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3科举,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很高

彩虹网

大话3科举,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很高?

感谢 @悟空小秘书 邀请!

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很高?

大话3科举,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很高

曾经的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说过这样一句有名的大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启东,启东教育看启中。这话尽管有点言过其实了,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确实很高,并且还并不是那种一时半会的很高,而是自古以来就有“江南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美誉!

首先、江苏教育水平之高,高在底蕴深厚,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教育强省,江苏一直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知名学者梅介人曾经统计过:从唐朝到清朝,我国大约开展科举考试709次,在相关历史文献中,那些有名有姓的状元及第有600人(另有599人、592人之说),其中有籍贯可查的,为448人;这448名状元之才分布于全国22个省份,其中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江苏省(76人)、浙江省(64人)、福建省(35人)、江西省(33人)、安徽省(25人)、和四川省(16人);江苏省籍贯的状元就占比约17%之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才辈出的社会底蕴,一举奠定了江苏文化教育大省的卓尔不凡地位!

其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教育以勃勃生机跻身于全国教育先进之列。1996年10月,江苏通过全国教委组织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验收;从1996年开始,江苏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扩招;2000年,江苏的高等学校数、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2008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2015年6月,江苏成为全国率先启动和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全覆盖的省份;2018年,江苏职业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实现“十连冠”,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八连冠”!

再者、江苏省的高考改革,走过了17年的不寻常之路,从2004年开始的自主命题高考,被称之为“地狱式难度”。江苏省自2008年全面实行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考改革,这一率先开展的改革,正是如今普遍推广全国的新高考改革的前身;江苏省才是真正的高考新模式探索的“试验场”,“08模式”实行了13年,江苏卷的命题有过太多大胆尝试,例如取消选择题、提高语文数学分数、降低英语分数等,同时也经历过将材料作文改成命题作文、又改回材料作文的反复探索。江苏卷在符合全国高考出题要求的前提下,毁誉参半:不少人认为江苏卷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能反映出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又因其种种改革创新而备受争议,也有不少学生、家长、老师、专家认为,江苏卷实在难了,其难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好在,从明年开始,我们要和让人又爱又怕的江苏卷说“拜拜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江苏省的教育水平很高”的问题,绝非空穴来风,实际上江苏的教育水平真的特别强大;这既有历史底蕴的原因,又有着江苏教育人锐意进取、执着改革创新的缘故。回归全国卷的江苏教育和高考,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姿的风采,持续领跑全国教育水平!

为何会被农民起义推翻?

谢谢邀请!

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文章说得非常好:“……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个人观点认为,明朝的中央政权,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主要原因是:

(1)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衰落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秦朝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到1368年明朝的建立总共经历了约1500年。然后,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了丞相制度,建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在思想上又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终于导致明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央政权)越来越衰落了!

(2)宦官和权臣的交替专权,严重地腐蚀了明朝的中央政权。譬如说,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专权,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以及明英宗的被俘;明英宗之后,权臣严嵩严世藩父子和宦官魏忠贤又开始交替把持朝政,鱼肉百姓搞得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因此而此起彼伏……

(3)内忧外患不断,明朝中央政权回天乏术。一方面,明朝中后期以来,来自岛国的倭寇(日本武士)就不断地骚扰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另一方面,1635年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开始在东北雄起并且坐大起来了,明朝政府几次大规模的(对后金)用兵,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了。此外,国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是已成蔓延之势,局面已经完全失控了……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中央政权,明崇祯帝上吊自杀了,明朝灭亡了!

脸皮厚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我想你理解错了,这个词并不是自古就有了,而是现代才流行起来,所以无从考究。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吹牛皮”和“拍马屁”这两个词都发源自西北,兰州一带黄河水流湍急,用木船摆渡船常常被碰坏,当地人用整只羊的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十来个这样的羊皮排列三行扎在木棍上,上面就能坐五六人,用这种羊皮筏渡河既轻便又安全。羊皮可以用人力吹气,牛皮那么大,人力是吹不起来的。如果有人说他会吹牛皮,就会被讥为说大话。“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西北人养马的很多,有钱人往往养了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有人为了讨好马主人,往往拍拍马屁股对马赞不绝口。“拍马屁”就成了讨好人的代名词。

差点忘了说,还有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倒霉”其实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倒楣”吓一跳吧?

