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昂神骑,小时候农村弹玻璃球?
感谢邀请!
朦胧的我,朦胧的青春。
80后的我,生于农村,6岁前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1989年,来到了县城附近的矿山父母身边读书。爸爸是个工人,下班后最爱去老乡家下象棋,不到煮饭时间不回家。妈妈是理发师,每天早出晚归。大我2岁的哥哥懂事早,放学后写作业,刻苦学习!
读3、4年级后就慢慢的玩心重了。印象中90年代玩过的游戏有 “手射雪花膏瓶子”、“打板”、“打干贴画”、“打硬币”、“打小人”、“打恐龙”、“打战”、“滚铁环”、“玩老鹰抓小鸡”、“玩放红光”、“玩弹子盘车”、“炸盘子”当然还有“弹玻璃球”。
弹玻璃球莫名其妙在我们这些小朋友圈中就火了,而它们来源于小伙伴家的跳棋,有的偷偷摸摸从家里拿出来,和别人弹。隔三差五总能听到谁谁谁的父母在家门口骂自家的孩子!骂完后,我们继续玩。没水平的总是输,一输完了就开始去赢家那里借,借了再输,最后拿其它物品去换,没东西换了就干巴巴的看别人玩!
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青春!
当生活将你压得透不过气时?
生活压力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存在心理压力,人要经历一些苦难和挫折才能够成长,面对所有问题都能积极乐观的去处理,存在的负担重了就需要放下就需要化解,否则会越来越严重!
人生难免有些不如意,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想得太过复杂,将自己的事情扩大化了,所以你才感觉自己的负担很重,不要感叹自己的不幸,因为永远有人比你不幸,好好的面对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别等到自己以后回忆起来一片昏暗,要活就活得精彩。
排解有很多方法可以看喜剧电影,可以去风景优美的大山里去走一走,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跑步打球……
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展现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信心和动力。
让生活的美好充实着我们的每一天,加油!
大将典韦是怎么死的?
首先,须纠正一点。典韦是猛士,百人将。而非大将。
百人将,与大将的区别是;百人将者,可率数百人陷阵突击,以一当十,斩将夺旗。
大将者,可统领一军,独挡一面,麾下数千或数万众,攻城略地,谓之为大将也。
张绣降,曹操很高兴。酒喝多了,又犯了人妻瘾的老毛病,然后误睡了张绣的嫂子。张绣怒而复叛,夜袭曹营。
典韦作为曹操的卫队长。是为掩护曹操撤退,身率卫士断后,死战不退,壮烈而死。
这儿,不论老曹的错与对。只就典韦这位卫队队长而言,忠于职守,宁死不逃。其之死也,重于泰山,堪称千古忠烈!
笔者先绘图一张,缅怀一下这位有“古之恶来之勇”的壮士
典韦之死,在三国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读《三国志》后有感。三国时,英雄豪杰辈出,猛人无数。
但就算号称当世猛虎,或者万人敌的吕布、关公等。无论演义中如何渲染其之武艺。而正史上,史官从不将笔墨用在描述其等武艺之上。
比如说吕布,只是曰其“膂力过人、善骑射”;说关羽,亦只称其威猛雄壮,就算万军阵中突杀了颜良,陈寿亦只用了寥寥数语。只讲大概事件,而从不详言其细节。
唯独典韦一人,却能让惜字如金的史官,也肯大费笔墨的,去描写其战斗细节。这就不仅仅只是三囯史了,在所有史书上,也是不多见的。
故而,可以断定,单就个人勇武而论。三国第一的,不是吕布,亦非为关公,而是典韦。
