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颜,我国古人的炊煮方式有哪些?
食材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古人对食物的加工烹调手段也日益精巧,极大丰富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
一、主食
一季耕耘收获后,满仓的粮食脱壳加工,在口感和吸收上才更宜人体。上古时期,谷物多做成米饭使用,居家时置于釜——甑(类似蒸锅)加水蒸煮食用;行路时则多用竹筒携带炒米,古人称之为“糗”,再配上放在瓦罐里的水,便是史籍中载记百姓迎接王师所持的“箪食壶浆”。
图1 古代的灶具多用砖石砌成,基本燃料是木柴和干草,不仅用于烹饪,还用制酒和熬盐
战国时,国人将粮食磨粉制饼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西汉时已成为普遍风尚。汉初太上皇刘太公便喜与“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汉宣帝居住民间时常买饼果腹,“所从买家辄大售”,成为其传奇身世的一部分。汉唐时的饼泛指一切面食,烤制的叫炉饼、烧饼,撒上芝麻的是胡饼,汤饼是煮来吃的面片,蒸饼、笼饼类似于今日的馒头,即《水浒传》中武大郎所卖的炊饼。
古人起初所食用的多为“死面饼”,汉末时发酵技术开始出现,西晋时士族阶层最早享受到这一黑科技,辅佐司马炎篡魏的何曾生活奢侈,“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要求蒸饼须做成今日开花馒头状方才食用。
现代馒头古称“蒸饼”,那这一时期出现的“馒头”又是什么?季汉丞相诸葛亮征孟获时,用牛羊肉做馅蒸成巨大的包子,取代了当地用人头祭祀的恶习,后人用谐音的“馒头”取代了血腥旧称“蛮头”,成为历史上最早的馒头。到了南宋,包子和馒头逐渐分化,包子成为有馅面食专称,临安的酒店分为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包子酒店专卖鹅鸭肉馅包子。
图2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最常煮来吃的面食是汤饼。唐代之前汤饼多用手撕煮食,一手托和好的面,一手向沸腾的锅里撕面片,类似今日的手撕面片,晋人束皙为之专作《饼赋》,称之为“火成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榒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级级,星分雹落”。唐代多用案板切面,因不再用手托面,故称“不托”。
唐代的不托沿袭旧习,仍切为片状;北宋后期流行将面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进一步将面条加工为挂面,直至今日依然流行。饺子可谓是煮食面食中的战斗机,早在春秋时便已出现,时称“馄饨”;隋代流行于天下,颜推之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饺子成为大江南北尽人皆食的面食。
图3 出土汉代 馄饨和饺子
二、菜肴
菜肴的烧制千变万化,其方法无外乎烤、烹(煮)、炒三大类。烤和烹操作相对简单,从原始社会便是人类烹制食材的主要手段。炒需加油热炒,出现相对较晚。
古人烤食的多半是肉,称之为“炙”,做法与现在类似,用金属签穿肉在火上炙烤,汉代画像石上便有侍者持烤好肉串请西王母东王公食用的形象。
图4 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为山东嘉祥宋山出土 (古代管烤肉叫炙)
肉的另一种早期做法便是烹。大规模烹肉时,需要动用鼎这样的大家伙;寻常煮肉多用镬(小锅),称作“臑”。臑肉不同于现代炖肉,在煮的过程中“不致五味”,并不放任何调料,;煮出白煮肉后,要“释而煎之以醢”,蘸加热的“醢”(酱汁)濡染入味方再食用。
东汉大儒郑玄注解“臑”字时,写道:“凡臑,谓亨之又以汁和之也。”指的正是这一过程。臑肉时盛放酱汁的容器叫“染”,染器上方是一个盛放酱汁染杯,下方是用来加热酱汁的染炉,精致一些的在染炉下面再加借碳火的承盘;大型宴会时,染器是大家公用的,这时在承盘上还会装上轮子,方便大家拖曳使用。臑肉所用的酱汁是“以豆合面而为之”,具有特殊的鲜味,所谓“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古人很喜爱豆酱的味道,吃饭时常常是“左酒右酱”,一顿饭没有酱简直是难以下咽,“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
图5 国家博物馆所藏“清河食官”铜染器
若是将烹臑之肉切碎长时间煮,便成了羹。上古时期羹的做法仍困于臑的藩篱,不加调料,称为“大羹”。周人祭祀时便用大羹祭祖,以示不忘初心。无味食物实在难以下咽,商周时羹里便加料调味,称为“和羹”。
羹的种类很多,贵族常食肉羹,又称肉糜;普通百姓终年难见一肉,只能以蔬菜豆类煮羹裹腹,“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灾年来临,农夫连麦豆都无可寻觅,只能以观音土充饥时,高高在上的肉食者居然嗤笑农夫“何不食肉糜”,肉羹者与菜羹者之间,阶级区分判若云泥。农夫常以蔬菜佐食,为储存蔬菜过冬,逐渐衍生出了泡菜的制作方法。
制作泡菜的神器是“苴罂”,外形与今日泡菜坛子相似,坛颈略高一阶,扣上盖子后可以蓄水坛颈隔绝空气,使蔬菜更好发酵,将蔬菜“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如此制作的泡菜酸脆爽口,杜甫便曾盛赞“长安冬苴酸且绿”。
图6 簋,读作guǐ,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
南北朝以前,国人烧菜均用动物油脂,温度一低便会凝脂,所以炒菜并不流行,烤和烹一直占据主流。到了南北朝时,国人开始榨用植物油,传统中国菜快锅热炒方才有了一席之地。炒菜流行使著(筷子)大大推广。早期的著较为粗大,用来从釜中捞取食物,并不直接入口。炒菜流行前,礼仪上“饭不用著但用手”,吃菜时“羹之有菜者但用夹,其无菜者不用夹”,夹指的正是筷子。直到汉代,正式宴会上用手抓饭吃依然不算失礼,如汉景帝宴请周亚夫便不为其置箸,想要杀杀他的锐气。隋唐以后,由于炒菜的流行,用手抓油腻滚烫的菜肴并不方便,国人开始普遍使用筷子。而在国外,直到十七世纪中期奥地利宫廷中仍然用手进餐。
小小烹调之道的演进,正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煎炒烹炸,求的不过是三餐可口;主食琳琅,为的不过是腹中保暖。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国家昌盛小民方可安康。愿我中华大国复兴崛起,人民生活富足连年。
文:清凉山居士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忘字能组什词?
“忘”组词:
忘记。忘掉。忘了。健忘。忘本。忘性。忘形。忘却。忘怀。忘我。忘情。忘魂。忘年。忘身。忘私。忘命。忘恩。忘年交。贵人善忘。恋新忘旧。鸥鹭忘机。不忘故旧。舍死忘生。记功忘过。见利忘义。相忘形骸。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鱼忘荃。得意忘象。遗物忘形。日旰忘食。乐而忘死。没齿难忘。没齿不忘。没世难忘。心手相忘。念念不忘。背恩忘义。出公忘私。日昃忘食。日旰忘餐。贪利忘义。舍生忘死。贪蛇忘尾。遗形忘性。遗世忘累。适性忘虑。久要不忘。从流忘反。过目不忘。半面不忘。每饭不忘。国耳忘家。流连忘返。徙宅忘妻。逐流忘返。逐末忘本。感遇忘身。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公尔忘私。废寝忘飱。丢三忘四。国而忘家。国尔忘家。得意忘筌。宠辱皆忘。安不忘危。忘形之契。忘恩失义。忘象得意。忘寝废食。忘年之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准噶尔为什么要和大清为敌?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准噶尔和清朝的战争一直延续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最终结束,史称“平定准噶尔”。
