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保卫战,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
一位比皇帝年长近二十岁的妃子,竟然能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力压前后两人皇后,成为了实际上的后宫之首。这位传奇的妃子就是明宪宗的贵妃万贞儿。万贵妃在明朝宪宗一朝做了二十余年有实无名的皇后,骄纵横行,翻云覆雨,迫害后宫嫔妃,结纳朝廷大臣,即便如此也不失宠于明宪宗。半老徐娘的她何以专宠一生?最终由落得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半老徐娘力压前后两任皇后:在中国的历史上,后宫得宠的妃子数不胜数,但是向万贵妃这样离奇得宠的,却几乎没有,为何说她得宠离奇,因为通常皇帝都喜欢年轻貌美的嫔妃,但是这位万贵妃却比皇帝年长了近二十岁,但是却让明宪宗痴情了一生,并且还让明宪宗的两位皇后一位被废,一位形同傀儡。
大明天顺八年,二次登基的明英宗驾崩,终年三十八岁,英宗去世后,太子朱见深继位,史称明宪宗。明宪宗登基后,便迫不及待的将宫女出身的万氏立为嫔妃,并向嫡母钱太后和生母周太后请求册立万氏为皇后。刚刚继位的明宪宗这一年才满18岁,而万氏却已经37岁了。宫中对于明宪宗的举动感到一片哗然,两位皇太后以万氏年长且出身过于卑微为由,不准册立其为皇后。后来太后和皇帝反复商议,决定按照英宗生前的遗嘱,册立年轻貌美的吴氏为皇后。
但是明宪宗对父皇钦定,母后喜欢的吴皇后却并不来电,大婚之后仍然奕䜣恋着万贵妃,不但经常留宿在她宫中,还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不仅吴皇后,当时的后宫嫔妃对皇帝这样的做法都非常不解,她们怎么都不明白自己为何比不过一个半老徐娘的万贵妃。吴皇后对于皇帝的冷遇更觉是奇耻大辱。而万贵妃却恃宠而骄,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时常当面顶撞和奚落吴皇后。
一次吴皇后因为看不惯万贵妃的骄纵,当面斥责了她,而万贵妃倚仗皇帝的宠爱,并不示弱,反而对吴皇后恶语相向。吴皇后一气之下便以藐视中宫为由命令宫女杖责万贵妃。依照明朝后宫理法,皇后对语言语不敬的嫔妃进行处罚并无过错。但是万贵妃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挨了打的她跑到宪宗皇帝面前添油加醋的一顿哭诉,明宪宗见到自己心爱的贵妃身上的伤痕,心痛万分,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奏请太后说:“皇后举止不端,不守理法,应予废黜。”两位太后对于皇帝要废黜刚刚册立一个月的皇后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解,但是由于宪宗皇帝坚决废后,太后也只能恩准,于是可怜的皇后吴氏的皇后之位还没坐稳,变被废黜并打入了冷宫。
吴皇后被废后,明宪宗再次提出了想册立万妃为皇后的想法,但是两宫皇太后对此仍然坚决反对,于是贤妃王氏被立为继后。有了吴皇后的前车之鉴,继立的王皇后再也不敢得罪这位万贵妃,终日唯唯诺诺,谦虚谨慎,实际上把后宫的权力交给了万贵妃,在此后的二十年中,王皇后形同傀儡,而万贵妃则是宪宗朝的后宫之主。
人们不禁疑惑,一位出身卑微,年老色衰的女人,为什么能够牢牢把握住宪宗皇帝的心呢?这一切实际上还要从万贵妃的生平说起。
有着不幸童年的宪宗皇帝的精神支柱:根据《明史》记载,万贵妃是山东诸城人,四岁时进宫,成为英宗皇帝的生母孙太后的宫女,对于万贵妃的名字,正式上没有记载,也是多称其为“万贞儿”。万氏自由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善于逢迎,因此哄得孙太后非常开心。正统十四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虏,朝中留守大臣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明代宗,并册立了年仅两岁的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为了照顾好年幼的皇太子,孙太后拍21岁的宫女侍奉在太子左右。万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朱见深的生活。
虽然朱见深是明英宗的皇太子,但是这个太子之位十分尴尬,因为朱见深做太子时当朝的皇帝已经换成了自己的叔父郕王朱祁钰,自己的亲生父亲从瓦剌还朝后又被幽禁起来,宫中各色人等对他都不冷不热。极其特殊的同年,使得朱见深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而终日照顾他的万氏,则是唯一能够真心实意对他的人。
景泰三年,根基已稳的明代宗朱祁钰决定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改立为皇太子,而将朱见深降为了沂王。这一年朱见深才五岁,却已经尝尽了世态炎凉。这位前太子不但受到了宫中人的孤立和歧视,还随时可能被禁闭或是处死,天天都生活在恐惧担忧的氛围之中。这种暗淡无光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年,这期间万氏始终陪伴在朱见深身边,不但悉心照料他的起居饮食,也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此时的朱见深对于万氏的感情早已经超越了主仆之情,而是将其作为母亲般依靠了。
五年后,明英宗夺回了帝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得以恢复。虽然重回荣耀,但是此时的朱见深已经无法离开万氏了。即便在登基之后,朱见深也需要万氏终日陪伴在左右。根据史料记载,明宪宗朱见深有严重的口吃,惧怕与群臣对话,所以上朝时如果需要与大臣对奏,往往直说一个“是”字。然而下朝后回到万妃住处,明宪宗则感到自由自在,没有压力。《明史》曾有记载说,明宪宗每次出游,万贵妃都一身戎装随行,并且骑马前驱。一些现代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样能够给明宪宗带来安全感。
于是,凭借多年的陪伴与精神的支持,万氏始终占据明宪宗心中最重要的地位,而这也是她日后弄权翻云覆雨的最大资本。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万贵妃在一次毒打宫人时因痰厥而死,享年58岁。明宪宗悲痛欲绝,废朝七日,为万贵妃举行了皇后级别的葬礼。甚至还哭着说:“万贵妃这一走,朕还能活多久呢?”同年八月,明宪宗带着对万贵妃的无限思念去世,时年40岁。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
