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魔神征伐阵容,仙侠剧中有哪些厉害的神剑?
仙侠剧中威力最强的七大神剑,轩辕剑只能排第二,第一可斩大罗金仙
7、重阳剑《剑侠》中重阳祖师吕洞宾的佩剑,吕洞宾凭此剑斩蛇妖,并创下剑法流传后世。
《钟馗传说》中观音菩萨送给天师钟馗的神剑,钟馗凭借此剑斩魔无数。
5、镇妖剑《仙剑奇侠传》中天界第一战神飞蓬将军的佩剑,飞蓬曾以此剑战平魔尊重楼。
4、神魔剑神魔剑,仙剑奇侠传三武器,拥有天地间无可比拟的锋利。神剑指的是镇妖剑,又名照胆神剑,是天界第一战将飞蓬的佩剑。魔剑指的是魔剑,饮万人血铸成,拥有震撼六界的威力。
3、苍何剑东华帝君随身佩剑,为帝君亲手所铸,锋锐无可匹敌者,号名剑之祖。以锆英石为柄,切面万数,并细眼五千余。诸天仙魔皆以为其中必有惊天之机括,至荒唐不经之言。连宋君亦甚奇之,询以帝君,帝君言:“无它,手闲耳。
2、轩辕剑轩辕剑,传说中的神兵利刃。轩辕剑又名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后传与夏禹。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此剑后为商汤所得。其内蕴藏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史载黄帝确有佩剑,但剑名不详,亦无准确来历说明、所以暂时以轩辕为名。
1、诛仙四剑诛仙四剑是出自《封神演义》中的武器,原属于道祖鸿钧之宝,后于分宝岩上散发宝物时而亲传于三弟子,截教掌门的通天教主所有,是通天教主用于组成“诛仙阵”的四大宝剑,分别是:“诛仙剑”、“戮仙剑”、“陷仙剑”、“绝仙剑”。
诛仙四宝剑与及诛仙阵图同为截教法宝,通天教主藉此物曾经力敌四圣,可见诛仙阵的强大不言而喻,除了无法镇压气运有所遗憾外,堪称封神第一杀伐至宝。
为什么曹操后期屡战屡败?
在三国当中的魏国创始人曹操,自从董卓入京的哪一天开始就如同开了挂了,本来名声不显的他,经过刺杀董卓一事可以说达到了名满天下的地步,再然后组织了一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活动,更是把曹操的声望推到了顶点,之后不论是跟吕布的对战,还是袁绍的官渡都被曹操的好运气给打败,最终统一了北方,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似乎曹操的好运气耗光了,尤其是到了赤壁一战的时候,可以说点背就是曹操当时的外号,是什么原因让以前战无不胜的曹操变成了现在这个屡战屡败的选手,难道说果真是好运气都被耗光了吗?
其实曹操在北方所遇到的对方都有着很大的缺点,比如说吕布,这就是一个脑子冲动的二哈而已,虽说在战场上面单挑无敌,可是要知道这是在打仗,谁每天没事一直跟你玩单挑。
每次跟吕布打的时候,看起来曹操这边凶险万分,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危险而已,因为这样会让吕布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算,从而一头掉进曹操这边所布下的坑里,可以说吕布属于越战越勇的那种,同时也是越掉坑里就越冲动,然后再次掉进下一个坑。
于是曹操跟吕布打到最后几乎就相当于把自己手的兵士全部训练了一把,毕竟曹操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差强兵良将,而吕布这个无脑子的货色,正好让曹操起到了练兵的靶子。可以说曹操跟吕布之间的战斗看起来平分秋色,实际上却是曹操越来越强大,等到最后的时候又把吕布手下最出色的良将张辽给收复了,可以说吕布就是在帮曹操养孩子,等养大了直接就让曹操一波收走了。
可以说在曹操的内心当中一直不希望吕布这么快就被自己给打败,毕竟还有很多刚刚投入曹操身边的新兵还没有经过训练,但是也正是吕布这种无脑子的行为,有时候让曹操不太好控制,所以等打败吕布,只是轻轻的问了一下刘备的意见,转头就把吕布给斩掉了,实在是不敢用,虽说很强大,但是却跟个二哈似的,用好的就是神将,用不好就自己的家就没了。
随后曹操的对手就换到了袁绍这个北方的霸主身上,可以说这是曹操前期最为强大的对手,可是袁绍的弱点比吕布更大。
袁绍身为朝中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从小就是生活在世家这个圈子里,可以说从知识跟文化方面都要比曹操这个半路出家的孩子要强上数倍。但是也正是因为袁绍的出身,让袁绍自我感觉在良好了,说白了就是太高傲了,不论任何事自己都不会错,错的只能是别人。