张绣突然发动的一场夜袭,让曹操兵败,弃营而走,使曹操的长子死于乱军中,又造成了典韦的阵亡。
我们从这场夜袭中,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古代军事的细节,其实挺有趣味的。历史的真正趣味,全在细节之中。
曹操素以练兵治军打仗为能,可称三国第一。大营中兵多将广,为何一遇突袭,曹操就要弃营而逃?古代行军宿营等,都是有讲究的。
东汉军制,营是基本战术单位,兵力都是以营为计算的。例如,襄樊之战中,曹操先后共发十二营兵力往前线,援助徐晃。
每营兵力为八百至千余人不等。而行军宿营,也是以营为单位驻扎的。
假如说曹操此次出动兵力有一万人。那么,就至少有十个营级建制。这一万人,宿营时并非扎堆在一起,而是按前、后、左、右、中等等,按地形不同,成掎角之势,各营分开驻扎的。
而曹操所在的,就是大军中营。
张绣袭击的,就是曹操的中营。因张绣已降,曹军对其毫无防守。
张绣以有备击无备。用少部兵力,分別佯攻牵制其他诸营,重兵全力突袭曹操的中军营。趁着夜暗,鼓躁而攻。
曹军猝不及防之下,自然大乱,诸营自顾不暇,更无力相互救援。须注意的是,黑暗与夜袭,对古代军队是非常致命的。一旦遇夜袭,古代军队的惯例,不是相互支援,而是坚守不动,并全力弹压因乱兵受惊而发生更致命的营啸。可参考【三囯志.魏书.于禁传】还有其他诸如【周亚夫传】等等战例。
而曹操所在的中营,一旦遭到了突破,作为主帅的曹操,当然就只有先撤退,先逃出乱局之中,保住性命,方能重整旗鼓。
曹操也是崇尚“兵贵精而不在多”的治军思想的,他的军队,战斗力是很强的。为什么会让张绣一次夜袭,就被打破营垒?又为何不让其他人断后,而非得要典韦冒死断后?这儿,就要讲一个古代战斗的细节。古人打仗,在矢石如雨、枪矛白刃如林丛中搏命。
要让士卒们有勇气,迎着白刃短兵相接,那就必须先让他穿上铠甲,之后才能有胆量迎着锋刃突进。
人披坚甲重铠,则胆气横生。才能执长矛大戟,摧锋破阵。反之,若无铠甲遮护。那么在敌人如林的刀枪捅来时,就算武林高手,也会胆战心惊。纵有十分本事,也立即只余下了三分。
铁制为铠,皮制为甲。铁铠昂贵难制,惟有将领与精锐选锋才有铁铠。普通士卒披皮甲。
而铠甲沉重,且不透气,披挂时间一长,也耗体力。平时,也不可能像影视作品中一样,军士全部披挂整齐的。数十斤重的东西,平常无事也穿身上,可能吗?
只有临阵时,将军才会下命令:披甲执兵。
为保持士兵的体力,普通的行军与宿营,士卒是不披甲的。所以,古代行军时,前方与两翼要放出十里远斥候。宿营时,也要安排伏哨。就是为了提早发现敌情,然后为大队”披甲执兵、列阵待战”留出准备时间。
而古代打仗,一般只要避过了对方警戒,达到了袭击的突然性。那么遭到突袭的军队,肯定会溃散。就因为,来不及披甲的士兵,是根本无法与甲胄齐全之兵对抗的。
而古代的袭营战,所谓夜袭,实际也不是半夜袭击。半夜漆黑,袭击者自己也不方便。一般会选择在凌晨之后,天色将明之前,发起突击。
估计张绣就是挑了这时候发起突击的。
所以,当张绣分兵牵制住了曹军诸营,然后集中兵力猛攻曹操主营时。曹营中,除了少数值更士卒,大多数来不及披甲。所以立即惊慌失措,呈崩溃之势了。史书没有细说,大军事家曹操,是如何让张绣打得如此狼狈的,只说了张绣袭营,所以,一切按袭击来推测。
而典韦所部则不同。
典韦所率兵力为:锐卒数百,环绕大帐宿卫。那是曹操的帖身护卫亲兵。与其他普通士卒不同,既承担宿卫之职,那就应该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披甲执兵的值班备战状态的。
所以,守在营门处死战不退,掩护曹操轻骑撤走的任务,非典韦莫属了。因为他的卫队,是猝遇袭击时,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
而与演义不同的是。所谓的先有“胡车儿盗戟”然后,典韦赤足布袍、身无片甲的,只提一把单刀作战的事,是不存在的。
真如此的话,就算你有惊天之勇,也瞬间就会死于枪矛乱捅之下。
实际上,典韦与他的部下,是兵甲齐全的。所以,他才能身负数十余创伤,还能奋力激战。否则光着身体,二三刀,或长矛捅一下,就立即能要了命!
