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契魔者装备,楼下有只流浪狗?
流浪狗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人为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拒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超过2亿只流浪狗,而仅仅是我国就有2700多万只,流浪狗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的是美国,拥有约6100万只流浪狗。
由于狗是与人最亲近的动物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流浪狗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活动范围,作为一种由狼驯化来的动物,狗有着很强的攻击性,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国外有些甚至大规模的屠杀流浪狗,但是,这种方式仍然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在开头我们说过,流浪狗数量的剧增是人为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狗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驯化后的狗狗为人们看家护院、成为了人类大家庭的一份子。但是,有些不负责任的狗主人,放任自己的狗狗与其他狗狗交配,当狗狗剩下小狗后,又没有精力去照顾,于是,就会将一些狗狗扔掉。这是流浪狗的一个构成部分。
第二,许多人并不是真的喜欢狗,或者是因为一时兴起才选择养狗,当新鲜劲过去之后,铲屎的生活让许多人头疼不已,所以,许多人就扔掉了自己的狗狗,让它成为了流浪狗。
以上这两点是纯人为的因素,想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第一可以给狗狗做节育手术,第二,就是千万不要一时兴起养狗,养了就要对它负责。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流浪狗的基数。
当然,控制源头是必须的,但是解决不了已经有如此庞大数量的问题。因此,想要彻底的解决流浪狗的问题,还是要从已有的流浪狗的身上下手,比如批量的节育手术、救助组织等等。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一方面控制源头,一方面减少已有的数量,才能逐渐的解决流浪狗的问题。
遇到流浪狗追人该怎么办?其实,不仅是流浪狗,只要是狗都有可能会追人,这是它们的一种习性,不过只是它们追人的动机不同而已。大多数的狗有跟着人走的习性,这处于对食物的需求,由于长期处于人的饲养之下,流浪狗对食物获取的能力很低,所以经常是饥肠辘辘的。而见到人之后,它本能的跟着人希望能够得到点吃的,这是一种本能。
当然,也有例外,有些性格火爆的流浪狗会主动攻击人,它们或是被人抛弃产生的负面情绪,或许是被人的一些举动激怒,或许是单纯的觉得面前的这个人好欺负。但是,不管怎么样,一条流浪狗要咬人,被咬的几率会很大。因为,狗的攻击性和奔跑速度都是比人强的。
那么,如果遇到流浪狗该如何应对呢?
俗话说“狗怕一蹲、狼怕一庹”,狗在驯化的过程中,没少受皮肉之苦,毕竟它的前身可是凶猛的灰狼。而人在教训狗狗时,通常会有蹲下拿起工具的动作,所以,大多数的狗对人蹲下这个动作有着本能的恐惧。因此,这个方法能够吓跑大部分的流浪狗。
如果用这种方法,流浪狗还是穷追不舍,那么,切记不要扭头跑,因为在狼的眼里,见到自己就跑的动物都是自己的猎物,而狗也是如此。所以,面对这样的恶犬,可以利用身边的工具,或者是直接脱下外套瞅准机会,直接套住头,一通海扁。
一般情况下,流浪狗在日常生活中没少受人的攻击,所以,做个蹲下捡东西的动作大概率就能吓退它们。
如果是在小区里遇到总是追人的流浪狗,只需要把这个情况反馈给物业,物业的工作人员自然就会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了。
总结流浪狗既是“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它们因为人类的需要来到了人类的世界中,又因为人的思想成为了无主的动物。最后,还是那句话:切勿一时兴起养狗,既然养了就要做一个合格的铲屎官。
你每天写了那么多书法作品?
