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际地图,南方哪些地方会下雪

彩虹网

完际地图,南方哪些地方会下雪?

苏州昨天就下了一天的雪,整个华东地区,昨天应该都被大雪所覆盖。作为一个南方人,一年能见一次雪,实属不易。下面送上一张中国的雪量分布图,很直观的就可以看出,南方有哪些地方会下雪。相信好多小伙子们,中学地理课时都见过这个图。

地图上由等降雪量线组成的地图称为等降雪量线图。它是研究一个地区同一时段不同地方的降雪分布规律和特点并反映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的重要工具。一般绘制的均为年等降雪量线图,根据年平均降雪量数据分析同一地区降雪的年际差异或不同地区降雪的空间差异。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降雪多,南方主要降雪地区集中。总体上,西多东少,南北方向多雪区与少雪区相间排列。降雪比较集中的区域有4个:东北区北部、东部和长白山地区、新疆北部及帕米尔高原西部、祁连山及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完际地图,南方哪些地方会下雪

大王卡19元套餐包括什么?

套餐内容包括:1.全国无漫游。2.来电显示。3.大陆境内接听免费。4.免流量。

具体享受专属流量特权的腾讯系应用包含:微信、手机qq、QQ轻聊版、TIM、QIM、腾讯视频、QQ音乐、应用宝、腾讯手机管家、QQ浏览器、QQ空间、QQ邮箱、腾讯新闻、QQ阅读、腾讯微视、水印相机、企鹅fm、腾讯动漫、QQ创意相机、QQ情侶、腾讯体育、看房、QQ影像、

QQ提醒、腾讯彩/票、QQ美食、腾讯操盘手、微桌面(主题壁纸美化)、Q立方桌面、快报、腾讯地图、微信电话本、手游宝、电池管家、QQ国/际版、微云、相册管家、手机QQ影音、QQ彩/票、now直播、腾讯桌面、腾讯充值、腾讯路宝等其他腾讯应用。

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点赞!

山东,不仅有好山,有好水,还有好人

题主说的“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个基本上概括了山东的重点,无异于一张明片!

那么,一山是指哪座山?

当然是东岳泰山!

那么,一水指的是哪里?

当然是母亲河——黄河!

那么一圣人是谁呢?

当然是孔子,孔圣人!

l东岳泰山!

说起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其险,其秀几乎冠绝天下名山。

历代文人骚客为泰山写就的佳作诗篇几乎是数不胜数。令人流连忘返!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说泰山!

就是大唐几朝皇帝封禅,也选择的是泰山!

所以,泰山历史文化底蕴,浓郁,说是天下第一名山,真的是实至名归!

其实,在登泰山时,吟哦《登泰山记》也是一种享受名山名作的美!

2黄河,贯穿山东!

黄河,不仅仅是山东的母亲河。

更加是华夏子孙的母亲河!

就连著名的歌唱家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红了海峡两岸,当中就有母亲河——黄河!

黄河的水,贯穿山东,养育了山东人民,也是滋润了山东,说她是母亲河非常的贴切——因为她的重要性,因为她的息息相关,因为她那广茅的胸怀……

3圣人孔子,华夏子孙谁人不知?!

山东,孔子,在历史文化上,成就了彼此,相德益彰。

说起孔子,以及孔子文化,还有孔子的影响,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称孔子为圣人,不仅仅是他的完美,还有他的功勋和影响!

也就多年来为世人推崇和铭记!

一人一水一圣人,

万言万语万古情!