大明正统十四年,明朝英宗皇帝面对北方瓦剌部落的不断南下骚扰,决定效仿其曾祖和父皇御驾亲征,此时的明英宗年仅二十三岁,随着其执政初期总揽国政的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内阁辅臣“三杨”的先后去世,血气方刚的英宗急欲走出祖母和朝中老臣的影子,因此他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明英宗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
土木堡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御驾亲征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也在这场战争中被瓦剌俘虏,英宗在瓦剌做俘虏的一年时间被明朝历史美其名曰的记为“北狩”,就在人们坚信明英宗会像北宋的徽钦二帝那样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的时候,明英宗却奇迹般的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原本作为俘虏的明英宗为何能够回到北京,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原因:
明廷拥立郕王为帝使得明英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瓦剌俘虏明英宗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手中握有明朝皇帝,从而凭此来要挟明廷,在英宗被俘后到代宗登基前的这段时间,瓦剌将这种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先大军挟持英宗先后数十次兵临明朝边境重镇城下,企图凭借英宗而迫使守城的明朝将领开城放行,而瓦剌大军则可以进城抢掠一番。对于也先的心思,明廷上下心知肚明,为了使也先的计划落空,明朝使出了几个杀手锏:首先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的奏请下传令边境,要求边关守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擅自开城;其次,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奏请皇太后孙氏,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要求册立郕王为新帝,同时遙尊在瓦剌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郕王称帝后,英宗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太上皇帝,昔日也先手中握有的大明天子实际上已经不是明朝的皇帝了,并且明朝已拥立新君,所以在瓦剌手中的朱祁镇已经失去了价值。这是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回京的根本原因。
也先释放英宗还朝希望引起明朝内乱而从中获益:明朝拥立郕王为帝,是为景泰帝,景泰帝上任后,重用兵部尚书于谦等一干主战派大臣,击溃了意欲进攻北京灭亡明朝的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在政治上有拥立了新的皇帝,朝野上下,众志成城,君臣一心,土木之变后一度混乱悲观的沉闷局势被一扫而光,这种情况对于明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企图趁乱进攻明朝的瓦剌人来说,确是最不愿意看到呢。然而明朝内部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铁板一块,郕王虽然登基为景泰帝,但是朝中仍然有一批忠于英宗的老臣,并且此时的皇太子仍然是英宗之子朱见深,大家对于皇位早晚回归英宗一脉的事实心知肚明,而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嘴上说同意迎回英宗,但是实际上却害怕英宗回来夺取他的皇位,也先等人洞悉到了明朝内部这种微妙的局势,所以也希望将明朝原本的皇帝英宗送回北京,从而让两位皇帝争夺帝位,使明朝陷入内斗,瓦剌便可趁乱坐收渔翁之利。
明朝代宗君臣害怕英宗长期滞留瓦剌生变:景泰帝朱祁钰原本并不想即位为帝,原本作为一个安乐王爷的他根本不想接手土木之变后的这个烂摊子,但是在朝廷大臣的劝进和孙太后的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的即位了,随后的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帝朱祁钰也尝到了皇权带来的从未有过的快感,因此,他不愿再交出手中的权力和皇位,而英宗还朝后将面临这个问题,此时的朱祁钰的内心世界与当年不愿迎徽钦二帝还朝的宋高宗赵构恐怕是一致的。于谦的对于景泰帝的这种想法不以为然,他的一句“大位已定。”让景泰帝吃了定心丸,朱祁钰因此做出迎接英宗还朝的决定,虽然英宗已被尊为了太上皇,不再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让这样一个人长期滞留在瓦剌一方,恐怕会日久生变,这无论如何对于明朝一方是不利的,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明廷内部以景泰帝为首的一方决定迎接英宗回京。
想必至死都没有回到故国的北宋徽钦二帝来说,同样作为俘虏的明英宗无疑是幸运的,在各方势力的纵横努力下,明英宗不仅成功脱离虎口回到了北京,并且最终二次上位,使皇位重回自身一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
历史烟云滚滚,转眼已为陈迹,许多历史结局其实都是必然,但是有些偶发事件,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今天所说的关于刘邦的两个事例,让人觉得无巧不成书,实在有些诡谲。
(刘邦剧照)
彭城之战,刘邦趁着大风突起,顺利逃脱。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僵持多年,本来刘邦是处于弱势,实力远远逊于项羽,项羽也有多次机会杀掉刘邦,但是都被刘邦侥幸逃脱。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假仁假义所蒙蔽,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彭城之战,是刘邦遭遇的又一次险情,刘邦能逃脱却是因为突然刮起的大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忙着和齐国交战,久战不胜,刘邦有了可乘之机,他派韩信率大军进入关中,刘邦的军队先是击败章邯,首战告捷,接着,刘邦平定了三秦地区。战况空前顺利,刘邦决定,乘胜前进。
