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皇帝,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

彩虹网

史上最强皇帝,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

道光皇帝不是个废物,玩刀、玩枪样样在行,曾创“二百连环刀”,堪比武术家。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上演了一场使大清朝面子、里子都一扫而光的闹剧。数百名乌合之众的天理邪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手持木棍大刀顺利杀进皇宫大内,“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那时的绵宁,想都没想拿起鸟枪奋勇出击,接连干掉了两个爬上房顶的教徒。绵宁此举,甚慰嘉庆皇帝脆弱的心,或多或少地给爱新觉罗家族挽回了一点颜面。

史上最强皇帝,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

弘历12岁时跟随康熙皇帝行围,射中了一只熊。绵宁10岁时跟随乾隆皇帝行围,射中了一只鹿。乾隆皇帝看着可爱的小孙子绵宁,不禁感慨:比我还小两岁,大清朝一代更比一代强!后继有人啊!乾隆皇帝自豪感慨的同时,不知耳边有没有回荡着祖宗的感慨:“啊你妹呀!”

是呀!啊你妹呀!大清朝正是在这位颇为精通武功的皇帝掌舵时,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有人说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败得情有可原,无非说他命不好,赶上了。毕竟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自鸣得意,闭关锁国已经好多年了。

提倡国语,不废骑射,不改衣冠,严禁奢侈,这是皇太极留给后世子孙的祖训。对此道光皇帝和同时代的天潢贵胄相比,算个有种的汉子。

为何年轻时如此有种的汉子,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却甘愿吞下战败的耻辱,并逐渐地“晚年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因为满洲人早已从勇武蜕变到文雅。

先不说别人,道光皇帝选择的皇位继承人奕詝,是怎么当上的皇帝?全凭一如既往的文雅、温柔、或者窝囊。

奕詝是个瘸子,身体素质极差,这一点居然成为他成功角逐皇位的重要原因。

奕詝、奕訢同时围猎,奕訢射杀猎物最多,成了虐待动物。奕詝一箭不发,成了天性仁慈。奕訢在父亲病榻前慷慨陈词治国之道,成了不孝之子。奕詝在父亲病榻前一言不发往死里哭,成了我儿忠孝。

道光皇帝选择奕詝,放弃奕訢,完全背离了爱新觉罗家族择贤而立的根本,完全遵从了汉族圣人所推崇的继承人标准。这一点源于道光皇帝对儒学的静止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深信不疑。

道光皇帝和他爹嘉庆皇帝一样,属于祖训复读机。祖宗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一旦干的事和祖宗干的事不一样,立马改过来。这一点也是他们人生的无奈,才能不及祖宗,特别是乾隆皇帝,只能按着乾隆皇帝的办法治理国家。

乾隆盛世,在王朝历史中,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但仍是依靠土地维持着庞大的帝国运转。如果不改变经济模式,帝国无法承载巨大的人口基数。乾隆后期,统治者沉迷在盛世的泡沫中,不知是视而不见,还是见而不视,反正该怎么还怎么,悠然自得的很。总之,正是盛世压垮了清王朝。

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处理不好社会危机,整日唠唠叨叨、磨磨唧唧。至于道光皇帝,还不如他爹呢,干脆得过且过。试想想,道光皇帝多抠一人,竟然默许对战争赔钱了事,他的心态在什么段位上。打仗的时候,皇帝还知道装腔作势地问问:“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它离中国有多远?从英国到中国,需要经过几个国家?这次跟着英国来的大小吕宋等国,和英国是什么关系?听说英国女王才20多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该女王结没结婚?如果结婚,她丈夫是什么地方人?在哪个国家任职?”,战争结束后,皇帝还原到初始状态的能力,让人瞠目结舌。

皇帝如此,底下的官僚集团还客气什么,忘情的继续贪呗,天下是爱新觉罗家的,关咱鸟事。

爱新觉罗家族,基因强大,聪明和睿智集中在了皇帝身上。道光皇帝虽不及列祖列宗,但底下的官僚集团同样不及列祖列宗。道光皇帝既然能够继续驾驭皇权,想必他早已看清了他的帝国和帝国范围内的芸芸众生。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打败英军?大刀长矛拼不过刺刀,拿什么打。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松弛、百姓天天吃土豆起义不断。还有,不知道打到底是打几年,要是打到太平天国那会,不知是英军打进紫禁城,还是林凤祥、李开芳打进紫禁城。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1542年,有10多名十三四岁的少女,发动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宫女起义。她们趁嘉靖皇帝熟睡时试图用绳子将他勒死,但却因绳子不小心打了死结而未能如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宫女弑君事件。从此后,嘉靖帝便闭关于西苑皇家园林(今中南海),开启了耸人听闻的24年不上朝的怠政时期。