典韦于营门死战时,麾下有多少兵?有多厉害?据【三国志.典韦传】
典韦率所部,据守营门力战,任敌军猛攻,就是打不破。然后,敌兵从其他营门中涌入,将典韦部包围。
此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以一当十(原文)。
这里有个“校”字,这应该是他的率领的卫队兵力单位名称。
典韦率领的数百人卫队,大部兵力应该护卫曹操撤走。
而典韦自己,应该是亲率百余人,或数十人,拼死守卫正面营门断后。不要忽视了数十锐卒在古代战斗中的作用,濮阳之战,曹军三面被围,就是典韦率数十人组成突击队,发起逆袭,挫败了吕布的攻击,振作了即将沮丧的全军士气。
当张绣部从他门涌进,围住典韦等人时,此时,典韦部经激战后,尚余十余人。然后,十余人又悉数战死,惟典韦一人,仍奋力而战。
看看陈寿是如何不吝笔墨的、去描述这位勇士的最后一战的: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戟没盗走),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
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一直要确认典韦已死透,叛军才敢上前,枭首传观。.
史上勇士,数不胜数。然而,能如典韦般壮勇雄烈之士,三千年来罕有。
附一份典韦生平历程:
先为乡中轻侠,帮人复仇,大白天上门,杀了一个退休的“富春县长”及其妻。然后执刀戟步行离去,一市数百人追,但皆不敢迫近,由是为豪杰所闻。
张邈举义兵,典韦从军,在司马赵宠麾下为土。因为,能单手擎起沉重长大的牙门旗,受赵宠另眼相看。
又属夏侯惇部,因数有斩首功,升为司马。
濮阳之战,曹操偷袭吕布別寨,反为吕布三面包围,交战不利,典韦应募为陷阵士,力战有功,以勇猛过人,获曹操赏识,拜为都尉。从此后,率数百劲兵为曹操近卫。
后因每战,皆先登陷阵,又升迁为校尉。
曹军营中,皆壮典韦之勇,士卒为之作歌,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图来自网络
力帆kpt200和大阳天昴的发动机哪个更好?
我是骠骑府!资深摩托车媒体编辑,为你提供正确而专业的摩托车解答,欢迎关注!
上图为力帆KPT200与配置的NBF200二代发动机,单缸水冷两气门,实际排量为198cc,比大阳天昴200的发动机排量略大一点,最大功率为12.5KW/8000转,最大扭矩为16.5NM/6500转,从账面数据上来讲,这款发动机尽管是水冷散热,但是强化程度并不太高,基本上与风冷同排量机型没有优势,这样的设计还是出于可靠性,燃油适用性和成本上的考虑,小排量大功率机器谁都喜欢,但是搁在这辆以长途摩旅为主要目的的车型上使用,是否真的合适还不一定。
二代的NBF200发动机在动力调校与电喷匹配重新进行了匹配,电喷系统是力帆自研的,算是国内少有的,表现还不错。骠骑府骑过这辆改进之后的休旅车,明显的感受是在运行品质上比早期的产品有了质的提高,例如动力输出的线性,噪音,尤其是震动上小了不少,进步明显。
这款机器的动力特性较为均衡,起步和加速没有很强烈的加速感,但是输出相当的线型,易于掌控,运行品质整体而言还算不错,动力输出虽然不大但正常骑行的情况下不会有动力不足的情况。
不过要注意这款机器是六档的设定,六档仅仅只是维持高速巡航时保持稳定时速的需要,能节省能耗,但是在市区或者载人的情况下不建议挂六档行驶,因为基本没有什么加速超车的能力,想要超越前车就必须降档。
上图为大阳天昴200及其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为单缸水冷,实际排量只有189cc,比KPT200的NBF200发动机的排量略小,并且是SOHC四气门设计。
虽然是四气门结构,但是同样的为了可靠性和燃油适应性,排放等方面的原因,强化程度一般,与同排量的风冷发动机动力水准基本相同,最大功率仅为12.0kW/8000转,最大扭矩15.8NM/6000转,电喷系统是叶盛电喷系统。
国内200cc排量的发动机较少采用四气门设计,原因很简单——两气门已经够用了,理论上两气门机器在中低转速下的动力响应更及时更迅速,四气门设计在高转速时候的后劲更悠长,但是相对而言,两气门在结构上更简单,成本也更低,噪音也会更小,因为运动部件更少,可靠性更好,算是有利有弊吧。这款机器在运行品质上也表现不错,四气门的设计理论上会在缸头的噪音上要大点,但是这款机器很安静,体现出了技术含量,另外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上采用了进口件,保证了耐用性,例如正时链条、凸轮轴轴承、离合器片等易损件,也还不错。这款发动机据厂家透露,是由退休的本田工程师提供的技术支持,相信不会差到哪里。
两款发动机其实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NBF200的两气门设计看似落后,但是用在这款小排量入门级车型上很合适,动力适中,可靠性也经过了市场验证,我觉得不差,而大阳天昴200的发动机尽管是四气门设计,但是在性能上并未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可能在油耗上还不如NBF200,大阳在这款小排量休旅车上面采用了四气门的设计,骠骑府认为单纯对于这款车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对于大阳将来研发更大排量的高性能四气门水冷发动机有帮助,可以积累经验和测试数据,这个可能才是大阳更看重的地方。
好了,就到这里吧,欢迎关注骠骑府!