为什么发现它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这一探测证实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并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LIGO科学合作组织工作组参与了引力波直接探测并作出贡献。

中国亟需自主建设引力波天文台、培养跨领域人才、加强国际合作,进而带动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推动我国引力波研究的发展。

在各界对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预测中,引力波领域都是最大热门,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遗憾的是,在LIGO的三位最初发起者中,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荣休教授罗纳德·W.P·德雷福(Ronald W.P.Drever)在今年3月6日于爱丁堡逝世。

如今,Rainer Weiss、Kip S.Thorne、Barry Barish三人凭借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获奖,也算可以告慰爱因斯坦、约瑟夫.韦伯、德雷弗等历代先贤在天之灵。

所谓LIGO系统,是由两个相距1865英里的孪生探测器组成。每个探测器拥有两个长4公里的L形真空管,科学家会在其中发射激光束。

随着激光束到达真空管的末端,它会碰到镜子并被反射回相反的方向。在所有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两束激光理应在同一时间返回发射源。由于干涉效应的作用,这会让射向光子探测器的光线相消。

然而,如果引力波通过了探测器,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做出的预言,这种波会拉伸一个真空管的长度,同时收缩另一个真空管的长度,从而破坏上述完美的干涉相消机制,让光线到达光子探测器。

如今,大约有950名科学家参与了LIGO的研究工作,他们来自全美各地以及另外15个国家的大学院校,曾经光临造就做专题演讲的曹军威,就是国际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合作组织)的中国负责人。

曹军威

对于引力波领域获得诺奖的消息,曹军威回复:

“这一探测证实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并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宇宙的新窗口。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LIGO科学合作组织工作组参与了引力波直接探测并作出贡献。

中国亟需自主建设引力波天文台、培养跨领域人才、加强国际合作,进而带动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推动我国引力波研究的发展。

以下是曹军威在造就关于引力波的精彩演讲: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叫曹军威,来自清华大学。我是国际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合作组织)的中国负责人。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你所不知道的引力波之美》。我2004年加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实验室,200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创建了LIGO工作组,2009年我们加入LIGO。我们加入这个组织工作了6年之后,在2016年2月11号,国际LIGO合作组织宣布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问题。

什么是“引力波”?

我们怎么探测“引力波”,为什么很难探测?

为什么我们认为探测到的是“引力波”而不是其他?

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我会给大家一个非常详尽的介绍。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从哪来?到底科学家直接看到了什么?我们直接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波形。

这两个波形在距离3000公里的美国两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被同时监测到。距离3000公里,光从一个天文台走到另外一个天文台的速度是10毫秒。实际上这两个波形它们之间相差了6.9毫秒。当我们把一个模型平移了6.9毫秒以后,把两个曲线重合起来,大家可以看到关键的部分有非常高的重合度。这个就是我们观测到的引力波的信号。

讲“引力波”的时候,我们会说听到了宇宙的声音。很多年前我们有了望远镜,我们说这叫看到了宇宙。当引力波信号输入到音频以后,我们能听到什么?

最后一下,我们能听到“Biu”的一声,在频率上它已经非常非常突出了。所以我们说听到了“引力波”的声音。

“引力波”从哪里来?

双黑洞。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黑洞,它的质量很大,连光都逃逸不了。只有大质量的物体在剧烈的天体运行中,我们才有可能探测到“引力波”。这对双黑洞的并合经过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旋进,过程中放出“引力波”。放出的能量使得它们旋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它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当它们近到一定程度以后,两个黑洞就会碰撞到一起。第二个过程是碰撞,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力波”发射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衰减,它们形成了一个新的黑洞。这就是我们观测到的“引力波”的一个波源,我们称为“双黑洞合并”。

这个过程释放了“引力波”的意思是:有超大质量的物质,通过运动对引力场做了搅动,引力场中间的波动我们称为“引力波”。双黑洞合并释放“引力波”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两个黑洞在旋绕,还包括了它周围引力场的变化。它们合并以后,会释放大量的“引力波”,我们称为“引力场中的波动”,这种波动携带了巨大的能量。

什么是“引力波”?

