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一开始提出的悬念是,金庸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学的影响么

彩虹网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提出的悬念是,金庸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学的影响么?

1、《连城诀》借鉴《基督山伯爵》,这恐怕是大家最为认同的,更有甚者直接提出是金庸翻译+本土武侠化+自己一部分内容。

相当于是整个情节都引用了西方的。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提出的悬念是,金庸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学的影响么

2、《雪山飞狐》借鉴《哈姆雷特》,胡一刀、苗人凤武器被人下毒的情节。

当然,我是先看的雪山飞狐,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到初中才感觉到这一点。

3、还有《倚天屠龙记》中青翼蝠王,我想应该是借鉴西方吸血鬼的形象。

情节、人物设定这些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毕竟写文章创作套路都是一样的,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写出读者想看,主题明确的作品。

在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上,金庸先生的作品借鉴很多。

比如主角的设定:最直观的大家看四大名著,人物很多,都有各自的发展线路,更多的像是写故事。而金庸作品中单主角或一二三号主角的写法,是西方写法的最突出一点。

我想这和中西方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西方开放,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含蓄,团队主义。

而金庸先生在的香港,毋庸置疑,在当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

戏剧性冲突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疗伤,外面粉墨登场的剧情,金庸先生自己都承认有戏剧手法。

《天龙八部》中,揭穿萧峰身世那段,无崖子传功那段,都是戏剧性写法。

应该还有很多互相借鉴的部分,这里也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俄狄浦斯的优缺点?

《俄狄浦斯王》被推为希腊悲剧的典范,它不但具有希腊悲剧的一般特征,而且使悲剧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俄狄浦斯王》最成功,也是历来最爱称道的地方,是它的布局结构。剧本采用的是“回顾式”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待出来。

剧本开始时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的时刻,以“追查凶手”为悬念,以此为线索,展开剧情,从而回顾了有关主人公的身世以及他与命运抗争的种种经历。几十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情,压缩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发生在忒拜王宫前的一个事件之中,节省了大量的笔墨,又突出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在展开剧情时,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发现”和“突变”的艺术手法。

“发现”是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剧情发展与往事交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往事交代是剧情发展的必须,同时又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一新的发现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如伊俄卡斯忒说出老王的死因,这是对往事的交代,却引出俄狄浦斯的发现:自己正是在三岔路口杀死过一个老人,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俄狄浦斯要见这一事件中的幸存人,从而又导致了新的发现,在不断的新的发现中,“突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次又一次的突变,把剧本导向了惊心动魄的结局。

剧中反映的悲剧精神:

在《俄狄浦斯王》中,作家索福克勒斯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极富悲剧性的结局:杀父娶母的行为被完全证实,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流放,永远离开了王宫。这种结局,突出了一种事与愿违的思想。俄狄浦斯作为一位具有坚强意志和爱国爱民的国王,为解除忒拜人的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缉凶手。

他的动机是崇高而无私的,行动是坚决的,但效果却相反。他越是认真地追查,就越把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暴露了出来,一步步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这种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思想和悲剧冲突,正是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的体现。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经历了它极繁荣时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民主派领袖的索福克勒斯在社会现实面前无法理为什么善良的动机、忠诚地为国家服务都使国家最终走向了反面?他迷惑、悲愤,却又无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好把它归于命运的安排。俄狄浦斯的悲剧,正是雅典民主派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悲愤情绪的反映,也是雅典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

如何评价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终身致力于小说写作的探索与发掘,他的独特性就是他的多变性。从1947年写《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起,卡尔维诺在40年间创作的共22部作品集中,无一例外都是对小说文本形式的艺术创新。他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富于创新的文本形式、卓尔不群的创作成就为小说创作、为文学、为作家们的未来之路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向。

因为对文学的巨大贡献,1985年卡尔维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纽约书评》这样评述:“悲伤的意大利表现得如同失去了一位王子”,“欧洲将卡尔维诺之死视为文化的一次灾难”。可见,卡尔维诺其人、其作已经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故此,小编将结合卡尔维诺具体作品及文学理论,对其伟大而灿烂的一生作出评价,如有偏颇还请见谅。

