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3闪电战,有比战争艺术还好玩的即时战略游戏吗?
突袭 闪电战 近距离作战 战斗任务 战争艺术4(不是手游)兵棋推演
二战各国部队都不是每人有枪?
各个国家的军队里边,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会配备枪支,这个就需要看你是什么兵种了。在军队中通常是分为战斗兵种和战斗支援兵种,通常战斗兵种里边轻武器的配备会多一些,而战斗支援兵种中,轻武器的配备情况就是比较少一点了。步兵部队中枪械配备的最多,因为枪械是是步兵部队的主要作战武器。步兵部队里边,象重机枪这种班组使用武器,一个重机枪组里边一般不会再配有其他枪械。
一般步兵部队由于是和敌军直接接触,战斗的机会比较大,所以一般轻武器的配备就比较多,同样的情况骑兵也是这样,炮兵部队中一般每门炮的炮手会有-2支步枪,但是其他的人员都是没有枪械的。炮兵部队中,一般每门炮就是有1-2支步枪,其他人员并没有配备枪械,炮兵部队主要武器是炮,不用枪。
这个比如象日军在抗战初期的常备师团,包括挽马和驮马两种,每个师团有24000或者28000人,装备步骑枪14900支,掷弹筒144具,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
其中,师团司令部有330人,165匹马,各种枪95支,非机动车63辆。而一个步兵联队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挺,各种炮14门,掷弹筒76个,非机动车256辆。步兵中队有194人,各种枪174支,掷弹筒6个。这里边可以看到,越是一线的作战部队,配备的武器就比较多,而象司令部一类的单位配备的武器肯定是不多,因为象司令部直接接触作战的机会比较少,所以配备的武器也少。辎重兵部队由于主要担负运输等运输任务,直接作战的机会不多,象日军的辎重兵很多就是给一把刺刀自卫。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的发展,辎重兵部队配用的武器也开始增加。日军的辎重兵还算好的,苏军的一些后勤人员,象赶马车的车夫,手里只有马鞭,有的时候这些大车夫会想办法去弄一些手榴弹什么的防身用。
而在各个兵种中,一般是象步兵部队,炮兵,骑兵,这些部队配备的武器比较多,而象辎重兵,宪兵,工兵这些部队配备的武器就比较少。不过,这些都是编制上的数字,实际的军队中,通常都会有一些储存的武器,这样子做主要是补充战斗中的损耗,而这种储存的武器在紧急的情况下,通常会发给原来没有武器的士兵,把这些士兵当作普通步兵使用。
相对来说,象美军这种财大气粗的,配备的枪械也比较多,象司机,文书这种在其他国家一般没有枪的人员,美军是还研制了M-1卡宾枪给这些二线人员使用。不过,除了自己国家发以外,一线的作战部队,通常还会使用一些缴获的武器,主要是冲锋枪或者手枪这种短小轻便的枪械,给一些没有武器的士兵自卫用,不过这种武器就不会出现在编制表里面,用坏了子弹打完了就扔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德国的闪电战可以基本横扫西欧?
在1939~1945年的二战史上,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了西欧。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西欧各国都是战战兢兢;无论是西欧的弱国还是强国,都不能当德国的闪电一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第一点是德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原因第二点是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的强烈影响及民族生存危机感的逼迫,原因第三点是经济危机削弱了英法的实力及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原因第四点是被压抑的德国资本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性。在以上四点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逞强于二战的开始。基本上来说,德国的横扫西欧的闪电战也意味着不可持久;无论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强大的资本力量都不可能持久使用。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二战中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的各点原因。
第1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直观的原因是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德国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是其重工业的强大,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希特勒上台以后,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危机,不仅大力的发展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还急速的扩大了在一战后被限制的军队规模。大规模的工业与高素质的人才的结合,推动了德国军队的强大。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还表现在其军事理论的变革,尤其是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被接受和推广。等德国的大规模装甲集团在西欧横冲直撞的时候,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仍然使用的是一战时期的战略战术。战略战术的不合理会导致力量使用的不合理,而力量使用的不合理必然表现为战争中的失败。1939年的波兰以受持长矛的骑兵对战德国的坦克就是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德国的表现。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表现在德国具有更强的进攻欲望,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则采取了防守的策略。法国执行防守策略的表现就是修筑了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的修建不仅使法国军事力量只能被动的防守,更严重的是意味着法国军事力量失去了进攻精神。失去进攻精神的西欧必然会被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打败。
