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外卖都能被贷款?互联网平台陷阱,让年轻人防不胜防欠下巨债

彩虹网

信用卡正在快速退场,光是2024年一年,就有超过4000万张信用卡从市场蒸发,14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直接滑落了2.56%。

但另一头,年轻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另一个坑,花呗、白条这类产品,18到35岁的年轻人使用率高达78%。更离谱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借了钱。

打个车,订个外卖,扫个共享单车,甚至买份盒饭,一个不留神就可能从"付款"变成"借款"。26岁的陈欣就是这样栽的跟头。

点个外卖都能被贷款?互联网平台陷阱,让年轻人防不胜防欠下巨债

她在某打车平台领了张优惠券,结果手机短信突然提示到账一笔钱。"当时就懵了,我只是想打个车,怎么就变成贷款了?"

类似的情况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多个部门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企业,要求它们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合法规范经营。但即便监管出手,这种"诱导式"借贷依然防不胜防。

在小红书上,有网友发帖说自己为了三张总共21块钱的优惠券,误点进了某平台的借贷页面,结果直接借出去4万块。第二天赶紧还款,除了本金还多付了26块多的利息。这位网友无奈地写道:"各种App无孔不入的诱导小贷也该有个管束了。"

这些平台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当你准备付款时,页面跳出"有优惠可用"的提示,点进去就是开通信贷服务的页面。如果拒绝开通,平台还会再弹一次窗:"继续开通可获得更多优惠"。一来二去,很多人就稀里糊涂地完成了借贷。

点个外卖都能被贷款?互联网平台陷阱,让年轻人防不胜防欠下巨债

更麻烦的是,一旦开通了这些服务,想要关闭和注销账户流程非常复杂。有用户反映,自己因为不知道误触开通了某平台的小额贷,结果忘记还款出现了逾期,征信都受了影响。

除了被动"入坑",主动负债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今年9月,26岁的张程向家里坦白,自己在花呗和京东上欠下了10万块钱。

他失业后没了收入,每个月的吃饭房租全靠花呗,最开始一个月消费几千,后来越花越多,到了两万。"这些钱就像是数字,手指点一下就能买东西。"

在豆瓣的"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等讨论组里,聚集着数千甚至上万个正在还债的年轻人。

点个外卖都能被贷款?互联网平台陷阱,让年轻人防不胜防欠下巨债

他们的债务往往涉及多个平台:花呗、借呗、美团、京东、抖音月付、微博分期……"超前消费""以贷养贷""焦头烂额"是这些帖子里最常出现的词。

2025年的年轻人消费报告显示,虽然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声称在"消费降级",但实际上近70%的人存在消费升级行为。

他们一边在日常开销上精打细算,一边为旅行、演唱会等体验消费"上头"。这种矛盾的消费观,恰恰给了互联网平台可乘之机。

平台借贷的门槛很低,申请也方便,年轻人往往低估了其中的风险。虽然宣传上写着"免息分期",但实际上隐藏着服务费、违约金等各种费用。

点个外卖都能被贷款?互联网平台陷阱,让年轻人防不胜防欠下巨债

买一件一万块的商品,选择12期免息,但可能要额外支付2%的分期服务费,也就是200块,实际年化成本约4%。如果逾期,违约金按日0.05%计算,年化率高达18%。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年轻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用的产品到底要花多少钱。调研数据显示,只有45%的用户清楚产品的全部成本,超过一半的人只知道每月要还多少钱。

回想2017年,蚂蚁花呗发过一则广告叫《年轻,就是花呗》,广告里的年轻人在花呗帮助下轻松实现了梦想生活。那句"活成我想要的样子"确实让人心动。

但几年过去,不少当初被打动的年轻人,如今最大的梦想却变成了"还清欠债,从头再来"。

从被动误点到主动负债,互联网平台的借贷服务正在用各种方式"绑架"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好在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平台也在逐步规范。

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清醒的消费意识,仔细阅读每一个付款页面,或许才是避免掉坑的最好办法。毕竟,真正的自由不是想花就花,而是有能力选择花还是不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