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战争起因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一步步变为准噶尔控制的政权并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讨,并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现外蒙古),导致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
战争经过:康熙时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 月,康熙决定亲征,其部署是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出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军出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消灭噶尔丹军于乌珠穆沁地区。
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同时令盛京将军(治所今辽宁沈阳)、吉林将军(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合,协同清军主力作战。右路军北进至乌珠穆沁境遇噶尔丹军,交战不利南退。噶尔丹乘势长驱南进,渡过西拉木伦河,进抵乌兰布通。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军停止南撤,与左路军会合,合击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并派兵一部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伺机侧击噶尔丹归路 。
乌兰布通位于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该地北面靠山,南有高凉河(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支流),地势险要。噶尔丹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驼城”,令士兵于驼城之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清军以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隔河布阵。八月初一中午,交战开始 。
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驼阵,自午后至日落,将驼阵轰断为二,然后挥军渡河进攻,以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噶尔丹大败,仓皇率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军乞和,乘机率残部几千人夜渡西拉木伦河,狼狈逃窜,逃回科布多。
乌兰布通之战以清廷胜利告终。
昭莫多之战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率3万骑兵自科布多东进,沿克鲁伦河东下,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6万,将大举内犯。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9万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9000余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 西路4.6万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今宁夏银川),越过沙漠,会师于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尔盖西)后北上,切断噶尔丹军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万人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志在歼灭噶尔丹军于克鲁伦河一带。 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已过土剌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军15公里扎营。
昭莫多,蒙语为大森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东。费扬古鉴于清军长途跋涉,饥疲不堪,决定采取以逸待劳、设伏截击的方针,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剌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之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战斗开始后,清军先以400骑兵挑战,诱使噶尔丹军入伏。噶尔丹果然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15公里以外,俘歼数千人,收降3000人,击毙噶尔丹之妻阿奴。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昭莫多之战依然以清廷胜利告终。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雍正时期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朝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噶尔丹策零派出士卒向清军诡称,准噶尔有一支孤军在察罕哈达,引诱清军离开科布多大本营,深入到瀚海之中,然后围歼。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挑选精兵万人,沿科布多河西进,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惨重。七月初一日,清军仅存2000余人退至科布多。
和通泊之战是清军对敌蒙古伤亡最大,损失最重的一次战斗。
光显寺之战
雍正十年七月,噶尔丹策零率兵3万,自额尔齐斯河(在今新疆境)上游,取道阿尔泰山南麓,绕避察罕廋尔清军大营,潜至杭爱山厄得勒河(依德尔河)地区,攻掠喀尔喀首领哲卜尊丹巴领地。策凌(这个策凌不是字打错,而是和策零并非一人)等奉命率兵疾驰本博图山(乌里雅苏台东南)阻击。八月初,准噶尔军侦知策凌西出,即突袭其塔米尔城(今车车尔格勒西南)牧地。策凌途中闻警,回师驰救,率所部2万人(一说3万)乘夜绕道出山背向塔米尔逼近,黎明时督兵从山上突下,突袭准噶尔军营地。准噶尔军人不及甲,马不就鞍,仓皇向东南溃逃。清军追至喀喇森齐泊,激战二日屡捷。
继追至杭爱山南麓,该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狭窄,光显寺横亘于中,大军不易通行。清军趁准噶尔军慌乱之际,设伏兵万余于山侧,又遣一部背水列阵,诱其往攻。旋佯败,弃甲沿河而走,待准噶尔军进入谷地,伏兵突起冲杀。准噶尔军顿时大乱,被击杀万余人,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对岸清军击于半渡,溺死甚众。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尽弃辎重牲畜塞满山谷,迟滞清军前进,自鄂尔浑河逃遁。此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
雍正十二年,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乾隆初年议和告成。
