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黑王子声望,明建文帝为何不效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方面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地方上建立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有一定任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后,一直隐含着两组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或多或少想办法解决这两组矛盾。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中央方面设立内外朝制度,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二。为了削弱地方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左官律,同时汉武帝还设立刺史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为了控制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道。宋朝为了削弱相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财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政权,丞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赵匡胤为了接触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禁军将领的权力。为了限制地方权力,宋朝以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同时设立通判牵制知州、知府。地方各路,设立四个衙门分割地方权力,合称为四司。四司分别为: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大力削弱相权,甚至将丞相废除;地方上设立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
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大体历程来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当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趋势也会偶尔有“逆转”现象。元朝时期相权过重,就属于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逆转”现象。相权也不完全指宰相的权力,相权也可以指权臣的权力,也包括军事将领。汉初分封制,西晋初年的分封等都是地方权力加强的“逆转”现象。明朝初年,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造成了诸侯王势力过强,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古代历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功案例非常多,汉武帝的推恩令和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都成功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也有失败的案例,建文帝削藩失败,最终皇位也被朱棣夺取。
元朔二年,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根据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王子分割王国的其他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则归地方郡县统辖。受推恩新成立的侯国的地位和一般县相当。推恩令对王国和嫡长子来说没有好处,但是对于其他王子来说则比较有利。于是出现了王公子弟纷纷“请求”推恩,出现了“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的局面;最终汉武帝实现“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政治目的。
推恩令推行之后,王国的力量大大削弱。汉初王国动辄数郡、几十座城池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一般王国的辖区不过是数个县而已,地位下降到和一般郡没有什么区别。汉武帝为了配合推恩令,还有推行了左官律、附益之法、酎金律、六察法。诸侯国彻底失去了中央抗衡的能力,不少诸侯只是享受租税的一般富户而已。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种种弊端,至此基本消除,中央权力大大加强。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自己的手下推上皇帝宝座。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五代十国不少政权更迭的方式,是掌握实权的军事力将领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建立新王朝。赵匡胤自己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新王朝,所以他自然担心自己手下将领效仿。961年7月初9,赵匡胤以酒宴为借口邀请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禁军将领喝酒。酒宴中,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并为这些将领指明了方向。这些人自然愿意交权保命。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上表称病,交出了兵权。赵匡胤给予这些“兄弟”高官厚禄,以及丰厚的待遇,但是再也没有给予他们实权。
赵匡胤还进行军事改革,设立枢密院掌管调兵权,三衙则只有统兵权;实行更戍法,将兵和将帅分离;将地方精锐部队抽调至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力;强干弱枝,军队一分为二,一部分驻守在中央、一部分驻守在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地方节度使和禁军将领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威胁,大大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通过分封子弟的办法确实快速确立明朝在地方的统治,而且也起到了巩固朱家天下的目的。但是也造成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过强,诸侯王的整体实力并不比中央弱多少。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与威望,这些诸侯王非常听话。如果朱标即位的话,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资历也能镇住自己的弟弟们。可是年轻的建文帝即位之后,没有收拾局面的资历和威望,能力也比不上朱棣。建文帝上台之后,便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实行“削藩”政策。虽然削掉了一些弱小的诸侯王,却一直没能削动势力最强大的几个诸侯王。最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且最终夺取了皇位。
