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私发服,金瓶梅中最令人难忘的人是谁?
雪夜闭门读禁书,古今之人生活一乐。
《金瓶梅》自诞生起,就是禁书的典型。在笔者看来,相对于潘金莲,西门庆,我更难忘书中的李瓶儿。金瓶三艳之一的李瓶儿,生得甚是白净,细弯弯的两道眉儿。
李瓶儿市井气很浓重,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的前夫花子虚就夸赞她,
五短身材、团脸面,生得白净,好个温克性儿。五短身材就是小萝莉,萝莉范儿的意思,这在明代还不是贬义。李瓶儿先后嫁给了梁中书,花子虚,西门庆,中途又红杏出墙,私通行脚医生蒋竹山,满足自己的欲望,书中关于性事的描写亦可谓千古奇观。正是,
清代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所说,欲要止淫,以淫说法;欲要破迷,引迷入悟。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凡写一人,始终口吻酷肖到底。身世境遇的不稳定导致了李瓶儿的性格特别多疑和自我。李瓶儿的性格相当复杂多面,既有狠毒绝情,虚伪做作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温和娴雅的美好一面。前夫的放荡也使她对爱情失望,
花子虚迷恋青楼,包养妓女,常常在外喝得大醉,甚至眠花卧柳夜不归宿,李瓶儿深为痛恨。特别是儿子西门官哥出生后,展现出母性的光辉和天性。李瓶儿为西门庆生下第一个儿子,母凭子贵,在西门府第中的地位无形中暴涨。
潘金莲出于嫉妒不断挑衅李瓶儿,但她为了孩子保持了极大的克制。西门庆最后也对李瓶儿表现出了超越于其他女人的情感,认为李瓶儿是理解自己的心灵伴侣。但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李瓶儿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贪财寡义,儿子夭折。
此事导致李瓶儿得了重病,花子虚死后阴魂不散,纠缠于她,多重因素影响下,李瓶儿死前受尽折磨,最终精神崩溃而亡,香消玉殒。《金瓶梅》中的神奇,在于对每个人命运的把握。城市生活的糜烂与奢侈,激发了那个人贪欲与阴暗,可谓,
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网络,大千世界。李瓶儿也是一个时代悲剧,善恶之间,本无鸿沟。正如序言中所说,内容的丑恶乃是揭示时代的罪恶,人是很渺小的,作者最终流露出轮回和色空的佛教思想,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一花见万象,一沙见菩提,小世界也是大世界,李瓶儿代表了一类人。
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
正确答案:
《明史》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不但没有抹黑,而且毫无边际的吹捧。
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史书并非只有《明史》,还有《明实录》《李朝实录》《明会要》《皇明通纪》《国朝会典》《国榷》《宪章录》等大量的明朝时期编撰的史籍资料,如果只是抓住《明史》是清朝修的,认为不可靠,在污蔑明朝,只能说这是孤陋寡闻。一群无脑眀吹粉,《明实录》《明史》《国傕》《日知录》等全都不看,就看看流量网文,得出结论,大明朝天下第一,贻笑大方。
毛主席称: 大明自朱元璋1368年应天称帝,还算值得书写之外,剩下的儿孙多是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有替自己父母争名份而与大臣誓不两立,沉迷于道山的世宗朱厚熜;有几十年当“甩手掌柜”的神宗朱翊钧,有因吞食“红丸”而暴毙的光宗朱常洛,有喜曲艺骑射、沉迷于木匠活的熹宗朱由校;更为荒唐的是,在位长达45年的嘉靖竟迷恋于用年轻貌美的宫女作其长生不老的丹药,以至于被忍无可忍的宫女们试图勒死于龙床之上。就连毛泽东在读《明史》的时候,也发出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其余的都不好,做尽坏事。”
明朝从建立初期,到末期起义规模达到3000多次,中国历史之首。 。”这和朱元璋的制度有关,全国人民都为他们老朱家服务,他们的子孙天生享受无尽的财富美女。各省的百姓穷的吃土,吃人尸体,还要拿钱缴税,连自杀都不敢,怕被吃,民不聊生。 与明朝鲁迅先生评朱元璋:“都说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实并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后,称蒙古朝为大元,杀汉人比蒙古人还历害。奴才做了主人,是绝对不肯废去"老爷”这个称呼的。他摆架子,大的很,恐怕比当年他大元的主子还阔气,还十足。
历史早已经给出答案,如果把清末换成明末,我们将彻底亡国灭种,而且永远没有复国的机会,权威评价明朝,看透历史本质,大清入关不仅是历史选择,更是中华之大幸!!!
