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土豆,电脑视频加速器哪个好?
我认为pp加速器最好用,飞速土豆太懒,急速酷六根本不工作。pp加速器什么网页都加速,太任劳任怨了! 以上是个人观点,具体性能请自己试。 ps:我家电脑性能很好。
中药的起效时间是多久?
中药主要是以“标本兼治”而闻名的,吃中药需要讲究疗程,疗程的长短并不是一定的,它是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来进行判定的。同时也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同一病情每个人的治疗周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只要按照医嘱进行用药,病情或许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中药讲究的是循序渐进,需要根据疾病种类不同和个体的差异,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的话,急性病服药之后即可见效,比如:感冒;
普通的疾病大约在两到三副药之后即可见效,比如:祛湿;慢性疾病的见效也相对比较的慢,短则1周,比如:补肾养肝类的药物;
除此之外还得需要讲究服药的时间,因为在不同时间进行服药,药物的疗效差异也比较的大,所以合理的选择服药的时间,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首先,剧毒药见效比较的快。砒霜、巴豆、狼毒什么的,吃了几乎马上就会有反应。吃多了一两天死人也是稀松平常的。
食物也是中药,比如饿了吃一碗米饭,立刻就饱了; 渴得难受,口鼻冒烟,喝上一杯水,身体马上就非常舒服了。千万不要以为水不是中药啊,《本草纲目》之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讲各种水的药用价值。
泻药起效也比较的快:大黄芒硝吃了不出一天或许就会拉肚子。发汗药其实也非常的快,热热的姜汤喝下去,汗一下就会出来了。各位或许经常听人说中药的起效慢吗?怎么这些例子都比较快的哪?其实吃药引起一些生理反应可以非常快的,可是需要靠中药治好病那么就慢了。感冒了,喝姜汤发汗,只能暂缓表症,却杀不死感冒的病毒,等过一两周感冒自己或许就会好,这个时候你以为中药慢慢的起了效,其实是你自己好的。喝姜汤、麻黄桂枝汤以及吃西药都治不了感冒。
不同的中药,宜选择不同的时间来进行服用。
简单的来说,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在早晨空腹进行服用,以利于自身充分的吸收;病位在下(比如:肠道疾病),应该在饭前服药,一般是在饭前30-60分钟左右服药,使药性容易下达;治疗病位在上的疾病,宜在饭后进行服用,一般是在饭后15-30分钟左右进行服药,可以使药性上行;治疗脾胃病的药宜在两餐之间进行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可以在睡前进行服用,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左右进行服用;滋补药、驱虫药,宜隔夜服,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一次,以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慢性病一定要按时的进行服药,一般是在两餐之间服用,即上午九至十点,或者是下午三至四点各服一次,如须服用三次,可以在临睡觉之前再加服一次。
急性重病则不拘时间、次数,应该根据相关医师的医嘱,尽快的服药或者是频服,有的甚至可以每隔1-2小时左右服用一次,或者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要停止,以使药力的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自身的症状、减轻自身的病情。
至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更加没有任何的办法,一天天的拖下去当然慢了。期间偶有好转就算是有效了。时间再长人们的注意力或许也渐渐淡了,不太在意它是否有效了。
古人云: 药到病除。药当然是起效快的好,慢明显是缺点。只是到了现代,中药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输给现代的药物了,没有办法才编出起效慢的这一说辞,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当成卖点,也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土豆用打杈吗?
马铃薯就是人们通常叫的土豆,要不要整技打杈,有的说不要,各有各的说法,马铃薯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整技打扠,特别是两季作地区,马铃薯主要采用早、中熟的品种,它的分技能力弱,在一个穴单株的情况下,足够能分技数量,扩大叶的面积,还能增加产量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打扠,其次在马铃薯病毒病多的情况,也不提倡打扠,因为操作失误,容易通过人工接触传播病毒病,所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马铃薯真的用打扠吗?