那么建文帝为什么不效仿汉武帝和宋太祖呢?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依靠科举登上仕途之人,他们自然对推恩令和“杯酒释兵权”非常熟悉。他们没有建议建文帝采用类似的办法,一定有自己的考虑。我觉得建文帝不效仿他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推恩令和“杯酒释兵权”的顺利推行都有一个大前提,皇帝的权力远远大于对方,皇帝的资历和威望也远远大大于对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汉朝已经经历过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以后,地方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基本上得到解决,地方诸侯王已经失去了和中央抗衡的能力。梁孝王去世之后,梁国也被肢解,地方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衰落。汉武帝上台之后,中央对于地方已经具备了绝对权威。汉武帝又经过一些列的政权,进一步加强了权力,军事大权更是牢牢掌握在汉武帝手中。所有诸侯王都知道推恩令是一把软刀子,但是如果不推恩的话自己又无法同中央抗衡,而且推恩令又从内部瓦解了诸侯王。大棒悬在头上,内又出现了问题,诸侯王只能乖乖接受“推恩”。
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的时候,大部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赵匡胤在军中的资历威望有绝非石守信等人可以比拟。赵匡胤身为皇帝,又占据了舆论上和法理上的优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于让将领们自己选择道路,要么乖乖交出兵权,要么被整死。禁军将领交出兵权,既是丢举报帅之举,也是无奈之举。
建文帝面临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建文帝登基之后,各个诸侯王的权力非常强大。尤其北方诸侯王,由于抵抗蒙古和需要,掌握了大批精锐部队和能征善战善战的将领。明朝中央的军队则缺少实战经验,而且优秀将领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杀殆尽。明朝中央对地方没有绝对优势,建文帝的软刀子没有硬刀子的支持,也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即使建文帝颁布推恩令,各个诸侯王也会以各种方式推诿。即使建文帝举办鸿门宴,朱棣等人未必会赴约,赴约之后也一定会装聋作哑。
推恩令和“杯酒释兵权”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这两种措施实行起来非常麻烦。不仅实行的时候要有周密的计划,还要想好应对措施,以及政策实施后的后继步骤。汉武帝为了配合推恩令,还推行了左官律、附益之法、酎金律、六察法。赵匡胤为了配合“杯酒释兵权”,还推行政治、军事改革等措施。所有措施一环扣一环,其中任何一环出问题则有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失败。建文帝之所以没有采取这些措施,因为他和大臣们也没有制定好周密的计划,也没有周密的善后处理。削藩相对于推恩令和“杯酒释兵权”来说要简单直接得多。推行削藩时,建文帝等人都没有周密得计划,更不说采用以上两种办法。
建文帝和手下的大臣整体上过于偏文气。建文帝是一个相对软弱而且没有多经验的年轻皇帝。齐泰、黄子澄则是学术型大臣,他们阅读史书的能力自然非常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相对较差。翦除同姓诸侯王,本来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之事,甚至需要几代人才能解决的事情。但是学术型的皇帝和学术型的大臣,将削弱诸侯王之事想得过于简单。所以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才会出现计划不足、执行急切等低级错误。削藩过程中,他们也始终没有抓住重点,导致朱棣一再躲过屠刀。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更是下令只能活捉朱棣。由于建文帝君臣缺乏政治争斗和军事斗争的经验,他们将事情想得过于简单,所以他们才会轻而易举选择简单粗暴的削藩,而不是复杂的推恩令和“杯酒释兵权”。
建文帝削藩政策失败,最终在靖难之役败给了朱棣。朱棣当皇帝后也注重防范诸侯王。朱棣采取的削弱政策明显比建文帝更加有效果。朱棣采用相对温和的办法,逐渐将诸侯王的权力收回到了中央。此后,地方诸侯王再也难以和抗衡,更不会对中央皇位产生威胁。
窦漪房的长女?
馆陶公主刘嫖,因为宠爱男宠董偃,被认为是公主、贵人豢养面首的始作俑者,曾经被东方朔批评伤风败俗。她母亲姓窦,在汉武帝时期又被封为大长公主,所以人称窦太主。
我们现在一般将古代皇帝的女儿都称为公主,其实在古代,不同时期,称呼并不相同;而且,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也是有区别的。
1.公主称呼起源在周朝时期,周朝君王的女儿,就叫王姬,王代表的就是周天子、周王,而姬就是女的意思,言简意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公主”的称呼,这个称呼来源于当时的一个礼制。
《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
意思就是,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必须要让同姓的诸侯主婚。
在当时,虽然诸侯也有公侯伯子男的差别,但是却都尊称为“公”,所以才将天子之女,成为“公主”,意思就是诸侯(公)为其主婚的意思。
从此之后,大部分时期,君主的女儿都被称为公主。
之所以是大部分时期,因为在北宋时期出了一个小转折点。
宋徽宗是北宋著名的皇帝,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最深的有两点,分别是靖康之耻与艺术。
作为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宋徽宗发明了一个非常好听的词,“帝姬”,他觉得在周朝时期,周王之女被称为“王姬”,非常好听。
自秦始皇之后,王变成了“皇帝”,于是宋徽宗觉得,应该将皇帝的女儿称为“帝姬”,即复古,又好听,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也却是如此,相比起公主来说,帝姬一词却是更显文艺范儿,诸如茂德帝姬、柔福帝姬,比起公主是不是更与众不同?