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留史君来和大家聊聊三国时期的传奇美女甄姬。
甄姬的名字历史上并没有记载,由于后世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宓(读福)妃是以甄姬为原型,所以就把甄姬称为甄宓。
多说一句,宓这个字是多音字,本音读密,当安静讲。另一个音读福,通伏,这里的伏是上古大神伏羲的伏,伏羲也叫宓羲。因为传说洛神是宓羲的女儿,所以叫宓妃。
甄姬是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石家庄无极县),祖上做过太保这样的大官,父亲是上蔡县令。
甄姬出生后就与众不同,白天睡觉的时候,家里人仿佛看到有人用玉衣盖在她身上。后来一个相面的人来看甄家的孩子们,唯独指着小甄姬说,“此女贵乃不可言!”后来袁绍为自己的儿子袁熙求娶了甄姬为媳妇。
袁绍死后,他的另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互相攻打,袁熙驻守幽州,甄姬陪袁绍的遗孀刘氏留在袁尚的邺城。
后来邺城被曹军攻破,曹丕先冲入袁尚的府邸,见到刘氏后面有个女人,就问是谁。刘氏说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把甄姬的发髻整理好,脸擦干净,让她面见曹丕,并且对甄姬说,这下我们死不了了。曹丕一看,甄姬的容貌无与伦比,就求曹操娶了甄姬为妻。
甄姬虽然比曹丕大五岁,又是二婚,但曹丕对她还是非常宠爱的,两人很快就生了个儿子曹睿(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和女儿东乡公主。
甄姬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特别贤惠。对于曹丕其他受宠的姬妾,甄姬勉励她们更加努力上进,对于不得宠,也安慰开导。甄姬还经常劝告曹丕为了子孙繁盛多纳姬妾。
不仅如此,曹操和夫人卞夫人对于这个儿媳妇也非常满意。有一次曹丕设宴款待官员,让甄姬出来拜见大家。其他人都低头行礼,只有一个叫刘桢(建安七子之一)的,一直盯着甄姬看。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件事,狠狠的处罚了刘桢。
等到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登基成为皇帝后,事情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时甄姬已经年近四十,逐渐失宠。而曹丕后宫中的郭夫人、李贵人、阴贵人都得到了宠幸。
其中郭夫人经常在曹丕的耳边说甄姬的坏话,终于曹丕赐死了甄姬,在埋葬甄姬时,还让她以头发遮住脸,嘴里塞上米糠。之后郭夫人被曹丕立为皇后。
据说甄姬临时时把曹睿托付给了李贵人。等到曹丕死后,曹睿继位为皇帝后,逐渐知道了亲生母亲去世的真相。他去质问已成为太后的郭氏,郭氏没办法,只能回答说是先帝曹丕杀的,你总不能因为这个找你爸寻仇吧,难道还能为此杀了我?
曹睿一怒之下真的赐死了郭太后,并且比照甄姬的样子埋葬了她。
甄姬除去与曹丕的夫妻关系外,在历来的传说中与曹操、曹植父子也有些瓜葛。比如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的明代才子杨慎就说过“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
曹操与甄姬的绯闻来源于《世说新语》中的一条记载,说得是曹操攻破邺城后,就要召见甄姬。左右的人禀告硕,曹丕已经先带走了。曹操说,打下邺城就是为了她啊。
有人借此认为喜欢人妻的曹操先看上了甄姬。其实先不说这条记载是否准确,曹操那句话也不一定表示自己要,为了儿子也说的通。为此孔融还跟曹操开玩笑,说他为曹丕娶甄姬就像是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而且从曹丕求娶甄姬,曹操很痛快的答应来看,曹操对甄姬是没什么想法的。
再说曹植与甄姬。这个八卦来源于唐朝人的记载,说当年曹植也曾向曹操求娶甄姬,结果曹操把甄姬嫁给曹丕了,弄的曹植一直耿耿于怀,整天昼思夜想,废寝忘食的。
后来甄姬死后,曹丕将甄姬的遗物玉镂金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带着它渡过洛水的时候,遇到了甄姬,并且说她原本喜欢的是曹植。
这个说法后来就流传开来,说曹植一直暗恋甄姬,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就是甄姬,曹植写洛神赋就是为了表达对甄姬的情感。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靠谱。这么大的八卦,从三国一直到唐朝,过了好几百年才被人扒出来,应该不会准确。
而且甄姬嫁给曹丕的时候曹植才十二岁,那么个小孩怎么会和哥哥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呢?
曹丕因为和曹植争继承权的问题,早就看曹植不顺眼了。小心眼的他还能容忍曹植对自己的老婆日思夜想的,还把老婆的枕头送给曹植?