但是,嘉靖帝虽然20多年不上朝,其冠绝古代帝王的“帝王术”却依然让他牢牢把控着朝政,将大明朝堂操弄于股掌之间,权势在大明皇帝中甚至足以排进前三,另两位是朱元璋和朱棣。

在经典历史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就曾把嘉靖说成是“明代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皇帝”。

那么,嘉靖皇帝为什么会长达24年不上朝?这么久不上朝他又是如何牢牢控制朝政的?他到底有多聪明?“帝王术”究竟是有多厉害?

那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权谋深似海的嘉靖皇帝的“帝王术”。

嘉靖皇帝(左一) 剧照

先从宫女弑君,开启嘉靖帝24年不上朝记录的事开始说起。

嘉靖帝执政之初,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他勤于政务,力革时弊,大力整顿朝纲,同时还主导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新政改革。

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大明朝在政治上吏治清明,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科技也呈空前繁荣之态。史书上称“天下翕然称治”。

《明史·世宗本纪》: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但从嘉靖中期开始,因国家承平日久,嘉靖帝逐渐丧失了进取精神,日益腐化。他开始崇信道教,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常常大兴土木,迷信祷祀,甚至百官的封赏升迁都取决于是否虔心奉道,朝堂一片乌烟瘴气。

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长生,嘉靖帝任用道士大量采集十三四岁未经人事的少女经血,来炼制所谓的“长生不老神丹”。在经血采集过程中,这些少女们还数天不能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嘉靖帝后宫十三四岁的宫女多达上千名,绝大部分都是官府从民间抢掠的少女。她们入宫后,一方面要长期忍受被人采集经血的身心摧残,一方面还要时刻面临被多疑暴劣的嘉靖帝虐杀的恐惧。

据史料记载,嘉靖帝鞭杀宫女是家常便饭,因为一个微小过失就能残忍鞭杀两百余名宫女。

《李朝中宗实录》:“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两百人”

在各种非人的折磨下,有16名小宫女不堪忍受,便趁嘉靖帝熟睡之时用绳子发动了一次行刺。但最终却在慌乱之下,把勒在嘉靖脖子上的绳子打了死结,没能将其勒死。

史称此次事件为“宫女弑君”或“壬寅宫变”。事后,这16名宫女惨被凌迟处死。

宫女弑君

而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嘉靖帝心有余悸,不敢再住紫禁城,从此独居在西苑,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同时,嘉靖帝把这次逃过一劫归功于他修道心诚,从此便更加狂热地潜心修道,一心追求长生。直至他去世,共24年的时间里再没上过朝,就此开启了怠政时期。

但奇怪的是,虽然嘉靖这么久不上朝,却依然能将整个大明朝堂操弄于股掌之中,权力之大直追朱元璋与朱棣。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4岁便初展“帝王术”,审时度势,操控人心,一人单刷整个大明朝文武百官。

1、嘉靖帝能当上皇帝,是一件比中彩票更幸运的事件。

公元1521年,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仅30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于他斥巨资打造的“豹房”之内。

正德皇帝一生中,干过的强抢良家妇女、名门闺秀、外国女子之类的荒唐事举不胜举。但悲催的是,临幸过这么多的女子,却到死了都没人给他生下一儿半女。

这就尴尬了——正德死后就无人继承皇位了哒!

怎么办呢?后来大明内阁征询了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的意见,决定遵循朱元璋当时所说的“兄终弟及”的规定,从正德皇帝的兄弟中选一个人出来继位。

但同样尴尬的是,正德皇帝就连个亲兄弟也没有。怎么办呢?那便从同辈的宗室子弟中挑一个人出来吧。

于是,这件比中彩票还幸运的事情,就轰然砸到了一个名叫朱厚熜(cōng)的潘王世子头上。

朱厚熜是正德皇帝的堂弟,时年14岁,远在湖北兴王府,离着京城十万八千里,离着皇位同样也十万八千里。

如果不是这个意外发生,那朱厚熜必然就会和那些被当成猪圈养的藩王们一样,一生都过着富贵而庸碌的日子。

但世事总是难以预料,谁能想到上天会给人这样的惊喜呢!而这个朱厚熜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正德皇帝打造的豹房