汉军冲出函谷关,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直接投降刘邦。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带五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由于彭城防守力量薄弱,很快彭城被占领了。刘邦非常高兴,在城中大肆庆贺。
项羽万万没有想到,刘邦居然有如此野心,他得知老巢被占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亲率三万精兵,直接奔到彭城附近的萧县。
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勇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可是有五十多万,单从数量上来说,项羽输定了,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是“西楚霸王”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三万精兵趁着晨雾打掩护,把刘邦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看来项羽的将士们真的是以一当十,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不堪一击,一时间四散溃散,数十万大军如同鸟兽一般逃命。刘邦见大事不妙,也赶忙趁乱逃脱。
汉军被楚军追到一条大河边,这条大河叫睢水,也许是见识了项羽将士的凶悍,面对“前有睢水,后有楚兵”的处境,刘邦的军队没有选择背水一战,而是选择跳入湍急的睢水逃命,于是十几万汉军冲向睢水,据史书记载,“睢水为之不流”。意思就是跳入河流中的士兵太多,水都停止流动了。由于大多数士兵不习水性,河流又异常湍急,跳入睢水的士兵十之八九都溺亡了。
(项羽剧照)
项羽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刘邦此时感觉必死无疑,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此时忽然刮起猛烈的西北风,飞沙走石,让所有人睁不开眼,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成功逃脱。
《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对此事有记载:
“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杨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刘邦的逃脱,让项羽非常恼火。不过彭城一战让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刘邦后来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最终打败了项羽,今日有“彭城之战”刘邦遭围,明朝有“垓下之围”项羽被困,不到最后一刻,“鹿死谁手”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如果没有那一阵大风突起,也许就不会有日后项羽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历史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模样。可惜,没有如果。
白登之战,刘邦趁着大雾,再次逃脱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成了高高在上的汉高祖,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那时候匈奴不断的在汉朝边界滋扰生事。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刘邦亲自率32万大军北上进攻匈奴,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
起初,汉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洋洋得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达晋阳后,想要进攻一个叫代谷的地方,听说匈奴就在那里驻兵,于是先派人侦察虚实。狡猾的敌人将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留下老弱残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探子回来报告看到的情况,刘邦觉得匈奴人不过如此,见了他汉朝大军就知道弃甲曳兵,实在不堪一击。
刘邦派刘敬再去探听,刘敬是个非常谨慎的人,觉察出事有蹊跷,回来做了如下报告:“两国交兵,应该显示自己的长处,以振军心,我们两次探查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残兵,这其中必定有诈,敌人一定有埋伏,我觉得我们不可以轻举妄动。”没想到他的这番话让刘邦火冒三丈,刘邦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刘敬扣押起来。
刘邦一意孤行,结果落入匈奴设置的圈套中。数十万人马在白登山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粮草日益耗尽。
刘邦大军就这样被围困了七天七夜,不得脱困。不得不说刘邦之所以能够称王,就是因为知人善任,身边有许多谋臣,此时谋臣陈平献上一计,那就是用金银财宝去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让她吹一吹枕边风,劝说匈奴撤兵。不得不说这“美人计”用得实在漂亮,最终,匈奴单于居然答应在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
也许刘邦也没想到居然会如此顺利,他将信将疑,怕这又是敌人的诡计,目的就是引他出去,此时,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但是没想到第二天,天起浓雾,十步开外都看不见周围的东西,刘邦觉得是天助我也,就趁着大雾突围了出去。
不得不感叹刘邦实在是太幸运了!
