爱氏研究专家亚伯拉罕·派斯曾说:“爱因斯坦在1925年之后就应该去钓鱼,而不是继续做研究”[2]。现在,寻找比统一场论包含内容更广泛、能够统一解释各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为纪念他,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锿”。另外,“爱因斯坦”一词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注册商标. 科学的巨人一般来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基础性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有哪些?
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之所以经常会有人提出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纠结在两点。
一是在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最为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没有回国效力。
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相当优渥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打破封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而那个时候的杨振宁呢?并没有和那部分科学家一样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搞研究。
实际上这一点,主要还是误解。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应用型科学家,我们那个时候急需的是能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快速增强的实用技术。而杨振宁搞的理论物理,属于基础科学,当时的中国并不急需,也没有那样的科研环境与条件,他回来估计也毁了,后面那些震惊世界的理论物理成果可能就没有了。
当然,如果杨振宁回来转而搞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否可行,这个不能假设的。
二是杨振宁于2003年底,回中国定居,并于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这一点最为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反感。认为杨振宁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回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他才回来,而2003年的时候,他都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明显是在美国混不下去,才想起了回国养老的。
按照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多个院士和终身教授的头衔,数不清的各类奖项,人家在美国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不行啊?回国来养老?这样说是不是连自己都信服不了?
还有一点题外话,人们之所以对杨振宁出现很多负面的看法,也与杨振宁再婚的事情有关。
在2004年,也就是回国的次年,82岁的他就和当年才28岁的漂亮姑娘翁帆结婚了。二人相差54岁,这样悬殊的年龄差,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因为杨振宁本人特殊的身份,在国内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然主要是负面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属于杨振宁于翁帆之间私人范畴的事情,人家二人你情我愿,外人是说不得什么的,之所以有看法,也就是和中国传统的观念不太相符,心里不舒服而已。实际上,在过去,那些高龄的达官贵人娶年轻女子做妻子,真的不在少数,就连当代那些科学大家们,这样做的也不在少数。
杨振宁只是因为特殊身份,他和翁帆的忘年婚姻才招致了许多非议,甚至还传出一些有损人格的谣言。
无论外人怎么说,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到2021年,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17年啊,在这样的时间跨度里,不知道有多少看起来般配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而杨振宁与翁帆伉俪,依然坚守在婚姻的殿堂里,这就让以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的前妻杜致礼,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女儿。
要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那得先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世界物理科学发展的贡献。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有很多,我们简单摘出几个。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在层次上是高于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
其他还有统计力学的相变理论等等,他的许多研究和成果,都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再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这里面可以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的划分,之间许多都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处于被世界封锁的状态,中国的科学家与世界科学家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关起门来虽然也出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脱节,使得中国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外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不与世界交流,只会迟滞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且因为对中国不了解,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不愿意与中国科学家进行交流。
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不了解、不信任、不来往的,正是杨振宁先生。正是他利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不断穿梭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向同行们介绍中国的情况,取得了这些科学家们对中国的重新认识与关注。
有了杨振宁的不懈努力,来中国考察与讲学交流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走出去了解世界的也同样多了起来,这对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渠道。
杨振宁先生不但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来中国交流,本人更是经常来往与大陆和香港进行讲学,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中国,开拓了中国科学家的眼界。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立马回国,就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别小看这个名单,它可是挽救了许多科学家的,在当时中国的那种环境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见邓稼先,可不是仅仅叙旧那么简单,而是毫无保留地向邓稼先介绍了量子场论和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一边讲一边拿笔演算,只相当于是把国外先进的科技介绍给国内的科学家的。
所以,中国科技在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杨振宁先生功不可没。这方面的工作,也算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间接贡献吧。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直接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的首期少年班,就是在杨振宁、李政道的倡议下于1978年成立的,这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杨振宁发起成立了资助中国学者去石溪分校进修一年的“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并且在这里设立了CEEC奖金,资助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杨振宁本人也捐赠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奖励优秀人才的培养,他在清华大学的百万年薪,更是发文不取,全部捐给了科学研究。
他还推动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
这些研究中心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华裔科学家,比如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杨振宁倡议建立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等一系列奖项。
1996年1月,杨振宁被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杨振宁回国后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部分领域里,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人才培养上,更是输送了近千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提升了中国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层次。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杨振宁先生在维护中国利益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1971年上半年,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杨振宁参加了保钓运动。
1971年10月,美国参院外委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杨振宁为“归还冲绳协定”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作证。
杨振宁也为中美关系的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先生的历史定位:目前世界上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不惜得罪人,坚决反对中国科技“大跃进”。
这就是著名的是否应该建立费用达200亿美元的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争论。
2015年,针对CEPC该不该建的问题,杨振宁与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大战。
杨振宁说,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脱贫,而且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超级项目,需要谨慎。
总之,杨振宁先生对世界、对中国的贡献,早就超出了一般意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杨振宁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值得国人尊敬。
那些试图妖魔化杨振宁先生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更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