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后军资箱,你心目中的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哪些?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视频-大明C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以下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名。
一.牧野之战
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联军冒雨东进从汜地渡河水后,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联军大胜,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淝水之战
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当时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战役之一。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彭城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便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发现前秦军尚未集中,便采取迅速击败其的方式,改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秦军固有绝对优势,但依然败给东晋,随后前秦走向衰败,进而分裂为后秦、后燕等政权。而东晋则一鼓作气,借此机会北伐,将边界线延伸至黄河,至此以后的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三.巨鹿之战
秦军:40万 ,楚军::5万,诸侯联军:10万,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四.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来看,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刘邦进了彭城,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每天喝酒庆功,把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货,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但是,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从彭城西面的萧县偷袭敌方的后翼,围汉王三匝,并带走了刘邦的家人。
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只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楚汉之间的争斗从此变得更为剧烈残酷。
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五.官渡之战
曹操军兵力:2万;袁绍兵力:11万。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上万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便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都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曹操就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北方便开启了曹操的时代。
六.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除了战术上的可鉴之处外,历史意义也十分重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欲一统天下,挥军南下,而当时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无能便不战而降。曹操轻而易举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继续向长江推进。此时的刘备在长坂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表示想与孙权联手抗曹。
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分析当下的局势后,指出了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曹军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又听谋士建议,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方便士兵演练,好伺机攻战。
而孙刘联盟这边,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军从华容道败逃,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合肥之战
公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试图拿下合肥,而此时守合肥的有张辽、李典、乐进,实力非常悬殊,因为当时曹操在赤壁刚败不久,留在合肥的士兵不多。于是,张辽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七.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着名战役。绍兴九年(1139),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
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其时,杨再兴已阵亡于小商桥。战事前面已讲。岳飞率其部与金兀术展开战斗。金兀术手下两员将领先叫阵开战,岳飞派董先等5人迎战,结果全阵亡于拐子马阵。岳飞得知拐子马,命部下张显、孟邦杰练钩镰枪,张立、张用练藤牌,学仿水浒中徐将军的战法。结果大破金兀术。
拐子马、铁浮图相继失效之后,岳家军战力暴涨继续奋不顾身的斩杀金兵,顿时完颜兀术整合的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只好宣布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八.潘阳湖之战
朱元璋军:20万,陈友谅军:60万。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大明C位,不时更新春原创历史连载动画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