虽说曹操有时候也是这个态度,但是曹操可是看情况来决定的,比较有眼色。但是袁绍在这方面就是个愣头青,可能为了所谓的面子就会输掉一场战斗,但是你要是给袁绍再来一次的机会,可能为了面子他还是要这么做,可以说袁绍就是这么轴。
尤其是在官渡的时候,自己的手下因为各种意见闹出来了矛盾,可是袁绍居然因为所谓的面子,直接就没有过问这样的事,并且在自己下达了错误的命令后,还果断把责任推到了下属的身上,可以说袁绍把一个阴暗的内心充分的演绎了出来。
可以说袁绍就是因为自己所谓的面子,直接就把自己大好的局面给输的一败涂地,就跟已经赌红眼的赌徒一样,到了最后几乎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并且还认为他们可以在背地里嘲笑自己,还下令把已经关在了大牢当中的田丰给斩杀了。
假如袁绍要是从一个平民百姓一步步的走到他当时的位置,可能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只能说出身为世家的袁绍太在意自己的脸面了,从而输掉了整个北方的霸主地位。
而当时的袁术会被曹操打败,这就不用说了,就是袁术自己作死而已,大汉朝的天下依然还是汉天子,这个时候袁术居然还想着直接取而待之,不要说袁术的敌人了,就算是自己的内部也是有着大量的人反对,可以说袁术这个敌人是曹操最轻松的一个,几乎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搞定了,还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对于袁术这样又是送人头又是送经验的行为,曹操表示再来十波自己也吃得下。
可以说前期的时候,曹操的对手都还处于要脸面的哪些人,或者说大多数人还是对汉朝天子抱着很大敬意的想法来跟曹操战斗的,说白了就是拉不下来脸面。
等到了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跟刘备还有东吴开战的时候,这个情况明显就不一样了,首先刘备经过这么多年的流离失所早就把脸面什么给忘了个干干净净,只要能胜利脸面是什么,能吃吗?
所以说在比厚脸皮方面,曹操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了,以前所用的方法可能在刘备身一点用也没有,就连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也没有用的,因为刘备直接就拿出了衣带诏,表示汉朝的天子是被曹操所胁迫的,不论曹操发过来什么样的命令,刘备直接用双手捂住自己的双耳,表示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同样这一招对上东吴也是没什么用的,毕竟当时南方跟北方距离太远了,所以谓的汉朝天子的命令到了东吴这边可能就会因为山高皇帝远的问题,让本地的世家忽略了。
再加上孙家在南方经营了这么多年,早就把东吴的地盘打造成了自家的后花园,而且东吴当时的领导人孙权,我们都知道这个家伙可以说脸皮厚度比刘备还要强,各种的下阴招和和稀泥。
所以说曹操的优势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使用这么一招来打天下,这就相当于一个习惯一样,毕竟这个习惯让曹操得到了北方的霸主地位,所以就用顺手了。
可是当曹操遇到刘备跟孙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这一招好像不太好使了,可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差不多五十来岁了,习惯已经成了自然,现在就算是想改也不是那么好改的,而且就是因为这样的坏习惯在曹操在赤壁大战中,一次输掉了自己所有的本钱,如果不是运气好遇到了关羽,可能曹操的人生也就到头了。
也就是说曹操当时在北方战无不胜,其实跟他的对手有着很大的关系,不是脑子进水的,就是性格太高傲的,反正没一个正常的选手,等到了后期的时候,整个天下就剩下刘备跟孙权了,可以说这才是最后的三强争霸赛选手,而曹操居然还用自己以前的老习惯,不输才怪,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相当于好运气用光了,所以才会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大家好我是虎头山小妖,以上内容来自于野史当中,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来评论一起讨论。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到底有多少军阀?
