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院院红院,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水乡之韵还是北国之情?
首先,大观园有江苏南京江宁织造官署的影子。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曾对冷子兴说:
去岁我到金陵,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可见宁荣二府老宅在金陵,在石头城。
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先后任江宁织造。曹雪芹便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自幼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那里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所在,也带给他最深的伤痛。所以大观园和生活在园子中的姊妹们,必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早年的生活场景。
其次,《红楼梦》第十八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中,宝钗诗中有句云:
芳园筑向帝城西。
可见园子位于帝都西城。但帝都在哪?是清皇城北京吗?
众所周知,雍正年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日子。
曹雪芹的曾祖母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曹家与皇室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曹雪芹自然也去过京城王府与达官贵戚家中。大观园,应该有北京皇家园林的影子。
最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讲: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可见何朝何代,所在何地均无考。
小编想,《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并非历史记载。作者在创作这部巨著时,必然揉进了对诸多园林、景观的综合及想象,如此才有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所谓“大观”,“集大成”者也。
贾宝玉的住处为什么要叫怡红院呢?
首先,怡红快绿,让人一听就感觉是看见红红绿绿的女儿们立马心情怡然快活,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贾宝玉么。怡红院原本被宝玉题为“红香绿玉”,是元春改为“怡红快绿”。元春这一改,一个俗气的名字立马高大上起来,也立马活泼生动起来,也是最适合贾宝玉居住地了。贾宝玉自己说起一见了女儿,便觉清爽 。他能给麝月梳头、给晴雯暖手、为平儿理妆,整日里忙着体贴慰问大观园里的女儿们,也不枉薛宝钗送他的雅号”无事忙“,这样一个好闺蜜,岂不正符合怡红快绿的名号?
其次,怡红院的名字确实脂粉气很浓,大观园是女儿清静之地,唯一男子贾宝玉恨不能自己也是一个清静女儿身,他的住处名讳自然是要和大观园其他女儿们住处一致,才不违他的本意。怡红院这个名字,倒是不冤枉提问者和刘姥姥一个思路,听起来是个绣楼闺阁。原本大观园就是作者理想的女儿国乐园,相当于离恨天的太虚幻境,大观园里也只有一个整日混迹于脂粉堆的男人贾宝玉,他对于青春女子的崇拜和体贴超越了古今中外的思维。时至今日形容一个男人娘娘腔,都是让男人非常气愤不已的,但是贾宝玉却不以为然。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 他人生的理想就是:“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也就完了”。贾宝玉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子浊沫而已。”警幻仙子也称赞宝玉为闺阁良友,所以贾宝玉的住处名讳不必雄伟壮阔,和大观园其他姐姐妹妹们的名字一致,才是贾宝玉的真爱,要不一开始贾宝玉命名的红香绿玉岂不是更加女儿气。
最后,怡红快绿真正本意是院门口的一株芭蕉一株海棠。上大学第一年暑假就去北京大观园参观了怡红院,和几个好友一道从学院路骑自行车一路向南,大概1个多小时赶到大观园,记忆深刻的是怡红院门口有一颗满树红花的海棠,怡红院里面宝玉、袭人和晴雯三个塑像。大观园回来一路向北拐到大钟寺参观了大钟寺博物馆,冥冥中我们被指引了一条从大观园到出家人的道路。人生莫过如是,韶华已逝,年少不懂红楼梦,再读懂时已惘然。
大观园有多大?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别墅,它共有园林风景十三处,包涵有庭院、堂院、东院、西院、后院、西北院等七个大院,还有薛祠、省亲别墅、元妃祠、天仙宝境等建筑群,总面积达到了一百五十三亩四分。
大观园的主要景区包括:
1. 稻香村:李纨寡居的住所,灰墙灰瓦,柴扉竹篱,一进去使会有一种凄凉之感。
2. 拢翠庵:是妙玉出家带发修行之地,是一个幽静的所在。
3. 芦雪庵:听名字像是一个很冷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是曹雪芹特意为品茗、饮酒、赋诗、赏雪、观景而造的。
4. 凸碧山庄:名字很奇特,引人遐想,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凸碧山”,贾母曾经来这里游玩。
5. 凹晶溪馆:是林黛玉用来赏月的地方,它三面环水,仿佛处于水中,因此得名。
6. 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有“贾宝玉梦游幻境”的情节发生在这里。
7. 梨香院:是原为薛家进京省亲而开设的,后居住着十二个女孩子。
8. 沁芳桥:是宝黛读《西厢记》的地方,是宝黛爱情的见证。
金庸小说中最冷的地名?
项家庄 星星小楼 潇湘堡 潇湘院 小戢岛 小天龙洞 小五台山 小小少林寺 孝子墓 兴龙山 兴云庄 杏花阁 熊家大院 秀野桥 绣玉谷 玄都观 玄妙观 玄坛庙 玄武宫玄真观 薛家庄 雪庐 血印寺 雅叙园 雅座 延平门 岩山十二洞 羊靖关 杨柳村瑶北园 医谷 伊贺谷 一帖堂 一心堂 宜芳阁 怡红院 怡情院 移花宫 颐香院
红楼梦令王熙凤另眼相看的丫头都有谁?