卡尔维诺——富有创造性的智者作家

太多的作家是经验性的作家,他们只能或主要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为基础进行创作,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多如是;还有相当的作家能超越经验与阅历意义上的感受而建立起关于世界与人的理性意识,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从事创作。他们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即在于对经验性的自觉超越与现代理性的内在支持,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作家多如是;再有为数不多的作家依靠的不仅是经验不仅是自经验升华的理性自觉,更重要的是依靠他在创作中对世界与人的富于智慧的创造性发现。

以作家为例: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所作的是庄正痛切的镜子式的“揭示”:“世界与人是这样的”;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所作的是优雅精致的对潜在的“发现”:“世界与人还是这样的”;

而卡尔维诺所作的则是智慧的“创造”:“世界与人是、可以是、可能是这样的”他的小说是新时代的“寓言”或“童话”。他以艺术的魔杖让我们眼见的世界变成了一座迷宫让我们的际遇变得神奇诡秘让,万千事物变动不居。他改变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与可能性,使我们对人的可能与无限产生了仰面神明般的敬畏。

卡尔维诺——理性的幻想大师与奇故事的讲述者

在卡尔维诺的艺术视野中,十九世纪的幻想是感性的,二十世纪的幻想是也应是为理性掌控的,它应是在理性的版图中的跋涉与历险。卡尔维诺的故事几乎无不属幻想,但我们却时时可以感觉到他清醒冷静的理性支配力的存在:他以哲学、历史、科学、现实和人为小说质地,竿路蓝缕地精心织缀二十世纪的新童话。

《我们的祖先》是关于人与人类的童话;

《命运交叉的城堡》是关于世界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的童话;

《宇宙奇趣》是关于世界与科学的童话;

《看不见的城市》是关于历史与现代的童话;

《寒冬夜行人》则是关于小说自身的童话。

令人惊叹的是:卡尔维诺凭藉超人的想象力举重若轻地将这些冷峻甚至尖锐的主题以极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使这些彼此相件的材料整合为关于现代人的欲望、美梦或厄运的灿烂诗章,在精彩故事的经丝纬线中浸濡着极为幽深的思考。

卡尔维诺——艺术之路上披坚执锐,永不停息的探索者。

他虽然英年早逝,享寿仅五十有二,但创作亦近四十年,且斩获甚丰各类著述达二十二种。从他的长篇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读起,到其绝唱《美国讲稿》释卷,我们可以明晰发现他的从不重复:主题、文体甚至风格,一路行进,一路变化。

在创作初始之四十年代 他是“写实”的。他说“我的创作是从写战争和人民的生活起步的。”以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为题材的《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乃为代表。

五十年代,他则成为“超现实”的《阿根廷蚂蚁》、《烟云》与更有名的《我们的祖先》等作品便是证明。此期他的写作已超越了自身与世界的经验性。他以非现实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关于人与世界的理解。

六十年代后 他又成为“后现代”的 。他的《宇宙奇趣》、《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等具有了典型而充分的“后现代”表征。

这种创作旅程中永远居无定所的状态、艺术上苦行僧般的执著、构思与搭建字词城廓时巨细无遗的精湛考究使卡尔维诺成为一位更具纯粹性的诗性小说家。

卡尔维诺——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小说家”

从他的《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等杰作中,我们可以具体而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开放、意义的不确定、滑稽模仿、游戏化、零碎化、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边界消失、真实与幻想界限的模糊、原小说以及反讽等“后现代小说”文本的诸多属性。

我们甚至可在比喻的意义上称卡尔维诺是小说中的“后现代之门”:欲识后现代,可进此门进得此门,可知“后现代”。尽管门内确也是雾锁荷塘、景致诡请,但又的确是气象万千,惑人也诱人的。

卡尔维诺——具有充分理论自觉的小说家。

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卡尔维诺对文学理论怀有极大的兴趣和信心,并把它展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美学观念中。1985年卡尔维诺准临行前写下的《美国讲稿》既为未来的人们指出了要重视的那些普遍的文学标准;同时,这份讲稿也为我们进入卡尔维诺的自身世界开启了一条通道。在这部形式单薄但密度极大的耕作中,作家把小说创作从经验提升至小说理论再开华至小说美学并结晶为五个词:“轻逸”、“迅速”、“确切”、“易见”、“繁复”

(1)“轻逸”