然而,除了艺术之外,“靖康之耻”更能反应宋徽宗在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宋高宗时期,有人说,“帝姬”谐音“帝饥”,正是因为将公主改称帝姬,这才让宋徽宗、宋钦宗跑到北方去牵羊,吃不饱饭,于是宋高宗果断将“帝姬”称号废黜,重新将皇帝的女儿赐号“公主”。
2.公主区别一般而言,公主封号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郡县名,比如清河公主、平阳公主、馆陶公主等;其二是国名,比如陈国公主、鲁国公主等;其三是美好寓意为名,比如太平公主、宁定公主等。
但是,不同于王爵,这些公主虽然略有差别,但不像亲王与郡王一样差距明显,国、郡县、虽然大小有差距,但并不一定代表公主本身的地位,受宠程度。
一般而言,公主受宠程度与食邑有极大关系,如果受宠,皇帝会给与更多的汤沐邑。
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分别代表什么?
五代冯鉴 《续事始》:“ 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
《明史·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无论是汉制,还是明制,或者说自从汉朝开始,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一般而言,皇帝的女儿被封为公主,皇帝的姐妹会被升一级,封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则被封为大长公主。
所以,不要受影视节目的影响,有些节目中,将皇帝的大女儿叫做“长公主”,是一种错误的称呼。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西汉早期,制度还不完善,很多皇帝的女儿也被封为“长公主”。
比较有名的就是馆陶长公主和卫长公主,馆陶公主是汉文帝的长女,在汉文帝时期就被越级封为长公主;同样,卫子夫的长女,也在汉武帝时期被封为长公主。
这二人以皇帝女儿的身份封为长公主,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她们是皇帝嫡女、而且是嫡长女,其次就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规定长公主非得是皇帝的姐妹。
3.窦太主所谓的“窦太主”,就是馆陶长公主刘嫖,她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在汉武帝时期被封为馆陶大长公主。
又因为她是汉文帝皇后窦皇后的女儿,所以在汉文帝时期,也可以称为“窦长公主”,跟后来的卫子夫女儿,卫长公主一般无二。
在汉朝初期,为了区分公主的母系,有的会用母亲的姓氏放在公主前面。
而“窦太主”的称呼,只是在汉武帝时期才独有的,作为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才可以称为“太”。
说道中国历代的公主,刘嫖都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的父亲、兄弟、侄子是历史上三位非常著名的皇帝,而且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历经三朝她都非常受宠,更是在拥立汉武帝继位一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然,除了这些政治上的因素外,她的花边新闻在历史上也备受瞩目,尤其是与男宠董偃的关系,更是让她名留青史。
《汉书·东方朔传》曰:“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意思就是,从窦太主之后,公主、贵妇们都喜欢逾越礼制,私养男宠,这些都是从董偃开始的。当然,董偃只是一个工具人,说白了,就是从窦太主开始的。
为什么会叫“窦太主”?这一称呼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
当时,因为刘嫖宠信男宠董偃,并将其引荐给汉武帝,东方朔十分看不惯,便谏言,说董偃犯有三条是最,简而言之就是伤风败俗,在这次谏言中,第一次出现了“窦太主”的称呼。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窦太后之女也,故曰窦太主也。”
按照这个意思,一般觉得,在汉武帝时期,因为她的母亲窦漪房是太皇太后,所以她被称为窦太主。
不过,我觉得是否有可能是“太公主”的意思?
毕竟在当时,所谓的长公主、大长公主等称呼其实都比较随意,制度并不完善,为了代表刘嫖非同一般的身份、尊贵的地位,“太上皇”的“太”是否更适合这个汉文帝时期的公主,所以称为“太公主”,简称“太主”?