这要回到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想在几分钟之内跟大家讲清楚,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不过可以给大家说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和时空是互联的。无论是这么大的天体还是一个人,都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物质存在的同时,周围是有时空把物质联系在一起的。

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牛顿的解释是因为万有引力。

引力是一个超距作用,引力和质量成正比,和距离成反比。爱因斯坦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他不相信引力的传播会是超距作用。他认为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会怎么样?地球可能就会飞出去。地球怎么会知道太阳消失了呢?它为什么会飞出去?爱因斯坦就解释,太阳如果消失了,它的引力场就会变化,这件事通过引力场的变化传递给了地球,地球知道太阳消失了,于是它就飞出去了。这个关系叫物质引导时空弯曲。

我们刚才讲了,有物质的同时,还有一个场的存在。而这个场就是时空。太阳因为质量很大,他把时空做了弯曲,地球并不是心甘情愿围绕太阳转,它以为自己在走直线,但是它实际上受到太阳所形成的时空弯曲的引导。时空引导物质运动,所以地球会围绕太阳转。物质跟时空是互联的,这个互联就体现在“引力波”和能量的交换。在正常情况下不同时空之间很难发生作用。但在极端的天体条件下,比如我们这次探测到的黑洞并合的瞬间,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从其他时空传递过来,到达了地球。

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他认为任何加速运动的物质都会发出引力波。也就是说我跑两步,你走两步也可以有引力波,但这个引力波强度非常微弱,很难探测出来。

引力波会对时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在多极的情况下,它在一个方向上会拉伸时间和空间,在另一个方向上会压缩时间和空间。

这个怎么理解?

形象的理解就是:一张桌子,你用普通尺子去量,它是1米长。但如果尺子变了,你去量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桌子的长度也变化了。

引力波导致的是尺子的变化而不是物质的变化。

双黑洞合并导致时空弯曲,释放出这个引力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时空的效果再加进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附加了下边这条线,是我们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实际一个曲线。这是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发生的一个事件:两个黑洞已经非常非常接近了,它们的旋进导致引力波的放出,然后旋进越来越近。大家能看到不仅仅是两个物质间的运动,实际上是它们时空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时空的弯曲作用逐渐接近,进入到非常剧烈的一个并合过程,在很短的瞬间释放出了巨大能量的引力波,使得这两个黑洞并合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探测到的过程。

为什么引力波很难探测?

一是因为引力波源距离我们很远,二是即便有引力波,它跟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小,一个引力波扫过你,你可能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感觉。在地球上一个氢弹的爆炸,所产生的引力波的量级是10的负27次方时空上的变化,这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探测不到的。必须有大质量天体的极端运动,才能产生足够让人类现在能探测到的引力波。这个量级有多少?

我们这次探测到了在10的负18次方时空里,有四个格之间我们发现了其中一格的空间晃动了一下。为了探测到这个信号,我们建造了一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它台的臂长有4公里长,两个臂是垂直的,都有4公里。这里能看到光学的激光器件,信号是从这里被探测到。

这个天文台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束激光打出来,翻成两束,再反射回来,如果两臂绝对等长,那在成像仪上就没有信号。如果由于引力波的作用使得一个臂压缩,另一个臂拉伸,那就会在这个成像仪上产生信号。

时空都是相对的,唯有光速是绝对的,所以我们要借助激光这个媒介来测量空间的弯曲。我们来回放一下:我们想象的宇宙空间里,有着像水波纹一样的时空分布。

如果这里面有像黑洞这么大的物质,开始在里面对时空进行搅动的话,它就会不断地释放出引力波,这个引力波是在物质周围,跟物质联系在一起。旋转越快、越近,引力波放出的能量就越大。最终这两个黑洞并合在了一起。

经过我们后面的推算,我们探测到的这个引力波信号,发生在13亿年前,经过了很多很多星系,最终来到了地球,这个过程只有一秒的时间。

而我们就在这一秒的之前的一个礼拜,把两个天文台做好了,刚刚好可以达到能探测到它的精度。

所以你说幸运不幸运?你说美不美?通过我们的波形,推算出这两个黑洞的质量,一个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9倍,一个相当于太阳质量的36倍。并合以后的黑洞是62个太阳质量。也就是说在不到1秒里面,有三个太阳质量的能量,瞬间从物质导入了时空,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引力波。

