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际国战,你心目中的最佳网络小说有哪些

彩虹网

完际国战,你心目中的最佳网络小说有哪些?

网络小说史上至今第一幽默、第一搞笑、第一混乱的另类穿越小说

史上第一混乱 作者张小花

完际国战,你心目中的最佳网络小说有哪些

史上第一混乱这本书作为一本搞笑荒诞小说,本书在科学、严谨这方面就不谈了,毕竟是搞笑类的小说,不过作者也没有进行什么滑稽的总结性说教,这一点很值得称道。

某些书明明就不怎么严谨,动不动来点没有数据、文献支持的说教,诸如人类如何如何爱情如何如何,这就显得很蠢了。

显示所有大图

扯远了,同样是搞笑,但是搞笑和搞笑也有高下

本书我个人最喜欢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作者笔下的市井气息和其中的生活细节了,这部分详细的描写结合书中荒诞的构思,产生了一种画面感和真实感非常强烈的效果。

先简单讲述一下本书的故事背景。

有个叫刘老六的老头找到了主角,告诉主角他是神仙转世,现在仙界给他人任务,完成了让他升仙。

这个任务的由来是阎王的小舅子喝醉了搞错了生死簿,历史上很多名人早死了一年,放他们回

去是不行的,于是骗他们说去仙境玩一年算是弥补,然后安心投胎。

主角作为一本市井小民、仙人转世,这么个毫无逻辑的任务就交给他了。

当年看的时候截止这部分为止我还是看不上本书的,然而随着各类人等的到来,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主角是个充满了小市民狡黠的混子,爱贪小便宜、一肚子坏水,然而本质上是个善良的缺心狠。作者从始至终都保持了这点。

故事的很多笑料用相声的术语来说,砸掛很大一部分就砸在主角身上。这么个小市民被一群历史上的名人包围了,有着仙人的身份实际上却是个低收入混子,这种充满了市井气的设计本身就能产生大量矛盾和笑料。

用个比喻来说的话,主角是有颗郭德纲的心,干的却是于老爷子的活。

主角的女朋友项包子是个有着魔鬼身材和魔鬼面孔的低收入妇女,按照主角原话“除非坏人有做坏事前照被害人脸的爱好,否则我她走夜路

当年,这么埋汰女主角的书实在是震到我了。

女主角没文化缺心眼脾气耿直,但是心地善良是本书的笑点担当之一。

“女主角”不如说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存在,对于包子的描写通常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缺心眼”,“身材不错长相很可怕”……人物刻画笔墨哪怕仅从女性角色而言也不如李师师、扈三娘、孙思雨,甚至张冰。不过由于偶尔因剧情需要,出镜次数颇多,她的各种行为倒也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

包子其实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即使她文化不高也并不聪明。

这个虚构出来的,有小心眼却不斤斤计较、遇小事糊涂,大事精明、勤快又不多话、节俭却不吝

啬、对于自家男人的“朋友”胸怀宽广的接纳、处于朴素生活却可以心平气和、喜欢物质享受却不会沉迷其中………这样一个女人即便长相不佳,也是大多数男士梦寐以求的结婚人选了吧?更何况包子还有魔鬼般不亚于李师师的完美身材。

她性格四海、坦荡单纯,凭借一颗赤子之心收服了历史上各种类型虽被弱智化、也个性鲜明的豪杰。穿越过来的众人即便对主角萧强呼来喝去、却从不见对包子这个“于他们眼中男人附属品”的丝毫不尊重。

这种尊重不是因为主角小强保护就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弱智化精英阶层品位奇特,而是在包子身上,可以看出一股雍容大气。

一部《大国崛起》的纪录片里,有这样一段旁白:“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有可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或许把这话放在包子身上分量很重,但包子那种无视对方各种奇怪诡异的行为的那份坦然,包子对无论聪明、呆傻、美丽、丑肥的“累赘”(最初发配来的“五人组”的确是累赘,增加家庭负担和生存成本,而且当时包子和小强并没有结婚!)那份平等的平和心态,至少我是难以企及的。

如果说男女主角这种称得上朴实甚至不靠谱的设计把我镇住了,那么第一个被刘老六领来的历史人物则是让我留在了这本书。

震古烁今的刺客—斜巴眼、低智商版本的荆轲

不过作者当时也没确立搞笑和愚蠢的分界线,初期的荆轲在他笔下是个穿裤子都露着老二的傻子,这在几十章后改变了——侮辱性的搞笑不再出现。

第二个角色则是同样震铄古今的秦始皇嬴政

矮胖、操着陕西方言、缺心眼的版本。

当年这脑洞实在是把我雷到了,荆轲也就罢了秦始皇可不就是个陕西人吗?古代陕西人讲什么话我不清楚,但是如果用现代陕西方言代入一下,我能接受的同时立刻就感觉笑点出来了。