当然,这个只是个人猜测,当不得真。但是“窦太主”是是实实在在的姓刘,而且是汉武帝时期,馆陶大长公主的专属称呼。
为什么西方人要陪着所谓的环保公主瑞典女孩桑伯格演戏?
16岁瑞典女孩桑伯格,现在是全球第一“网红”,其“嘴炮”功夫连特朗普都甘拜下风。
在全球气候变化愈发受人关注的大背景下,“气候女孩”桑伯格迅速成名。不仅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峰会演讲,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在联合国大会上,桑伯格“死亡凝视”特朗普,怒斥与会各国领导人“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她还号召全球300多万学生罢课抗议。
桑伯格现在非常有影响力,据英国《卫报》报道,桑伯格在离开美国后,前往加拿大会见了总理特鲁多。
她当面批评特鲁多“做的不够”,并指责加拿大“现有体系全部是错误的”。特鲁多态度很诚恳地表示“完全认同他的意见”,并承诺未来要植树20亿棵。
一个16岁的女孩在教一个国家总理怎么执政,是不是很搞笑?特鲁多在作秀吗?其实不是,因为桑伯格在会见特鲁多前,已经煽动了50多万加拿大民众在街上抗议,特鲁多没的选。
其实桑伯格在很多西方人眼里并不受欢迎,包括她的祖国瑞典。
2018年8月,瑞典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15岁的桑伯格号召全国学生罢课,这一闹就是一年,孩子们都不上课了,瑞典人看到桑伯格头都疼,然而她却成了年轻人的偶像。
桑伯格在瑞典大获成功后,开始周游欧美,祸祸其他国家。她到哪那里就有大规模集会和抗议。虽然号召环保是好事。但是桑伯格除了打“嘴炮”,并没做任何对环保有意义的事。
而且她自己本人所作所为,也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的作风。桑伯格“周游列国”时,有人拍到她浪费食物、乱扔垃圾,并且使用塑料袋。
桑伯格口口声声说减排而不坐飞机,然而她乘坐帆船还需要雇佣一个团队,所产生的碳排量及成本远远高于坐飞机。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女孩,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有分析人士称,桑伯格只不过是个“提线木偶”,她的背后有能源巨头和政治势力操纵。
近年来欧洲环保主义政党崛起,逐渐取得了欧洲政治的一席之地。桑伯格的横空出世,为他们提供了扩大影响的机会。
当然这其中还少不了一对唯利是图的父母,为了利益不让自己的女儿在课堂好好读书,整天四处打“嘴炮”,充当他人的“傀儡”,实在可恨!也很可悲!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曹丕之所以不杀曹植,是因为有一个狠角色的妈管着,当然二人之间也有一点兄弟之情存在。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子六女,儿子之中被他考虑过立为继承人的一共有四人,第一个是长子曹昂,但可惜他很早就在征张绣的时候被战死了;第二个是七子曹冲,一个可以称为神童的人物,但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剩下的两个人,是曹操卞夫人生的两个儿子,即曹丕和曹植。
起初,曹植因为才华卓越而被曹操喜欢,身边因此聚集了一大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争夺继承人之位,反而是曹丕比较尴尬,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被曹操重视。
但是,就在曹植快要被立为继承人的时候,他自己却因为任性妄为和喜欢酗酒而频频犯错,先是因为驾马车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行驶,并擅自打开司马门而受到训斥,之后又因为喝酒耽误了大军出发的时间,而让曹操对他失望至极。
而就在这个时候,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运用各种策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最终被曹操立为继承人。
从曹冲去世之后夺嫡之争开始,到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与曹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斗,而且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出于下风的,一直到最后几年才反败为胜。
可以说,曹丕在此期间是煎熬和痛苦的,他的世子之位也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一旦继位,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就是曹植,其次才是其他几个有威胁的兄弟。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他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刚刚篡汉自立的时候,远在封地的曹植听说后十分悲伤,还穿上丧服为汉朝的灭亡而哭泣,许多人怀念汉朝,也跟着他一起哀悼。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曹丕听说这事后,感到很不高兴,认为曹植想要继续与自己作对,还鼓动百姓一起反抗自己,便下定决心对曹植下手了。
关于曹丕对曹植做过什么,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曹丕将曹植抓来,让他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如果不能写成,就要问罪了。