“轻逸”一词指涉了小说创作中化“重”为“轻”、避“重”就“轻”、“轻”写、“轻”读、“轻”谈等问题,它与小说中的幽默、喜剧化、玩笑、调侃、谑闹等紧密相系。“轻”在卡尔维诺看来,一方面是关于文学技巧的见解,包括“语言的轻巧”、“高度抽象的描写”、“轻盈的视觉意象”。另一方面,它也是读者“将自己扬举于世界重力之上”的能力。

无论是透过描述神话中脚穿飞鞋的英雄人物柏修斯,还是举出《十日谈》中卡瓦尔坎蒂在墓园遭到一群恶棍围困,从容跃过墓碑脱险的故事,卡尔维诺不仅仅想要说明作家如何从语言中抽除了重量,同时也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让追求轻盈的历程成为对生命之沉重的对抗。

(2)“迅速”

“迅速”一词指涉了叙事。换言之,卡尔维诺认为叙事应是迅速的。而迅速则立足于简洁、节奏和必要的重复。再深一层,这又与思维相关思维的明晰与逻辑保证着叙事的“迅速”得以实现。

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犹如电影中的定格一样,呈现出一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把它称为时间零。

在卡尔维诺看来,惟有时间零才是更值得小说家倾注热情的时刻,它是命运悬而未决的时刻,可以引发作家和读者的多重的想象,从而构建起一个魅力无限的小说空间。

在《寒冬夜行人》中,卡尔维诺对时间零理论的实践,导致了整部小说形式的片断化,形成了十个故事空间并置的结构框架。十个只有开头的故事共时性的存在,各部分在现时性的时间层面上以空间形式展开,没有任何情节上的联系,看似彼此独立,但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即它们都对同一个形式施展影响。这个形式决定着它们又反过来被它们所决定”。

(3)“确切”

“确切”一词是较为复杂也较为深刻的一节。其“确切”涉及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涉及了“有限性”与“界或宇宙的要求。而后者与前者相系甚至在前者中形成。卡尔维诺以他细腻而锐利的阅读眼光,引述诗人和作家的精辟见解和生动实例,细细剖陈“确切”的价值,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理性的无限推崇,同时,他也强调了在“确切”这一普遍标准中,准确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并在科学理性的支撑下,卡尔维诺在作品中创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宇宙模式。

在《寒冬夜行人》这部小说中,卡尔维诺消解时间观念,强化小说结构的空间性,大胆实践了他的“晶体”结构充分展示了小说结构的艺术张力及小说自身创作的无限可能性。除了晶体结构,卡尔维诺还曾经提到过对称、数列、组合等数学化的审美观,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也先后有过实践。如《分成两半的子爵》,显然是对称的审美观,而《帕洛马尔》其结构的安排则显然是数列的组合,而《命运交叉的城堡》则是故事之多种可能性的组合。

(4)“易见”

“易见”一词指涉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易见”何来卡尔维诺以为它来自于想象的视觉形像化。想象从某一形像开始,再将其发展为故事。而以文字垒砌而成的文学,其文字当是视觉形象的对等物。并且,想象指向的不仅是已有的经验,也是未见的潜在,甚至是幻景式的不在。

在想象中,在以文字使想象视觉形象化中,“现实”与“幻象”得以呈现,而现代人面临丧失危险的基本能力——“闭目而令景象集中、化白纸上的行行黑字为形体和色彩、事实上用形象来思维的能力”——也可能得以保持。

(5)“繁复”

在最后一词“繁复”中讨论的乃是世界的纷繁无限这一问题。世界与事物是丰富、复杂、棍乱、无限的,而且事物与事物间彼此又如网络般织缀一体。它不可知或只能有限知。因此卡尔维诺认为“现代小说是一种百科全书,一种求知方法,尤其是世界上各种事体、人物和事务之间的一种关系网。”

在这个意义上他推崇福楼拜发表于1881年的《布瓦尔与佩居谢》、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推崇以小见大的博尔赫斯。他自己的《寒冬夜行人》与《命运交叉的城堡》则同样是在有限中体现“繁复”的成功实践。他要以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对应繁复无穷的世界可以说“繁复”是卡尔维诺对世界的认识,是对小说的要求,也是其用小说对世界的形象化体现。