主角一开始没敢让两人见面,然而历史的车轮是那么容易阻挡的吗?两个历史上的英雄和皇帝终于见面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可见面的场景却没有什么史诗的气息。

秦始皇上了个大号然后按了抽水马桶冲水,跟着噔噔噔跑下楼梯想看东西冲哪儿去了,荆轲睡醒正好走进厕所,闻着一厕所臭味还埋怨得看了主角一眼。

随后秦始皇跑上了楼,两人就这么见面了

时间场面大乱,荆轲立刻去找鱼肠剑,秦始皇乘机冲进厕所关上了门。两人隔着门大呼小叫,荆轲一边喊着让秦始皇出来一边用鱼肠剑在木门上乱捅,一会功夫开了个三角形的小口,他只眼凑上去看,结果被秦始皇撒了一眼珠子爽身粉。

这一段彻底让我喜欢上了本书。

无论是秦始皇和荆轲上厕所时差造成的小小惊险,还是两人预料之中但是又极为滑稽的冲突,都显示出了作者搞笑的功力。

尤其是秦始皇的那一把爽身粉,你要被人拿剑

堵厕所里,对方拿眼珠子往里看你是不是也得这么干?

这就是我所说的生活细节了。

作者在整本书里极好的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道具、角色增加了真实性的同时,结合历史上对各类名人的刻板印象,制造出了无数意想不到的笑料。

比如之后女主角包子回家,主角谎称两人是他逃难来的朋友,包子觉得两人都有点不正常,问怎么回事。主角如此答道:“当年搞摇滚的,没人捧精神崩溃了。”

包子问:“乐队名字叫啥?”

“秦朝。”

不单单是生活细节增加了各种搞笑的真实性,很多梗会被作者多次利用,以至于让人有种事情就是这么自然、真实发生过的错觉。

比如刘邦刚来之时还端着皇帝家族,非要坐在

屋里最高的桌子上。主角说那不是人坐的地方,刘邦道:“朕本就不是人。昔,朕母见一龙盘桓于

乃孕,遂有朕。

随后立刻被主角揪着脖领子,拿楼上待着的秦始皇给吓唬住了。

过了十几章,两人已经混熟了,刘邦终于露出了流氓二混子的本性。某次主角要刘邦帮忙吸引个女人的注意,两人对话如下。

“你的任务就是让她一直看着你的脸

“我脸上又没长花。”

长花的那是妖怪,刘哥,发挥你的魅力,昔拟吗梦见一龙盘桓于上,乃有你一一反正你不是人,要对自己有信心。”

当时看到笑喷了,这不是刘邦一开还端着架子给自己吹逼用的台词嘛?换个场合、使用者和主语,加上之前正儿八经那次吹逼的衬托,这笑点高了好几级。

我个人认为,一个包袱是否高明取决于两点。

作者是否是第一个使用者,或者说是创作者

是否有明显更高明的笑点?

郭德纲的老相声已经没法让我笑了,但是其中大量他原创的包袱至今没人能超越。所以,即便我不笑了,可他的笑点在我看来依然很高明。

本书也是如此,固然我已经不会笑了,但是我觉得笑点依然很强—一当然,前提是你能意识到作者为了这些笑点,在背景真实性上下的功夫。

如果仅仅是笑点,这本书也就打个三星,我之所以给出四星的原因,还因为情节。

本荒诞、搞笑谈不上逻辑的小说凭什么说情节呢?

真心实意的说,本书的情节几乎没有借鉴任何其他小说,每一次转折都称得上是出人意料,这

点在网文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这些人只能活一年。

随着故事展开越来越多历史人物涌现出来,在这一年里作者需要解决赚钱、住房、协调这些角色,还要让诸多角色良好又搞笑的互动,没有强大的想象力是无法做到的。

生活化的场景,符合角色设定的言行(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书之所以让人觉得蠢,就是因为作者把角色设定的太聪明,可自身的智商知识又不足以支撑这种设定,本书把大部分角色设定的有原则但是又憨直,所以你会觉得他们缺心眼但是不会觉得他们蠢,因为作者从来不标榜他们聪明),有原则的故事逻辑

对,没错,这故事有原则和逻辑!