从本质上而言,北洋军阀是一个以私人关系为纽带、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军事集团。而段祺瑞和冯国璋从小站练兵时代便追随袁世凯,凭借着两人过人的才干,深受袁世凯赏识和重用,得以成为其心腹。
在袁世凯死后到直皖大战之前,皖系掌握了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甘肃、新疆八省以及热河、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淞沪护军使辖区;而直系则控制直隶、河南、湖北、江西江苏五省、绥远特别行政区、宁夏护军使辖区;奉系则将东北三省作为自己的基本地盘。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军阀,割据一省自称督军;割据一区自称镇守使。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主持政务,冯国璋当选为副总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带两师兵力入京,代理大总统职权,调李纯来南京接任江苏督军,又调其旧属陈光远继任江西督军,形成了冯国璋在中枢主持大局、长江三督在外相呼应的格局。在直皖争雄期间,北洋军阀内部各个大大小小的军头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小团体,相继依附于直系或皖系。因此,直系与皖系两个军阀大集团实际上均是由各个军阀团体加盟而成。大多小库发游走于两者之间,趋利而行。
1918年冯国璋在与皖系的争斗中被迫下台,并于次年去世,直系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时候曹锟与皖系集团因利益问题产生诸多分歧,与皖系渐行渐远,政治立场渐趋与旧直系一致,他对南方的政治主张也从主战变成主和。曹锟在取得直隶地盘后,把直隶原有地方部队整编为5个混成旅、三个补充旅和一个卫队旅,加上地方守备队,总兵力约6万人,成为直系中最大的军事团体。加上曹锟本人在北洋集团中资格颇老、底盘又靠近京畿,使他的影响力超过了旧直系的长江三督,成为取代冯国璋的最热门人选。
第一次直奉大战,直系打败奉系后,声望达到顶点,至1923年直系控制的地盘包括直隶、河南、陕西、江苏、湖北、江西、福建、热河、察哈尔等九省(区)另外还有山东、山西、安徽、甘肃、新疆、四川、绥远等省区也纷纷归附,以直系马首是瞻。其时,国内与直系为敌的仅剩下奉系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中山及在浙沪地区的皖系残余卢永祥三支力在此直系独大的形势下,曹锟企图谋取总统宝座。他先是在1923年6月迫使总统黎元洪离京,接着又在10月以贿选的方式被“选举”为大总统。
如果说接受招安是张作霖发迹的第一步,那么,辛亥革命则是张作霖真正崛起的开始。在袁世凯称帝后,大封天下,张作霖被封为二等子爵,张问左右怎么回事,人家告诉他“子爵下于伯爵一等,再上为公为侯”,张作霖非常不满,说“我何能为人做子?”等到袁世凯见自己众叛亲离,护国军四起之时,又想到张作霖。袁想让张赴湖南平乱,并许诺“事后封公封爵不成问题”。张早已看破袁的“空头支票”,不过他也想戏弄一下老袁,拍胸脯表示:“雨亭愿率部出征,甘为先驱。”但同时提出二十七师装备太差,需要补充枪支弹药和军饷,袁自然一口答应。然而待饷械到手,张作霖却给袁世凯拍去电报,说是奉天局势不稳,不能开拔,结结实实地涮了袁世凯一把。虽后来老袁无奈,只好任命张作霖为盛京将军督理奉天军务。袁世凯病死后,黎元洪改各省将军为督军,巡按使为省长,张作霖遂改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其后,他又借机排挤掉本省实力派冯德麟,一步步把黑龙江、吉林大权揽到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大败直军势力范围一度达到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调军队回北京,囚禁了当时的民国大总统曹锟也就是直系的首领。冯玉祥与胡景翼、孙岳组成国民军。此时的冯玉祥以彻底脱离直系,开始自主发展。国民军第1军成立后,冯玉祥靠着原本的1师3旅以及受降的大量直军俘虏,以占据的京、察、绥、甘四地为基础,迅速将部队扩编到14个师2个旅,并成立空军,总计15万人。此外,他还与苏联取得联系,通过苏方援助的军火来改善所部装备。1925年1月4日,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所属部队也陆续改编为西北陆军,“西北军”名号也随即传遍全国。
孙传芳是直系后期首领,在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之后,号称“东南王”。“五省联军”就是他所建立,孙传芳原为湖北督军王占元的部属,王占元倒台后被吴佩孚任命为陆军第2师师长,与第12师师长周荫人带兵“援闽”。孙、周军队到闽后,孙传芳当上了福建军务督理,稳住了阵脚,并逐步清除了皖系残余势力。1925年10月,孙传芳借关内各方反奉气氛,暗结东南各省的旧直系势力和地方军阀,赶走苏皖两省的奉军,自称“浙闽苏皖赣联军总司令”,此即“五省联军”的成立。孙传芳把联军的大本营设于南京,将原来各省的军务督理、督办都改称为总司令。孙传芳直接控制的有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其中苏军总司令由自己兼任,浙军总司令为其亲信部将卢香亭,皖军总司令由听命于己的苏军师长陈调元调任。闽军总司令周荫人、赣军总司令邓如琢均非孙传芳的直接部属,属于加盟性质。到1926年春,孙传芳将自己控制的三省军队统一整编为8个师、12个混成旅、1个炮兵旅和4个独立团,共计15万人,加上闽赣两省军队,总兵力超过20万人。
1920年前后,联省自治到达高潮,打着“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繁荣”的阎锡山能统治山西38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王”。他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为“保境安民”,对外界的争斗采取“中立”。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使山西成为他独霸一方的小天地。
你认为武松在水浒108将中的武力值如何?