结束语也许老天对刘邦是有些偏爱,让他在极端困窘的境地里侥幸逃脱。但是,以上史实真假难辨,因为我们总喜欢为古代帝王的故事增添几分神秘色彩。但是不管怎样,刘邦之所以能称霸天下,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有哪些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是精心安排好的?
1947年3月19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向南京报捷:“全赖将士用命,各部奋勇争先,整编第1师之整编第1旅经过激烈战斗,率先收复延安”。其实延安已是一座空城,但胡宗南仍然很快收到了蒋介石的嘉勉电,同时获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整编第29军刘戡)
就在此刻,胡部整编第90师师长陈武(黄埔一期、副军长代师长)正在清凉山下的指挥所里,对着部下破口大骂自己的顶头上司、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过去有人出胡宗南的洋相,说他只是个做连长的材料,今天我看董钊的才能只配当个排长,不配做军长,更不配做兵团司令”!(整编军是兵团级)。
陈武缘何如此气急败坏呢?原来,在进犯陕甘宁边区之前,胡宗南曾经对各军师长公开承诺:最先攻入延安的部队赏法币1000万元,还将呈报南京给予加官晋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在进攻中,陈武整90师推进最快,至3月18日黄昏时分,距离延安城仅剩7公里之遥,而此时同属整一军的整编第1师尚在该部左后方15里的位置。
(胡宗南)
喜迅传来,先头部队整编第61旅通过窃听电话,发觉解放军正在部署撤离延安,接到消息的陈武乐得差点抽过去,他深知按现有战场态势,整编第90师毫无疑问将毫无阻力的率先进入延安城。陈武连喝了几杯红酒,庆幸命运是如此之好,天大的功劳就这样落在自己头上,不但升官发财,还能“永垂青史”。
陈师长正兴奋的难以入眠,深夜10时军长董钊(黄埔一期)转胡主任的紧急命令送达,陈武看罢顿感天旋地转:“明日上午9时起,整90师由现位置出击,攻击目标为宝塔山与清凉山一线的以东地区”。这个命令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延安城区将不在整编第90师的攻击范围,第二是身后的整编第1师将超越本部抢先入城。
胡宗南、董钊和陈武虽然是直属上下三级,却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难怪陈武满脸的不服。(整编第1军董钊)
众所周知,胡宗南的第一军第1师是由黄埔军校教导团发展而来,属于“嫡系中的嫡系”,胡宗南1930年起即开始担任第1师师长,扩编为军后仍兼师长,1946年改制成“整编第1旅”,号称“天下第一旅”。不料当年9月在晋南被我军名将陈赓围歼,中将旅长黄正诚兵败被俘,现在这个整1师整1旅是由补充团、独立团重建的二手货。
现任旅长为整1师副师长许良玉,黄埔四期生,而胡宗南硬要整编90师让路,特地安排整1师整1旅抢先入城,不光是为了取悦黄埔校长,更有其政治目的。这位“天子第一门生”总以蒋介石继承人为奋斗目标,所标榜的就是“黄埔正统”,因此必须恢复整编第1师和第1旅的名誉,从而让自己的起家部队无论从血脉还是功勋上,都能撑得起政治地位,只是苦了一心抢头功的陈武同学。
(整1师副师长兼整1旅长沈良玉)
次日凌晨1时,整1师的部队果然夜行军赶了上来,直接插到了整90师的攻击正面,并且强占了陈武前进的道路,陈武派出参谋前去阻挡,被整1旅旅长沈良玉骂了回来:“我们奉胡先生之命去占领延安,如果贻误军机,小心你们的脑袋”!陈武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让路,1947年3月19日上午10时,整1师整1旅“血战”过后进入延安。
陈武的愤怒无以言表:“为将率者要取信于人,最贵待下公平,其次是赏罚分明,如果存私心,图私利,必然招至上下不和、士不用命的恶果,我师连续两天担任强攻,眼看唾手可得,却偏袒第1师要它去立功,真TM岂有此理”!第二天追着同学胡宗南兑现1000万赏金,胡宗南本不想给,熊向晖的一番话让他改了主意。