如果无法理解,那么可以想象海贼王和银魂,缺心眼和有原则是可以共存的—该严肃的时候,绝对不会用愚蠢去替代原则

有原则的角色组成的故事,在一定层面上必然有逻辑。

当作者用欢脱的段子塑造出那些憨直可爱缺心眼的角色后,读者怎么忍心看着他们去死呢?这也不符合本书搞笑的气氛。

因为在这一刻,我们突然发现,在萧强的这个大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是遥不可及或者高高在上的。即使是书中那些“市领导”、“老黑社会干部”,他们也不是某种带着脸谱与死鱼眼的官僚生物,而是普普通通并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在许多影视作品或文学小说中被刻画成正义化身或邪恶源泉,每天都得在高档酒店里办酒会或穿着正装逛窑子也能霸气四溢的国安局人员也成了费三口这样普普通通的小公务员。从萧强的眼中,我们不能也不会看到那些非人的恶势力或者高处不胜寒的新世界。从头到尾,我们都在唯一而真的现实之中。

萧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它或许看起来通俗,讲出去普通,但它是始终如一的。古人讲以正制奇,混乱则从一而终。任其他小说从凡人打到天帝,混乱始终就是混乱。或许从一开始带着五人组在商业街晃荡到拉着六朝大军包围太原城,小强经历了许多。但他所面对的现实没有变化。无论是雷老四还是柔然人或是天道,他们的行动模式都被通俗化了。或者说一一生动了。

到了此时,再纵观小强的世界,我们发现除生活之外没有历史。无论是大而化之的“变强”还是听起来霸气的“一统天下”,甚至是“匡扶正义”、“报仇雪恨”,在作为混乱核心的“生

活”面前,都不过是小强板砖底下的小强(蟑螂)

被砸个稀烂。我们看到,楚汉之争的主角并非不共戴天的敌人,秦皇也不过是个有些变态但十分坦然的胖子,富二代金少炎的故事告诉大家不存在不食人间烟火的霸道总裁,梁山的

百单八将更是从上到下各种快乐人生的大专家。这固然不像是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人,但这不会让他们的角色失去一点生机。我们能看到历史人性一面的言行,并理解这种描述,然后不存在丝毫误解—这就是混乱的笔法独到之处。

然后,抛开幻境,我们看着蓝天白云仔细想想,好像我们的这个时代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每天醒星来,无论是在北上广的公寓楼还是路边的网吧,无论是在英吉利的大学宿舍还是在三线城市的老房子,众生最大也唯一的期望,就是好好生活。脱离了这个基本需求的东西,则注定不见容于现实社会之中,也不会永远存在于大众世界里。从这个角度来讲,混乱是永远属于普罗大众的,因为它描述的就是生活,人的生活。

操吴戈兮披犀甲那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自先秦屈原的《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怼兮 一作:坠兮)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 一作:子魂魄兮) 创作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鉴赏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王翦和白起到底谁更厉害?

这里简单说一下白起。

一 白起是战国后期的秦国名将,有记载说 他是芈姓后裔,先世可能是楚国贵族,不知 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流落秦国,居于郿(今陕 西 岐 山 境 )。 在 他 之 前, 他 的 家 族 没 有 出 现 过显赫的人物。他可能自幼从军,在秦国与 其他诸侯国的争战中崭露头角,成为“善用 兵”的将军。 秦昭王十三年(前 294), 他得 到新任丞相穰侯魏冉的推荐,任为左庶长, 在秦国 20 级的爵位中, 是第 10 级, 而商鞅 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也是这个爵位。这说明当 时获得此爵已经相当荣耀了。

此后,白起进 入他军事生涯的辉煌期,其职务升迁自然也 进入快车道。这一年,他率军进击韩之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 取得胜利。 第二年, 他 就 晋 升 左 更, 为 第 12 级 爵 位。 同 年, 他 率 兵 攻 韩、 魏 于 伊 阙( 今 河 南 洛 阳 南 ), 斩 首 二十四万,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迁为国尉。 接着涉河取韩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 东、北至乾河(今山西闻喜县境)的大片土 地。此时他获得的国尉这个官职,虽然还不 能与后来汉朝的太尉相比肩,但应该是秦国 军事行政方面的重要负责人之一。昭王十五 年(前 292),他晋升大良造,为第 16 级爵位, 相当于卿。他督兵攻克魏国的六十一城。第 二年(前 291), 又与客卿错合力攻克垣城(今 山西垣曲东南)。 昭公二十一年(前 286) 攻 赵, 拔 光 狼 城( 今 山 西 高 平 西 )。 二 十 八 年 (前 279)攻楚,取得鄢、邓(今河南漯河境)。 二十九年(前 278)攻楚,占领楚国国都郢(今 湖北沙市), 烧夷陵(今湖北宜昌), 兵锋东 至竟陵(今湖北潜江)。楚王逃至陈(今河南 淮 阳 )。

