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刘协强度,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

彩虹网

三国杀刘协强度,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军令,致使咽喉重地街亭失守,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而失败。他的错固然不可原谅,马谡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就算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成功,占据了雍、凉两州,蜀汉就能匡复汉室?我只想说:希望渺茫。

三国杀刘协强度,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

街亭之失马谡负全责?

话说街亭失守也并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的责任更大一些。作为三军统帅,起码的“识人之明”都没有,明知道街亭关乎到整个战局的成败,偏偏放着老成持重、带兵经验丰富的闫芝、魏延等将领不用,启用了从未带过兵,只会夸夸其谈的马谡做主将。

虽说在出发前,诸葛亮耳提面命,反复交代了马谡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但是他一个谋士,骤然成了一军统帅,未免有些飘飘然,大有一展心中抱负的想法,对诸葛亮的指示也就放在了一边,一意孤行地将营寨安在了山上。

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前来进攻的是魏国的百战名将张郃,还带着5万精锐大军。这样的阵容,凭借着马谡手上的2万人,在街亭这个不算险要的地方,仓促间构筑的防御工事,“靠山近水安营扎寨”就能守住?有点想当然了吧

所以说,街亭的失守我认为其实已经注定,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应该也有所预料,要不然他后面也退不了那么快。至于说他为什么坚持要用马谡,一方面是他手下能用的人已经不多,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万一守住了呢?那他就可以淡定从容地去攻打凉州,应付曹魏大军;

另一方面,这可能是诸葛亮为自己留下的后路。让马谡守街亭,守住了皆大欢喜,守不住那他就是第一次伐魏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诸葛亮可以把自己摘出来,让马谡“背黑锅”,以稳定蜀国局势,为后续的北伐留出余地。毕竟,以他的智慧,不难看出伐魏的困难,非一战可以成功,必须要为自己留下后路,以图未来。

第一次北伐蜀军能占领雍、凉二州吗?

公元223年,报仇心切的刘备兵败夷陵,蜀汉争霸天下的资本,一朝尽丧。要不是东吴忙于应付曹魏的进攻,蜀汉这次是真的在劫难逃了。

经此一役,三国局势趋于稳定,加上各地民生凋敝急需恢复,相互制衡下,谁也不敢轻启战端。借此机会,诸葛亮带领蜀汉励精图治,颁布了许多有利百姓的措施,鼓励生产,休养生息。短短两年时间,蜀汉国力迅速恢复,赶上了夷陵之战时的水平。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安定南中地区,诸葛亮听取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略,亲自带领大军南下,七擒七纵孟获,将其彻底收服。蜀汉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战争物资,还从南中地区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无当飞军”,使得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228年,经过5年时间的休养,蜀汉的实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加上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新继位,魏国局势未稳。一心想恢复汉室的诸葛亮,觉得蜀汉又行了,于是慷慨激昂地写下“出师表”,毅然开启了伐魏战争。

这是自刘备兵败去世后,蜀汉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且诸葛亮为了这次出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外交上派出邓芝等人结好东吴孙权,重新修复了孙刘联盟,避免了两线作战;内政方面,他大权独揽,尽力征集物资,为出征做准备;同时他还派人积极与凉州官员接触,想方设法策反他们。多方准备下,诸葛亮才带着蜀汉的十余万大军北出祁山。

对于蜀汉大军的北伐,曹魏阵营的将领们一脸的懵。在他们眼里,蜀汉自夷陵之战后,已经完全丧失了争霸天下的资本,能守住蜀地就不错了,现在怎么有胆量主动出击?也因此,面对诸葛亮的大军,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的军民直接反魏附蜀。赵云率领的疑兵,也达成了预定目标,成功占据箕谷,做出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姿态,吸引了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

开局的形势对于蜀汉来说可谓一片大好,只要接下来蜀军能在街亭挡住曹魏援军月余时间,等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攻克广魏郡和陇西郡,将整个陇右地区消化,以此作为战略支点,那蜀军的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就算达成了。到时进可威压凉雍两州,攻取长安;退可据守陇右五郡,将这颗钉子牢牢钉在曹魏的“肉里”。