重庆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从有文字记载的3千多年历史中,重庆曾三次被立为国都、四次筑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也因此得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山清水秀,自古就孕育出一大批精英人士,用人才辈出来形容最为贴切。
那么,你知道重庆有哪些历史名人吗?今天,我就来详细说说:
1、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开州人。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少丰功伟绩。曾经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
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境贫寒的他不得不辍学务农。他看到了周围许许多多的人和他一样饱受生活艰辛,于是他在此时立志,一定要救民于水火。
1911年,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投身从军,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正义之路。
1926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12月,与朱德等人发动泸(州)顺(庆)起义。后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军衔。
1962年,他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86年,他因病在北京去世。
2、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曾用名聂云臻,重庆江津区人。和刘伯承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是我国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1917年,聂荣臻考入江津县立中学。在这里,他的思想渐渐发生变化,从纯朴少年转变为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青年。
1923年,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并担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之后远赴莫斯科学习军事知识。回国后相继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此后多年,他一直致力于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之中。
1992年,聂荣臻因病去世。
3、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明朝末年著名女将领,重庆忠县人。身为女子,却丝毫不让须眉。
1600年,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共同击败杨应龙军队,并接连攻破多个营寨。
1613年,丈夫马千乘因被诬告,不幸在监狱中离世。秦良玉代领马千乘职位,指挥军队作战。
之后的几十年中,秦良玉曾先后率领军队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
1648年,秦良玉寿终而死。
4、三毛
三毛(1943年~1991年),本名陈平,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祖籍浙江舟山。著名作家,代表作品很多,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位作家,至今作品仍被广泛阅读。
1948年,三毛和父母移居台湾。出于兴趣,三毛在初中时读完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
1967年,三毛休学,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就读。在这里,她遇到了一生挚爱荷西·马利安·葛罗。
1974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小镇阿尤恩举行婚礼。
此后数年间,三毛先后出版多部散文集,其中包括《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滚滚红尘》等等。
1979年,丈夫荷西因潜水时突发意外失去生命,三毛痛不欲生,最终在父母的帮助下回到台湾生活。
1991年,三毛在台湾逝世。
总结
以上是我知道的几位历史名人,其实重庆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一定还有很多杰出人士,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你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吗?