秦 在 郢 设 南 郡。 白 起 因 功 被 封 武 安 君。接着,再攻楚,占领大片土地,新设巫 郡(今湖北、四川交界处)、黔中郡(今湖南、 贵 州 交 界 处 )。 这 次 攻 楚 的 胜 利, 对 秦 国 具 有里程碑意义,因为经过这次征战,秦国的 势力范围已经扩展至长江中上游,深入到今 之两湖和贵州,向西与早已被征服的巴蜀连 在一起。战国初年幅员最辽阔的楚国如今只 剩下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秦国已经超过 楚国成为当时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军 事力量最强大的诸侯国。此后,秦国暂时放 松了对楚国的攻势,转兵东进。昭公三十四 年(前 273), 白起率军攻魏, 拔华阳, 虏三 将军,斩首十三万。继而战胜赵国将军贾偃, 将俘获的二万士卒推到黄河中淹死。九年后 的 昭 王 四 十 三 年(264), 白 起 督 兵 进 攻 韩 国 的 陉 城( 今 山 西 曲 沃 西 北 ), 得 手 后, 又 连 拔五城,斩首五万。转过年来,白起猛攻南 阳 太 行 道( 今 河 南 获 嘉 境 ), 断 绝 了 韩 国 南 北领土的联络,使本来领土最促狭的韩国被 拦腰斩断,面对强大的秦军从此失去了反击 能力。白起趁热打铁,于昭公四十五年(262), 再 进 攻 韩 国 的 野 王( 今 河 南 沁 阳 ), 逼 使 韩 国守将举城投降。

如此一来,韩国的上党郡 就孤立悬绝,成为夹在秦、赵之间的一块飞 地,处境极其危殆。这时韩国的上党守冯亭 明白,以自己一郡之力,根本无法抵御秦军 的攻势,而乖乖地向秦国投诚,他又心有不 甘,与手下谋臣计议的结果,是投靠与之接 壤的赵国,继续与秦国对抗。当时在位的赵 国孝成王听信平原君的主张,接受了冯亭的 投诚,并封其为华阳君。赵国君臣自认为讨 了个大便宜,其实引来的是一场决定赵国命 运的长平之战。

上党事件使秦国对韩国和赵国的愤怒变成了 一连串东向进击的军事行动。昭公四十六年(261), 秦攻韩国的缑氏、蔺(今河南巩县、登封之间), 迅速占领。第二年初,秦国决心惩罚自动归附赵 国的上党郡,命王龁攻韩,经过一番并不激烈的 战斗,即取得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 国为了遏制秦军的攻势,命老将廉颇率赵军四十 余万进抵长平(今山西高平),与秦军进行上党 的争夺战。廉颇开始与秦军的几场战斗失利后, 洞察秦军远离秦国腹地倾巢出动,粮食与其他军 需物资的供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利于速决而不 利于持久,于是决定以坚壁不战的策略拖垮秦军。 这一策略显示了廉颇的老谋深算,如果此一策略 得到贯彻执行,长平之战的结局至少是秦军因为 拖不起而退兵,赵军纵使不能取得完胜,却不至 于全盘皆输。

然而,愚蠢的赵孝成王根本理解不 了廉颇的战略意图,认为他年老气衰,勇毅不复 当年,心生疑忌,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让毫无 实战经验、仅能以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的赵括代替 廉颇统帅赵军,这就使赵军失去了可能取胜的前 景。而正在此时,秦国秘密让白起前去统帅秦军, 全权指挥对赵军的战斗。赵括统帅赵军后,一改 廉颇的正确策略,轻兵冒进,这正中白起下怀。 白起指挥秦军一面佯败,一面派奇兵二万五千人 断绝赵军后路,再以一军五千骑隔绝赵壁,这就 将赵军分割为二,使之陷于完全被动挨打的困境。 这时昭王亲临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 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①,由此使长 平的赵军彻底孤立无援。绝粮四十六日后,“阴 相杀食”的赵军,只得“出锐卒自搏战”,结果 是赵括被射杀,四十万人成了秦军的俘虏。如何 处置这四十多万俘虏,对白起是一大难题 :白起 权衡的结果是将他们全部坑杀。他给出的理由是 :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 反覆,非尽坑之,恐为乱。”②