大家可以想象这个量级:太阳已经存在了45亿年,而且还将存在45亿年,它生命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供地球用都用不完。

而三个太阳质量的能量,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经过了13亿年传到了地球,我们才有机会在不到1秒的过程中捕捉到它、探测到它,这就是事件全过程。

为了做到这件事,我们的探测器达到了很多人类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

第一是探测臂外面有一个罩,里面是一个真空腔,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真空系统,4公里长。而且我们等于有两个这种真空系统,它们在中间交叉了一下。因为真空能避免各种分子运动在空气中的干扰,所以我们要在真空里才把激光束打出。

我们打的激光也不能是一般的激光。必须是能量高又稳定的激光才能实现精密测量。反射这激光的镜面必须质量非常好,激光打上去以后,由于热运动镜面开始变形,而必须排除各种干扰,我们才能探测到10的负18次方这样的精度,所以这个镜面也是特殊制造的。

悬挂这个镜面的机械装置是最稳定的一个振动隔离系统,外边不论怎么振,这个镜子必须不动。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系统。我本人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所以我更多的工作是放在这个系统上。2015年9月14日,5点51分,这个信号被捕捉到,进入到我们的数据分析系统。

9月14号5点54分,在3分钟之后,我们在线的程序流水线就发出了警告,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个信号值得关注。这个程序流水线的名字叫Coherent WaveBurst,它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计算这个波形的能量变化。发现在两个天文台捕捉到这样的能量变化,而且时间差距在10毫秒以内,我们就把这个信号提取出来。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引力波信号。前面我们既讲了什么叫引力波的基础理论,又讲了我们怎么探测到引力波。

下面我就讲一下,为什么我们这么确信这个信号就是个引力波,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我们把收集到的16天的数据都输入到这张图里面去,大家可以看到,左边是代表我们所有的信号的背景,右边这个点就是我们探测到的信号。探测到的信号,远离我们整个数据的背景,远离的程度是多少?它的信噪比在23以上,它在天文上的标准显示度达到了5.1σ值。在天文上,5以上我们认为就是一个新发现。我们没有机会对黑洞放出的引力波做实证的对比,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任何方式能观测到黑洞。那么我们做了一个仿真的对比。

上面是一个黑洞并合的过程,这个红线叫数值广义相对论的一个仿真曲线,这个灰线是从第一张PPT的数据中重构出来的——一个我们认为是引力波的曲线。大家能看到这两个曲线的相似度在99%以上。在旋进并合到渐退的过程,它从35赫兹到350赫兹,在不到一秒的过程中剧变然后消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噪声所能伪装出来的信号,一个噪声想伪装成这样的一个信号的概率,20万年才会有一次。这件事加强了我们的信心。通过这样一个对比,我们非常有信心:这是一个引力波的信号。

这项工作,有来自全世界一百多个科研机构的上千名科学家参与。从90年代开始建设天文台,到现在探测到引力波,历经20余年,清华大学是中国的唯一的参与单位。

这件事的理论意义,我想用这句话是最准确的概括了:

引力波的探测,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在最极端最严格情况下的一个验证。

等于说是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四大验证中最后的一块板块。在天文上的意义在于说我们开始能够听到宇宙,打开了一扇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未来的工作很简单,这张图标识了我们用两个天文台来定位引力波源的一个精度。这个精度还是很粗糙的,它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精确的引力波天文学的研究。

未来我们要建设全球的引力波探测网络,这样的一个网络在美国已经运行,在欧洲和日本建设,甚至在印度也开始筹划,中国也在紧锣密鼓的计划中国主导下的引力波天文台的建设。

很多人都问我,你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

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没有现实意义上能挣钱的应用。但是我想最起码在刚才的几十分钟里,它给我们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大家在一起去仰望星空。

引力波到底美不美?从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一系列数字之中,大家可以来想像自然和宇宙是如此的神奇。

13亿光年,65个太阳质量,在一秒钟之内放出了这么大的能量,而在10的负18次方的量级上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实际上我想讲的并不是自然有多神奇,我更想强调的是,人类居然能够理解这件事,是不是更神奇?