2、审时度势,操控人心。单刷大明朝文武百官,入局掌权。

突然面对这样一件喜从天降的大好事,按理说就算是个成年人也足以被砸得晕头转向,兴奋得好多天睡不着觉吧。

但年仅14岁的朱厚熜却展现出了非同常人的冷静。他知道自己虽做了皇帝,但自己小孩一个,在朝中也没有任何根基和势力,并且皇位得来还非正统,难免会被人轻视甚至架空。

朱厚熜深知,如果要想真正掌握天子权力,那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树立自己的正统和权威,还要扶植属于自己的势力。

于是,就在朱厚熜赶赴北京城继位的途中,在京城郊外,开始了与大明朝臣的第一次博弈。

到了京师郊外时,朱厚熜并不进城。因为大臣们让朱厚熜把自己过继给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称明孝宗为父亲,而称自己的生父为叔父,参照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华门进入文华殿,再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因为封建帝王的家世脉络是需要非常清楚的,跟前皇帝必须形成直系关系,这样才表示一脉相承。所以大臣们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

可朱厚熜一听就不干了,我自己有爹,我凭啥要去给别人当儿子?什么皇太子?说好的兄终弟及,怎么就变成太子继位了?我爹又不是皇帝,哪来的太子?

这就是年仅14岁的朱厚熜敏锐的政治嗅觉了,他知道这时候必须要捍卫属于自己的正统。同时极会审时度势的他非常清楚,自己手里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更着急的应该是这些大臣们。

于是随便大臣们怎么说,反正朱厚熜就两个字,不干。要不咱不当这个皇帝了,我就打道回湖北当我的王爷去吧。

大臣们对朱厚熜的油盐不进无计可施,朱厚熜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早已宣布,怎能轻易更改?况且短时间内还能从哪里再去找个合适的皇帝?

正焦头烂额之际,最后还是张太后出来令群臣做了妥协,就先别说皇太子的事儿,让朱厚熜就从大明门入京,直接登基,是为明世宗。

就这样,与大明朝臣的第一次博弈以朱厚熜的完胜而告终。而接下来,嘉靖帝立即又开始了一场与大明文武百官长达三年的交锋,并通过这场交锋真正完成了专制集权。

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

嘉靖帝刚登基的时候,其实年号不叫嘉靖,当时阁老、廷臣们给他取的年号是“绍治”。“绍”就是继承、承续的意思。这个年号的意义就是说朱厚熜是继明孝宗之嗣,承先朝帝系之统。

小皇帝朱厚熜一看又不干。我不继承你们家,我就是命好所以才当的皇帝,谁让你们家没人了,我才是正统。然后朱厚熜便将年号改为嘉靖,“嘉”为美好,“靖”为平安。

不久后,朱厚熜便开始了一场为自己立正统的行动,这就是后来的一场长达三年,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当时,嘉靖说我既然当了皇帝,那以后去祭祀亡父的时候怎么称呼他呢?我还准备把我妈接进宫来,到时见了她我管她叫什么?让群臣拿个方案。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一批大臣们说那还不好办,你就管你亲爹叫皇叔父,管你亲妈叫皇叔母,并尊你伯父明孝宗为正统,称他为皇考,这不就行了。

也不怪大臣们非要在这个事情上纠缠,因为这牵涉到大明朝的皇统问题。

而小嘉靖怎么可能接受这个方案,他目前最计较的就是这个问题。但这次他并没有闹,而是表现出了一个权谋家的本色,没发表任何意见,不置可否,静观其变,与群臣默默僵持。

因为嘉靖在等一个人,等一个他也不知道是谁但一定会出现的人,这个人就是朝臣中一定会出现的一个叛徒,一个想一步登天的投机者。

不得不说,小小年纪的嘉靖对人心的把握极其精准。果然就在两个多月后,一个名叫张璁(cōng)的新科进士跳了出来。

这个张璁都47岁了才好不容易考中一个进士,眼看着都快步入老年了,如果还按部就班地从实习到任职再到升官...不知都到啥猴年马月了。

于是在看到嘉靖和群臣默默僵持的时候,张璁敏锐地感觉到,或许自己踏上人生巅峰的机会来了。于是,张璁第一个上书力挺嘉靖,反对杨廷和。

势单力孤的小皇帝终于在自己的坚持下迎来了第一个战友。有了第一个,自然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于是嘉靖迅速有了一批力挺自己的阵营,与杨廷和带领的一干大臣对抗。