感谢邀请。
说说我个人多年的习惯吧。七八岁开始,我迷上了书画,当然叫做涂鸦,在正式拜师学艺后,对自己的日课和不伦不类的“作品”很是仔细,其实并不是贪心,而是自小养成的习惯,每天日课毕,必将年、月、日及编号用毛笔笔尖标注于右下角,然后小心翼翼地展平,将作业按顺序码在书桌下面。日积月累,这些作业中凡是被恩师批阅过的,我都会剪下来粘在笔记本上,作为知识点参考,也是后来我在社会上讲课的基本储备。其它的,用绳子绑好放入麻袋,也从未按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因为我一直认为这是我学习的脚印,当我迷茫的时候,可以看看以前的水平,也会增加一些信心。这四十年来积攒下来的麻袋越来越多,每次搬家都成为“累赘”,而且母亲爱干净,总是偶尔背着我扔弃一些,所以存留下来的早期日课越来越少,倒是很多初中、高中同学的家里常有见到,很是亲切。另外,受家庭、尤其是诸位老恩师影响,自小对有字的纸张心存敬畏。相传,字纸在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字纸,是不得随意丢弃的,要择吉日行礼祭奠,点火焚烧。然后将草木灰倾倒于洁净的水流中回归自然,当然我家不具备焚字炉的条件,便以铁桶为炉,不定期将不堪的纸片焚毁。我家离海河很近,那里就是倾倒纸灰的地方。古人对文化的崇拜,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焚字炉的出现,就是人们对文字的顶礼膜拜。哪怕是一块废纸,因了上面的文字,也格外尊贵起来,不敢随意丢弃,以免神灵责怪,相沿成习,后世子孙依样照做,尊重文化和文字,不敢稍有懈怠。现如今,人们对于这种传统文化风俗已经不甚了解了,而且,基于环保、安全等等诸多因素,焚字纸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也从2018年开始,购买了一台碎纸机,原来的大铁桶也退休了。
因为我从六七岁开始学画,所以“画作”也较多,都是平整地保存在画夹中,那年是1989年去美院考试,不慎丢失,至今懊恼不已。1990年在外授课,有几张课稿有幸被当年的孩子们留下了,现在留着当作纪念,那时,我19岁。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形式的约稿、收藏等等,我对于“出门”的作品态度很认真,都是写两三遍以上,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幅交给对方,其余的都会毁掉。
另外,我还有一张较大的罗汉床,每有满意的作品,都会第一时间通知装裱师傅来取,托裱后展平置于棕垫下面,或置于画缸中,这些作品,都是历年来个展和作品集的重要成员,当然随着被藏友收藏,它们也在不断地更新,随着我书风的转化,个人留存的作品也在不断地调整。
近年,得友人垂爱,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场地,拙作得以展示,也由衷欢迎各地书友莅临教诲,不胜荣幸!
下面这些照片,就是我十几岁的一些日课和笔记本,以及最后一任焚字铁桶和现役碎纸机;末图是美术馆一隅。
谢谢大家!谢谢头条。
理之律者武器推荐?
最为契合的武器就是官方推荐的毕业武器真理之钥,它能为理之律者提供30%的冰伤加成,相比于其他元素加成的武器来说可能并不出彩,但是理之律者佩戴后能对敌人施加长时间的冰冻,还可以提高35%的全伤害加成,显著提高理律的爆发伤害。
另外,理律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施加7秒的解析状态、大招开启时获得足以使用主动技能的sp,这样在使用大招前不用刻意多留sp,仅仅只消耗5sp的主动哪怕不在大招期间也可以频繁使用,补充伤害。
虽然说真理之钥和理之律者最为契合,但是真理之钥并不是那么好获得的,或许土豪玩家可以氪金氪出来,但平民玩家可没那么幸运,不过平民玩家可以退而求其次,在没有肝出真理之钥前,选用另一套契合理之律者的武器——有苍玄之书。
苍玄之书这件武器的主动技能虽然对理之律者基本无用,但是被动20%的全伤加成在主动技能的作用下基本可以视为常驻加成,这个加成对理律的输出有不错的提升,另外应对单个boss时,百手巨人初型也可作为理律的武器选择,不过加成并不高。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我是秋草,有幸回答此问。
鸦片战争这个时间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只能这样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的大炮比英国炮有较大的差距,但没有形成代差,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两国的炮的差距就更大了,已经形成了代差。
前提,首先要说明双方的军事工业生产的本质区别因工业革命的出现,当时清朝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而在英国已经实现了机器大生产的阶段。而体现在军事工业方面,也是同样的问题。
清朝的武器制作仍然是在手工作坊、由师傅传帮带、靠经验来进行制作的阶段
而英国则已经进入了工厂生产阶段,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一整套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
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阶段