居然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在100年前就写下了方程,预言到了这件事。而在100年后,居然有人就能做出这样的仪器,把它探测出来。所以我想到底美不美,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你们自己的一个答案。

很多人也问我,到底时空穿越,星舰文明有没有可能?我想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在演讲的结尾,曹军威说:

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了远航的星舰文明,它将会回想和2016年2月11号这一天,人类探测到引力波。这是一个历史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造就说:

公元2017年10月3号这天也将会被永久铭记,人类正式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时代,形成引力波观测触发下的多信使天文学。

造就还曾经独家专访LIGO实验室首席探测科学家彼得·弗雷斯切尔,深谈引力波探测细节:

三位获奖者

基普·索恩(Kip S. Thorne)

基普·索恩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世界上研究广义相对论下的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很多活跃于相关领域的新一代科学家都曾经过他的培养和训练。

基普·索恩曾担任影片《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星际穿越》上映前后,"诺兰的Group"会至少发两篇论文,一篇黑洞物理,一篇计算机图形。2016年5月31日,获得邵逸夫天文学奖。2016年12月4日,获特别基础物理学奖(共同获奖)。

索恩的研究方向主要为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引力物理,着重于对相对论性星体和黑洞,特别是引力波的研究。

对于公众而言,索恩最著名且富有争议的理论可能就是他关于虫洞或许能够作为时间旅行工具的假说。不过,索恩真正的科学贡献其实涵盖了广义相对论里以时空和引力本性为中心的几乎全部的话题。

长久以来,索恩给予了LIGO尽可能多的理论支持,包括指明了LIGO所要探测的目标波源,设计了光束管道中用来控制散射光的反射板。

他还和莫斯科的弗拉基米尔·布拉金斯基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开发了用于新一代引力波探测器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QND)器件设计,并提出了降低影响引力波探测器的主要噪声之一,即热弹性噪声的数种解决方案。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

雷纳·韦斯,1932年出生于德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家,1966年便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2015年9月1000名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开展研究的物理学家在两个巨大黑洞位于距地球10亿光年的地方相互围绕着旋转时,探测到其辐射出的脉冲波。2017年9月21日,获得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关于韦斯教授,造就曾发布过由《麻省理工学院新闻》(MIT News)做的专门访谈。(传送门 | 独家专访LIGO首席科学家:引力波可以用来发现外星人吗?)

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

巴里.巴里什,加州理工大学教授,LIGO实验室现任主任,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

业界先贤

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

约瑟夫·韦伯,美国物理学家。1969年,韦伯宣称,他已取得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成就:探测引力波。这一宣布使人们立即对韦伯刮目相看,全美各地纷纷邀请他去做报告。但韦伯的名望很快遇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他所得出的结果的正确性,展开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1969年底,韦伯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讯》上列出一系列零时延迟事件的超出值,并声明这是真正的引力波迹象。这意味着,他探测到的每一个脉冲将意味着比人们所能想象得出的事件所爆发的能力还要高出几百万倍的引力波的闪烁。理论家们想象某个位于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可能会发射出强烈的引力波。人们开始相信韦伯的结论,天文学家们着手寻找引力波的可见迹象,他们每年都要搜索成千上万颗恒星。

罗纳德·德雷弗 (Ronald W.P Drever)

罗纳德·德雷弗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荣休教授。1931年出生于英国格拉斯哥,1953年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并于1958年于该校取得自然哲学博士学位。2016年9月27日获邵逸夫天文学奖。2017年3月6日在爱丁堡安详逝世。