乾隆时期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策妄阿拉布坦谋臣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睦尔撒纳帮助下夺得汗位。得到汗位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不和,互相攻伐,阿睦尔撒纳战败帅残兵2万人降清。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结果众叛亲离,厄鲁特蒙古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
平达瓦齐
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内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新疆,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 直捣伊犁。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江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局面,也由于清朝政府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当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达瓦齐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行动,部下的不战而降使其阵脚大乱,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
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乾隆鉴于达瓦齐本人对朝廷并无恶意,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乾隆皇帝怀柔远人的用心。
平阿睦尔撒纳
清朝顺利统一西北后,论功封赏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并封他为辉特汗。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而是觊觎整个准噶尔的汗位,不久又聚众叛乱 。
乾隆二十二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清军攻势凌厉,加上此时准噶尔地区瘟疫流行,叛军很快溃败,阿睦尔撒纳兵败后,逃往哈萨克,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追捕下,只身带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区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于九月得痘身亡。
由于清政府的坚持,俄国最后交验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由于准噶尔的背后有沙俄的支持,军队配备了先进的火器,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的战役中,清军仍使用明朝遗留下来的火器,因此清军的武器一直落后于准噶尔,这个情况一直到乾隆朝才改变,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升级武器。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
晚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清政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用船坚炮利敲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从此开启了近代屈辱的历程。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清政府不得不和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造成了近代无比的屈辱,这也是清政府被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近代中国丧失了司法权,破坏了领土完整等,造成了百年屈辱。
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这个词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近代的时候被提出来的,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其中有“与各国立不平等之条约。至今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之地位矣。”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不平等条约的概念。
虽然这是第一次有不平等条约的概念,但是中国古代也有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比如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后来有了白登之盟,这也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不过那也是只是我们内部的矛盾,而清朝则是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且条件更为苛刻。
清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是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为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互通有无,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和世界脱轨,逐渐落后于世界。特别是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政府却在闭门造车,盲目自大,最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抛在身后。无论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被人家给超过。
特别是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他们急需要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活动,最后将眼光放在东方大国清朝这里。
清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于是英国用鸦片叩开了清朝的大门,随着鸦片贸易的扩大以及清朝反对鸦片倾销,随即爆发了鸦片战争,最后清朝战败,和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自此清政府走向了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不归之路。
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附属条约多达百十个,丧失了通商口岸、丧失领土,丧失了司法完整权等,清朝名义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事实上却成为西方列强的在华的代理人。
清朝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实质,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次碰撞,也说明了政府的落后和腐朽。