出现这个绯闻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洛神赋名字。据说《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后来曹睿下令改为《洛神赋》了。
其实这也是个误会。洛神赋的原名是《感鄄赋》,不是《感甄赋》。注意是鄄不是甄。鄄读作juan。因为当时曹植刚被曹丕封为鄄城王,这篇赋正是曹植去鄄城路上路过洛水作的,所以叫感鄄赋。
估计是有人把鄄错当成甄,又进一步开脑洞,联想到了甄姬,才产生了曹植和甄姬这么一大段风流韵事。
关于甄姬还有个千古谜团,就是她的儿子曹睿究竟是谁的种。
甄姬是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曹军攻破邺城后嫁给曹丕的。而曹睿也是同年出生的。
据史料记载,曹军是八月才攻破邺城的,那么就算曹丕再性急,甄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当年给他生儿子。所以这样说曹睿就不可能是曹丕的儿子。
曹睿也不可能是袁熙的儿子。袁熙199年在袁绍活着的时候就去幽州当刺史了,之后甄姬一直在邺城陪着刘氏,两人两地分居多年。
而邺城被攻破之前,被曹军围了好几个月,再加上之前袁氏兄弟互相攻打,袁熙绝不可能跑回邺城与甄姬相会。所以曹睿究竟是谁的儿子是个未解之谜。
有人说如果曹睿不是曹丕的儿子,曹丕为什么让他继承皇位呢。
曹丕也没办法啊,他为了争夺继承权,自己必须有年长的儿子才行,而且曹操很喜欢曹睿,还说“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
甄姬死后,曹丕也考虑过立别人为太子。但有一次曹叡随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文帝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说:“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文帝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而确定了立曹叡为太子的心意。
这段父子之间奇怪的对话,也许藏着很深的含义。
老子生在哪里?
老子生在楚国苦县。老子没有传道,也没创立道教。道教是后人奉他的《道德经》为经典而立的,老子不知道这事。即使这个《道德经》,也是守边将军有些讹地硬让他写的。不写,就不放他西出阳关。他为了西出阳关,作为交换条件,才写了这部5000言的《道德经》。写完以后,就西出了阳关,不见了踪影。🙏不过,道家有记录。对于他们的记录虽我无从核实,但还是尊重的。理由是:人家以真诚之心践行一生的,又怎么可以怀疑其意义?退一万步来讲,自己确实无知,但总可以当比喻来领会其中含义吧?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伐语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非法?小说、童话,都是从这个语言修辞学基本常识发挥来的,无非是要明白道理。同样,我对无从考证的宗教事迹,也持这种态度。下面几张图有道家关于老子源流的说法,其中就包括老子传道的区域,不再赘述。
传世言全文?
惠吉类
开卷有益,作善降祥。
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
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
勿谓一事可忽也,须知有身家性命之关系。
勿谓一时可逞也,须知有子孙祸福之报应。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
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社会何立身,唯靠精气神。虚心读古训,学做今圣人。
待人宜宽厚,处事得谨慎。寡欲则刚强,无私心地明。
穷则善自身,达则兼济人。人生苦其短,精神可永存。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宽)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和),处疑难之际愈宜无(在)意。
无(私)心者公,无(自)我者明。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接物类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
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底,减三分让人尝。
施在我有余之惠,则可以广德。
留在人间不尽之情,则可以全交。
存养类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已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已大病。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偏狭),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持躬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 人忌全盛。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求医药,不如养性情。
立党羽,不如昭信义。作成福,不如笃至诚。
多方说,不如慎隐微。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恣豪华,不如乐名教。广田宅,不如教义方。
度量如海涵春雨,应接如流水行去, 操存如春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敲金石般响亮),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欲心正炽时,一念著病,兴似寒冰。利心正炽时,一想到死,味同嚼蜡。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摄生类
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
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 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敦品类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忘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处之欢,有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学问类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不息。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接(待)人要和中有介(原则),处事要精(明)中有果(断),认理要正(直)中有(变)通。
古文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齐家类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
小处不能调理,未有能治大者。
亲者不能联属,未有能格疏者。
一家生理不能全备,未有能安养百姓者。
一家子弟不率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
安祥恭敬,是教小儿第一法。
公正严明,是做家长第一法。
无正经人交接,其人必是奸邪。
无穷亲友往来,其家必然势利。
从政类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 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悖凶类
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
聪明人不肯学厚,必夭天年。
暗里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儿孙。
空中造谤者,造的是本身罪孽。
仁人心地宽舒,事事有宽舒气象,故福集而庆长。
鄙夫胸怀苛刻,事事以苛刻为能,故禄薄而泽短。
宋仁宗之女徽柔历史上结局是怎样的?