可惜的是,马谡没能守住街亭,使得张郃大军长驱直入,威胁到了诸葛亮大军的背部。加上赵云军在褒斜道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被曹军突破防线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诸葛亮见大好形势全部丧失,只好下令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蜀汉的第一次伐魏战争就此宣告失败。

这次伐魏战争可以说是蜀汉离胜利最近的一次,那么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的大军真的能攻下凉、雍两州吗?我们来看下真正的战场态势。

首先,陇西三郡虽然是投降了,但是内部仍然不稳定,魏军的力量并未完全肃清。根据《魏略》记载,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束后,南安、天水两郡郡守都获刑遭罚,安定郡守没有受到处罚,这或许就是因为他组织反抗有功所致。

其次,凉州剩下的陇西郡、金城郡、上邽城仍在坚守,蜀军多次发兵都没能拿下。特别是上邽,是北方援军的必经之地,攻下了就可以阻断曹魏的大军,可惜诸葛亮虽然看到了这点,但也没能拿下。这就使得蜀汉大军被夹在了敌人中间,没有取得足够的阵地优势,很难防住三面来袭的曹军。

在我看来,往前不能快速突进到长安,左不能攻下上邽城以阻断魏军,右边是马谡守的街亭,不作为突破目标。这样一看,蜀军能腾挪施展的地方并不多,投降过来的三郡战略意义不大。诸葛亮还不如背水一战,抱着必死的决心,带领大军不惜代价直接往前突破,先拿下长安城。这样一来,既阻断了与吴国作战的魏军,又可以凭借长安的城高壕深来牵制曹叡的集团军。

顶过魏军的第一波攻击以后,蜀军就可以联手孙吴灭掉与吴军对峙的魏军,给予魏国重创。到时候,以诸葛亮的智慧,顺手将凉、雍两州收入囊中也未尝不可。

可惜,蜀军的第一次北伐开头看起来很好,实际危机重重,首先就失去了“地利”。

再者,诸葛亮估计也没有料到魏军的反应速度会那么快,不到一个月就兵临城下了。更加没想到的是,魏明帝曹叡(拼音:ruì)有魄力御驾亲征,跑来长安坐镇。他这一来,魏军就相当于倾巢出战了,兵力占比顷刻逆转。据史书记载,当时魏军随曹叡前来的大军就有15万左右,加上张郃从魏吴战线抽调回来的5万多精锐,总兵力达到了20万以上。

而诸葛亮这边,满打满算只有10万左右的兵力,还要兵分三路。马谡的2--3万守街亭,赵云的1万做疑兵,剩下的6万左右为中军,要分守三郡,还要留足够的兵力做机动。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6万人要面对的是魏军15万左右的大军,兵力处于完全的劣势。

在冷兵器的古代,兵力优势对战争的胜利影响巨大,并不是计谋就能完全抹平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计谋都是无用功。

接着马谡在街亭没守住,赵云的偏师也未能建奇功,诸葛亮的中军又迟迟不能突破,等魏国大军一到,不跑还等着“包粽子”?

至此,蜀汉一方的“人和”也丢了。

剩下的天时,这个也并不能说全在蜀汉这边,只能说蜀魏对半分。魏国输在新帝曹叡继位不久,时局动荡,老将也陨落得差不多了,新的将领又没有崛起;而蜀汉这边则是发展时间太短,离刘备兵败都不到5年,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也才凑了10万兵力,没有优势,后勤补给也困难重重。再加上蜀汉内部虽然是诸葛亮一人总揽,但派别林立,相互攻奸,内耗严重。说天时五五分应该是比较公允的。

这样一看下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蜀汉这边,要想攻取凉、雍两州,谈何容易?

事实上,就算马谡能守住街亭,那也是暂时的。诸葛亮在凉州待了差不多两个月,除了刚开始投降过来的三个郡以外,几乎再无寸功。按照他对马谡所说:只要守住街亭十天半月就可以,到时他自然有办法攻破凉州其他地方。试问下,两个月都没取得的战果,在魏军来援的情况下,反而能在十天半月完成,这是何道理?

而且,街亭这个地方就是几座不高的山之间的通道,一不能伏兵,二地势不够险峻,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三这个地方还比较开阔,有没有城池,只能临时筑营,凭借马谡手上的2、3万新兵,真的能挡住名将张郃带领的5万精锐虎豹骑?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马谡妥妥地“背锅侠”。

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能否匡复汉室?