马铃薯开花到结薯要消耗大量的营养,因此,在开花前必须摘除花茎,以免集中养分供应给薯块膨大,有专家称,马铃薯长至团棵时要打去长势比较弱的技,留取1~2个株的主技,并且打去生长出侧枝,比较不规格外生长的大薯率和产量,能提高5%高产,实际情况是这样吗?马铃薯团棵期整技后,产值增效很乐观,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是指生长期比较长的春季播种马铃薯,并且还要根据马铃薯的长势情况,对马铃薯品种不一样,对长势过旺飞速徒长,密度过大的,这样才能通过合理打扠整技。
最好的是每株每留1~3个技,才能保证具有良好的通风有透光的良好条件,同时还可以摘除病叶、老叶还能减少对马铃薯健康叶病害。采用大棚栽培的马铃薯,由于大棚内温度高,透光弱,很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所以当马铃薯植株长到30~35厘米时,可采用叶面喷施浓度为10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控制土面上植株叶生长,这样使养分向地下地茎中运输积累营养。此外还要对不同品种徒长秧的马铃薯,进行整技打扠,每株留3个茎左右,其余的除掉。
摘花整技的不同对马铃薯进行摘花、摘蕾与打扠整技完全不同,当马铃薯块茎在膨大与浆果要形成时,在养分分配上也是有矛盾的,因为浆果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一般植株上浆果(像葡萄一样)越多对块茎产量影响越大,大多数品种每 1 亩地可结浆果在 150~200千克,肯定影响块茎产量,通常都是在5%~10%甚至达到20%以上,如果不是为了采收种子,应该对开花茂盛,结浆果多的品种及时摘花、摘蕾避免与浆果块茎挣夺养分。
对于现蕾不开花或者是开花不结浆果或是偶尔结个别浆果的品种,就不用不搭理它,因为这类品种的马铃薯对产量没有那么大影响,摘花摘蕾打扠整技还费工,反而得不偿失。
马铃薯徒长有些农民,种植的的春马铃薯叶秧长的绿萝是的,表现为秧子长得很好漂亮,但是就是不结薯,就误以为是肥水过旺导致的营养过旺,或是认为种子还是地块不适合马铃薯种植,等等猜测,其实在马铃薯生长期间,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不均会影响茎叶和块茎生长。同时,品种不同对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反应也不同。播种太晚也容易出现长秧不结薯的情况。
这些都会误导薯农们因为徒长而打扠整技,其实这些都是因为马铃薯在高温长日照下有茎叶疯长,中晚熟品种也会造成这样长秧不结薯,等等这些情况必须有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针对这些现象,在栽培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挑选极早熟或早熟良种,要想获得高产、高效就需要选用生育期适宜的脱毒良种,比如选 中薯 1 号、东农303等等早熟品种,通过催芽、晒芽等适当早播等措施促使早生快发,使薯块的形成和膨大期处于比较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早催芽,早播种,在土壤化冻后尽早整地施肥播种,使马铃薯在整个生育过程,尽量处于相对冷凉,气温较低的季节。
培土厚度
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于 12 厘米,效厚的土层可使结薯部位保持相对均衡的凉爽土壤,追施氮肥不宜过晚,氮肥有利于茎的伸长。如果发现及时,应该找出原因,并进行改善,保持土壤湿润利于马铃薯吸收肥水,还可以起到降低春马铃薯后期土壤温度的作用,促进膨大,注意不要大肥大水。
注意以上情况土豆不用打扠,才知道为什么原因,种植马铃薯不要轻易相信自己,必须细心管理才能让马铃薯生长光滑,没有疤痕,才能高产高丰收高的收益。怀孕几个月肚子才开始长大?
怀孕几个月肚子才开始长大?
女性怀孕后,随着孕期增长肚子会越来越大,每个孕妈妈的肚子大小形状显怀时间都各不相同,但是具体几个月肚子会大呢?