经过本人科学论证,武二郎武功排名梁山108将第五位!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什么身份来历都有。最终,殊途同归,一同汇聚水泊梁山,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08人,千姿百态,都有各自不同的技艺在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功、道术、医术、计谋、经济、文艺、建筑,器械制造,做饭买菜开店,甚至一些旁门左道,都能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是绿林江湖,那么,武功自然是得优先考虑指标之一!
武功,或者武力值,要按照选手的身体素质、技术和思维心态智力三个方面评定!也就是要智勇双全,既有健康灵活体魄,又有临危不乱聪明智慧头脑,还得有系统训练的高超技术!
以梁山好汉36天罡72地煞来说,棑名前五的五虎上将玉麒麟卢俊义,豹子头林冲,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霹雳火秦明等是马上将军,若是武松也抡着一对镔铁雪花刀,与这五人对阵,那必败无疑!
因为,这五人,都是经过系统训练的练家子,既有体力,又有技术,而且原本都是军队专职武将或教练,不是光凭一把子力气,乱发乱杀,武松是一介平民,就算练过武术,那也是地面功夫,无用武之地!
但是,这五人,如果进去八角笼,和武松ufc三个回合,那我觉得,惟有卢俊义马步军中无双,枪棒天下第一、棒打洪教头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可不是吹的,能和武松打个平手,那三个不行。那么,马军将领八骠骑的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清等更不行!
至于和步军将领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青面兽杨志,拼命三郎石秀,赤发鬼刘唐,黑旋风李逵等对阵,本人认为,只有鲁智深、杨志能和武松尚可一战!因为,武松景阳冈打虎,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蜈蚣岭斗杀飞天蜈蚣,决战飞云浦,血溅狮子楼以及后期战场对战方腊高手的表现等,提现了超人的胆识智力体力和武功技术,绝对是地面功夫的顶尖高手!
除了鲁智森倒拔垂杨柳,力气不输于武松,大战瓦罐寺双煞,技术也不次于武松!杨志在进梁山前,和领投名状的林冲大战了几场,几乎不分胜负,且是杨家将后代,祖传武功,名不虚传!肯定不次于武松!
至于史进、刘唐、石秀、杨雄、解珍解宝、三阮等,毫无战绩可言,那李逵更是一身蛮力,呜呜哇哇的乱杀一通,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武松一招就可以解决!