但在这个时候,嘉靖帝才刚刚继位,羽翼未丰,在对抗中处于弱势一方。所以他懂得服软,甚至还常常以哭泣、哀求之态请杨廷和答应自己的要求。

但在后来,加入嘉靖阵营的大臣越来越多,嘉靖帝便开始崭露锋芒,逐渐强硬起来。

在迎生母入京时,嘉靖帝强硬坚持要以皇太后的礼仪来办,群臣无奈让步。在给嘉靖的父母上封号时,嘉靖坚持要在封号中加上皇帝二字,最终群臣也无奈让步,在封号中加了一个“帝”字。

总之,大礼议就是这么一直争来争去,直到三年后达到了顶峰。

当时随着嘉靖帝手中的权柄越来越大,杨廷和率先败下阵来,辞官归乡。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则接过了父亲手里的枪继续战斗。

杨慎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率领了两百多个官员到皇宫左顺门外跪哭。而此时嘉靖羽翼已丰,再不复刚即位时的温良恭俭让了,直接命人将这些人下诏狱打板子。

最后共有17位官员被打死,带头大哥杨慎也被打得死去活来,然后被判充军。其他人等要嘛削职要嘛充军,没一个人逃脱。

此事过后,朝臣们与嘉靖帝终于达成和局,尊嘉靖生父为“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嘉靖帝获胜告终。而最先站队的嘉靖的张璁则三度位居大明首辅,荣华一生。

在嘉靖即位之初的这三年里,就充分展露出了“帝王术”的三大特征——

一是有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二是极会审时度势,操控人心,该争时就争,该等时就等,该软时就软;三是对时机和火候的拿捏妙到毫巅,露出爪牙出击的时候迅速果断,一击制胜。

那后来嘉靖不上朝之后,又是如何牢牢控制朝政20多年的呢?

1、掌握枪杆子。

明朝皇帝手中最厉害的一把枪是什么?对,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无孔不入,嘉靖深知,在他不上朝后,锦衣卫才是他最可靠的耳目与消息来源。所以在不上朝的那二十几年,掌控锦衣卫的就是与他感情深厚,对他忠心耿耿的奶兄弟陆炳。

当时陆炳的权势之大,几乎就等于嘉靖在朝堂的代言人。不管是吏部、兵部的官员升降,还是户部、工部的收付结算,乃至刑部的审讯断案,都要经过他的裁决。甚至朝廷有一半的言官都是他的门生。应该算得上是整个大明朝权势最大的锦衣卫首领。

所以,嘉靖牢牢掌控了锦衣卫,百官除了起兵造反就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明史》:炳任豪恶吏为爪牙...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文武大吏争走其门。

2、高明的驭人术。

嘉靖帝牢牢控制朝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驭人之术玩得出神入化。

明朝中枢其实也有“三权分立”,那就是皇帝、内阁、宦官。内阁制定治国方案,皇帝决策,而司礼监则相当于皇帝秘书团,帮助皇帝审核,代替皇帝行决策之权。

所以,嘉靖如果牢牢控制了内阁与司礼监,那基本上就等于牢牢控制了朝政。那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自然是靠驭人有术。

在即位之初,嘉靖帝就把自己王府的那些心腹太监直接放到司礼监、东厂和二十四衙门的要害职务上去。太监是天子家奴,他们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帝,驾驭他们对嘉靖来说应该算是简单的。

复杂的是内阁,但嘉靖即位之初就完败了内阁一次,所以早就轻车熟路。不外乎就是分化一些人,打压一些人,再扶植一些人。随时都进行权力洗牌,不让谁的权力被养大。

所以,嘉靖扶植了杨一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人轮流去当内阁首辅。有明一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是换得最勤的,前后就换了20多次首辅,始终没有哪个可以独大。

他知道严嵩贪污,还是照样重用;他看到夏言厉害,就放任严嵩诬陷夏言,导致夏言被弃市处死。但别看严嵩父子纵横大明朝无人可敌,在嘉靖面前依旧孱弱至极,因为嘉靖分分钟都能在扶植一个将其取代,后面就是用徐阶取代了严嵩。

在用人上,嘉靖是标准的功利主义者,把人性都看透了。《大明王朝1566》的最后,嘉靖向儿子托付身后事时,说过一段话: “没有所谓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这可能是嘉靖用人的最聪明之处。