曹植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即使写成了诗,曹丕也不一定会放过他,便决定打亲情牌,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七步诗》,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感化曹丕,最终曹丕年纪兄弟轻易,将他给释放了。
实际上,《七步诗》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曹丕与曹植之前存在亲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是曹丕放过曹植的最大理由,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其实是二人的母亲卞夫人。
卞夫人并非曹操的嫡妻,她起初只是个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后来以姿色出众而被曹操纳为妾,连续生下了四个儿子,即曹丕、曹植、曹彰和曹熊。
卞夫人虽然出身低微,却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知书达理、颇有见识,还很有头脑,在很多事情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是当时有名的贤内助,还受到曹操部下的敬重。
因此,在曹操嫡妻丁夫人离开之后,卞夫人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继室夫人,她在操持家务和抚养、教育孩子等方面都很出色,曹操因此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之中。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卞夫人的帮助,因此卞夫人威望极高,不但曹操对她敬爱有加,曹操的其他儿女对她很孝顺,文武大臣也都很敬佩她。
曹丕称帝之后,卞夫人被封为太后,居住在永寿宫,她平时不怎么干涉国事,但这不代表她没有权力。
那么,卞夫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的堂弟骠骑将军曹洪的家臣犯法,按照当时的律令,曹洪应当处死,但考虑到曹洪是贵族,曹丕如果选择特赦他,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曹洪这个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特别小气,曹丕年轻的时候曾有求于他,却没有得到他的帮助,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便打算趁机将其处死。
很多大臣上书曹丕为曹洪求情,但曹丕不为所动,卞夫人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件事,便将曹丕找来,还怒斥他说,曹洪是有大功劳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你的今日!
曹丕畏惧卞夫人,只得答应释放曹洪。
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
卞夫人担任曹丕不是真心实意的,以后还要找曹洪的麻烦,便将曹丕的皇后郭女王召入宫中,威胁她说,你赶紧去劝说曹丕,要是曹洪被杀死,我就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郭女王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跑去劝说曹丕,曹丕对她感情极深,当然得给面子了,于是心甘情愿将曹洪给释放了,但没收了曹洪家的所有财产,搞得曹洪穷困潦倒。
卞夫人也不含糊,又将曹丕找来痛骂一顿,曹丕无奈之下只得将曹洪的财产还给他。
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卞夫人贵为太后,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她的话没有人敢轻易违背,哪怕皇帝曹丕也是如此。
前面我说了,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的儿子,而卞夫人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偏爱,因此当曹丕要对曹植下手的时候,卞夫人就出面阻止了。
史书关于这一点也是有记载的,说曹丕碍于卞夫人的压力,并没有杀死曹植,而是想其他办法折磨曹植,试图以此将曹植给玩废。
那么,曹丕是怎么折磨曹植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将曹植改封。
曹丕刚称帝的时候,曹植是临菑侯,食邑万户,但曹丕很快就将其改为安乡侯,食邑也减少到八百户。
曹植本是个潇洒的公子哥,富贵生活过惯了,食邑突然大减,生活质量必定下滑,但他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后来,曹丕又屡次将曹植改封,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个人势力。
尽管曹丕后来将曹植封为王爵,但也是被迫为之的,毕竟其他兄弟都封王了,不封曹植就会显得他刻薄,对他的名声不利。
总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曹植不是在去新封地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改封的圣旨到来,而频繁地更改封地让他身心俱疲,毕竟谁没事愿意瞎折腾呢?