其实,当受精卵着床的那刻起,孕妈妈们的肚子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只是此时长大的太小,从外表基本是看不出来的。
孕1-3个月,肚子变化不大孕1个月,肚子没有变化,此时孕妈妈的子宫仍鸡蛋大小,大小形状都没有变化,但是子宫壁变得柔软、增厚。孕2个月,孕妈妈的子宫差不多有5cm的拳头大小,子宫壁变得更柔软,更厚了;但是孕妈妈的肚子仍然没有变化。孕3个月,孕妈妈的子宫看起来像个柚子,明显变大很多,少部分孕妈妈已经显怀,但是大多数肚子是没有变化的。此时,孕妈妈的子宫随胎儿生长逐渐增大,宫底可在耻骨联合之上。
孕4-5个月,肚子变大显怀孕4个月,胎儿太长10-16cm,胎重110g左右,胎儿快速增长,导致子宫也逐渐增大。此时,增大的子宫开始上升,逐渐高出骨盆,子宫高度大约到耻骨和肚脐之间的中间位置,能够在下腹部摸到它。
部分孕妈妈已经显怀,腹部明显凸出,以往的衣物已经不合适,建议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孕5个月,由于孕妈妈羊水量,腹部脂肪量,子宫前后壁等原因,有些孕妈妈显怀会偏晚一些,不过大多孕5个月都会显怀的,此时衣着一定要宽松舒适,尤其腹部不要太紧。
其实,肚子大小因素很多,比如:羊水量,孕妈妈身材,脂肪储存量,胎儿大小,子宫前后壁等等,都会导致同孕期不同的孕妈妈,肚子大小存在差异。但是,不要担心,只要定期产检胎儿宫内发育正常即可,日常饮食均衡,无需大补更不需要暴饮暴食。
祝,好孕!
为啥有的农民还要承包别人的地?
粮食年年卖不上高价,为啥有的农民还要承包别人的地?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我也租了别人的一些地,主要是用来种苹果,我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我喜欢农村生活,能够在农村做一番事业是我的梦想。
我小时候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的梦想都是长大了做老师,做科学家,做大官,当大老板等等,我确实打心眼里喜欢农村的生活,能够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是我从小的梦想。所以,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选择了回农村发展,能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认为是最好的,哪怕最后不能成功。
二,现在国家政策好,对农业扶持力度很大。
我参加了我们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经常和我们这的各级领导沟通,现在我在我们这农村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对下面像我这样在农村发展的都特别重视,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技术方面,我在管理苹果树的过程当中遇到了问题一般都会帮助我们解决。
而且,现在很多农业机械的购置都有补贴,当然,我们做农业不能只靠补贴,但国家的这些扶持政策确实能给我们减轻很多压力。
三,我认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将来的趋势。
就如题中所说,粮食年年卖不上高价,在农村单纯种几亩地养家糊口是没问题,但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还是那句话,种几亩地能够养家糊口却不能有好的发展,我现在有苹果园二十多亩,今年准备再上十亩左右,我们也成立了合作社,抱团发展,规模大了才能有效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购买农资,都是统一的,如果就是几亩地根本就没有资格和经销商谈判,价格只能由他们定,现在我们有了一定规模,完全有资本和他们谈判,甚至直接和厂家挂钩,成本自然而然的就低了很多,这是最现实的。
但现在也有些人,纯粹为了套补贴而租地,这个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这样行不通。我们这也有例子,为了套补贴栽了一片桃树,不正经干,就想走点歪门邪道,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补贴没拿到,钱投了不少,最后就是人跑了扔下一片荒地没人管。
总而言之,我相信有很多和我一样想在农村真正做出点事的人,所以出现这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现在科技发达,无线电波以光速传递信息,每秒可绕地球赤道七圈半。京城的指令传到广州,那只是以秒计算的事情了。但古时候要将消息由京城传送到各地方,那可是一件大工程了。
古时京城圣旨要传递到广州到底要多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简单了解古时的通讯情况。