“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

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中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

好了,虽然我没说出“脸皮厚”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但我没功劳也有苦劳,你就看着办吧~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2、游震得

明江西婺源人,字汝潜。嘉靖十七年进士。授行人。擢监察御史。谏世宗勿迷信方士道术,忤帝意,廷杖外谪。后巡抚福建,以倭寇陷兴化罢。再起督南京粮储。有《让溪甲乙集》。

3、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4、海瑞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5、狄仁杰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如何?

朱元璋是一个乞丐之身,开创了延续百年的大明王朝。他用30年的时间,将当时破烂不堪的华夏大地治理的安居乐业,走向繁荣。这也是历经400多年,中原王朝真正的由主体民族所建立,并且完成大统一的王朝。彻底将异族势力赶出中原。朱元璋对于老百姓是很好的,毕竟起于基层,明朝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允许并鼓励百姓上访的年代。当然先秦之前也存在布衣直接面近君王的事情,华夏大统一之后,朱元璋尚属首次。

诸多民告官的案件当中,朱元璋非但不责罚百姓,还鼓励百姓上访。可以说,对于老百姓切身关注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都难以找到与其匹敌者,对于贪污犯的惩治,朱元璋也丝毫不手软。朱元璋的时代,是整个中国朝代当中最清廉,最高效的时代,这也给百姓提供了很多便利,而朱元璋的自身也是非常勤政的。 每天批阅的奏章多达两百多件。每天的饮食也极其简朴,于百姓差别并不大。但似乎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都无法持续。从基层走到权力的高峰,如此成长起来的皇帝在历史上都会有惊人相似的做法,那就是屠杀功臣。

我们可以细想,但凡是由贵族后裔所建立起来的朝代,开国功臣第一国将领都得以保全自身。秦始皇赵匡胤等人就是如此。开国功臣没杀一人,都得到妥善的安置。而朱元璋就是前者。朱元璋对于百姓的关注,自然是整个封建社会头把交椅的人。但同时他并没有建立起来一种持续的制度,在朱元璋之后,百姓的生活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如果说朱元璋时期贪污犯无法兴风作浪,但在朱元璋之后,整个明朝的官僚风气是整个中国史上最差的。不仅仅出现了很多权臣,而且其贪官的规模,持续的时间以及到最后的不可救药,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甚至出现百姓争相依附刘瑾的情况,原因就是刘瑾贪污了还给办事,其他官僚收钱也不办事的局面。也就是说朱元璋惩治贪污的方法是依靠强力强行推动的。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固然管用,但朱元璋一死所有的贪污者,以及没被朱元璋所抓到的贪污者都会形成大范围的反弹,对民脂民膏的搜刮只会比原来更加疯狂和肆无忌惮。 在朱元璋时期,老百姓可以将贪官绑到京师受审。这完全恶化了官僚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不论官员是否曾经贪污过。整个官僚阶层,都与百姓对立。

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朱元璋的死。双方的敌对情绪成倍增长。在朱元璋死后由其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我们会看到官员的贪污已经成为围观者的必修之道。很多对官僚阶层雷厉风行的施政,都使得官员们为求自保。整个官僚体系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丧失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每一个人都在找靠山,都在为自己谋利。也导致了明朝末年,整个官僚体系与皇权相割裂。没有人愿意为国家付出,谁能够保证官僚体系内部的既得利益。朝堂之上就会有人见风使舵。

朱元璋是将一族赶出中原,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蒙古以及东北猪民族与明朝的矛盾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明朝。最终,明朝也因此而覆灭。 朱元璋最大的败笔就是其统治方针的实行。朱元璋放弃了隋唐宋以来所形成的皇帝与官僚相互合作,共同为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合作制度,而是选择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对于一个工作狂而言,这种制度并无不可。 但似乎除了朱元璋和崇祯,没有任何一个明朝皇帝是工作狂。

