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八、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九、学期总评: =K2_0.3+M2_0.3+N2_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十、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十一、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十二、分数段人数统计:
(1) =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
(7) =COUNTIF(K2:K56”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C2到C351区域(共350人)男性人数;
十三、优秀率: =SUM(K57:K60)/55_100
十四、及格率: =SUM(K57:K62)/55_100
十五、标准差: =STDEV(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人)的成绩波动情况(数值越小,说明该班学生间的成绩差异较小,反之,说明该班存在两极分化);
十六、条件求和: =SUMIF(B2:B56”男”,K2:K56) ——假设B列存放学生的性别,K列存放学生的分数,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该班男生的成绩之和;
十七、 多条件求和: {=SUM(IF(C3:C322=”男”IF(G3:G322=110)))} ——假设C列(C3:C322区域)存放学生的性别,G列(G3:G322区域)存放学生所在班级代码(1、2、3、4、5),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 一班的男生人数;这是一个数组函数,输完后要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产生“{……}”)。“{}”不能手工输入,只能用组合键产生。
十八、根据出生日期自动计算周岁:=TRUNC((DAYS360(D3NOW( )))/3600)
Excel函数公式大全方法解读
一、条件判断:IF函数。
目的:判断成绩所属的等次。
方法:
1、选定目标单元格。
2、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C3>=90."优秀",IF(C3>=80."良好",IF(C3>=60."及格","不及格")))。
3、Ctrl+Enter填充。
解读:
IF函数是条件判断函数,根据判断结果返回对应的值,如果判断条件为TRUE,则返回第一个参数,如果为FALSE,则返回第二个参数。
二、条件求和:SUMIF、SUMIFS函数。
目的:求男生的总成绩和男生中分数大于等于80分的总成绩。
方法:
1、在对应的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F(D3:D9."男",C3:C9)或=SUMIFS(C3:C9.C3:C9.">=80",D3:D9."男")。
解读:
1、SUMIF函数用于单条件求和。暨求和条件只能有一个。易解语法结构为:SUMIF(条件范围,条件,求和范围)。
2、SUMIFS函数用于多条件求和。暨求和条件可以有多个。易解语法结构:SUMIFS(求和范围,条件1范围,条件1.条件2范围,条件2.……条件N范围,条件N)。
三、条件计数:COUNTIF、COUNTIFS函数。
目的:计算男生的人数或男生中成绩>=80分的人数。
方法:
1、在对应的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D3:D9."男")或=COUNTIFS(D3:D9."男",C3:C9.">=80")。
解读:
1、COUNTIF函数用于单条件计数,暨计数条件只能有一个。易解语法结构为:COUNTIF(条件范围,条件).
2、COUNTIFS函数用于多条件计数,暨计数条件可以有多个。易解语法结构为:COUNTIFS(条件范围1.条件1.条件范围2.条件2……条件范围N,条件N)。
四、数据查询:VLOOKUP函数。
目的:查询相关人员对应的成绩。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VLOOKUP(H3.B3:C9.2.0)。
解读:
函数VLOOKUP的基本功能就是数据查询。易解语法结构为:VLOOKUP(查找的值,查找范围,找查找范围中的第几列,精准匹配还是模糊匹配)。
五、逆向查询:LOOKUP函数。
目的:根据学生姓名查询对应的学号。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LOOKUP(1.0/(B3:B9=H3),A3:A9)。
解读:
公式LOOKUP函数的语法结构为:LOOKUP(查找的值,查找的条件,返回值的范围)。本示例中使用的位变异用法。查找的值为1.条件为0.根据LOOKUP函数的特点,如果 LOOKUP 函数找不到 lookup_value,则该函数会与 lookup_vector 中小于或等于 lookup_value 的最大值进行匹配。
六、查询好搭档:INDEX+MATCH 函数
目的:根据姓名查询对应的等次。
方法:
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NDEX(E3:E9.MATCH(H3.B3:B9.0))。
解读:
1、INDEX函数:返回给定范围内行列交叉处的值。
2、MATCH函数:给出指定值在指定范围内的所在位置。
3、公式:=INDEX(E3:E9.MATCH(H3.B3:B9.0)),查询E3:E9中第MATCH(H3.B3:B9.0)行的值,并返回。
七、提取出生年月:TEXT+MID函数。
目的:从指定的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去年月。
方法:
1、选定目标单元格。
2、输入公式:=TEXT(MID(C3.7.8),"00-00-00")。
3、Ctrl+Enter填充。
解读:
1、利用MID函数从C3单元格中提取从第7个开始,长度为8的字符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