我们先看下蜀军占领雍凉二州后,能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所得

第一个获得的肯定是土地

这对于偏居一隅的蜀汉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雍州,长期经历战乱,原居民已经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大半,使得这里变得地广人稀,正适合从蜀中迁移百姓过来开垦耕种。如果花个十年八年来治理,很容易再现繁荣景象,毕竟这里曾经是国都长安所在。而且将雍凉两州吞并后,蜀汉在土地面积上就追平了魏、吴两国,有了更多的战略纵深,可以做到“退可守,进可攻”,直接威胁到曹魏集团的腹地。

第二个获得的就是人口红利

人口对于蜀汉来说,同样是一个硬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蜀地历来都不是通都大扈,耕种面积也比较少,限制了人口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发展了5年后,凑了10万大军就要开启北伐,很可能这已经是蜀汉后勤所能支撑的极限了,再等下去,也难再有大发展。君不见,诸葛亮在撤退时,啥都不要,先把百姓给掳走了。

有了雍州、凉州人口的补充,外加大量能耕种的土地,两厢结合,不出10年,蜀汉人口将迎来大爆发。

第三个获得的就是兵员的补充

众所周知,凉州自古民风彪悍,百姓高大强壮,是很好的兵源地。五虎将中的马超就是从这里崛起的,那可是差点杀了曹操的猛人。加上这里盛产战马,可以很好地补全蜀汉阵营没有骑兵的短板。要是在凉州招兵买马,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那蜀汉真的是未来可期。

第四个获得的是“名望”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蜀汉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而曾经的都城长安又在雍州。光复长安后,对蜀汉阵营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让他们获得很高的名望,占领道德制高点,将其宣传成匡复汉室的关键节点,再以此来招揽天下有志之士,共攘大业。就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类似,获得的好处不可估量。

第五个获得的就是调和内部矛盾

要知道,由于刘备这个主公的原因,蜀汉是三国里面派别最多的,也是内耗最严重的。荆州派,蜀地派,刘氏忠仆,降将,老将等,各有各的心思。刘备在的时候还能压住,到诸葛亮辅政时期,各种牛马蛇神就都跑了出来,各种争权夺利,内斗不止。

说白,他们之所以内斗,就是因为蜀地太小,利益不多,不争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攻占雍凉两州后就不同了,这些地方地广人稀,大把的土地等着开发治理,大把的官位空缺等着人员去上岗。这样一来,蜀汉内部矛盾就能得到很好的转移,起码在没有消化完这两州之前,他们是没有时间内斗的。蜀汉也会因此获得平稳的发展期,迅速壮大。

所失

第一失去孙吴这个盟友

占领雍凉两州后,蜀汉大概率会失去孙吴这个盟友,或者转变成敌人也未可知。毕竟诸葛亮和人家说得好好的,大家“蜀吴结盟,共抗曹魏”。但你蜀汉突然把曹魏打趴下了,成为了最有潜力那个,叔叔可以忍,婶婶也忍不了啊,孙吴调转枪头和曹魏一起打蜀汉是正常操作。

第二失去的是坚固的防守

蜀汉之所以能相安无事地偏居一隅,凭借的不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蜀地的地形险峻,剑阁防线依山而建,牢牢地将敌人挡在了外面,使得曹魏、孙吴大军都无可奈何。

而一旦攻占这两州之地后,蜀汉必定需要分兵去守,凭借仅有的十余万兵力,能守住那么大的地盘吗?会不会给其他两大阵营可趁之机,一举拿下成都?这都是未知之数。

上述列举了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后的所得和所失,看似蜀汉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其实不然,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土地、人口、兵员、名望、转移矛盾,都需要时间去沉淀才能最终转化成蜀汉阵营的力量。而时间,恰恰相反是诸葛亮最缺少的。

蜀汉阵营的“所得”,都建立在没有“失去”的基础上,也就是孙吴这个盟友和蜀地这个大本营。当时蜀汉联吴抗曹的局势,是建立在蜀吴两国处于弱势,魏国太过强势的基础上的。一旦蜀军占领雍凉二州,三国的平衡将再次打破,孙吴为了自保,攻伐蜀汉是必然的,要不然等蜀汉发展壮大,第一个灭的就是他。没办法,柿子要捡软的捏。