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分别担任客座硏究员(1977)、教授(1979–2002)和荣休教授(2002–)。他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2016年9月27日晚,邵逸夫奖2016年度颁奖礼在香港举行。罗奈尔特·德雷弗、雷纳·韦斯、基普·S·索恩获得邵逸夫天文学奖,以表彰他们对“激光干涉仪重力波观测站”(LIGO)的构思和设计。LIGO最近首次直接观测到重力波,为天文探索开创了一个新方法,而它首先侦测到的非凡事例,是两个星级质量的黑洞合并。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关于引力波一直以来不断的争议和不懈的探索,关注本号,你还可以回顾以下内容:

LIGO再次探测到引力波,人类有规律观测引力波的时代到来!

为什么发现引力波是真正的“年度科学突破”?

爱因斯坦是对的!科学家第三次探测到引力波

LIGO数据中浮现莫名噪音,震惊世人的引力波有可能只是乌龙?

北方的河流湖泊大部分干枯了?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住,村子里的小河还可以游泳。母亲怕我们有危险,对我们管的严。只能偷偷到河边玩,铭记母亲的教诲,不敢下水。这些年一直生活在城里,老家也回去的少了,偶尔回去发现老家小河也基本干涸了。只有7、8月的雨季河里才有水。河道里水草丛生,河床被泥土填满,只有一条小缝隙流躺着着一点点的河水。不禁感叹儿时的记忆中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

河水去哪了?

科学密探,解密“河流干涸”你罪魁祸首

河流干涸的真正原因?

我们都知道,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加快,不节制的工业生产使得我们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以温室效应为例,超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剧增,造成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恐怕短期内是不可复原的。南极、北极的冰川融化,企鹅、北极熊的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今年北极的最高温度达到了38℃。当生存家园不复存在,那么物种还能生存多久?值得深思!

河流干涸的原因也离不开工业生产。

河流的源头一般都是地下水,很多的不良企业工业生产都使用的是地下水资源。以前,农村的一个水井可以供10来户人家使用,现在都供不应求,而且水井的深度为越来越深了,较浅层的地下水想必所剩无几了。

工业生产并仅仅非利用地下水那么简单!

超标的乱排乱放,地下水严重的污染,在工业区附近本就不多的地下水,也变得不能食用。

植树造林是把双刃剑

为治理水土流失,北方的植树造林在近20年来一直持续着。

黄河在经过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涌到下游,下游的河床每年都在增高,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清理河床泥沙。至2017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较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999年增加了约33%,入黄泥沙减少至每年2亿吨以下。

但是,植树造林也是河流干涸原因。

剑桥大学保护研究所所长带领,他们调查了全球四十多个植树造林点,发现5年内,河水平均减少了25%,25年里,河水流量减少40%,而少数的河流早已完全干涸。其实人们很早就知道,刚开始植树造林时,会导致水流减少流入到附近河里,但是没想到随着森林树木的成长,河流流量不仅不会恢复,还可能不断减少直到干涸。按照人们最初的想法:随着树木增多和年龄增长,有利于吸水、保水,储存的水量会越来越丰富,和当地形成完善的生态。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树处在干旱的环境下,它们会经常关闭气孔保持水分,因而从土壤吸收得较少,但当给它们湿润的环境时,它们不仅要从地下吸收,还会将降雨也吸收了。

研究指出,植树造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也要合理考虑造林地点,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要尽量小。

气候异常也是重要因素

以陕北榆林市为例:今年开春以来,榆林遭遇自1995年以来最严重春夏连旱,气温偏高,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出现中旱和重旱,耕地受旱面积达838.6万亩,前期灌溉种植的庄稼也枯萎了,很多的以种田为生的农户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持续五六个月的干旱,转而迎来的却是1981年以来最强降雨。最高降雨超200毫米。榆林地区年降水量才为400-500毫米,一次降水就差不多达到了全年的一半,定然会造成前半年河流干涸,后半年洪水肆虐。

总结

不论是工业污染、植树造林还是气候的异常。绝大部分因素是我们所造成的,我们对环境的破坏,迟早要我们自己去承担。以及连累其他无辜的生物。

西方文明从东方文明身上吸收了哪些养分?