据《春秋》、《左传》等一些古籍记载,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通信的反映。如战场上的“击鼓”、“旗语”,还有“狼烟”、“信鸽”。“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过“烽火狼烟”的方式只适合短距离,而最快的“信鸽”也往往“不知所踪”而很“没谱”,所以对于传递“圣旨”、“军情”这样重要的信息,还是要依靠人骑快马来进行传递最“靠谱”。路途遥远,不可能由一匹马从始到终,因此要以“接力跑”的方式来传递重要的情报。所以古时特别注意了这方面的建设,全国设置多条驿道,并在各路线途中设置驿站,负责马匹的训养与供相关人员食宿、换马及文书的登记保护等工作。
我国从秦汉时起这方面的建设就相当完备了。秦汉在统一全国后,以都城为中心设置了多条宽阔平整的驿道。如秦“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道路不但宽阔平整,还一路上绿影婆娑。秦还规定“十里设一亭”,设置邮长等相关人员。汉高祖刘邦就是以邮长出身。推翻秦后,汉朝则规定每三十里置驿,驿的地位升级了,由太尉执掌。
到了隋唐时期,邮驿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据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记载,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有七条辐射全国的主要驿道,驿站约20里一个,遍布全国。据《大唐六典》载,最盛时全国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职员工达20000多人。到了宋金时期,在辽东东方还在驻军的主要交通线上每十里建一个“递铺”,递铺形如方形小堡,管理严密。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936个;还设立了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清朝设驿站计为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
除了设备设施,各时期对驿站相关人员的配备与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如秦《行书律》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意思即要求这些带罪的底层不但要身体健壮还要忠诚老实。这对于传递重要情报且在马背上颠簸的工作来说,健康与信誉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有偷懒或其它失职的,政府都有相关规定作出非常严厉的惩罚,轻则“杖股”坐牢,重则丢命,骑手与驿站相关人员都不敢疏忽。所以规定以什么样的速度传送,不管风霜雨雪,这些古时候的“快递小哥”是绝对要全力以赴的。
既然邮驿机构建设完善,那么传递信息的人员究竟要以多快的速度来策马奔驰才合要求?这要看具体情况。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如果对信件注明了加急说明,则要日行300里,如果“十万火急”,那就要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每到一驿交接是要在马上完成的,是不允许入站进行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速度。 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
清代邮驿,以驿、站、塘、台、所、铺等六种形式组成。据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全国共有驿站1972处,急递铺13935所。清时军机处公文上也有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达八百里,往往到站时,已人仰马翻。此俗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现在来看看古时京城圣旨到过广州要多长时间。
首先要说明一下,广州地处岭南,秦时始皇帝征发50万大军征服岭南,岭南与现越南大部分领土纳入了秦帝国版图。此后才有中原与岭南的频繁交往。当时广州称番禺,直到吴黄武五年(前226),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合浦以南为交州,以北为广州,广州之名由此起。