强大的工作压力,不得不使得很多明朝皇帝选择代理人。造成宦官专权。没有人会像朱元璋一样,日理万机的审理奏章。当然,由于专制制度的定型,没有人再会危及皇权,即便是全程和宦官。但这种以权力为依托的专制统治模式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所形成的合作体制陷入崩溃。更确切的说,朱元璋虽然驱逐了蒙古灭掉了元朝,但是朱元璋所采取的统治措施完全继承了蒙元时期的国家统治制度。

而且现在很多人对于伟人的评价都存在误区。比如伟人也吃粗茶淡饭,不穿绫罗绸缎。这种宣传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热血沸腾的状态。但评价一个统治者,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他究竟给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朱元璋粗茶淡饭,宵衣旰食就可以被无限崇拜。

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

钱谦益说出“水太冷,不能下”时,暴露出他是不愿意投水殉国的。之后的降清、剃发、入京做官,都证实了当时他已经有了“变节”的思想准备。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明末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关键时刻钱谦益走错了路,等到他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贰臣”。后来,为了洗刷掉身上的“贰臣”耻辱,他资助反清将士,联络反清人士,余生都在赎罪。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听从柳如是的话,一跳了之,何必在乎水冷不冷呢。

1.“水太凉”、降清、“头皮痒”是钱谦益的三大污点

(投水自尽嫌“水冷”,这个时候还恁挑剔,显然老钱还不打算死掉。)

清军兵临城下,钱谦益的侧室柳如是劝他劝他投水自尽,老钱沉思无语,好不容易劝通了,他就用脚试了试水温说:“水冷,奈何!”那意思是,水太冷了,不能下。再直白点,老子不想死。

堂堂的一代文坛领袖,明末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原来是个软蛋。这样的男人,再跟着他还有什么意思。虽然曾经身为妓女,但柳如是的思想可要比文坛领袖干净得多。这样的弱女子,“奋身欲沉池水中”,只是后来被老钱硬生生地托着了,而没能够自杀殉国。我要是柳如是,一定会破口大骂老钱了:“你自己不要脸,我还要脸呢!你干嘛要拉着我,让我跟着你丢人现眼吗?”

(世上多少伟男子,能比得了一介女子的识见?)

1645年5月15日,南京的大雨如注。时任南明礼部尚书的钱谦益和大学士赵之龙率领文物百官,站在南京城外的大雨中迎降清军。这是他一生污点的定格时间。

礼部尚书是什么官啊?相当于现在的文联主席,搞文学的都不要脸了,还怎么用 作品去教化人?老钱似乎很不在乎,清军入城后,下令汉人都要剃头做满人装束,众议汹汹,前文联主席老钱却忽然说:头皮痒了。说完就走了。众人以为他头痒找人梳头去了,但回来一看,他居然去剃头了,脑袋后面还拖着一个大辫子。乖乖!

(很难想象,钱谦益留着这样的一个大辫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水太凉”、降清和头皮痒,就成了老钱一生的污点。人们见了他,虽然不至于翻脸唾骂,也许还会嘻嘻哈哈地说两句“今天天气好啊”之类的话,但转过身向他吐口水的,一定会有不少。一个领袖式的人物,说投降就投降,带来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其产生的鲇鱼效应也不可忽视。人们可能恨就恨在,他做了叛主的榜样。所以,以前的大人物,今后不一定有人把他当作人物了。

有一次,老钱穿了件很特别的衣服,就有人问他为啥穿这样。老钱就说:衣领是前朝的样式,宽松舒服;袖子是当下窄小的样子,这样比较方便。这话传了出去,人们就讥笑他说:不愧是“两朝领袖”。

这个,说得还真有点意思。

2.“忠臣不事二主”,老钱却有两个主子,“变节”是耻辱

(钱谦益上了这样的书籍,估计自己都后悔死了!)