所以无论在生产火炮、炮弹、火药等军事武器时,清朝与英国之间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且不论当时初期的机器大生产的能量还不是太高,但相对于清朝而言,英国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优势。
其次,我们再对比火炮、火药、炮弹之间的区别。
一、火炮制造工艺差。清朝的火炮仍然沿用的是二百年前的红夷大炮,虽然在战争后期既1842年也进行了部分改进,如铁模铸造炮身等工艺的改进,但基本上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英国的火炮则已欧洲战场上历炼得遥遥领先。
红夷大炮
对比起来,
1、炮管制作关键材料
英国火炮采用的是熟铁制作,而红夷大炮却是生铁材料制造,熟铁材料韧性好、耐高温,而生铁则硬度高,但易脆,散热性差。所以在对战之时,红夷大炮就比较容易
炸膛。很难连续开炮,大约要8-10分钟才能开一炮。而英国火炮仅仅3分种就可以开一炮。
在虎门炮台战斗中,关天培指挥的清军炮兵主要就因为大炮难以连发,甚至多次出现炸膛,造已方炮手的严重损失。
清军火炮
2、炮管的近代化加工
英国火炮的炮管内壁,是由车床或镗床进行内壁加工,内壁光滑平直,而且不存在沙眼。但清军的炮却是由沙模铸造而成,内壁无法进行加工,内壁自然容易产生凹凸以及大量沙眼。使得炮弹在炮管运行时会产生间隙过大,碰撞问题。当时英国的炮可以达到1/40的间隙量,这样就有良好的气密性,发射出的炮弹可以更远,炮弹可以更大。
12英寸阿姆斯特朗野战炮
而红夷大炮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至少在1/10以上。发射的漏气、射击的准确性就会差之更远。红夷大炮据分析,现在的结论其射程大约在1-1.5公里之间。而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则可以达到3公里左右。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常常是双方进行火炮对轰,而英军则明显占据“距离外攻击”的优势,你打不着他,而他却打得你抱头乱窜。
正在装填火炮的欧洲士兵
3、弹道学的引入与打击准确性。
由于19世纪初弹道学在欧洲的推广开来,使得英国火炮瞄准系统更加准确,调节也更加方便.同时还出现根据臼炮\野战炮\榴弹炮等不同打击方式的火炮.这一点在清军方面是空白的。
在1842年3月,宁波之战中,英军一百多人装备火枪,仅靠四门野战炮、一门榴弹炮。依靠城墙对三千多攻城的清军简直就是屠杀,最终使清军放弃了攻城。而英军仅仅死伤25人。
19世纪欧洲战争实心弹道跳弹攻击示意图
4、炮身的重量与便携性
英国的火炮炮身要小、重量要轻,便于移动、安装。一般重量在一吨左右,长2米左右。而同样威力的红夷大炮的重量动辄七八千斤,长3-4米多,称之为”红衣无敌神威大将军炮“等。
但无论是运输与搬运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英军准备南京战役时,英军中尉约翰.奥克特罗尼记录,"一两匹马就可以在官道上拉着大炮轻松的行走"。而如果是同样的红夷大炮需要七八匹,运输难度大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红夷大炮为了加大射程与炮弹威力,通常会将大炮的炮管做得更厚,据战后的对比,清军炮管厚度是英军的一倍有余,同时在主要部位还箍以厚厚铜管,以防止炮管开裂。
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使大炮越来越笨重。而在射程与炮击威力上所加的作用不大。
二、火药对比1、火药成份对比
从火药来说,欧洲人最先发现黑火药的配制比例,他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黑火药的成份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其爆炸效果最佳。
而清朝兵部规定的枪炮发射药的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 兵部这个比例延用的还是当年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所订。一百多年过去,火药的标准越来越精确。而清朝却一直没有改。
康熙
2、火药种类区分与标准
在欧州,由于化学工业的进步,各种火药的应用也不同。壁如说,攻城炮,要远距离射击,火药的颗粒要大,近距离射击,火药的颗粒要小。而且为保证整支军队的火药效能是统一的,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生产工艺。
如配比成份,必须先用化验检测机,将各成份的纯度要确定下来。杂质不可多于0.5%。
再用精密的量具将各成份的元素重量配得合乎比例。
如果是分类的火药,还必须用各种规格的筛具将各成份的颗粒筛远出来,再进行混合,统一包装。
各代关于火药配方的统计。
3、火药生产标准
英军火药出厂时每一类的火药必须经过实验,最后才运输装备到部队。
而当时的清军的火药分为两种做法,一种由军队的作坊统一制作运输,另一种就是士兵自已配制火药。这样不仅仅是火药的配比出现更大的误差,而且在防潮上更存在大问题。
在战争结束时,英军准备将广州炮台缴获的数万斤火药将一些老式船进行炸毁,这些火药居然不能完成任务。
三、炮弹对比由于当时的火药与弹头是分开的。并没有后来的炮弹发射药与弹头联在一起的定装炮弹。所以炮弹需要单独拿出来说。
1、炮弹的制作
当时无论是清军与英军的炮弹的炮弹其实就是铁球。但是英军炮弹比清军的炮弹的个头还要大出一倍,炮身小而炮弹大,而且炮弹又圆又光滑。