(胡宗南和熊向晖)
因为蒋介石还有一道命令,十天后有记者团前来采访,熊向晖提醒胡主任,届时陈武闹将起来可就全露馅了,胡宗南只能用这1000万堵住同学兼部下的嘴。
饶是如此,陈武还是一语成谶,为了让整1师顺利夺得首功,胡宗南还限制了左翼兵团整编二十九军刘勘所部的行动,造成各部对整1师怨声载道,恶果很快显露。
一周之后的3月25日,整1师整31旅在青化贬遭到西北野战军突袭,接到救援命令的刘戡故意放慢脚步,致该旅自旅长李纪云以下4000余人被全歼;5月7日,整1师整167旅在蟠龙被围,整90师明明发现解放军部队擦肩而过南下蟠龙,陈武一不报告二不截击,结果整167旅旅长李昆岗以下全军覆灭,大批辎重被解放军缴获。
国民党部队两个整编军近15万人进攻陕北,在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的机动作战打击下,仅仅一年就不得不撤出了延安,胡宗南的确是志大才疏。(逃台后的胡宗南)
历史上忠于君?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家天下政策,为了便于统治,更为了愚民,便提出了“君”和“国”是一体的,君王代表的就是国家。看上去有些道理,其实这中间有很大不同。“国”是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君”是指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 。“忠君”和“忠国”按字义来看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忠国是对所生活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特别是当有外敌入侵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明代英宗年间的于谦就是典型的把国家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而君王属于次要位置的代表。当时明英宗朱祁镇执意御驾亲征,酿成了“土木堡之变”,不仅折损了明军约20万的精锐,同时自己居然也被敌军俘虏。直到瓦剌大军一路打到大明都城之时,身为朝廷重臣的于谦先是力排众议阻止南迁,随后又亲自披甲上阵率22万大军抵御外敌。最终坚持到各地勤王军队到来,这才逼退了瓦剌大军保卫了京都。
当时瓦剌大军曾将朱祁镇作为人质搬出来威胁于谦。可于谦却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大道,联合群臣拥立了一个新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使瓦剌大军彻底断了威胁的念头。由此可见,于谦的确是明朝的大忠臣。只不过,他的这个“忠”却并不是忠于朱祁镇,而是忠于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和人民。但随着瓦剌大军的败退,朱祁镇很快也得到了释放并在几年后发动了“夺门之变”一举夺回了自己的皇位。随后于谦很快便被判定为谋逆大罪问斩。
忠君就是对坐在皇位上的那人一种盲目的忠诚,不管他是贤君还是昏君,明君还是暴君,是傻是呆,都要保持绝对的忠诚。这其实是一种专制制度上的不平等体制,对国家和人民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所谓的君王眼中的“好臣子”,他们只会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事事顺从皇帝,会陷害忠良,会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混淆圣听。他们只是皇帝一人的“忠臣”,而在百姓心目中,他们统一称为“奸臣”。
所以说,在古代一个好的臣子既要爱国爱民,也要忠君。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国和民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忠!苏联红海军对卫国战争的胜利做了哪些贡献?