这样,不算玩道术的入云龙公孙胜,应该有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杨志四人可以胜过武松,那么,武松的武力值,在梁山108人里面,可以排第五位!有没有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在长达三十一年的执政时间里,一共册封、追封了二十五位公爵,七十九位侯爵和十二位伯爵。
但是,这一百多位明朝开国功臣,绝大多数在洪武时期就死掉了,其中很多人是战死沙场或者自然死亡,也有不少人是朱元璋找茬杀掉的。
比如说,朱元璋为了废黜宰相制,并治理不法功臣,借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杀掉了一批功臣,从而稳固了皇权。
后来,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了,他将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他又通过蓝玉案杀掉了一批功臣。
在经历了几次大案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损失了大半,剩下的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主要是徐、李、汤、耿、郭、沐等几个家族。
也就是说,朱元璋虽然大开杀戒,但依然留下了一个基本盘,也就是上述几个与朱元璋关系特别好的家族。
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朱元璋可能将武人集团杀光,因为没了武人集团的帮助,朱家江山是无论如何也坐不稳的。
朱元璋的意图是,将武人集团削弱到一个可以控制的程度,这对于子孙后代是最有利的,对国家也是最有利的。
在了解到朱元璋残杀功臣的底层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留下来的几个家族,都是什么样的家族:
徐家,也就是徐达的家族,对朱元璋最忠心,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李家,也就是李文忠的家族,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是亲戚关系,朱元璋向来对亲戚好,所以也很好理解;
汤家,也就是汤和的家族,汤和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兼引路人,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并且汤和忠心耿耿,还很会做人,因此被朱元璋留下;
耿家,也就是耿炳文的家族,耿炳文不是一等功臣,也不是皇亲国戚,他之所以能被朱元璋留下,是因为朱元璋很欣赏他,将他留给朱允炆作为助手;
郭家,也就是郭兴、郭英兄弟的家族,这两个人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妹妹还是朱元璋的宠妃郭宁妃,郭家既是功臣又是皇亲国戚,也一直忠心耿耿,是朱元璋十分依赖的一个家族;
沐家,也就是沐英的家族,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一直都深受器重,长期镇守云南,是朱元璋布局在西南边陲的重要力量,被留下来也很好理解。
朱元璋认为,有这几个家族帮自己守江山,子孙后代是可以安心做皇位的,但天算不如人算,他没算到四儿子燕王朱棣敢造反,将他的布局都给打乱了。
那么,到朱棣继位为帝的时候,朱元璋留下来的老臣,还剩下几个人呢?
一、公爵之中剩下的老臣,只有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和二代曹国公李景隆。01,魏国公徐辉祖。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朱元璋下令其长子徐辉祖承袭爵位,徐辉祖由此成为二代魏国公。
作为徐达的接班人,朱元璋对徐辉祖寄予厚望,徐辉祖长期在军中效力,建立了不少功勋,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重要的辅臣之一。
朱标去世之后,朱棣产生了夺嫡的野心,徐辉祖极力支持朱允炆,但他的弟弟徐增寿却暗地里与朱棣成为盟友。
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指挥军队与燕军作战,哪怕是南京城破在即,他依然坚持抵抗,但他的弟弟徐增寿却多次出卖情报给朱棣。
等到朱棣继位之后,他将徐辉祖逮捕下狱,虽然没有杀掉徐辉祖,但也剥夺了他的爵位。
后来,徐辉祖长期被软禁在家,而他的弟弟徐增寿却因为有功,而被封为定国公。
永乐五年,徐辉祖在家中去世,朱棣看在徐达和徐皇后的面子上,册封徐辉祖的儿子徐钦为魏国公,魏国公爵位也因此延续下来,到明朝灭亡才断绝。
02,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大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等到李文忠去世之后,朱元璋因为喜爱他,而让他承袭曹国公爵位。