至少三个丫头,凤姐是另眼相待的。
第一个丫头是晴雯。
凤姐说她,通共几百个丫头,都没有晴雯生得好的。当然,这只是凤姐对晴雯姿色的肯定。
光凭容颜,还不至于让凤姐另眼相待。因为凤姐自己本身也是位美人儿。文本内形容她“恍如神仙妃子”。所以,光靠容颜让精明能干的凤姐青目不可能。
晴雯的性格特色“勇”。所以平儿说她:
晴雯是块爆炭”文本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的丑行里,只有两个人发了脾气。一个是精明的探春,命丫鬟开门秉烛以待。
另一个,就是晴雯。文本写到: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 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王善宝家的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晴雯一系列的举动,虽不发一言却狠狠扇了王善宝家的一耳光,所以王善宝家的自觉没趣。
而一向对下人苛刻严厉的凤姐是什么态度?凤姐笑了。
凤姐是从小就杀伐决断的个性,一万个男儿所不及,晴雯的性子也是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所以,凤姐是非常欣赏晴雯身上的叛逆和反抗精神的。
第二个丫头是司棋。
抄查大观园时,凤姐无意中发现了司棋与其表弟潘又安的恋情,当众宣读了潘又安的情书。莫说是在古代,就是在今天,对于女子而言,这也是非常伤自尊的一件事情。
但是司棋的表现却非常淡定自如,凤姐也暗自纳罕。在九十二回高鹗的续写里,司棋为情自戕,凤姐是公然惋惜赞叹她烈性。
而文本内也说凤姐儿是个“烈货”。烈性,不惜死的女子,是人间一种别样的风景。凤姐性格里有男儿气,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司棋的刚烈不屈,对爱的担当,绝对是凤姐有魄力有胆量的所欣赏的。
第三个丫头是小红。
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聪明伶俐,口齿清晰,凤姐说得好,未必说话似文字般的哼哼就是美人。
林红玉聪明过人,平儿交代她一段话:
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这一段话如同绕口令,脑回路,口齿有一样略差些,要转达这段话估计够呛。
但是小红声音响亮口齿清晰的转达,令凤姐大喜过望,大赞小红:
“这个丫头就好”。凤姐本身的性格是怎样?“人未到,声先到,”小红的言辞简明俏丽,有她的影子,是她公然称赞的第三个丫头。
凤姐俗称“凤辣子”,是个精明强干的女强人,她所欣赏的丫鬟,身上也多多少少都有她自己的影子。
这大概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贾元春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怡、快”二字为欢喜、愉悦之意,相比香、玉二字立意更加积极鲜明,文学境界也提升一层,此处可显示元春文采在宝玉之上,更彰显元春贤孝才德与皇家体面。
第二、元春去掉原来“香、玉”二字,隐喻林黛玉。这里是伏笔此后宝玉和黛玉的姻缘会被元春插手破坏,宝玉无力抗拒,黛玉注定被牺牲。
第三、怡红快绿中的“红”是原本是指女儿棠,也暗喻大观园众女子,“绿”原本是指芭蕉,是古诗中最常见的离愁别绪,孤独凄凉的意向,暗喻众姐妹很快诸芳散尽,贾宝玉凄凉结局。
“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彰显元春的贤德与文采《红楼梦》作者自云,是为昔日众闺阁裙钗立传,大观园众姐妹个个不凡,单就文采来说,黛玉、宝钗、湘云个个都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女,才华更在宝玉之上。
元春作为金陵十二钗排行第三的人,出场次数较少,唯一的重头戏就是省亲一回。
在省亲过程中,作者浓墨重彩的表现了元春这个人物贤孝才德、雍容大度的性格特点,其中元春才华就体现在给大观园改换题额和做的诗上。
《红楼梦》第十六回原文: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对联云: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又改题:“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
且不说贾元春一副对联是何等气势恢宏,皇家风范,但看她改的这些提额也能看得出她的文采远在宝玉之上。
我们只说“红香绿玉”比“怡红快绿”到底差在哪里呢?
《红楼梦》第二回原文:雨村道:“更妙在甄家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不似别人家里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何得贾府亦落此俗套?”