孙吴这个盟友变成敌人后,蜀汉这10来万兵马,能同时扛住魏吴两大阵营几十万大军的进攻?纵使诸葛亮有神鬼莫测只能,也不能吧?毕竟他还是人,不是神。不能防住两大阵营的进攻,哪里来的时间发展?搞不好蜀地都会被“偷塔”,最后一败涂地。

所以我认为,就算马谡不失街亭,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也是不能匡复汉室的,三国的历史明晃晃地摆在哪里,不是我们一个假设就能改变的,曹魏的崛起,蜀汉的灭亡,都有其定律,有规则可循。

但事无定例,战争瞬息万变,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因素也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的失败,蜀汉能打败曹魏和孙吴,一统天下,匡复汉室也未曾可知。我们只能根据历史的记载,去假设推测,做出一个认为有理的判断,博看官一笑而已。

照我说,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非常正确,他们两家先一起把曹魏给干趴下了,然后再一分高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不是挺好的吗?想不通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非要跟曹魏死磕,最后把蜀汉给拖死了,真是想不通。。。

三国时期的许褚打得过庞德吗?

许禇肯定能打败庞德。

一、咱们先来看看许禇的战场表现。

许禇,字仲康

武器:合扇板门刀

特殊技能:“裸体诱惑”神功

许禇的单挑战绩列出如下:

1.斩杀纪录: 2.击退纪录: 3.平局纪录:4.败阵纪录:在许禇的战斗生涯中,一共参加过20次打斗,其中斩杀了6人,当然,还有10人以上的无名将领,小喽啰们若干。

许禇曾经有过7次平局:分别是典韦、吕布、徐晃、赵云、马超、庞德。还有一次是应对韩当和周泰的联手夹攻。

许禇被张飞打败过3次,还有一次是与徐晃夹攻关羽被击退。

二、再来看看庞德的战场表现。

庞德,字令明

武器:象鼻大砍刀

特殊技能:“棺材板”精神

庞德的单挑纪录:庞德一共参加过9次打斗,胜利了5次。其中斩杀了3人。

庞德有过四次平局,一次是遭到曹魏众将的车轮大战,与许禇算是平手。一次是在汉中与魏延交手,双方打斗中,魏延脱身射了曹操一箭。但庞德又赶来,击退了魏延。庞德第三次平手是与关平三十合不分胜负。第四次平手是与关羽战百余合。

许禇与庞德的直接对抗是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

回目: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通过这次对战,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庞德的武艺。

张郃、夏侯渊、徐晃各自出战,都是数合便退,总共加起来也就是二十合不到。这样的战斗强度并不能有效消耗庞德的体力,顶多算是热身吧。

许禇受到曹操指令,在保障不伤害庞德的情况下,与庞德大战五十回合,这是留着手的。而这个情况庞德是不知道,他必须倾尽全力。这也充分说明许禇的武艺必然在庞德之上。

也许有人认为,如果拿关羽做对比,许禇曾经与徐晃联手夹攻关羽,被击退,而庞德能够与关羽战至百合不分胜负。

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关羽在土山战役中击退许禇和徐晃,和曹操有关系,曹操比较爱重关羽的忠义,有收降之意,部下都是留着手的,不能伤害到关羽。关羽屡次冲杀始终不能突围,也说明了曹操的用心。

庞德与关羽之战,是带着棺材去的,你死我活。此时的关羽赤兔马已老,丧失了速度上的优势,关羽的年龄也大了,又受封为前将军,五虎将之首,假节钺,是一方重将,地位远在庞德之上,怎肯与庞德抵命相拼?所以,关羽在心态上是落在下风的。

综上分析,我认为,许禇和庞德两人正常交战,五十合内不分胜负,再往后,许禇就会占据上风了,打败庞德不是问题。

被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围殴?

巅峰时期的赵云,被许褚、李典、于禁围殴,结果如何?