老钱带头投降大清,但大清似乎也没看得起他这个前朝的文联主席。乾隆皇帝下令让写一部《贰臣传》,分甲乙两遍,共123人,一文一武,老钱则是65个文人中的一份子。贰臣者,即变节之臣,人家都变节投靠你了,你还不给面子,还要这么如实地记录一番,也可见,大清也是看不起贰臣的。

要早知道这结局,不知道老钱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还不如听如夫人的,一跳了之,管他水冷不冷!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变节了就是变节了。这个不是轻易能抹得掉的。

(清兵入主中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亡天下”。)

说起来,中国虽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便形成了以汉民族为正统的思想。汉族士人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华夷之分”,汉民族主政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要是少数民族主政,那便是奇耻大辱了。所以,几千年来,政权的更替,都是汉民族内部一家一姓的更替而已,但如果是夷狄主政,那便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了,那基本上就是“亡天下”了。

若以大一统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亡天下”只有两次:一次是元代宋,另一个便是清代明。这两次政权更替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意义,超出了一般的王朝更替意义,更激发了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尤其是清代,粗暴的民族政策更是让广大民众有着深深的耻辱感。

作为中国的士人阶层,向来就担负着双重的人格使命,即政治与道德的使命。他们即是现实政治的承担者,也是道德文化的承担者。在朝代更替之际,承担政治责任与树立道德文化形象就显得矛盾了。要搞政治,就得出来做官,要做官,就得跟随新主子;但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是“忠臣不事二主”。现在这么大矛盾,该咋弄?老钱就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他的如夫人柳如是让他选择做道德的楷模,投水自尽保持清白;但老钱自己嫌弃水凉,其实他嫌弃的不是“水凉”,而是还留恋想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亡天下”之际,文天祥式的人物才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人物。)

老钱这个人,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中的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从做了探花到明亡的35年里,为官的时间不过五六年时间。其间三起三落,最高做到了吏部侍郎,但也没做多久就被革职了。后来又到南明小朝廷混了几天日子,也不怎么太得意。似乎,人生的图景还没怎么展开,他还不甘心,想要到大清去试一试。

陈寅恪先生对老钱的降清有着相对客观的评价:“牧斋(钱谦益的号)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近于时势使然。若谓其始终心悦臣服,则甚不近情理。夫牧斋所践之土,乃禹贡九州相承之土,所茹之毛,非女真八部所茹之毛。

3.资助反清将士,后半生为“变节”去赎罪

(当“京漂”期间,不过呆在京城里吃闲饭,老钱理想幻灭,日子煎熬。)

变节降清之后,老钱就进京去当京官了。他那超爱国的老婆柳如是深以为耻,不愿意跟其为伍,他就孤家寡人地去当“京漂”了。大清还够意思,让他还当礼部侍郎,还兼任《明史》副总编辑。官职没变,不过老板变了。转了一圈回到了原地,用毁弃名节换来的副总编辑,也不过是个闲差。说实话,清初设置的史馆,就是用来安置贰臣们的。他这个副总编,也没啥实质,感觉被忽悠的成分居多。

”京漂“了大半年,真是度日如年。老钱终于看清了眼前的事儿,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正好,1646年6月,家乡传来了消息,说柳如是跟人通奸了,被儿子抓住要送到官府严办。老钱找到时机,迅速“引疾南归”。

(老钱失大节,柳如是失小节,两口子琴瑟相和的背后,也有不为人言的耻辱。)

回到家中,他不但不怪罪给自己带绿帽子的柳如是,还把儿子骂了一顿:国破家亡之际,多少士大夫都不能保全名节,何必苛责一个妇人?

呵呵,老钱是在说自己吗?毕竟,自己失的是大节,柳如是失的是小节。同时失节人,以己度人,老钱也算是理解万岁了。

半生清誉毁于一旦,老钱后悔了。他和柳如是迁入红豆山庄,走上了余生漫长的赎罪之旅。

后来,他资助反清将士,联络反清复明人士,策反清军将领,劝阻郑成功撤军等,为的都是洗清自己身上的“贰臣”耻辱。1664年,83虽的钱谦益大病几场后,最终去世。一个多月后,柳如是被钱氏族人逼迫自杀。

不知道钱谦益去世前,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听从柳如是的话,不嫌水太凉,他的人生将会怎样?

他或许不知道,他的身后,纪晓岚评价他“首鼠两端,居心反复”;乾隆更是切齿地否定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属丧心无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