结语。

嘉靖帝可谓是一位集权术之大成者,一个传统权术家能够运用到的权术招法,在他的一生几乎都可以看到,他就是最好的一个权术标本。

但嘉靖帝一身深似海的权术全都用在控制朝堂,维持自身权力上了,很少干点实事。

所以大明王朝也在他的统治下被挖了很多坑,不但开始了南倭北虏的百年困局,还被西方殖民者非法占据了中国的第一块土地,那就是澳门,当时被葡萄牙以租借的名义占去了部分土地。

所以毛泽东主席评古代帝王时,给了他一个“炼丹修道,混用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的评语。

谁是真正登上艺术巅峰的画家?

主要观点

艺术史上,在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登上艺术巅峰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史上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为世人公认的顶级艺术家,都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新的风格、新的理念,其作品引领艺术潮流,流芳百世。

让我们来看看西画,在西画发展史上,星光璀璨,今人回顾犹如仰望星空,他们的作品和人生经历让全人类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顶级艺术家们不仅为艺术专业人士所熟悉,也被各行各业的人们称颂。他们的经典作品在各大知名的拍卖行炙手可热,拍卖价格也会高到匪夷所思……

典型例子

一、公认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

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是公认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他一生极富创新能力,创造了多种绘画风格,史学上把他丰富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它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全新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目前世界最高的成交价,是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 2004拍卖价 1.0416亿美元。

二、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有精神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年仅37岁的文森特.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

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加上他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成为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那些曾引起他同时代大多数人不解的作品,如今却已印在明信片上,印在挂历上,成为全球畅销货。商家家们则将梵高的名字带进了生意的领域,如梵高领带、梵高圆珠笔、梵高香皂、梵高电影……其作品更是国际油画拍卖市场上的遥遥领先者。

批评家认为:“梵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

梵高生前无法想象,当今他的作品中已至少有9件超过3500万美元的天价作品成交。

1990年,梵高为照顾他生命最后几个月的医生加歇创作的肖像画《加歇医生》在纽约佳士得拍得8250万美元。

结语

总之,优秀的艺术家很多,但达到艺术史金字塔顶端的,屈指可数。我认为,最顶级的艺术家应该是有全球的知名度,其作品风格传递出全新的艺术观念、前无古人的艺术形式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引领作用,有着里程碑似的影响……(谢谢各位,欢迎关注)

为什么乾隆被誉为千古一帝?

首先,乾隆不是“千古一帝”,这个评价他还担不起。

能称呼“千古一帝”的,也就秦始皇,隋文帝。这两位都是结束几百年乱世,统一全国的开国之主;一开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另一开科举制度,为寒门提供上升路径。这两位可都是在世界历史有影响人物中排前二的中国皇帝,除他俩其他的历代皇帝都谈不上“千古一帝”。

不是开天辟地,没有带来新的制度体制文化,没有对国家历史产生巨大积极正面影响,如何能称“千古一帝”。

有人将乾隆称为“千古一帝”无外乎:“康乾盛世”“平定大小金川”“西藏纳入版图”“四库全书”等功绩,在我看来这些功劳都是继承的遗产,是康熙朝和雍正朝为他打下的基础,他就是继位时机好,顶多算是一个不错的守成皇帝,与唐玄宗同类。

乾隆被骂主要原因如下:

爱慕虚荣

作为普通人,爱慕虚荣影响还不大,若是作为一国之君还有这种爱好,那肯定是国家之不幸,百姓之不幸。

乾隆为维护“盛世”繁荣,穷奢极欲,学习康熙,多次下江南。美其名曰体察民情,实际上就是贪图享乐,看自己想看的盛世美景,满足下“千古一帝”的虚荣心。

各地官员为了满足皇帝虚荣心,拼命讨好,苛捐杂税自然就来了,吏治腐败,民怨积深。乾隆后期各地农民起义不绝,哪有盛世之风。

作为一个皇帝,一个有雄心青史留盛名的皇帝,开疆拓土的武功肯定是不能少的。为此乾隆朝西南连年战事,耗空国库,最后沦落到卖官敛财。

清朝官员明码标价,花个一万几千两就可以买一个从四品的知府或者四品道台。

清朝将买官卖官发扬到极致,形成严密规范的官职“捐纳”制度。

清制,入官重正途,自捐例开,官吏乃以资进。——《清史稿》

买官的人为了回本赚钱,自然大肆贪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如此一来,搞得国家腐败不堪,贪污之风盛行。更是亲手扶持创造了和珅这个千古第一贪官,将康熙雍正两朝积累的家产败光,直接动摇清朝国本。