我相信。我是一个64岁的姥姥,目前我们俩口子在加拿大多伦多女儿家看孩子。
我是1959年末生人,那个时候上学的年龄截止到每年的8月31日,我生日小,所以跟着60年这一批的孩子上学的。
如果我跟着59年这批孩子上学,我就是76年毕业,76年之前的毕业生都上山下乡了。因为晚上一年,我们这届是78年毕业。
记得1977年12月份恢复高考,这一年不让在校学生参加高考,因为我们还没高中毕业,1977年没有高中毕业生,当时考上大学的基本都是老三届,对于我们在校生来说1978年可以参加高考了。
那个时候各区都成立了试点班,我是我们子弟学校考上5个试点班的其中一名,全区从各个学校招来200左右学生,分四个班,每天都在紧张努力学习中,学习了将近三四个月就参加了78年7月的20号到22号三天高考,天气特别热,我记得是在35中考的,我们算在校学生di一批参加高考的考生。由于自己的基础不扎实,这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是300分,我打了291分,没达到录取分数线,也不想上电大、中专什么的。要是当年上电大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命运。所以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这一年工厂、商店也开始招工了,也不用上山下乡了,这个时候我们中学有个老校长给我妈打电话,让我回去复读,算在校学生。我就稀里糊涂地又回到学校上学去了,那个年代,复读一年没花一分钱,也没想给老校长买点礼物,只记得后来去老校长家看望他老人家。1979年高考结束后,我跟本没想到能考上,因为这一年高考题特别难,这一年的录取率是百分之六。没想到一发录取分数线我还进分数段了,当时高兴的直蹦高。然后上了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当一名数学教师。就拿我来说,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我在企业的职工中专任教,那个时候国企的效益都不太好,经常好几个月开不出来工资,所以各单位都有自己的政治,让一部分人出去创收,给个人开一部分工资,单位在截流一部分工资。我这人不甘寂寞,也不想整天无所事事,所以我就申请出去创收了。一开始和自己家的亲戚一起在道里菜市场卖鱼,每天早上三点多起床,我家的骑自行车把我送到一个有车的地方,四、五点钟就去通江街早市上鱼,然后再拉回菜市场卖,每天都很辛苦,干了几个月,到了秋天,每天手到水里抓鱼的时候,水冰凉刺骨,一想咱吃不了这个苦,几个月下来赚了一千多块钱,所以就放弃了。回到学校还是不死心,还想出去干点什么,正好有个同事家里在道外南级搞批发零售,需要两个开票的人,所以我又一次和同事出去创收了。那个年代公交车特别少,也不好坐,我每天起早贪黑地把女儿一个人扔在家里面,骑着自行车🚲出行。来回得骑两个小时。有一天看见一个初中同学,她在子弟学校当老师,在和她的交流中,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孩子马上上学了,把孩子培养好,不就是给你赚钱了吗。我一想她说得太对了。孩子学习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不就是给我省钱吧!所以在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为了她我从职工中专调到了她上学的中学教数学,我们当年是子弟学校,中小学一家。初中时她考入另外一个学校,当时在所有考生中,我女儿考第一名,我为了她又调到了她上中学的学校。和我女儿在一个学校呆了四年,我教她们学年的别的班,一直到她考上哈三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觉得我是尽职尽责的,没有因为挣钱对她不管不顾,同时也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在她的身边给予支持和鼓励,直到她考上大学。再说我女儿,我是晚上一年学,女儿是早上一年学,当时女儿上初中的时候,他们的语文班主任老师,就说我女儿写的作文不成熟,因为她比别人小。后来中考的时候报志愿,她爸和我还有孩子一起商量,非三中不报,当时报的就是三中统招、三中自费、三中校中校一条龙三中国际部一条龙。当时要是不上三中也碰不上她的先生我的女婿。也就不能出国留学,留在这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里医疗免费,孩子有牛奶金,孩子们上学,从小学到高中全是免费,现在大外孙上学,没有作业。孩子们工作也是朝九晚五,没有国内的996和997。每个人都以家庭和孩子为中心。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