至此,白起的军事 生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他的名字成为“虎狼之 师”的同义语,使六国君臣闻之战栗。 从秦昭王十三年(前 294)至四十七年(前 260),白起统帅秦军南征北战达 34 年之久。如 果再加上他自从军至任左庶长的时间,他在秦 军中服务的岁月应该在 40 年左右。显然,他 一生伴随战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雄韬伟略 都贡献给了秦国的统一伟业。白起是一位不世 出的军事天才,他的一生仿佛同胜利之神结了 不解之缘,战胜攻取,他几乎每役都必操胜卷。 正如秦王嬴政时期的张唐对甘罗所说 :“武安 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 《宋史》还记载有“白起阵书(一 说图)”①一部,说明他有兵学著作传世。史书 没有他读《孙子兵法》等书的记载,但根据 当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②的情势推断, 他很可能从当时已经流行的兵书中汲取了大量 知识和智慧。白起用兵之所以保持不败的纪 录

,一是他背后有着秦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力 量为后盾,充分利用了战国后期秦军对东方 六国的压倒优势。

二是他利用昭王和宣太后、 穰侯等秦国当权派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 可能因为宣太后、穰侯等都是楚国芈姓王族, 他们同白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昭王在 长期的战争实践中认识了白起的出众超群的 谋略和智慧,对他自然也毫无保留地信任和 支持。你看,在长平之战中,昭王是倾全国 之力,义无反顾地为白起谋划了后勤支援和 断赵军退路的军事行动。

三是他用兵的稳、准、 刁、狠。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他指挥长平之 役的运筹帷幄。在秦国成功地运用反间计破 坏了廉颇的持久策略之后,他秘密来到长平 前线,接掌了秦军的指挥权。此时的白起, 对于如何战胜乳臭未干的赵括已是成竹在胸。 他先是引诱急躁冒失的赵括轻兵出战,秦军 佯装败走,使赵军取得小胜,调起赵括的胃 口,使之全力攻击秦军营垒,无暇后顾。而 暗中令“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 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③, 由此使赵军陷于极大的被动。

接着,秦军“出 轻兵击之”,将赵军打败,使赵括明白无法战 胜秦军,产生畏惧心理,于是转入守势,等 待援军,似乎恢复了廉颇前不久“坚壁”的 策略。然而,此时的战场形势与廉颇掌军时 已经大不一样,因为赵军的粮道已断,存粮 无法支撑固守待援的策略,时间只能增加赵 军的被动,赵括是无法坚持下去的。结果不 出白起所料,46 日以后,赵军就陷入人相食 的困境,致使赵括只得率疲惫之卒向秦军做 孤注一掷的反击。

最后,白起指挥以逸待劳 的秦军,轻而易举地射杀赵括,逼迫抵抗无 望的赵国 40 万饥饿之师选择了投降。在这场 大获全胜的战役中,白起抓住了赵军的两个 软 肋 :愚 蠢 的 统 帅 和 后 勤 补 给 线, 一 面 诱 使 赵括改变廉颇的策略,一面截断粮道使赵军 陷于饥饿。白起在长平之役中的指挥艺术, 展示了他作为将军所具备的智、勇、严的品 格和素质,特别是稳、准、刁、狠的用兵风格。 尽管白起在兵学上的造诣不能与孙子比肩, 但其实战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过 孙子了。

不过,白起的弱点或者说缺失亦非 常 明 显 :缺 少 信 与 仁 的 品 格, 他 的 军 事 生 涯 既伴随着一连串的胜利,更伴随着残酷无情 的大量杀戮 :昭王十四(前 293 年),他率兵 攻韩、魏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一次斩首 二十四万。昭公三十四年(前 273 年),他率 军攻魏,拔华阳,虏三将军,斩首十三万。 与赵军战,将俘获的二万士卒推到黄河中淹 死。长平一战,竟坑杀赵军已经投诚的官兵 四十五万,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杀戮的最高 纪录,这是何等的凶恶与残忍!当然,这种 杀戮俘虏的行动与秦国的国策有关,与秦国 深受戎狄野蛮风俗的影响有关,特别是与秦 国受法家思想影响深巨、讲求耕战的功利主 义价值观有关,但作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 受”的战场统帅,白起也不能辞其咎。所以 宋太祖赵匡胤拜谒悬挂历代武将之像的武成 王庙时,就认定白起“不武”,命令撤去他的 画像。 尽管白起不是一个完全符合《孙子兵法》 所要求的完美无瑕的将军,但却是对秦国统 一六国大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武功第一人。他一 生攻取七十余城,俘敌近百万,在秦国历史上, 论军事生涯之久,争城夺地之广,俘获消灭 敌人之多,谋划指挥之精明与娴熟,为秦国 统一事业贡献之大,无人能与他相比肩,无 偶有独之唯一,非他莫属。