提问说的是穰山之战,而且是夜里,光线不好,可能只有月亮🌙、或者火把一类光亮。当时的背景是 : 刘备按照与袁绍的默契,纠合汝南刘辟部,准备乘袁绍、曹操在官渡相持,后方空虚的机会,袭击许都,如果顺利的话,劫夺到汉献帝,那就阿弥陀佛,烧高香了,能够有力配合袁绍的正面战场。

但是袁绍、刘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残酷。刘备率部队刚刚赶到穰山,就被已经打败袁绍、闻讯飞速赶到的曹操,迎面死死卡住。虽然刘备拼凑的人马,是黄巾余部,缺乏训练,条件差,战斗力很弱,但占据以逸待劳的优势,刘备事先准备充分,分派关羽、张飞分别在东南、西南设伏,自己亲自带赵云正面迎敌。

由于袁绍已被赶回黄河以北,曹操安保没有大威胁,所以,双方摆开阵势后,曹操就派老大许褚出马,想给刘备一个下马威,一举打垮刘备军。刘备这边,赵云早已严阵以待,许褚、赵云战过三十合,不分胜负,正在相持不下,东南关羽、西南张飞一齐杀到,三路夹攻,曹军大败,撤出三十多里,这个良好开局,似乎意味胜利在望。

但是,刘备军力整体弱小,曹操打败袁绍后,不仅军力得到补充,部队士气也很高,曹操又是用兵高手,虽败一阵,很快稳住阵脚,调整策略,派出夏侯渊等,分路袭击汝南、刘备的运粮通道,这些告急,让刘备不能不分兵应付。关羽、张飞先后被派出,救援烧手要地。刘备身边,只剩下赵云一军,势单力孤,整个对峙形势,急转直下,危在旦夕。刘备察觉不妙,悄悄安排撤退,到了黄昏,虚插旌旗,赵云前引,刘备紧随,暗中撤离驻地。

可曹操手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曹操自己也身经百战,谋略非凡,对于双方兵力、布局排阵,心中有数,刘备尚未动,曹操已察觉,提前布下天罗地网,坐等刘备进入口袋。刘备军刚刚出发不久,前面的赵云,就被许褚一军截住,刘备一看,赵云正和许褚鏖战,后面不远处的李典、于禁也在往这边赶,就回头拐进一条小道,独自逃生。半路上,又先后遇到刘辟、孙乾、糜竺、靡芳带着家眷一行,人虽不少,但基本都是累赘,勇将猛人,一个也没有。虽没看到赵云,刘备自顾不暇、也就不及详细再问,只带上身边一帮人先行逃命。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详细描述许褚、李典、于禁三将围殴,赵云厮杀应战场面,但刘备被张郃、高览前后堵截,高览又杀掉刘辟,刘备绝望、都拔出佩剑,准备自杀、几乎没有希望的、万分危急关头,赵云突然杀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死高览、击败张郃,并在关羽、周仓配合下,杀出隘口。说明一下,这时距离长坂坡之战,还有七年,按赵云出场时十五六少年推测,约二十五六岁,确实是一个成熟的将军,武力巅峰年龄。

从这个过程看,可以肯定的是,赵云既经历苦战,又斗智斗勇,由此可以推断,赵云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不死缠烂打,是克服连续作战、过大消耗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系列高强度动作,顺利摆脱许褚、李典、于禁围堵,在关键时刻,救刘备脱离危险,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了赵云战术的优势。

三国杀你最喜欢哪个武将?

我最喜欢的武将是曹丕,在这个反贼杀风气横行的时代,曹丕作为军八常备主公忠最强的,自然受到我个人的青睐,而且也是我第一个达到百胜的武将。

现在附上我个人总结出的玩曹丕的经验,希望能有帮助。

首先曹丕的技能定位一定要看清楚了,曹丕的定位是

控制和防御!曹丕的控制从何而来?曹丕控制的是敌方的行动,也就是通过放逐来体现。放逐的最大效果就是翻面,

翻面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不会天过的乐不思蜀。用翻面来限制敌人的动作或强制切断对手的配合。比如让人十分讨厌的袁术二张组合,和曹睿鲁肃组合,在一般的局面,比如孙策局、董卓局、刘禅局,几乎成了一个无解的局面了。但在曹丕局不一样,曹丕可以利用放逐来切断他们的配合,为主忠方的输出争取时间,逐个击破。同时翻面限制了回合也就是让对面一个对手这一轮成为0贡献,减少输出就是加强防御,另外行殇有时也能收到无懈可击、杀之类的牌来防御。

