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SEMICONINDIA展场,ASML摆出了一整面墙的DUV光刻机模型,旁边标着“NextDestination:Bengaluru”。
那语气跟三年前在上海站台喊“全力支持中国客户”的时候差得有点儿远。
毕竟一年从中国口袋里掏走了800亿人民币,转头就说要把备用市场培养出来,听着像渣男分手前的铺垫。
真不怪富凯变脸。
华盛顿那边升级限制清单,ASML的EUV已经彻底卖不动,DUV也被卡掉好几个型号。
荷兰那边的同事在WhatsApp群里吐槽:总部每周都在问“中国订单退订没”,财务却天天喊“中国订单利润最高”。
两边夹击,谁受得了?
于是找印度。
印度倒是乐得打配合,直接把半导体补贴额度翻倍。2025年底首颗“印度制造”芯片就要下线,别看只是28纳米,那帮印度工程师拿着手机炫耀的镜头已在LinkedIn上刷了屏。
加上人力便宜,英语顺滑,西方巨头爱惨了。
可现实没那么浪漫。
去过班加罗尔光刻机测试车间的人就知道,尘埃控制等级还得靠工人一遍遍擦地板,良率能保住五成就烧香。
印度理工的毕业生再强,量产节奏仍然像孟买早高峰一样混乱。
另一边,上海张江那边,国产28纳米沉浸式DUV正悄悄跑片。
工程师朋友圈里流传一张图:机台上贴着手写纸条“今晚不拼,明晚美国又拉黑”。
虽然光源还靠日本激光器,但整机已能开动。
谁敢说这玩意永远追不上?
有意思的是,印度抢的是成熟制程,中国也在成熟制程深耕——两边拼成本拼到薄,最后可能一起把欧美低端芯片的舒服日子打没了。
那画面,像两个外卖员在雨天追尾,把宝马的车尾灯给震裂。
未来几年,真正的戏码是谁先搞定7纳米以下:美国拉着日荷锁门,中国猛踹锁孔,印度在外墙搭梯子看热闹。
ASML?
它只想把机器卖出去,至于门里还是门外,没空细琢磨。
半导体这局大逃杀,没有人全程安全。
但此刻,盯着国产DUV那张小纸条的热血劲,比听任何CEO的演讲都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