贾雨村虽然是个阴险小人,但不要忘记他进士出身,又能被林如海看重其学问,聘为黛玉的私人家教,可见其学问确实不错。正如他所言‘春’‘红’‘香’‘玉’都是香艳的字眼。
贾宝玉自幼在女孩儿堆里长大,脂粉丛中游戏,自诩为绛洞花主,最是喜欢这些香艳的事物,比如秦可卿风流香艳的卧室,被刘姥姥误认为是小姐闺房的怡红院香艳布置等等。
所以当他在面对怡红院的海棠芭蕉之时,起出这样香艳的提额非常符合他的性情。
《红楼梦》第十七回原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 ‘绿’二字在内,若说一样,遗漏一样,便不足取。”贾政道:“依你如何?”宝 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美。”
但是这样香艳风流、有些流俗的提额贾宝玉做的,贾元春却容不得。
因为她自幼以贤孝才德选入宫中,做了执掌礼仪的女史多年,又刚刚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她的身份、阅历决定了她不能容许在自己的省亲别墅中使用这些香艳风流、暧昧俗气的字眼,以免违背自己贤孝才德的人设和端庄尊贵的皇家体面。
所以她大笔一挥改了“怡红快绿”,一个“怡”字,一个“快”字变香艳为明快,整个境界也提升了一个层次,既表达看到海棠芭蕉美景的愉悦,也能体现元春回家省亲的一份舒畅心境,且格调积极主旋律,十分符合元春此时庄重尊贵的身份。
当然,元春这么改来改去,基本上也都是做给皇帝看的,悲哀!
“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香、玉”二字伏笔元春会插手破坏宝黛姻缘贾元春“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的正是“香、玉”二字,香玉有何寓意呢?
香玉正是林黛玉。
林黛玉,名字中带着一个“玉”字,又有“宝玉闻见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可见是真正的香玉本玉了。
《红楼梦》第十九回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玉还给黛玉杜撰了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原文中他最后这样说:
小耗子现了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 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这一回中作者前后两次重笔写黛玉为“香玉”正是为了对应前文中元春省亲一回里“红香绿玉”中被删掉的“香、玉”二字。
元春表面上删掉的只是两个字,实则意味着她终将会插手破坏宝黛的姻缘,“香玉”林黛玉也会因为元春的作用,被从贾宝玉未婚妻的名单上彻底删除。
再有元春省亲中宝玉做事一节,宝玉做“怡红院”一首,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经过宝钗出言阻止,宝玉很听话的将“绿玉”改为了“绿蜡”,顺从了元春的意思。
这其中“绿玉”指的就是黛玉,一则,古人有“远山眉黛绿”的诗句,暗合黛玉的名字;二则李白有“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的词句,其中“绿玉”是“竹”的美称,只有黛玉的潇湘馆才有竹子。
这里暗喻后文中元春赐婚“金玉良缘”,宝玉无力抗争。他改“绿玉”为“绿蜡”,意味着不能坚持与黛玉的“木石前盟”,而是顺从元春的意思娶了宝钗。
值得一提的是程高本中,薛宝钗所言“绿蜡”一词的典故是出自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其实是不准确的,脂京本和脂戚本均作“钱翊”才是准确的。
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全诗为: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借物体拟人,把芭蕉人格化,描写了一位在寒意袭人的环境束缚中,将芳心隐藏心底的少女形象。非常符合薛宝钗在贾府这个大环境中,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伪装自己,隐藏少女本性的人设。
所以更进一步印证了“绿玉”暗指黛玉,“绿蜡”暗指宝钗。
“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暗喻大观园诸芳很快会风流云散,宝玉将面对孤独凄凉的结局“红香绿玉”一词中的“红香”二字原意为色红而味香,本为描写怡红院海棠(女儿棠)之娇艳美丽,红若施脂。
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 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贾政道:“这叫做‘女儿棠’,乃是外国之 种,俗传出‘女儿国’,故花最繁盛。”宝玉云:“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 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儿’命名,世人以讹传讹,都未免认真了。”
这里提到“女儿棠”“女儿国”指代大观园实在太明显,所以“红香”二字也可以泛指大观园中群芳争艳的绝美画面:黛玉是芙蓉,宝钗是牡丹,探春是玫瑰……这些美好的少女个个都是如娇美的鲜花一般,红润美丽,香气宜人,正是怡红公子贾宝玉最喜欢的模样。
可惜《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早已经注定,正如黛玉《葬花词》中写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宋朝诗人陈师道也曾有“花晚褪红香”的词句,描写的正是花朵将要凋谢之时颜色香味都消退的败相。
结合脂砚斋在庚辰本有批语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这里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一个“快”字已经预言了大观园女孩子们将很快迎来“红消香断”“花晚褪红香”的悲剧结局。
随着姐妹们都逐渐风流云散,大观园中的“红”与“香”逐渐消退。三春过后诸芳尽,就连怡红院的那棵女儿国“女儿棠”也枯死了,贾宝玉身边只剩下绿色的芭蕉和他的“绿蜡”薛宝钗。
“怡红快绿”中绿是指芭蕉,而芭蕉又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个悲情意向,常用来吟咏离愁别绪,孤独凄凉的情怀。这也预示了红楼梦结局中贾宝玉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恐怕正如宋代词人吴文英一首《唐多令》写的那样: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综上所述,贾元春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远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正是草蛇灰线,处处隐喻,处处伏笔,《红楼梦》不愧为千古第一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