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的寓意,暴露了什么本质?
1. 虎大,狐小,狐凭何假虎?
《战国策·楚策一》记载了“狐假虎威”的故事:
虎去追赶百兽,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老虎,你敢吃我吗?天帝派遣我来管理百兽,你如果吃我,便是违抗天命。”
虎觉得有道理,便和狐狸一道同行。见到虎走过,其他野兽纷纷躲避。虎以为群兽惧怕自己,而实际上,野兽们畏惧的是那只狐狸。
为何狐小胆微,却能假借虎威?
狐狸利用老虎的恐惧心理。老虎生性威猛,但缺乏思考能力;而狐狸狡诈机灵,懂得察言观色。狐狸抓住虎怯狐勇的特点,才有胆量假借虎威。
2. 虎无威,狐无势,狐狐假虎作甚?
《淮南子·道应训》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山中有一只野狐,因惹恼了虎王,被迫逃离虎穴。野狐逃至山脚,遇见一群野兽。野狐灵机一动,装作虎王的使者,训斥群兽。野兽们信以为真,纷纷俯首称臣。
狐无虎势,却能借虎作威?
狐狸懂得利用权力的威慑力。野狐之所以能冒充虎王使者,是因为它知道野兽慑于虎王威名。狐狸借用老虎的名号,制造一种虚假威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群兽无知,任凭狐忽悠?
狐假虎威的前提是群兽无知。
在第一个故事中,群兽见到虎,本能地躲避,却没有思考为何躲避。在第二个故事中,野兽轻信虎使,未加辨别。群兽的愚昧无知,给了狐狸可乘之机。
群兽为何如此愚蠢?
受群体意识影响。群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在面对威慑时,盲从多数人的行为,而不去追根究底。
4. 借势欺人,内心咋想?
借用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本质上是一种怯懦的表现。
狐假虎威的狐狸,充其量是仗势欺人。它不敢凭自己的力量压倒群兽,只能借助虎势。这反映出它内心的懦弱和无能。
狐假虎威的人内心世界:
隐藏着自卑感。狐假虎威者往往缺乏自信,不敢独立面对挑战。借用别人的威势,是为了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潜藏着劣根性。狐假虎威是一种钻营取巧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趋利避害、投机钻营的劣根性。
5. 狐假虎威,谁之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王摆下鸿门宴,设下圈套欲杀害刘邦。刘邦手下的谋士范增认为秦兵势盛,不宜硬拼。于是,他让项庄起舞助兴,伺机刺杀刘邦。
但项庄舞剑后,范增用眼神示意他动手,项庄却犹豫不决。刘邦趁机拔剑,刺杀了一名秦朝谋士。项庄见机不妙,逃走。
项庄为何犹豫不决?
受道德伦理约束。项伯与刘邦有亲戚关系,重义轻利。他虽然受命刺杀刘邦,但内心却有所顾虑,不忍心下手。
慑于威势压力。项伯虽为有勇有谋的大将,但他深知秦王权势之大。刺杀刘邦,很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狐假虎威行为的产生,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人品质低劣。狐假虎威者往往道德败坏,缺乏廉耻之心。
社会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制裁狐假虎威的恶劣行为。
文化氛围扭曲。一些人追逐权力、金钱,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为狐假虎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狐假虎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你有过相关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