二 长平之战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 他运交华盖的起点。长平之战胜利后,秦军 乘胜扩大战果。 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 秦 军复定上党郡。王龁攻取皮牢(今山西河津), 司马梗定太原,河东的大片土地收入秦国囊 中,由此进一步形成了对秦国极其有利的军 事态势。恰在此时,惊恐万状的赵国使苏代 谋划的反间计获得成功。原来此前不久,应 侯范睢说昭王成功,排除了宣太后和穰侯的 势力,得以任秦国丞相。苏代至秦国直接见 范睢,一番说项,使范睢改变了秦国继续进 击韩、魏的军事行动 : 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 子乎?”曰 :“然。”又曰 :“即围邯郸乎?”曰 : “然。”“赵王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 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 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 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 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 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 党之民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 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 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 曰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 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成以和。正月, 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① 显然,苏代以个人的富贵利禄离间了应 侯与白起的关系。长于军事的白起在玩弄政 治阴谋方面远不是应侯的对手,他最后悲惨 地栽在此人的谗言中。

昭 王 四 十 八 年( 前 259) 九 月, 秦 国 复 发兵进攻赵国。秦将王陵挥军长驱直入,围 攻邯郸,白起因生病未参与此役。不久王陵 失利的消息传到秦国,恰在此时,白起病愈, 昭王要求他代王陵统帅秦军继续攻赵,白起 拒绝任命,讲了一通围攻邯郸难以取胜的道 理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 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 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 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② 白起对当时秦军围攻邯郸的军事形势的分析 是正确的。虽然从表面上看,秦军凶焰张天, 赵 国 危 在 旦 夕 ;实 际 上, 连 年 苦 战 的 秦 军 已 是强弩之末,而魏、楚等受秦国威胁的诸侯 国正在组织联合战线,谋划共同对付秦军, 对秦国有利的军事态势正在发生逆转。但被 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昭王却没有觉察,仍 然要求白起统帅秦军继续围攻邯郸。这就与 对当时军事形势洞若观火的白起在战略与策 略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白起没有答应昭王的 要求,秦王让应侯前去劝说,白起也没有答 应。昭王为挽救邯郸城下秦军的危局,令王 龁代王陵前去指挥,但也没有扭转形势。

不久, 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帅的数十万大军 前往救赵,疲惫不堪的秦军无法取胜,败象 日至。白起了解前线的形势,有点幸灾乐祸 地说 :“秦不听臣计, 今如何矣!”这话传到 昭 王 那 里, 自 然 引 起 他 的 震 怒 :君 王 纵 有 失 误,那也不是臣子可以指责的。昭王再次强 命他去前线统军以挽救败局,白起仍然严词 拒绝,并且装病以抗拒。应侯再次去请,白 起依然不为所动。白起的行动彻底激怒了昭 王,他于是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 至士伍行列,发往阴密(今宁夏泾川南)禁锢。 这时白起真的病了,未能马上启程。三个月后, 诸侯联军使秦军在邯郸城下一再挫败,范睢 等乘机进谗,昭王气急败坏,进一步迁怒白 起,下令他带病启程,离开咸阳,前往阴密。 白起拖着病体,黯然神伤地出咸阳西门十里, 停在杜邮(今陕西咸阳西)。这时,盛怒中的 昭王召集有关臣子,议决对白起进一步惩罚。

他们认定白起对秦王给予自己的惩罚不满, “其意尚怏怏不服, 有余言”, 于是决定赐剑 让其自裁 : 武 安 君 引 剑 将 自 刭, 曰 :“ 我 何 罪 于 天 而至此哉?”良久, 曰 :“我固当死。 长平之 战, 赵卒降者数十万人, 我诈而尽坑之, 是 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 五十一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 乡邑皆祭祀焉。① 不管白起本身有多少缺陷与不足,他的 死都是一桩冤案。但可悲的是,他不是死于 自己的过失或罪责,而是死于自己的明断和 正确。在秦国,日益走向专制的秦王自己是 不会认错的,为了顾全自己的颜面,他就只 有以错误惩罚正确,白起也就只能因自己的 正确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里展示的是专制 制度的极端荒谬和非人道的一面。白起的死 并没有给前线的秦军带来胜利,随着他的鲜 血染红杜邮的土地,秦军也在邯郸城下一败 涂地,残余的秦军灰头土脸地逃离邯郸,向 西溃退。白起的生年文献失记,《史记》本传 记载的他在世上活动的岁月是秦昭王十三年 至 五 十 一 年(前 294—前 256), 共 38 年, 估 计他从军时应该是 20 岁左右,他去世的年龄 当在 60—70 岁之间。