第2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社会原因是德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民族生存危机感。德国建立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战争的过程,德国在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然而,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在一战战败后不断失去。尤其是当德国被其老对手法国一次次欺压的时候,德国人民认为这是法国对其一次次的羞辱。经过20年的酝酿,德国为了恢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的民族复仇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德国人看来,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才能宣泄德国人民的民族付出情绪,在二战中德国只有通过强力的军事手段打败西欧,尤其是打败法国,才能恢复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的20年间是德国社会压抑发展的一个时期。长期的压抑必然导致强烈的反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就是对长期压力的强力反弹。
1929年以后,德国也陷入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这使得在一战后饱受压迫的德国经济陷入了灾难的深渊,这意味着德国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下降。一战战败后的民族压迫和经济危机下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德国社会变得比较悲观,甚至这种悲观的社会意识演变成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在生存危机的压迫下,德国表现为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威胁力量。
第3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外在原因是陷入经济危机的英法的国家实力的衰弱和绥靖政策的实施。如果德国的敌人足够强大,那么德国不可能很西欧。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证明了西欧各国的实力的削弱,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势力的削弱。二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然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却使英国和法国陷入了强烈的衰退之中,导致本已力量不足的英国和法国更加显得无力。力量削弱的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在德国的闪电战面前必然毫无反抗之力。
英法经济的衰退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还使得英法的军事力量衰退;英法的经济衰退不仅影响了其国内的发展,还影响了当时世界秩序的发展。英法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国际上实行了绥靖政策。简单说,就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保护英法的利益。具体一点说,就是通过对德国的妥协换得德国不侵犯其利益。然而,事与愿违。英法的绥靖政策让希特勒认识到了英法的软弱和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就是说,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和德国的横扫。
英法实力的衰弱和对弱小国家的出卖使得原本依附于英法的国家转换了阵营,使得德国的力量不断的增强。获得更多国家支持的德国才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第4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国资本的强烈的对外扩张性。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为政治服务;说到底,战争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军事为政治服务,政治为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的德国,变成了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扩展到社会的各层面并控制了社会。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工业强国;这意味着德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然而,当时的原料和市场都已经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殆尽,这就迫使德国必须以武力的方式进行原料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一战的战败,使德国资本的扩张性被压制住。然而,德国资本被压制的越久,其扩张的反弹性也就越强烈。被压制了20年之久的德国资本,其强烈的反弹表现为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资本是贪婪的,德国资本也是贪婪的;资本不会停止扩张,德国也不会停止其闪电战——除非德国被打败。二战前,德国资本陷入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之中,这意味着德国资本不进行扩张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又一次以战争为手段进行扩张。最终的结果是,德国资本的扩张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德国资本的扩张又以闪电般的速度败退。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中横扫西欧实际上是德国资本利用了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进行了闪电式的生存扩张。最终,德国资本的扩张因为损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最终失败。世界不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扩张,世界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和和平发展。
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哪个战斗力更强?
简单粗暴地说,党卫军是希特勒的嫡系部队,而国防军是德国的国家正统军队。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武装党卫军的帽徽是骷髅,肩章是SS的标志;而普通党卫军只佩戴纳粹标志的袖章,身着黑色制服。
两者的区别:
出身不同纳粹党夺取德国最高权力后,内部发生了路线纷争。冲锋队的头目罗姆主张“二次革命”,意图使纳粹党取缔包括国防军在内的一切特权阶层。希特勒的执政离不开国防军的支持,只能与冲锋队进行切割。
在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发起长刀之夜行动,处决了罗姆等150多名冲锋队的头目。希特勒将1925年成立的专门保护纳粹高层和负责情报工作的党卫队替代冲锋队的职能,充当纳粹的爪牙。