狂妄自大,闭关锁国

乾隆狂到何种程度,从他自号“十全老人”便可知。把自己当完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更喜欢到处题字,玷污不少古迹字画,世人皆称其“狗皮膏药”。写诗数万首,自诩大家,也就纪晓岚帮其改的一首有点名气,流传较广。

《咏 雪 诗》乾隆 纪昀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因为狂妄自大,拒绝西洋人通商请求,封闭国门,以天朝上国自居,错过了拥抱近代科学的大好机会。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敕谕英吉利国王书》

近代中国百十年丧权辱国,悲惨苦难日子,始于此。

断文化传承

乾隆为显自己文治武功,推动修订《四库全书》。修书本是有利文化功在千秋的好事,《四库全书》也确实有它的积极意义。

只可惜清朝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文化根基极浅,文化上极度不自信,修这部书的目的不纯。

不是为了文化事业做贡献,而是为便于满清的文化统治,为笼络部分文人,为乾隆在历史功劳簿上增加一项修书的功劳。

本来清朝就是个为了强化满族统治,大兴文字狱,残酷禁锢天下人思想的朝代。甚至大肆篡改历史,销毁古籍。现在修书更是肆无忌惮,一切不利文字,难逃厄运。

因为起初编制的文稿需要乾隆审阅,有些拍马屁的官员会故意写一些错误给皇帝改,来满足乾隆的虚荣。但乾隆三分钟热度,改了几次,嫌累没改了。结果那些交上去的错漏百出的文稿就这样被收录进《四库全书》中。

《四库全书》修订之际不知多少孤本被毁,多少作品被删,被篡改。这无疑是汉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一次劫难,其危害几与“焚书坑儒”相当。

乾隆后期清朝已经走向衰败,国库空虚,吏治腐败,军队战力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四处起义不断。从盛世到衰败皆由乾隆之手,后世自然会骂他。

唐玄宗真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吗?

唐玄宗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皇帝。他从开始争天下,治天下到后来的怠天下,最后差点毁了天下,经历波折,阅历丰富。我也很喜欢人们对他的另一个称呼——唐明皇。

公元705年,82岁高龄的武则天病危。宰相张柬之和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率羽林军冲进玄武门,杀了张易之、张宗昌。逼迫武则天传位于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

中宗即位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参与朝政。韦皇后又重用武三思等人祸乱超纲。公元710年,中宗病死,唐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诛杀了韦皇后,扶持唐睿宗李旦复位。公元712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

20多岁的唐玄宗,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一心一意想恢复大唐事业,想做唐太宗那样的人。为了能励精图治,他亲自选拔选派人才。公元716年,他亲自复试吏部派往各地的人才,把很多不合格的人进行撤换,选拔有能力的人为将为相。他先后任用了姚崇、萧嵩、宋景、韩休、张九龄等能人贤士为相,把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

玄宗要封姚崇为宰相,姚崇提了条件和要求,如玄宗答应他才能上任。1.要玄宗广施仁政。2.罢兵息武,不动刀戈。3.皇亲国戚和太监不得干预朝政。4.允许群臣进谏。这些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成为宰相后,压制豪强,发展经济,战胜自然灾害,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扭转了中宗时期朝政混乱的局面,被称为“救时宰相”。

这时候,玄宗很能纳谏。有一次玄宗照镜子时心情郁闷,内侍说,韩休为相后,陛下就瘦了,何不罢了他的官?玄宗说,我虽然瘦了,但是老百姓肥了,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我一人。由于唐玄宗任用贤才,大力改革发展生产,使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诗人高适、王维、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年代。史称“开元盛世”。这之前唐玄宗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安乐思淫欲,取得这些成就以后,玄宗开始追求享乐生活。对于以前的谏言听不进去了,启用了一些能顺从他旨意的人。重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相,排斥正直能干的大臣,昏暗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前,马嵬坡兵变在后的军事事变。

后期的唐玄宗在朝政方面虽然有所懈怠,但是他和杨玉环的佳话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对杨玉环的感情是真挚和永恒的。多年以后,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杨贵妃,还请人做法,想招杨贵妃的亡灵相会,可见他对杨玉环的爱之切。他前期是个好皇帝,后期是个好丈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