三 白起被赐死,在当时就被秦国百姓认定 为一桩冤案,所以获得广泛同情,他的墓前 在当时和后世香火不断。在他身后,不少人 在不同场合为之讼冤,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为 秦国立下的丰功伟绩,一方面对他的冤死表 示出无限的惋惜之意。如秦汉之际的陈余在 致章邯的书信中就说 :“白起为秦将,南征鄢 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 赐 死 ;蒙 恬 为 秦 将, 北 逐 戎 人, 开 榆 中 地 数 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 因以法诛之。”②这里陈余将白起的死因归结 为秦王的刻薄寡恩。司马迁则认为他死于应 侯 的 进 谗 :“太 史 公 曰 :鄙 语 云‘尺 有 所 短, 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 天 下, 然 不 能 救 患 于 应 侯。”③西汉的名将陈 汤被治罪时,谷永为之辩护,说词中举例, 直认白起之死是冤案 :“昔白起为秦将,南拔 郢都,北阬赵括,以纎介之过赐死杜邮,秦 民 怜 之, 莫 不 陨 涕。”④东汉末年的袁绍在上 书中亦为白起的冤死鸣不平 :“尽忠为国,翻 成重愆,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 于杜邮也。”⑤晋朝的孙楚以满含感情的笔触 写了一篇《白起赞》,抒发了对他功业的礼赞 和冤死结局的浩叹 : 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 師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淩 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 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

惟其歿矣, 唐朝德宗建中二年(781)五月,白起作 为“贤臣”与张良、穰苴、孙武、吳起、乐毅、 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一起配享武成王庙。 显然,封建朝廷官方是将他作为正面形象看待 的。宋朝的苏辙同样对白起充满同情和惋惜。 他说 : 予读太史公《白起传》:秦之再攻邯郸也, 起与范雎有怨,称病不行以亡其躯,慨然叹曰 : “起以武夫,无所屈信,而困于游谈之士,使起 勉强一行,兵未必败而免于死矣。”及览《战国 䇿》,观起自陈成败之迹,乃知邯郸,法不可再攻, 而起非特以怨不行,盖为之流涕也。② 明朝的黄淳耀则对白起宁肯付出生命也不 改变自己正确军事主张的坚持真理的精神给予 充分肯定,他在《卫青论下》一文中说 :“秦 将白起,不过一鸷忍之士耳,非其有仁义节制 为之根本也。然而秦王使起攻邯郸,起直见邯 郸之不可复攻也,则为之坚卧不起,至于干犯 严主之怒,身首分离,而终已不悔,此无他, 不胜不完,不可以冒而行之也。”③ 不过,对于白起的评价,也还有另外一种 非常强烈的声音,这就是对他“不仁”即杀戮 俘虏的谴责。如西汉的杨雄就说 :“秦将白起 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 乱不过于此矣。”④东汉的王符亦发出强烈的谴 责之声 :“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仗 杀 伐。 白 起、 蒙 恬 秦 以 为 功, 天 以 为 贼。”⑤ 北宋的李荐则第一次猛烈抨击秦国和白起的残 暴,认为白起的死灭和秦朝的灭亡都是罪有应 得 : 夫白起之为将也,战必胜,攻必取,诚莫 可及。以书考之,凡攻某国拔之,伐某所取 之,不言斩首若干,坑卒若干者,置而勿论。 论其直书斩首若干,坑卒若干而计之,凡杀敌 国之兵八十四万人。然起战卒死于敌者又当几 十万,总两国供军之民,其诛求裒敛因以失业 而死者又当几十万矣。何晏曰 :……杀降之祸 大于剧战,然则兵胜未几而被戮,国强未几而 为墟,良以此乎?⑥ 同是宋朝的刘克庄则认定白起之死是上 天对他残杀俘虏的严惩 :“太息臣无罪,胡为 伏剑鋩?悲哉四十万, 宁不诉苍苍!”⑦同是 宋朝的黄震在《白起王翦》一文中对白起更 是表达了异乎寻常的愤怒,对白起予以全盘 否定 : 白起以穰侯荐为秦将,其斩杀之数多而载 于史者凡百万,不以数载者不预焉。长平之役, 秦民年十五以上皆诣之,而死者过半。以此类 推,秦之死于兵者,又不可以数计也? 苏代说应侯间之,起不复为秦用而赐之死。 自秦而言,虽杀之非其罪 ;自公理而言,一死 何以尽其罪哉?……王翦诸人之辅秦,盖凶徳 之参会,古今之极变,不可复以常事论也。