比如说,曹丕刚习惯了一个地方的口味,还没待多久,又得适应下一个地方的口味,这当然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他这种富贵公子哥。
第二,对曹植进行严密监视,限制其活动范围。
曹植虽然贵为诸侯王,但因为遭受曹丕打压,他无法担任官职,心中纵然有报效国家的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因为一旦说出来,曹丕可能会对他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压。
即便是在封地,曹植的日子也不好过,有地方官员监视他,还有曹丕派去的人对他严加防范,他除了待在家中吃喝玩乐、读书写字之外,也只能偶尔出去散散心,但也仅限于封地之内,其他地方是去不了的。
想当初,曹植是何等恣意人生,想干嘛就干嘛,根本没人管他,而且他性格放纵,不习惯被约束,因此曹丕对他的监视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因为处境尴尬、心情郁闷,曹植的诗风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之前的乐观、浪漫变成了痛苦、悲愤,可见曹丕对他的摧残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植除了还能写诗之外,其他才能完全得不到伸展,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来说,跟废掉了也没啥区别了。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卞夫人难道不知道曹植的处境吗,她为何不出来阻止曹丕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卞夫人毕竟住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事不都知道,她只知道曹植依然是富贵无忧的王侯,哪里知道曹植的日子并不好过呢。
更何况,曹丕是皇帝,他想要向卞夫人隐瞒曹植的真实情况,那简直太简单了,即便是曹植给卞夫人写信,或者入朝的时候前去拜见,曹丕也能提前知道并采取对策,更何况曹植极有可能根本没胆子找卞夫人申诉。
并且,卞夫人那时候年纪也大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太多精力去将每一个儿子都顾及到,因此曹植除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已经没有人可以帮得到他了。
不过,事情后来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改观了不少。
225年,曹丕南征归来,在路过曹植封地雍丘的时候,去跟曹植见了一面,史书上没有记载两人谈了什么,只知道曹丕走的时候,将曹植的食邑增加了五百户。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因为曹植表现良好,没有再搞事情了,曹丕因此感到很满意;再加上二人之间毕竟还是有兄弟之情的,所以曹丕彻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想法,而且增加了曹植的食邑。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曹植逃过曹丕的魔爪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余生除了老实做人之外别无选择,因此无论曹丕如何对待他,他都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在自己的封地里安心生活,也没有表露出半点反抗的痕迹。
因为曹植安分守己,所以曹丕的态度出现了一丝改变,自那之后就没有再改变曹植的封地了,一直到曹丕去世。
不过,曹丕去世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依旧忌惮,曹植曾多次上书曹叡,说想要为朝廷做点事情,但曹叡就是不搭理,而且继续改封曹植的封地,先是改封东阿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王。
曹植被改封为陈王后,彻底失去了雄心壮志,而是潜心在家著书立传,232年的时候在忧郁中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世人熟知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春从春游夜专夜”的专宠,其实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对武惠妃的宠爱甚至并不亚于杨贵妃,武惠妃还差一点被唐玄宗册封为皇后。令人玩味的是,这位武惠妃就是杨贵妃前夫寿王李瑁的生母,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婆婆。武惠妃死后,唐玄宗痛失所爱,为了填补感情空缺,就把儿媳杨贵妃纳入了宫中。武惠妃和杨贵妃这对曾经的婆媳是唐玄宗一生的至爱。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堂侄恒定王武攸止的女儿,武攸止曾做过绛州刺史的官职。武攸止早逝后,武惠妃就被姑奶奶武则天收养于宫中。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武惠妃已是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引起唐玄宗的注意。唐玄宗本来就是位风流天子,于是就把这位小表妹纳入了宫中,封其为婕妤。