其次就是曹丕的两个隐藏属性,爆发和辅助。爆发就体现在行殇收遗产上面,行殇很多时候收到的都是装备牌,但是在有放逐,别人无法通过弃牌阶段调整手牌的情况下,行殇就可以通过击溃被翻面角色收到锦囊牌,然后外加杀死反贼的三张牌,这时候的爆发是不容小觑的。

然后是曹丕的辅助属性。虽然我们都强调,

放逐不是用来补牌的,但是不可否认,放逐依然存在补牌的效果,尤其是曹丕残血的时候,忠臣如果桃多,可以通过杀1血曹丕,让曹丕放逐你,把桃子转化为三张牌来继续输出,比刷郭嘉的效率还要高。

由于我曹丕主玩得多,提一点经验。首先曹丕主一定要观察场上的选将,因为曹丕主10局有9局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反贼脸。曹丕局的反贼脸:陈群、刘禅、二张、吴国太、满宠、蔡文姬、远位曹昂以及克制卖血流的武将(界马超、界关羽、界周瑜、张春华等),如果这些都不存在,那就找一些作为反贼出场率(反贼属性)很高的武将:步练师、诸葛瑾、刘封、简雍、徐晃、顾雍、司马朗、(将)徐庶、于禁、祖茂、马谡、廖化、远位鲁肃等,以及和你离的很近,

需要距离,却能打出多点输出的武将(界许褚、潘璋马忠、界黄盖、典韦、诸葛恪等)

为什么要找出他们呢?首先主忠方虽然和反贼都是四个人,但是第一轮主公的动作基本就是不动、挂装备过,其实第一轮实际上是三打四的情况。而且主忠方目标不明确,一开始无法分辨出谁是反贼,于是集火就会分散开来,反贼不然,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主公,只要集中打主公,其他的可以不管。反过来如果第一轮主公就发现了明显的反贼,那么主公率先引导集火,忠臣紧接着跟上,则是主忠方打出了先手优势,反贼方只好暂退防守,或者改变目标去打忠臣,这样主公的生存就不用考虑了。不过除非有特殊技能,很少有哪个反贼会无聊地去砍主公,放逐还是存在威慑力的。于是曹丕局的优势就体现了,反贼脸明显,又能切断反贼之间的联系与动作,只要主忠稍有输出,拿下他们不在话下,所以才有许多快节奏的曹丕局。

曹丕主的第二点经验:翻面选择困难症。有选择必有纠结,曹丕主会纠结的就是我到底该翻谁呢?

1.根据位置优先选择可以克制翻面的人:满宠、徐庶、刘禅,因为如果不把他们先翻面而翻其他人,他们就可以通过峻刑、举荐、放权来把他们翻回来,这样你用来放逐的血就白费了。

2.优先选择对面的核心或输出主力:界黄盖、黄忠、

鲁肃、袁术、张星彩、刘协、贾诩等等。他们输出猛力,对你构成极大威胁,必须率先铲除回复状态。尤其是贾诩,完杀很可怕,只要桃子不在你手里,就要警惕贾诩,他是具有翻盘能力的人。那么有人又问,有些反贼的组合配合很多,那到底我们翻谁?答:翻这个组合的启动者,比如袁术二张组合很可怕,但是要知道,如果没有袁术扔牌,二张还能固政到多少?他们还能刷吗?所以在

一般情况下,先翻袁术,然后把二张拿下。又比如甘宁+界陆逊+周泰的刷牌组合,有三个人怎么翻?首先要厘清,是甘宁先奇袭,陆逊再谦逊连营然后周泰再奋激补牌,源头是甘宁,当然先截住源头。又比如步骘+孙尚香的刷牌组合,源头在于步骘的定叛上,所以优先步骘。剩下就靠你们自己的头脑来分析了。

3.保证自己方的行动。放逐还有防御作用,就是能切断敌方的输出,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忠臣的行动以及防御,就要翻比你忠臣先行动的反贼。这样一来可以强行让主忠方来联动输出,效果自然不用说。上面说袁术二张一般情况翻袁术,其实当二张已经捡了一大堆牌以后,可以考虑翻二张,这是特殊情况。