这主要是当时清军的炮弹沙子铸模铸造的,而洋人炮弹是铁模铸造,铁模的内壁经机器加工、打磨等,当然要光滑圆整得多。炮弹发射时,不会因炮弹不圆整而引起卡弹的事故。
清军炮弹的生产
2、炮弹的重量
当时清军的红衣大炮炮弹通常是12磅、18磅,约10-16斤多,这是因为清军大炮的发射力不足,不得不使用重量轻的炮弹。
而英国舰炮最大的炮弹可以去到64磅,约58斤,陆军炮正常也可以去到36磅。
由于英军火炮的射程远,
3、新型炮弹
而英国当时已装备开花炮弹,当时的开花弹就是在炮弹内置引信,在落地后进行引爆。在虎门炮台、镇海之战等多个战役中,清军很多就被这种落地开花弹所炸死炸伤。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常规炮弹,可填充爆炸物
通过三方面的对比,中英之间火炮差距是巨大还是一般都可以任人凭说,但事实上有着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别。而在战争中双方火炮体现出的战果是不可比的。
用林则徐对自已的朋友的话来说:“英夷之炮既远且准,远及十里开外,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我发一炮,敌已发十炮,我炮不能及彼,而彼炮却可及我。如此器不精,技不良,纵有百万貔貅,也只能作临敌之一哄!”
在实战中领到了教训的林文忠公可谓一语道破实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火炮仍然没有多少改进,而英军的火炮已经出现划时代的后膛开花炮。所在1860年,当时的中国在同一个地方又重重摔了一次跤。
而主要原因是,中国仍然在以作坊式的传统思维形式改进火炮,经验式思维制造火炮,而对于机械制图与制器之器等近代科学制造却根本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使得世界进入了机器化大工厂的时代。
对于欧洲近代基于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这样的南辕北辙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对于真实的追求。
1869年李鸿章曾国藩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国藩请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建机器母厂——江南制造总局,然后再进行聘请西式或自已培养近代人才,用机器大工业的思维来解决军事工业的路径问题。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本质。
参考资料:《天朝崩溃》茅海建
《丹药与枪炮》欧阳泰(美)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弄巧成拙的本意是想卖弄聪明,将事情做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做了蠢事,将事情变得更糟。除了成语“弄巧成拙”本身的成语典故外,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于弄巧成拙的故事,如:
邯郸学步:故事主人公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雅的走路姿势,反而连原本的走路方式也忘记,最终只能爬回故国;韩王的疲惫之策却造福了秦国:战国时期的韩王命郑国去秦国修水渠,原本是想疲秦、拖垮秦国,但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给秦国添加数万顷良田,使秦国更加强大。
成语“弄巧成拙”的典故在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画家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物。他画中的人物神态逼真,宛如活过来一样,因此当时的人都争着想找他画画,也有很多喜爱画画的人向他学习。
一次,孙知微受一寺庙(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接到委托后的孙知微便开始用心构思作画,当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时,恰巧有朋友到访,邀请他去饮酒。
孙知微仔细看了看作品,感觉还算满意,加上《九曜星君图》也只剩下最后的着色部分,于是孙知微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将最后的收尾工作交由弟子们完成,并对弟子们说:
“这幅画的线条我已经全部画好,剩下的着色部分,你们要小心些,不要用错了颜色,在我回来时,希望完成这幅画。”
孙知微刚走,他的一群弟子便围着老师的画开始交流起来。
在一群弟子都在互相讨论时,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一言不发。于是有人便问童仁益为什么不说话,是老师这幅画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而童仁益平时就喜欢哗众取宠,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下可找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便故作高深地模样说:
“画中人物的神态很传神,但画中童子手中的水晶瓶却好像少了点东西。老师每次画瓶子时,都要在瓶中画一支梅花,这次却没有,想来是老师着急出门的原因吧!”