明朝在明宣宗的时候,朱瞻基已经统一了天下,目前还留有碑文《长乐碑》,碑文说: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并且留有1418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清晰的标注了五大洋七大洲,全球地理大发现最早就是明朝的。后来大明为了教化天下,把世界地图和永乐大典都抄了副本赠送给各个国家作为见面礼。

明实录记载,明朝一共有2726艘宝船满载典籍和礼物到全球进行教化天下,朝贡天朝的盛世壮举。郑和所带领的舰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时候的宝船可以容纳几千人,相当于那时候的航母。大明海军拥有2700多艘航母,什么概念。还记载,超过800艘宝船通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大明舰队给全球带来了航海技术和东方文明,大大提升了世界的文化进程。

明实录还记载,明军用钟鼓,信鸽和烟花来协调舰队之间的行动。每个舰队有50名海军副将来协助将军来辅助指挥。宣德皇帝还安排了3000名当时的学者带着7000多种典籍,共计22000多卷,5亿多字的资料到其他国家去教化。宝船的三分之一是典籍,包括地理学,地图,农学,民用技术,军用工程,战略战术,保健医疗,城市规划,钢铁钢材,陶器,火药技术,船舶建造,密码学等全套资料。可以说是大明的全球教化,类似今天的孔子学院和援非队伍,帮欧洲走出来停滞了千年的黑暗中世纪。

剑桥大学图书馆目前还保存着当年赠送的《永乐大典》。李约瑟还记录了宋朝之前95部数学著作,其中就有现代数学的各种理论。

西方有一个大神,叫做达芬奇,其实就是大明典籍的翻译家,所以在其他人眼里,他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如果要了解大明全球航海和全球教化的历史,我推荐几本大明全球航海纪录的书籍,《明朝初年历史》~德雷耶。《宣宗实录》.《明实录》,《郑和传》,《印度洋的贸易和文明》~查胡德理《郑和时期宝船厂最惊人发现》~王鹏翔,《商业时代的东南亚》~雷德,《1434》~孟席斯,《科学与文明》李约瑟。在这里书籍里,有系统翔实的史料证明,明朝是如何把文明和技术传播到了全球。

大明的目的是教化天下,朝贡天朝。大明也通过全球贸易赚的盆满钵满,并建成了故宫。后来买办集团眼红天子,就废除了朝廷的宝船体系,扶持蛮夷,倭寇来进行走私。从这开始,全球贸易体系控制权从天子转到了买办集团和蛮夷集团。

明朝很自信所以很大方《殊域周咨录》记载,洪武元年,设置回回司天监,安排了十一个穆斯林历官来京师,讨论历法,观测天象。大明胸怀天下。其中有一穆斯林天文官叫做马沙亦黑,写了一本学习心得《天文书》。这本书解释了伊斯兰概念的经纬度,并指导制造了地球仪。后来这些又通过穆斯林传给了葡萄牙

大明领先优势忒大了,根本没把蛮夷放在眼里,就好比今天技术援助非洲一样, 现在的西元历,本名格里高历法,源头就是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

明朝天文机构在1384年正式采纳授时历,明成祖和宣德皇帝让船队把这部历法当做国礼送给外邦首脑,包括欧洲,日本,朝鲜半岛。郭守敬还推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恒久不变的,每隔几年都会变化。还被法国伟大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冠名为~黄道缩减理论。明朝的天文学家还给五大星座和太阳月亮的周期做了精准的测算,这些研究成果成就了后来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郭守敬还发明了远程内插法,牛顿把这个理论结合王文素的算术宝鉴,总结出了微积分理论。万能的牛顿和达芬奇一样,都是出色的翻译家和总结家而已,并非原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