卡尔维诺对这五种文学标准的探讨,是对文学价值的沉思与观照,也是对文学的发展以及人的存在现状的沉思与观照:原来独自沉浸于文学作品所获得的乐趣逐渐被现代媒体多变喧嚣的形象和声音所掩盖,人们变得没有时间去沉思,去体会和反思自身。

卡尔维诺探讨文学的价值,也正是要强调文学的特性,强调在文学中对人和世界进行沉思和观照,去理解和欣赏人自身。这是人必须要做的,也是文学的使命。

结语:

综上所述,卡尔维诺终身致力于小说创作与理论探索,以其艺术的多变性而独树一帜;用知识和趣味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观念,把小说变成了读者也可以自行参与的开放性文本;同时不断实践他的“晶体结构”模式、“时间零”理论,展现了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卡尔维诺对文学理论的专项研究和实践,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俄狄浦斯王形象文学评论?

俄狄浦斯王的文学评论?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

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作?

1,精妙的结构,优化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设置多重互为关联的铺垫,利用了巧妙的构思,按照可然和必然的原则组织情节,细致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事件,匠心独运地引导观众,达到诗人的深层期望,构思的稳健与戏剧冲突并不矛盾。 2,善于刻画人物性格。他用剧情的发展推动性格的塑造,让角色的个性历史服务于创作意图的实现。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作品呢里有了不同的表现,即不同的作品的不同立意决定了同一个任务的不同性格特征。 3,索福克勒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包括头韵,谐音,拟声,排比,对称和比喻等。并注意局势结构的实际,精心安排 词句的位置,成功地使用了对称修饰的各种样式。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

设置悬念法讲解注意事项?

1、悬念亦称“紧张”

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

戏剧悬念源自心理学中人们由持续性的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涉及悬念手法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但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内涵与悬念基本相似,主张,“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

2、悬念的构成

戏剧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

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

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

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

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

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3、总悬念与小悬念

悬念在剧本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类:总悬念与小悬念。亦称整体悬念与主要场面中的小紧张格局。

总悬念是全剧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剧本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它是贯串全剧的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

小悬念则属于剧本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幕或每一场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场的作用。

4、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

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亦称吃惊或惊奇。

在实际创作中,不同风格类型的剧本,对这两种悬念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侧重于性格描写的,多用期望式悬念;情节戏剧更多地采用突发式悬念。

在实际运用中,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通过期望式悬念维持观众的情绪,又通过突发式悬念造成戏剧情节和观众情绪上的跌宕,从而进一步加强冲突的紧张性。

5、悬念的抑制和拖延

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还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艺术手法,有的剧作理论也称之为“延宕”或“缓解”。

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延宕手法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冲突的紧张时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和间隔,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悬念和延宕交替进行的格式,与观众看戏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始终不懈的紧张,只会使观众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是调节情绪,为进一步紧张作精力上的准备。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矛盾的发展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迂回曲折有进有退,也必然会产生想不到的变化。要懂得如何在戏里安排悬念,首先必须熟悉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戏剧悬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6、悬念突转与发现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

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城市的苦难,全力以赴查访杀父娶母的罪人,最后由于报信人无意之中透露真情,发现正是自己在无意中犯下了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成了一个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发现与突转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第十、第十一章中认为发现与突转是情节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这两种手法被认为是编剧艺术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技巧,并被广泛使用。

在剧本创作中,好的突转场面不光着眼于剧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于人物刻画,力求通过情节的合情合理的突转写出人物剧烈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活动。

7、时空交错

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它主要导源于“意识流”。

如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贯串始终的是威利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活动,作者通过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语,在下意识中听到笛声、笑声,把舞台时空自然地过渡、闪回至以往,又通过第三者的打断,使之回到现实,以此形象地展现人物一生的悲剧命运。

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突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生活。但由于人的意识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用不当,也会形成情节结构上的凌乱、模糊。

中国戏曲由于不拘泥于舞台的写实性,时间与空间的运用历来比较自由,也有一些戏局部使用时空交错的结构手法,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但不像现代派戏剧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

8、巧合

戏剧情节是不排除偶然情况的,一切戏剧作品的情节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情节,正如俗话所说:无巧不成书。

但是,巧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结合。

但是,巧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结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