此时的童仁益已经忘了老师出门前的叮嘱(孙知微在出门前就仔细看过《九曜星君图》,并叮嘱众弟子,画已经全部画好,小心完成着色即可),于是就在画中瓶口处补画了一支红莲花。
最终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后,拿起画一看,一眼就发现画中多了一朵莲花,于是又气又笑地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画蛇添足也就算了,这简直就是弄巧成拙!”,说完便将此画撕了。
此时大家也能想到是那多出来的一朵莲花影响了整幅画,原因是童子手中的瓶子并非是普通的花瓶,而是水暖星君降服水怪所用的镇妖瓶。若是没有添上莲花,还是宝瓶,添了一朵莲花,反而变成了普通的花瓶。
原本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就因为童仁益一个卖弄聪明的举动,反而影响了画中的神韵,沦为一地碎纸。
通过童仁益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在自己没有成熟的想法和见解时就不要去炫耀,俗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不然最终只会显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沦为大家的笑料。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的典故来源于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个少年。
这位身在燕国寿陵的少年,只因听说赵国邯郸人的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决定前去学习。
当他不远千里到达赵国都城邯郸后,终于看到了邯郸人十分优雅的走路姿势,于是少年便在大街上跟随着路人模仿了起来。
不过这位少年愣是学着邯郸人走路模仿了好几天,但是无论他怎么学也学不会,不仅没有学会,反倒他自己的走路姿势比起之前还要更加难。
而且这位少年还没有放弃,反而认为自己之前的走路方式有问题。于是他更加卖力地学了起来,决定从头学起,这次他不仅模仿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还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学得极为认真。
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刻苦练习,这位少年还是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都给学忘了,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如何走路,最后只好爬着回了燕国。
如果站在学习角度来看,这位燕国少年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但站在普通的人角度来看,他最终的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以至于连自己原本的走路方式都能忘记,导致路都不会走,这种盲目的学习是不可取的。比如古代皇帝的威严,并不能通过模仿帝王的行为、说话方式就可以有的,这与帝王的家庭环境、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不是一蹴而就的。
韩王的疲惫之策,却是为秦国作嫁衣在战国后期,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面对强大的秦国,根本无力对抗,但韩国又不想被秦国吞并。于是韩王企图想用疲秦之策削弱秦国,使秦国无力再征伐韩国。但最后韩王不仅没有没有拖垮秦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最终却给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沃土良田,使秦国的关中地区变得更加富饶,国力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军事强大,国家富裕,加上又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不断地蚕食各国的土地。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让诸侯列国深感不安,担心被秦国吞并,尤其是一些弱国、小国。
《史记》记载:“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在秦国对外的扩张战争中,和秦国相邻的韩国就经常被秦军攻伐,韩国的陉城、南阳、阳城、负黍、城皋、荥阳等数十座城邑都被秦军先后攻占,但韩国碍于秦国强大的实力,不敢与其抗衡。
不过韩国也不想被秦统治,于是韩王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化解秦国对韩国的攻势。在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韩王命水工郑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为了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使秦国无力东出攻打韩国。
至于韩王为什么不选别人,而是选了一个水工郑国?因为郑国虽是韩国人,但并非韩国的朝臣要员,只是一介水工,属于纯粹的技术人员,派郑国入秦,不容易被秦王发觉,远比派遣一个韩国大臣要安全的多。
于是郑国带着目的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凿穿经水,修一条长三百多里的水渠,引泾河水入洛水,灌溉农田。最终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其主持一系列开凿工程,为秦国修建水渠。
可见韩王的疲秦之策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最终的结果却令韩王始料不及。郑国虽然是带有目的为秦国修建水渠,但郑国却是一个工作狂,水渠工程开始之后,郑国已经完全忘了自己入秦的目的,一心一意投入到修渠的工作中。
但工程在未完成之前,郑国入秦的目的最终还是被秦国发现,不过秦王并没有处置郑国。郑国对秦王表明,渠成之后是对秦有利的,并且郑国忘我的工作态度也被秦王看在眼里,于是嬴政对郑国加以重用,继续让他负责修水渠。
《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最终水渠在顺利完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在泾河水的灌溉下成为千里沃野,亩产高达六石四斗。秦国为此又多出了四万多顷的肥美良田,关中地区也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地区,秦国变得更加富强,此渠也以郑国之名命名,人称“郑国渠”。
从此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加上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国终于有能力开启统一六国的战争,而韩王的疲秦之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秦人做了嫁衣,造福了秦国。
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韩王属于大好人,但站在韩国的角度来看,韩王此举就是典型的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削弱秦国,反而加速了韩国的灭亡,成为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可以说是“赔了郑国又灭国”!
你还知道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