洪武时期,李文忠深受重用,年纪轻轻就掌管了左军都督府,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地位比徐辉祖还高。
建文帝继位之后,对李景隆这位表兄弟也是极其依赖的,后来朱棣起兵造反,在耿炳文遭受战败的情况下,他将李景隆任命为主将,率军五十万出征。
李景隆虽然出身武将家族,却是个纨绔子弟,根本没什么实战经验,只知道纸上谈兵,结果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败给了朱棣。
最惨的时候,李景隆带着几十万人马一路败退,要不是徐辉祖出兵接应,他恐怕就要被朱棣斩杀于济南城下了。
但神奇的是,李景隆遭遇大败,却没有遭到朱允炆的处罚,而且继续掌握大权,只不过他后来态度大变,不再主战了,而是成为主和派,还多次谋划与朱棣议和。
建文四年,朱棣围攻南京城,李景隆见大势已去,竟然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朱允炆无奈之下只得在皇宫中自焚(有争议)。
朱棣继位之后,表面上对李景隆很客气,实际上打心眼里看不起他,后来有人弹劾李景隆与弟弟阴谋造反(实际上是朱棣指使的),朱棣便趁机将其软禁。
永乐末期,李景隆软禁中去世,死后爵位也断绝,一直到嘉靖时期,他的六世孙才被封为临淮侯。
二、侯爵之中,活到朱棣继位的老臣,一共有六位,分别是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以及二代江阴侯吴高、二代安陆侯吴杰、二代凤翔侯张杰和三代西平侯沐晟。01,武定侯郭英。
郭英的家族很特殊,他的父亲郭山甫,虽然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对朱元璋贡献很大,朱元璋对郭家的感情也很深。
朱元璋刚参加红巾军的时候,有段时间很落魄,只能带着三十几个人外出招兵,有一次他路过郭山甫家,郭山甫给他看相,认为他贵不可言,不但让三个儿子跟着他,还将女儿嫁给他,这个女儿就是朱元璋宠妃之一的郭宁妃。
后来,郭山甫的三个儿子郭兴、郭英和郭德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建立了巨大功勋,其中郭兴、郭英被封为侯爵,郭山甫也因为多次给朱元璋提出好的建议,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而被朱元璋封为营国公。
并且,郭宁妃也很争气,不但生下儿子朱檀,还在马皇后去世后,代理过后宫事务,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郭家对朱元璋的帮助很大,而朱元璋也投桃报李,将其留给朱允炆作为帮手。
靖难之役的时候,郭家兄弟只有郭英还活着,他跟随耿炳文讨伐燕军,结果无功而返,等到朱棣登基称帝了,就被朱棣罢免在家。
永乐元年,郭英也因病去世,死时六十七岁,他的爵位也就此断绝,不过他的家族因为与朱家关系深厚,其后人多人在朝为官,富贵因此得以延续。
02,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与耿君用,也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后来耿君用战死,耿炳文因此受到朱元璋重视,是朱元璋很欣赏的一个人。
洪武时期,耿炳文因功被封为长兴侯,他长期在北方边境与北元作战,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将领。
据记载,朱元璋在为功臣排序的时候,曾将耿炳文与徐达等人列为第一等,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有多重视。
到了洪武末期,公侯们大多死掉,只有耿炳文和郭英资格最老,也最受朱元璋器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
但是,耿炳文的年纪毕竟太大了,在靖难之役当中,他作为主将率军十三万与燕军作战,竟然被朱棣给偷袭了,白白损失了三万多人。
当然了,胜负乃兵家常事,一次战败不能说明什么,但朱允炆没有给他机会,而是让表兄弟李景隆取代了他。
自那之后,耿炳文就不太受重用了,朱允炆身边充斥着无能之辈,最终遭受失败。
朱棣继位之后,起初并没有对耿炳文怎么样,但在永乐元年的时候,就有人弹劾耿炳文穿着有龙凤的衣服,是大逆不道之举。
实际上,耿炳文的衣服是朱元璋赏赐的,但他知道这不是问题关键,关键还在于他不是朱棣的亲信之人,朱棣是肯定要打压他的。
耿炳文自知处境艰难,于是自杀而死,以此来保全家族,但他去世之后,朱棣依然下令将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掉了。
03,二代江阴侯吴高。
吴高的父亲是吴良,吴良很早就跟朱元璋,因功被封为江阴侯,但在洪武十四年去世,儿子吴高承袭爵位。
吴高本人还是很优秀的,被朱元璋着重培养,洪武时期长期在外练兵,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立下了巨大功劳,是朱元璋刻意留给朱允炆的辅臣之一。