这时的唐玄宗身边也不乏美人,如王皇后、赵丽妃、皇甫德仪、柳婕妤等后妃,可武惠妃性情乖巧,非常善于逢迎唐玄宗,搞得玄宗龙心大悦,日夜专宠武惠妃。武惠妃也是恃宠而娇,渐渐地也不把王皇后等后妃放在眼中,甚至有了取代王皇后的想法。
王皇后是唐玄宗的元配皇后,是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的王妃。在李隆基讨伐韦后、诛杀太平公主时,王皇后和其娘家人鼎力支持李隆基,李隆基能登上皇位,王皇后功不可没。
可是,自从唐玄宗专宠武惠妃后,王皇后就倍受冷落。更为要命的是,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女,武惠妃就多次怂恿唐玄宗废掉王皇后的皇后之位。
王皇后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皇后之位岌岌可危。为了重获圣宠,保住自己的地位,王皇后在胞兄王守一的建议下,采用厌胜之术,以求生子。
此事被武惠妃密奏唐玄宗,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大舅哥王守一更是被唐玄宗赐死。
武惠妃终于如愿以偿地扳倒了王皇后,中宫之主的位子虚位以待。
可是,武惠妃毕竟是武氏后人,当时朝野对武氏违法作乱的行径还是记忆犹新。唐玄宗册立武惠妃为皇后的提议立即遭到御史潘好礼等人的激烈反对。
为了保住自己在朝野的声望,玄宗也不敢任性胡来,只得悻悻作罢。不过,此时的武惠妃虽无皇后之名,已是实际的中宫之主。
武惠妃野心勃勃,自己没当成皇后,就想为自己的儿子李瑁谋求太子王位。
武惠妃被唐玄宗专宠,生育的子女在后妃中也属最多,可是多名子女早夭。待到李瑁出生时,唐玄宗不敢将其养育身边,送到了兄长宁王李宪府中抚育,直到李瑁7岁时才被接到皇宫,封为寿王。
在此之前的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就立次子李瑛为太子。李瑛是赵丽妃所生育的皇子,非嫡非长,为什么会被立为太子呢?
前面我们讲过,王皇后并无子嗣,所以立嫡是不可能的,只能立长了。可是唐玄宗的长子因为打猎被野兽毁了容,在仪表上丢分严重,所以次子李瑛就做了太子。
为了让李瑁能做上太子,武惠妃处心积虑地对付李瑛。
武惠妃有个女儿叫咸宜公主,她嫁给了长宁公主(唐中宗和韦后的女儿)的儿子杨洄。咸宜公主和杨洄都是武惠妃对付李瑛的帮手。
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走得很近。在唐玄宗专宠武惠妃之前,这三位皇子的母亲都很受唐玄宗宠爱。武惠妃入宫后,这三位后妃就失宠了。所以,这三位皇子同病相怜,难免对武惠妃颇有微词。
这件事被杨洄刺探后,武惠妃向玄宗哭诉:三位皇子因惠妃夺其母所宠,意欲加害惠妃和李瑁,还说了一些对玄宗大不敬的话。
唐玄宗次日上朝,以太子和兄弟结党为由,要求立即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幸亏宰相张九龄力陈太子李瑛并无大过,太子为天下根本,不可动摇,这才保住了李瑛的太子之位。
武惠妃此计未成,又生一计。
据《新唐书》记载,开元25年四月,武惠妃借口宫内有匪,要求太子领兵护驾。待太子及李瑶、李琚带兵入宫后,被武惠妃诬为造反。于是李瑛等三位皇子被投入牢狱。
此时宰相张九龄因李林甫的构陷已贬官外放地方,宰相之位由李林甫取而代之。李林甫与武惠妃沆瀣一气,力主废掉太子李瑛。
于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都被废为庶人。
十五天后,这三位皇子又被赐死于长安城东驿站。
三位皇子蒙冤屈死,令朝野震动。然而,武惠妃虽然除掉了太子李瑛,但她的儿子李瑁也没能如愿地当上太子。
三位皇子死后,世人皆知武惠妃的阴险毒辣,朝野舆论非常不利于武惠妃。有鉴于此,唐玄宗也不敢贸然立即封李瑁为太子,只是拖延立储之事。
武惠妃作恶心虚,在害死三位皇子后,惶惶不可终日,整日做恶梦梦见三位皇子前来索命,最终惊惧成疾。在三位皇子冤死七个月后,武惠妃也害人害己,撒手西去。
唐玄宗对武惠妃用情至深,在武惠妃死后,他不顾众臣的反对,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并以皇后规格将其葬于敬陵。
武惠妃生前求之而不得的皇后之名终于在死后如愿以偿。
武惠妃为了寿王李瑁的太子之位,赔上了卿卿性命,但唐玄宗最后还是册立了第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并且,在惠妃死后,她一生呵护的儿子寿王李瑁在17岁时迎娶的寿王妃杨玉环又被老爹唐玄宗夺走。
若惠妃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