4.优先翻克星。比如界马超、张春华、界周瑜、界关羽如果他们偷袭成功,你珍贵的血丢了就很伤了。

5.注意对面的奶妈,为了切断奶妈供给,他们也可以作为翻面的第一选择:比如华佗、司马朗、孙尚香、糜竺甚至吴国太,这些武将不能久留,而且极度干扰集火打乱主忠方的快攻,他们自身的防御却比较难看,集火不难,可以作为团队突破口进行突入。

6.如果这些人同时存在,一股脑都来了怎么办?比如满宠+界马超+华佗+刘备,这个组合相当要命,非暴力输出和控场神将不能破解。

如果满宠靠前,优先满宠,不然就是浪费血量,这条无论之后发生什么必须优先执行。其次翻刘备,集火华佗,翻刘备切断华佗以及界马超杀的大部分供给,然后全力压住华佗的血线,减少其存牌量,打垮奶爸。打垮华佗后就可以翻界马超来集火界马超了,因为他是这个组合中的输出核心,刘备满宠无爆发,翻不起大风大浪,而界马超不但有可能突袭主公,更是让主公无法卖血放逐,这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铲除而后快。剩下的优先满宠,然后刘备就好了。当然如果你的忠臣都是曹洪、钟会、邓艾、诸葛诞这样的白板废物,你基本可以选择投降了,这种局面没得打,纯靠手气。

7.当你要死了,翻队友。放逐还有补牌的效果,如果反贼的输出的确很猛,那就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存亡问题了,所以只能通过放逐的三张牌来找桃子生存。只是有一条,如果你还有一丝丝防御,比如一口酒,一张闪,但下一个反贼一旦行动你绝对会死(贾诩、界黄盖、黄忠、袁术、诸葛恪、张让、李儒、张星彩等),就是要给他们三张牌,也必须把他们翻面。

第三条建议:曹丕的留牌。曹丕不需要留很多的闪,只要留一张,有时甚至可以不留(这需要观察将面,如果存在离魂蝉、界许褚、潘马就要留闪了),前面也说过,很少有反贼来无聊砍曹丕,砍了就翻人。所以这个时候曹丕就可以留关键牌来闷声发大财了。

它们是:AOE(输出神牌,不过多解释)、火攻(火攻自己主动放逐翻面,还能配合铁索烧一个人)、铁索连环(反击神牌)、关键武器(贯石斧、诸葛连弩等,有时候也包括羽扇,这些武器能强命能爆发,可以不急着挂出来,留在手里等待最佳时机,实在没有存牌空间了再挂)。

另外,在国战中,曹丕对魏国的重要性是最大的,有曹丕一定要选。

最后附上一些值得出卡的武将:

陆抗、王平、张绣(有消息说这三个要进国战)、刘晔、陈登、刘璋、华歆、陈泰、霍峻、徐荣、司马徽、许攸、严颜、黄祖、蒋干、孟达、蒯越、毛玠、邓芝、曹爽、董昭、蒋济、诸葛瞻、郝昭、陈到、高干、高览、审配、毌丘俭、麹义、文钦、谯周、郤正……多得很

三国的历史进程能否被改写?

曹睿死于公元239年,如果能够多活三十年,活到公元269年,那么三国历史的发展会有一些改变,这个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三国统一历史的进程,另外一个就是魏国发展的影响。

我们一起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如果曹睿能够多活三十年,那么对于三国统一有多大的影响呢?对于魏国未来走势又有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曹睿多活三十年,对于三国统一有多大的影响?

曹睿多活三十年,那么他能够活到65岁左右,这个年纪相对于他的祖父来说相仿而已,然而对于三国的统一来说,有些方面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不变。

首先,魏国依然变得强大。

魏国的强大依然如故,这个和它本身的体量有关。

一方面,魏国有着曹操打下来的面积为基础,只需要维持不变,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那么其体量就会有爆破式的增长。

对于蜀汉和东吴来说,由于国土面积的局限,人口基数少,这就导致即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他们依然无法超越或者接近魏国,反而两者的差距只会愈来愈大,久而久之,魏国的实力对东吴和蜀汉产生碾压式的趋势。

另外一方面,曹睿在后世被称为明帝,因此可见他在魏国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贤明之君,无论是在国家治理上,还是个人道德水平上,其能力还是相当不错,只要按照他在位期间方式去治理魏国,其未来的三十年,魏国依然还会保持上升的趋势,国势也就不会衰退。