党卫军是党卫队中武装党卫队的分类,党卫军的成员在早期主要是在德国本土的流氓地痞,警察,闲散人员,退伍军人中吸纳,在二战初期招募占领国的外籍人士入编,在二战期间,大约有50万外籍人士在党卫军服役。
国防军的兵源大部分来自于容克地主阶层,出身贵族家庭。由于德国在二战前资本主义改革并不彻底,容克地主阶层从16世纪起长期垄断军队要职,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总理的人选要经过军队的首肯。
德国国防军的入伍门槛相当高,非富即贵,祖上都是清一色的贵族精英,经过军校的正规训练,而且有着子从父业的传统,这就导致德国国防军具有排他性,普通的德国民众是不能随便加入国防军。
国防军的军人是贵族绅士,党卫军的军人是下里巴人。
地位不同党卫军的声明狼藉,在二战前后专门替希特勒干一些脏活累活,打击政治异己,残害进步人士,灭绝犹太人,杀害战俘和平民等恶劣勾当。不仅被国防军的贵族军官鄙视,也被德国民众所唾弃,就连希特勒在二战初期也不看好党卫军的作战能力,更多的是依赖国防军作战。
在德国的传统中,不是以官位为衡量地位,而是以军阶来衡量。德国皇帝在宴请文武百官时,谁的军阶越高,谁就坐得离皇帝越进。
国防军的军人的地位就相当于正统的名牌大学,而党卫军的军人就是函授或者野鸡大学,不能相提并论。
信仰不同党卫军作为希特勒的嫡系部队,实质上的精神领袖是希特勒,而且只效忠他一人,这就解释了党卫军为什么在二战中,即使是犯下罪恶滔天的罪行也无条件服从。党卫军的军人几乎都被纳粹主义和希特勒洗脑了,已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国防军的军人在1935年9月进行改革后,国防军不再是向德国宪法负责,而是向德意志帝国的三军领袖,也就是希特勒负责,并且向希特勒宣誓效忠。尽管如此,国防军的高层却在二战中,并没有100%的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就反对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甚至在1944年以施陶芬贝格为首的少数国防军军官企图刺杀希特勒。
哪支军队更强:
综合实力国防军更强党卫军由于兵员组成参差不齐,因此也就导致了作战能力有天壤之别。客观地说,党卫军的二三线党卫军部队虽然有些作战英勇,但是充其量只是国防军的附庸军。
然而党卫军的一线部队,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军事训练,除了体格强魄外,拥有纯正的雅利安人,坚定的纳粹主义信仰,德国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优先配给。这其中涌现出了帝国师,维京师,北欧师,骷髅师等精锐部队,确实可以和国防军不分伯仲。但是由于被党卫军的劣质部队而拉低了平均分。
指挥能力国防军更强国防军拥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等闪耀二战史的指挥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标榜军史的战术理论。虽然党卫军中也涌现了指挥第六装甲集团军参与阿登反击战的迪特里希,在花园行动中挫败了蒙哥马利的比特里希。
但是在笔者眼中,这些人都不能排入大师的行列。国防军的指挥大师,更像是艺术家,具备卓越的想象力,仅军事理论的层面来说,不仅获得当时盟军将领的推崇,也穿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代代军迷津津乐道的谈资。
二战时期的德军不管多强,都会输给了正义。德军在二战中有时输在偶然因素,但是太多的偶然因素连结起来就成了必然因素,在历史长河中,谁都逃脱不了邪不胜正的规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德国的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苏联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有何优势和缺点?
这个问题嘛,很专业!个人谈一点浅薄的认识吧。
步、坦、炮协同协同是闪电战的基础在坦克发明之前,主要是步炮协同,通俗的讲就是“炮兵轰,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由于机枪大炮巨大的杀伤性,以及交战双方实力接近,所以一战就变成了巨大的屠杀场。
坦克登场之后形式为之一变。由于坦克拥有优良的防护性,成了扮演“向前冲”的完美角色。坦克最初的作用是移动的火力点,支援“步兵冲”,冲击和占领敌方阵地的主力仍然是苦命的大头步兵,于是就产生了步坦协同的概念。
古德里安闪电战的特点由于步坦炮协同是陆军部队在一战末期至二战初期的核心能力,因此是军队建设的重点。同那些眼光超前的将领一样,古德里安也注意到了坦克卓越的机动能力,可以使军队进行大范围的转移和穿插,倘若将坦克集中使用,就能够如同古代战争中的骑士团一样横冲直撞。
但是将坦克集中使用之后,步坦炮协同将如何组织呢?大多数人认为战术组织过于复杂而放弃,但天才的古德里安则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将步兵装上卡车,使之可以跟随坦克部队进行机动;将炮兵装上翅膀,利用俯冲轰炸机对地攻击进行火力支援。于是闪电战成为了可能。
▲二战德国SD.KFZ.250半履带装甲车(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图片来自网络)
大纵深作战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创始人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是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要求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打击敌人兵力,打乱敌人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抵抗。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核心是两点:突击和追击。
突击时,总是力求把实施主要突击的地点选在敌人防御的薄弱处,或能保障最有效地使用各兵种。有时为了达成突然性,也可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但必须做好工程保障准备。
追击时,最大限度的达到歼敌目,穿插敌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
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的异同点很显然,闪电战是战术革新,而大纵深作战是战略革新,两者所阐述的范围是不同的。但正是因为一战后的技术发展,让坦克、飞机、装甲车等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战术战略革新才有了实施的可能性。
从苏德双方交战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利用强大的机动性完成弱点突破、穿插分割,达到歼灭敌有生力量,瓦解敌抵抗意志的目的。
至于缺点,大概就是严重依赖补给吧,毕竟强大的火力和机动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燃油弹药之上的。二战末期德国严重缺油,空有优良的坦克装甲车,却再也没能复制开战初期的闪电神话了。
以上是我的解答,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