说起卫国战争、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时能想起许多苏联陆海空三军英勇抗战的事迹,但是关于苏联海军中一直特殊部队的存在,世人往往关注较少,那就是奋战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的“苏联海军情报部密码破译及侦查部队”。通常意义上,人们往往认为二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实力孱弱,还经常被当做“陆军”或“陆军支援部队”使用,因此就有了“陆战海军”的说法。但是红海军的密码破译侦查部队,在无线电技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终为卫国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海军侦察船)
“作战对象”;德国谜语密码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德军主要装备的“保密通信装置”就是由波兰人在1928年研制的“谜语”密码机,这种设备可以用来给无线电通信内容加密和解密。德国在大批采购了这种原本用于商业活动的加密设备后,迅速装备陆海空三军部队,而波兰也很快将德军装备“谜语”密码机的情报通报给了英国,并在1939年二战爆发前期将两部“谜语”样机交给英国。
虽然说英国获得了“谜语”密码机的样机,但是并不能简单等于破译德军无线电通信电报,要想破解电报还需要“密钥”。不过无论如何,掌握了“谜语”样机的英国已经在破译德军电报的路上先下一程。
(德军U-110潜艇和英国皇家海军护卫舰)
英国人真正获得他们梦寐以求的“密钥”,就要等到1941年5月8日。当时德国U-110潜艇试图攻击位于格陵兰岛以南海域航行的英国护卫舰,但其行踪早就被英海军反潜舰发现,并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成重伤上浮。英军官兵随即在潜艇周围海面发现了漂浮的密码本,并且迅速控制德军潜艇,找到了艇上完好无损的“谜语”密码机和密钥。同时,英国海军严格封锁消息,就连英军自己的部队都不清楚英国获取了“谜语”密码机的密钥。德军方面对于英国截获U-110潜艇并不上心,他们认为其“密码本”经过特殊处理,沾水就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而德军潜艇并也肯定会在被俘前破坏密钥,所以对U艇被俘事件无动于衷。从英军获得“谜语”密码机密钥之日起,军情六处就开始组建密码破译部队,并与西方盟国分享情报,而苏联却被单独拒之门外,无法获得英军的情报红利。可以说,“谜语”密码机事件折射出苏联海军密码破译部门“孤立无援”的窘境,一切情报努力都要靠自己了。
艰苦奋斗、自立更生1937年12月30日,苏联海军决定成立密码侦查与破译处,即海军情报部第七处(后来改为十一处),总体负责情报侦测和领导其他海军舰队的密码破译工作。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该处只有区区150人左右,仅为同时期英国军情六处密码破译部队人数的不到1/10,且只能通过手工计算破译,而英军密码部队则已经开始装备计算器。总体来说,苏联红海军不仅在专业人员配置上远少于美英等国,在经费支持和设备上,也差距甚远,但是这些不利的现实条件,并没有动摇苏联海军对无线电侦测破译工作的态度和信心,即使无法获得“谜语”密码机的密钥,也能从其他地方找到突破口。
另辟蹊径虽说德国人装备的“谜语”密码机对苏联海军的情报侦测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且其保密制度也较为完善。但是“轴心国”之间对于他国情报的漫不经心则为苏联打开缺口创造了条件。比方说,德国和意大利都对自己的情报保密工作极为上心,但是意大利方面对于德国的绝密军事行动信息保密做的并不好,苏联海军无线电侦测部队常常可以从诸如此类的德国盟友那里截获绝密情报,有时候所谓的“猪队友”就是这么来的。
成绩斐然由于苏联海军无线电侦测部队的“战绩”太多,我们这里仅举例分享:
1、1941年-1943年间,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密码侦测与破译小组,一共破译了德军与芬兰之间的256种密码,从而截获八万七千多件绝密情报。
2、苏联海军北方舰队密码侦测与破译小组只有15人,但是工作成绩依然璀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破译德国空军9种密码,截获德国空军关于作战飞机部署和空军基地的5.5万份情报。此外该小组还破译了德国海岸观察部队、海上航标导航部队以及搜救部队的13种文字密码和26种数字密码,截获这些部队的3000多份密报。
3、黑海舰队侦破小组,在1941年6月25日,经历三天三夜的紧张工作,破译了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与罗马尼亚参谋部代表团秘密会晤的情报,令苏联及时掌握德军的战场动向。此外,有关德军即将进攻敖德萨、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1943库尔斯克夏季作战计划的情报,以及土耳其对德谈判加入针对苏联作战的条件、罗马尼亚撤出苏德战场的部署等电报,都是黑海舰队侦破小组破译截获的。
最后,用一句斯大林在1942年称赞黑海舰队密码侦破小组的话来结束本文,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整个苏联红海军无线电侦测部队贡献的缩影:“如果没有黑海舰队密码侦测和破译小组提供的情报,我就根本无法掌握整个南方战线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