引言:在«清平乐»中,徽柔聪明伶俐,深受仁宗喜爱。在辽提出和亲时,宋仁宗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她留在身边;在和张贵妃发生冲突后,仁宗亲自安慰;在曹皇后被张贵妃为难时,挺身而出。种种迹象昭示着她的一生顺风顺水,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人生惨淡收场?
因是长女,聪慧、孝顺而备受宠爱第一胎照书养,第二胎照猪样,宋仁宗也不例外。因继位后多年无子,福康公主的出生,让仁宗欣喜不已。便想把全部宠爱都给她:给她起最好的名字,让她上宫学,因她的出生而破例大赏朝臣。福康公主对仁宗的宠爱没有恃宠而骄,反而十分孝顺。
在仁宗生病时,日日为仁宗忧心。并赤足披发对月祷告:愿意以自身的健康换取仁宗的康复。徽柔的做法,仁宗必是感动不已。在她二十岁的时候,仁宗为福康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册封礼,晋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福康公主的母亲也因此晋封贤妃,可算的上是母凭女贵。要知道在福康公主之前,宋朝的公主是没有册封礼的。
福康公主和仁宗可以说是父慈女孝的典范,为了给福康公主最好的宠爱,不惜破例举办册封典礼。可见仁宗对福康公主的爱之深。
宋家有女初长成,待字闺中惹人愁在福康公主被册封以后,宋仁宗意识到女儿已经长大了,不能一直留在身边。便开始为公主的婚事做安排。
层层筛选后,宋仁宗决定把徽柔许配给李玮。可能宋仁宗是出于对生母的愧疚,想通过联姻使自己心安。李玮是宋仁宗的表弟,就是在宫宴上帮徽柔偷点心吃,不慎摔倒,头上有个包的李玮。
福康公主嫌弃李玮貌丑,加以特殊的婚姻制度,福康公主和李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不成想福康公主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外貌协会,却没有他父亲貌丑不至惑君的觉悟。在宋真宗时规定: 公主出嫁后,驸马要“升行”,公主也随之成为公婆的同辈人,更不必行舅姑之礼侍奉公婆。这种婚姻制度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徽柔结婚时,仁宗花费了数十万钱为公主建造府邸。婚后仁宗给福康公主的俸禄:月给千贯,待遇如同皇太子。福康公主觉得李玮虽然有才但是为人木讷,没有生活的乐趣, 待李玮如同下人一般。因公主受宠,加之公婆又管不了。导致了上有所恶,下必趋之。 加上下人的加油添醋,两人得关系势同水火。
一次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借酒浇愁时,李玮的母亲在外偷看,被福康公主发现。福康公主大闹李府并连夜叫开宫门向仁宗哭诉。
触犯宫规被谏官弹劾,褫夺封号。夜开宫门违反了当时的规定,司马光等人上疏弹劾福康公主。仁宗出于爱女之心,对福康公主进行了斥责,遣散了身边的宫人。福康公主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导致此事对她刺激过大,多次自杀未遂。
司马光见仁宗大事化小,便一直上疏。认为仁宗好心办坏事:本来想弥补李家,没成想公主把李家搞得鸡飞狗跳。又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李玮有责任,公主也有责任。仁宗认为有理,便用重金赏赐李家,把徽柔的封号由兖国公主降为沂国公主。让她和李玮和离。
二人复婚,结局唏嘘。在仁宗病重时,也许是为福康公主的将来担忧,也许是对李家的愧疚。仁宗把徽柔升为歧国公主,让她和李玮复婚。因李玮长期外地任职,加上两人之前的隔阂。徽柔生活的并不快乐。
仁宗病逝后,英宗即位。徽柔被封为越国长公主。宋英宗对于仁宗的女儿并不友好,甚至把仁宗未出嫁的女儿赶出了皇宫。英宗的行为加速了徽柔悲剧的发生。
英宗去世后,神宗继位,封徽柔为楚国大长公主,废除了“升行” 制度。使徽柔只能和李玮捆绑在一起。公元1070年,年仅33岁的徽柔去世。神宗因李玮对徽柔照顾不周,处罚了李玮。
福康公主从备受宠爱到郁郁而终,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一个结局。私认为仁宗对福康公主的过渡宠爱导致她夜闯宫门,为后期的不幸埋下隐患;因“升行”制度,对婆家骄横跋扈;又因李家在仁宗心中的地位而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联姻。种种相加,造成了福康公主的幸与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