太史公讥翦不能辅秦建徳而偷合取容,呜 呼!是何异责虎狼之不仁耶!⑧ 杨雄、王符、李荐和黄震虽然发出同是 从道德着眼的谴责,但黄震显然较其他人进 了一步。他认为白起、王翦是在“古今之极变” 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所以不能停留在简单 的道德谴责上,而应该从秦国的历史传统中 寻找他们如此行事的背景和原因。元朝的戴 表元在《史论·樗里子甘茂甘罗魏冉白起王 翦列传》一文中,对白起、王翦等秦国将军 的成功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他们是借助 了“秦势”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就他们个人的品格和能力而言 , 不见得贤于 廉颇、李牧 : 战国之世,秦人以形势诈力,颉颃诸侯, 故为秦者易为功,而事诸侯者难为力。樗里、 二甘、魏冉之于当时,固非有过人杰出之谋 ; 而白起、王翦虽为善战,然不过纵燎于顺风, 林果于垂熟,而凡其尽锐以为取胜之道者, 皆其不可再用者也。此非惟不当责以古良将 之 风,其视同时廉颇、李牧辈犹远媿之,而 得为贤乎?盖当是時秦势八九成矣,天方假 毒其 手以树君中原,谋不必工所施而服,战 不必良所向而克。彼诸侯之臣,固有贤于樗 里、二 甘、魏冉之谋,勇于白起、王翦之战, 其君用之,未必能专信之,未必能决而又连 栖争鸣, 佐寇自贼。 颠倒谬误, 卒俱坠于彀 中而后已。而数子乘时逐利,各以能名见登 于好事之齿舌,彼诸国之臣,其材实过之者, 国败身辱而名字因暧昧而不彰,岂非所遇者 幸不幸哉?①

这里戴表元认定白起、王翦的名气之大与 其成功后的宣传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符合 实际的一面,但并非完全准确。明朝的黄淳耀 在《白起列传》中,也认为白起的死灭是罪有 应得 : 白起为秦大将,连兵于外,所屠戮以百万计, 杀气上干于天。虽应侯之谗,岂得良死哉?然 其于秦则可谓有大功者,秦负起起不负秦也。 方起始进,有穰侯主之于内,故得立功。及范 雎扼穰侯吭而夺之位,则必以起为穰侯之党, 日夜虑其轧已者也,不待苏代之说而杀机已发 矣。② 显然,以上的不少评判是出于以“仁义” 为标准的愤激之论。不过,义愤不能代替理 性的科学分析。说到底,白起之冤死是封建 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制度造成的。君主 专制要求所有臣子都是君王的奴才,必须绝 对服从君王的意志,遵守“臣罪当诛兮天王 圣明”的根本政治原则,所有的功劳只能归 于君王,所有的过错必须由臣子承担。君王 的错误决策,臣子也必须无条件服从,而错 误决策的后果却要求由臣子顶罪。白起的悲 剧在于,他是一个傲世的军事天才,却不是 一个深谙当时政治运行规则的政治家。他能 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能为一场战争的胜利 进行无懈可击的谋划和指挥,却不能规避逼 近自己的危险,更不具备绕过政治漩涡中激 流和险滩的能力。在军事领域 , 他尽管能将“诡 道”玩得炉火纯青,在更需要“诡道”的政 治领域,他却如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硬是 找不到一条通向坦途的小路。如此一来,不 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而是将军遇 奸佞,颓然败阵来。他遇到的对手范睢,是 一个老谋深算的纵横家,他们的行事的原则 是唯利是图,唯权是视,刻薄寡恩,不设底线, 阴谋诡计,翻云覆雨。范睢能玩秦王、宣太后、 穰侯于股掌之上,更能为了保住既得的相位 将对自己构成威胁的白起送上不归路。史书 记载他多次应昭王之命前去劝说白起服从秦 王的任命,而正是这些机会使他有了上下其 手、施展阴谋的空间。其实,如果白起不执 着于自己对围攻邯郸的意见,接受秦王的命 令,赶赴前线指挥秦军,尽管也无法彻底挽 回败局,但以其谋略智慧,仍然有条件减少 秦军的损失,适时撤围而返。这样,范睢上 下其手、设局排陷他的借口就少得多,秦王 也不至于因白起拂逆麟生震怒而置其于死地, 范睢的进谗也就难以逞其谋了。当然,如果 白起这样做,白起也就不成其为白起了。自 然,性格决定命运,白起的结局最后还是与 他过于执傲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缺乏 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韧劲。

看来,政治智慧短 板的将军还不是完美的将军。在这方面,与 稍后于他的将军王翦相比,白起就差着不止 一个档次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