当时秦都在咸阳,通往番禺的路线究竟怎样的呢?现在查询相关软件显示,全程陆路高速接驳,过河架高桥,过山穿隧道,路线较直。对于当时来说,可没有什么高速公路可说,也没有隧道可穿越。当时番禺属于“南蛮之地”,北部的五岭巍峨,横亘于两广与湖南、江西和福建之间,成为南北交通的天然障碍。当时秦都咸阳到达五岭以北,路线由咸阳出东南武关入丹江,顺汉水而入长江。入长江后有两条路线入番禺较近。一是溯湘水经衡阳达湖南郴州翻过骑田岭入连州,由连江顺入北江直达番禺;一是于武汉顺长江达鄱阳湖再逆赣水到达南安(今江西新余)翻越大庚关达南雄入浈水顺北江直达番禺。当然此外还有西线由湘水入广西接西江而达番禺,不过西线路线太长。由咸阳到番禺的路线,大部分可以乘水路。水路中除了湘水或赣江要逆水而行,其余的都是顺江而下。如果是要运输,则水路绝佳。陆上驿道也是沿水路两岸建设,这样可以减少翻山越岭的辛苦。
那咸阳到番禺有多远呢?现在查询相关导航软件,主走国道,上述路线在2000公里左右。经过仔细比较,在当时或翻山越岭或涉水渡江,水陆兼程,则路程为5000多华里,其中水路在3600华里左右。汉水与北江可顺江而下,速度比陆地快,但湘水或赣江则需逆行,速度就慢了很多。若按照唐时的规定可推知光水路消耗的时间要二十多天。因此秦时由咸阳到达番禺,水陆兼程,就算按最快速度前进,也要三十多天。这可是最快的了。
此后西汉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皆建都长安,亦位于咸阳。由于注重了驿道建设,在翻越南岭这一路线上在秦建设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补充扩建了一些驿道,并且沿湘水、赣江修建了相关稍为直点的驿道,使得溯江而上迂回曲折路程长且速度较慢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因为统治者喜欢岭南的水果,尤其是荔枝。朝贡荔枝成了惯例。《西京杂记》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据《后汉书.和帝纪》载: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云: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驿道建设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完全撇开水路不计,按陆路快马不停日行500里来大略推算,由长安到咸阳,也要过10天。有人根据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分析认为荔枝的保鲜期短而推导出从岭南到长安耗时仅四、五天,这就非常夸张了。还有人得出结论是两天!真是不敢想象。虽然《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但实际上“日行八百里”这个在很难达到的,它仅为虚指。日行500里的速度,到站也是人仰马翻。笔者大胆推断,当时的岭南官员为了保证荔枝味鲜,未等荔枝完全熟透就连枝折下,这样就保证了在十天内“色味不变”。
当然上述是传递“荔枝”而非圣旨。很多读者会忽略一点:圣旨的传递如果不是“十万火急”,是需要进入驿站进行相关登记备案的。这样就保证了如果发生丢失或者延误甚至被篡改可以做到有据可查。所以圣旨的传递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像箭一样一路飞驰毫无停滞。
东汉建都洛阳,洛阳经襄阳后到达番禺的路线也是与咸阳一样的,全程短了三百里左右,时间稍快。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则南下经武汉入江西南昌至九江一线,长度亦相当。离广州最近的当数杭州了。南宋建都杭州,当时广州与泉州成为两大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城市飞速发展,与杭州的联系自然也就紧密了。杭州到广州,通过近海是一条很便捷的路线。不过对于传达圣旨这种重要事情,还是以快马为主,路线比经江西南昌一线偏东,长度也超过3000里,按当时日行500里也就六七天的时间。另一都城是南京,比杭州长了约四五百里,也就是长了一两天的时间。
北京作为元、明、清的京城,离广州最远。查询相关软件可知,当今北京至广州的国道较直,约2300公里。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广袤千里,路途平坦,可由河南入湖北武汉转九江也可转河南入安徽安庆入九江,实际上难走的还是翻越岭南这一带。不过经过历代建设,岭南由东到西已设多条驿道,顺北江而下的驿道也较直。因此当时这条路线长约5千多里,理论上快速前进也就十多天。清末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全长1214公里,速度较慢,且只能白天运行,走完全程约需3个白天。而由武汉达广州的粤汉铁路建成时走完全程约需44小时,但时间已到了民国。所以清末借助京汉铁路耗时比快马大约少三两天。不过,晚清注重了电报电话建设,1881年12月,已有由北京到达上海的长途电报线路,1900南方多省开通市内电话局,并且由于加快了邮政建设,驿站逐渐变身邮局。因此清廷的许多决定都可以很快传达到广州而不需快马。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所有驿站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