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晚清的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是清朝晚清的实权人物,堪称是宰相,此人十分有能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如果按照当时列强的说法,李鸿章就是清朝的首相,他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少的条约,和西方列强签订的大部分条约的签订几乎都有李鸿章的身影,李鸿章到底参与和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多少条约如下:
为什么清政府的大部分条约要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和列强签订呢?小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鸿章的地位崇高
李鸿章在清政府的地位崇高,他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还是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又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师。李鸿章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路升迁坐上了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位置,在整个朝廷上也是地位极高。甚至有了不可替代性。
二、李鸿章对西方相对了解
李鸿章不仅位高权重,他还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制度等比较熟悉,而且李鸿章担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时间很久。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就是专门负责和洋人打交道的。他主要管理通商、洋务、外交、海防、关税等事情,和洋人比较熟,对西方也相对了解。
三、李鸿章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位高权重和洋人比较熟悉,有了这两个条件,还需要一个,那就是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列强签订合约,需要经过重重谈判,这需要一个善于周旋的人去主管,李鸿章十分适合。而且在和列强谈判的过程中也需要最大限度的维护清朝的利益。
李鸿章善于谈判和周旋,而且他还是地主阶级的一员,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去尽力的周旋,所以清朝对他也相对信任。
李鸿章的功过李鸿章虽然说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毕竟基本上是他在负责谈判,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基本上都是经他手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人说他是卖国贼也说的过去。
毕竟条约中的丧权辱国条款,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政府和慈禧卖国,自然也少不了他李鸿章,所以他背上骂名也理所应得。《辞海》(1979年版)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当时在清政府内部也有人骂李鸿章 ,李鸿章在当时几乎是遗臭万年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不是洗白),李鸿章只是一个人,他挽救不了腐朽不堪的清政府,他能做的就是修补清朝这艘烂船,比如他兴办洋务,这些都只是为了清朝,为了国家,这也算是为国为民了。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时费尽心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则态度强硬,极尽羞辱之能事。在条约缔结前最后一次谈判时,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没有想到阁下是如此严酷执拗之人!” 随后愤然离去。李鸿章登船回国,发誓终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一年后李鸿章访问美国时途经日本,果然因“衔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复履日地,从人敦劝万端,终不许”,最终没在日本上岸。从这一点上来看,也算是一个有气节之人。
总结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他生活在晚清,清朝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就像是一艘到处漏水的船,李鸿章只能修修补补,而做不了其他。如果将他放到俾斯麦或者伊藤博文的位置上,他应该会成为一代名相,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的悲哀早就了一个功过不一的李鸿章。
颜真卿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起颜真卿,首先浮入眼帘的是他那端庄雄伟的正楷,气势遒劲行书,而颜氏一族,满门英烈,就如同他的创建的“颜体”字一样,堪称完美。
天宝十四年,渔阳鼓动,震破了李隆基的霓裳羽衣曲,河北诸郡纷纷陷落,地方官逃的逃,降的降,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唱大顺,与时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颜杲卿互为掎角,坚决抗击叛军。附近十七郡受其感召,纷纷归顺唐朝,并推颜真卿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的牵制了叛军西进的脚步。
天宝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紧急求援。但王承业这个懦夫拥兵观望,不肯援救。颜杲卿只得拼死作战。儿子颜季明被俘,史思明用他威胁颜杲卿劝降不错,腰斩,城破后,颜杲卿被俘,砍脚割舌,“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时年六十五岁,其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先砍去手脚,然后被节解。
常山一役,颜氏家族三十余人为国捐躯,而为了多争取一点抗击叛军的力量。颜真卿年仅8岁的独子颜颇(颜頍),当时被送去给平卢将领刘正臣当人质,不久,刘正臣为叛军击败,颜颇(颜頍)从此下落不明,二十多年之后,颜真卿在湖州担任刺史时,颜颇(颜頍)从千里塞外来寻父,父子相见,抱头痛哭。这二十多年间,颜颇一直在给胡人牧羊为生呀!
两年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到河北找兄弟和侄子的遗骸,最后只寻得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
建中四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奸相卢杞向唐德宗李适建议派四朝元老颜真卿劝降李希烈,当时颜真卿已75岁高龄,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去,有去无回,但接到诏令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途经洛阳时,东都留守蔡叔则认为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便劝其先留在洛阳,等待朝廷的命令,回曰:“君命也,焉避之!”
颜真卿到了后,李希烈又是示威,又是逼他上书洗刷自己罪名,又是派人劝降, 颜真卿又是让颜真卿当他的宰相,又是威胁活埋他,又是威胁烧死他,又是用死去唐军将士的头颅炫耀战功,颜真卿不为所动,威武不屈。最终被李希烈缢杀,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