因此,如果曹睿能够再活三十年,魏国的实力依然会保持更加强大,保持对蜀汉和东吴绝对优势。

其次,如期消灭蜀汉。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无疑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竞争,随着魏国实力的增长,特别是到公元263年前后,蜀汉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困弊。

一方面,军事上的连连失败,导致蜀汉国内各个阶层出现非常不满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皇帝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导致蜀汉国上下离心离德,人心涣散,而且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出现困乏,国家整体上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即使蜀汉有姜维这样的大将勉强支撑,可是依然掩盖不住蜀汉日路西山的实质,以曹睿的英明圣武和背后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消灭蜀汉应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因此,曹睿能够再活三十年,消灭蜀汉的事情依然还是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后,极有可能提前消灭吴国。

在历史中,司马氏在消灭蜀汉之后过了大约十六年才出兵消灭东吴,其原因固然有国力问题,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现了晋国禅代的问题,极大的拖延了解决东吴的进程。

假如曹睿能够再活三十年,那么魏国就不会出现晋朝禅代的问题,那么讨伐东吴也就不会出现拖延的问题。

在消灭蜀汉之后,只需花费数年的时间消化蜀汉,将其纳入版图,就可以按照晋朝灭东吴的方式,以强大的兵力,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动对东吴的灭国之战,其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的大。

因此,东吴被灭的时间极有可能被提前。

由此可见,只要曹睿能够再活三十年,对于三国统一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只是这个影响的深度和远度不同而已。

如果曹睿多活三十年,对于魏国的走势有多大的影响?

曹睿能够多活三十年,不仅影响了三国统一的历史,更为深远的是影响了魏国的历史发展,这个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司马家族无法夺取曹魏政权。

曹睿再活三十年,也就是活到公元269年,而司马懿于公元251年去世,他的大儿子司马师于公元255年去世,二儿子师马昭于公元265年去世,均死在曹睿前面,而三儿子司马伷以及四儿子司马亮虽然活过了公元269年,但是只要曹睿的后代不再是幼帝上位,那么司马家想如司马懿那样顺利的夺取曹魏的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曹睿的统治之下,司马家族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和可能窃据曹魏的权柄,更不说他们有机会以晋国禅代魏国的事情发生。

其次,曹魏将变得更加强大。

曹睿治理国家的能力不亚于其父亲曹丕,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曹丕,在他的治理之下,魏国的经济实力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历史中,由于司马家族的篡权行为爆发了多次内乱,虽说这些内乱在司马懿父子的努力之下被平定,但是依然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损毁。

如果曹睿在世,那么这些暴乱就不会发生,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会持续增长,那么从而推动整个国力的发展。

因此,魏国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远超过历史中的魏国。

最后,曹睿去世之后,依然还会被别的士族替代。

历史中,晋国禅代魏国,看似是一场历史的偶然,其实是一场历史发展的必然。到了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占据着社会发展的主流。作为魏国的主政者,他们必须面临两个方面的选择:一个就是和士族结合,将部分权力让位于士族,与他们共治天下;另外一个就是曹魏皇族自身逐步士族化,增强自身的实力,这样可以将曹氏魏国的权力延续下去。

可是按照历史的发展来看,曹魏既没有按照第一个方向发展,也没有按照第二个方向来发展,而是采取了第三种,收拢权力,将曹魏权力集中到曹氏一族手里,企图弱化士族的权力,削弱他们的利益,这样必然带来对士族势力的反弹。

因此,曹睿在世之时,有足够的能力能够统御士族势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可是一旦出现弱势的皇帝,士族势力就会出现反弹,甚至危及到曹魏的统治。

按照历史发展现象来看,一个朝代出现若干贤明之君之后,其后代不可避免的出现昏庸或者年纪较小的皇帝,那么必然会给士族势力擅权带来机会。

由此可见,曹魏未来的发展趋势依然免不了被其他士族禅代的命运,只是不是司马家族就是其他家族而已。

总而言之,曹睿作为历史上少有的贤明皇帝,在治理国家和统御群臣方面,有其独特的能力,因此有他在,魏国的实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统一三国的历史进程极有可能加快;另外一方面也会深刻的影响到魏国国内的政局发展,至少曹睿在位期间,司马家族绝无取代曹魏的可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