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李景隆率领主力攻打北平,而吴高也被委以重任,率领另一路主力从辽东进攻永平。
当时,朱棣十分忌惮吴高,他在评价吴高的时候说,吴高心思缜密,很不好对付。
但是,吴高身边有个副手名叫杨文,是个有勇无谋之辈,朱棣便使用离间计,离间了二人的关系,最终将二人给击败了。
事后,朱允炆又不分青红皂白,让杨文独自镇守辽东,吴高则被贬黜到广西。
等到朱棣继位了,对吴高十分赏赐,提拔他镇守大同,但他一直对朱棣篡位不满,永乐八年他因为称病不朝,而被朱棣贬为平民。
明宣宗继位之后,对吴高的表现依然不满,竟然下令将其贬到海南,但当时吴高已经去世了,明宣宗又下令将吴高的家人流放。
04,二代安陆侯吴杰。
吴杰是吴复的儿子,吴复也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的将领,因功被封为安陆侯,长期作为主将镇守在安陆一带。
洪武十六年,吴复因病去世,吴杰承袭安陆侯爵位,之后一直在军中历练,因为忠心于朱家而被朱元璋重视。
靖难之役的时候,吴杰多次率军与燕军正面交战,虽然战绩并不突出,但他一心拥护朱允炆,哪怕是在朱允炆议和的时候,他依然率军袭击燕军粮道,给朱棣造成了很大困扰。
不过,吴杰最终还是因为战绩不佳,而被朱允炆贬黜到南宁担任指挥使,这件事让当时很多忠臣都很寒心,因此纷纷投奔朱棣。
朱棣称帝之后,并没有为难吴杰,但吴杰却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吴璟曾上书请求承袭爵位,但朱棣不许。
后来,吴高的子孙曾多次上书请求承袭爵位,但一直到弘治时期都未能如愿,还是在嘉靖帝继位之后,为了拉拢功臣子弟,这才让吴高的一个后裔,承袭了千户之职。
05,二代凤翔侯张杰。
张杰的爵位,其实是从他的爷爷张龙那里承袭的,因为在他袭爵之前,父亲张麟就已经去世了。
张龙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因功被封为凤翔侯,儿子张麟还娶了朱元璋的女儿福清公主为妻,后来两人生育了儿子张杰。
作为皇亲国戚,张龙的运气也很好,他先后跟随过徐达、李文忠、傅友德、 冯胜和蓝玉,这些人中许多人都被朱元璋杀掉,他却屡次躲过大案,一直活到了洪武三十年。
张龙去世之后,孙子张杰承袭爵位,朱允炆继位后对其并不重用,他只能在京城服侍母亲。
朱棣继位之后,也不知道张杰怎么就得罪他了,竟然剥夺了张杰的爵位,凤翔侯就此断绝。
06,三代西平侯沐晟,当然他也是一代黔国公。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沐英就不用多介绍了,他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几位塞王。
沐晟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将其留在京城抚养,等到他长大之后,就成为了后军左都督。
原本,沐晟是没资格继承爵位的,但他的哥哥沐春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又没有儿子,因此他继承了爵位。
建文时期,就藩云南的岷王朱楩多行不法,沐晟对他的行为有所遏制,多次上书弹劾他。
后来,朱允炆实施削藩之策,在沐晟的帮助下,朱楩最终被押解到京城关押。
等到朱棣登基称帝了,又恢复了朱楩的爵位,让其返回云南就藩,朱楩回去之后多次与沐晟爆发激烈矛盾,但一直处于下风。
但是,朱棣只是派人训斥了沐晟,同时又告诫朱楩,说沐晟的功臣的后代,不要轻易得罪他。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沐氏一族在明朝的地位有多高,由于沐英父子三人的耕耘,所以其家族在云南的势力已经很难动摇了。
事实上,朱棣让朱楩回到云南,其实就是为了牵制沐氏一族,但根本不是沐晟的对手,朱棣便转变态度,开始对沐晟进行拉拢。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四年,沐晟先是击败了八百大甸的进犯,紧接着又与张辅一起攻占交趾,夺取了交趾大片领土,因功被朱棣封为黔国公,世袭罔替。
至此,沐氏一族在云南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尽管朱棣之后的多位皇帝,都使用了各种方式来削弱黔国公的权势,但收效都不是很大。
自永乐之后,云南名义上是明朝的国土,实际上是沐氏一族的私人王国,不过历代黔国公都还算是忠于朝廷,虽然有好几位黔国公多行不法,但并没有实际上的割据行为。
末代黔国公名叫沐天波,崇祯元年袭爵,明朝灭亡后跟随永历帝抗击清朝,失败后遁入缅甸,在吴三桂的追杀下,于咒水之难中殉国,由此成为明朝忠臣的典范。
前面说了公爵和侯爵中活到朱棣称帝的老臣,而没有说伯爵,实际上所有伯爵都在洪武时期死掉了,比如刘伯温、王广洋、何真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有儿子,但也大多被杀光了,即便没有被杀的,也已经不在朝中任职了。
总的来说,能够活到朱棣继位的功臣,其实不是很多,大多在此之前已经死掉了,当然还有一些没有爵位的臣子,也活到了朱棣继位之时,但因为地位不太重要,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