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徽记,世界战争史中有哪些bug一样存在的人?
说道军事上面的有BUG的天才,我觉得是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原来是马其顿的国王,是欧洲史上四大军事人才排名第一的,(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
下面先简要的概述下他的BUG之处:
统一整个希腊
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埃及
占领波斯
征服印度
只用了13年,其领土超过了当时正处于春秋阶段的战国七雄所有领土的总和,当咱们内乱时,人家在征服全世界。可惜的是他是个短命的大帝,更加可悲的是这个大帝太高估自己的寿命竟然没安排接班人。于是鱼死网破。13年心血随着他的死亡全部付诸东流。
下面来详细的说说亚历山大的厉害之处:
伪死夺希腊当时亚历山大传言说自己已死于多瑙河,希腊和底比斯开始起兵进攻马其顿。必须清楚的事希腊在腓力二世在世的时候就臣服了,但是腓力二世一死他们就又开始不安分了。亚历山大利用这次机会,东征小亚细亚稳固北部防线获得了不少战利品以此补充马其顿空荡荡的国库。与此同时底比斯和希腊的进攻,让身在伊利里亚的亚历山大军队只用了14天就抵达了底比斯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不到两年的功夫便巩固了希腊的政权。
出征波斯由于当时希腊部分是被波斯统治着的,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正打算攻打波斯。正好借着波斯烧毁雅典娜神庙这件事情找了个借口。希腊对神是极为尊敬的,波斯的亵渎神灵的行为引起了当时希腊民众的愤怒。借此亚历山大带着马其顿军队和希腊联盟军队攻打波斯,因为在波斯的军队里面有大量武力来自希腊的雇佣兵。因此亚历山大杀鸡儆猴恐吓他们,屠杀了大量雇佣兵并且押送到马其顿作为奴隶,其铠甲作为祭品献给雅典娜,并写上"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这次战役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刚刚打完希腊的军队没有休息整顿,国库也空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无疑是兵行险着,在幕后指挥的亚历山大本人也多次负伤。战后波斯国王奉上投降书愿意献上半个波斯王国。可是你以为我们的大帝就这样会罢休么?只是缓兵之计
仁慈的征服者公元前332年,埃及人民像欢迎解放者一样欢迎亚历山大的到来。亚历山大兵不血刃的得到了埃及这片土地还被埃及称为太阳神阿蒙之子。为什么埃及会自动投降呢?因为波斯之前两度征服埃及,亵渎他们的神灵。亚历山大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会笼络人心,在希腊也好在埃及也好,亚历山大大帝不仅仅是个只会争夺战争的帝王还是个仁慈和善的“掠夺者”他每次出兵都是打着一个好旗帜。无疑这次也不例外,他是打着拯救埃及于波斯的爪牙这个和谐美好的旗帜。在埃及休息了一段时间,补充了战争所需品。
再度出征波斯这次出征波斯,亚历山大准备了的4万步兵和7千骑兵,而波斯哪一方是倾全国之力的军队都上阵了。
普鲁塔克的古典著作《希腊罗马名人传》说波斯军100万,另一古历史学家阿里安则说是4万骑兵、100万步兵、200辆大镰刀战车、15头战象(早于汉尼拔对罗马的战争,在印度以外使用战象这是历史记载的第一次)。这些数字当然是大大夸张了的。真正的波斯军数字已经不可考,最保守的估计是20万步兵和4万5千骑兵。巧的是波斯内部也在内斗,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手下杀害。公元前330年,但是亚历山大击败了大流士的继承人柏萨斯,并将他斩首,经过三年奋战,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 。亚历山大所经之地赦免波斯战俘并且迎娶战俘的女儿扫清了亚历山大去往印度的障碍。
印度之战好像是恶作剧虽然亚历山大打败了印度国王,但还是让他继续统治印度。其实对印度的征战尼采看来完全是亚历山大征服欲望膨胀后的游戏。就算取而代之,这么多的国家你哪能统治的过来?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马其顿离印度的距离,文化不通,语言不通,再说印度本来就国土多人口多。此时亚历山大手下的军队已经厌战,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远征,开始西归。
作者看法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而且死前遗嘱也是充满戏剧性的,他就说了一句“让最强者继承”便撒手人寰了。
对于他的死也是历史谜团,一种说法是被自己敬爱的师傅亚里士多德毒杀,下毒理由:自己亲手培养了一个战争机器,也要自己毁灭。还有一种说法是被波斯贵族进贡的王冠上的红宝石所杀,科学家发现经过太阳光照射,红宝石会发出一种自然激光。
在尼采君看来,这个亚历山大是个会打游戏的玩家,他打仗完全是为了好玩。但是为了好玩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这是得不偿失的,类似一个玩家为了闯关不眠不休,结果自己获得胜利那一刻命不久矣。从这点上来看,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不然什么都是空的。对于他的死因我更愿意相信是一个长期奔波劳碌的人停下来,身体将之前的透支消耗全部反应出来的结果。并且没有及时治疗就算病了他还是在不停的“玩耍”透支。
在军事上,毋庸置疑亚历山大大帝是奇才,亚历山大的伟大几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可以这么说,项羽是长于战斗,韩信是长于战术,刘邦是长于大战略,但亚历山大则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
他对于宗教非常虔诚,善于选择正确的行动路线,对于前方道路绝不犹豫不决,总是如他所料,善于作迅速的预测和把握敌情,不让任何人有时间患得患失。
拿破仑曾说:"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的确亚历山大每次战争都是师出有名,让被殖民地的人民对他敬为神灵之子,他死后希腊人民对亚里士多德进行谴责,说他亵渎神灵。你们说他是不是BUG一样的存在呢?
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头盔普遍都带尖铁吗?
并非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的尖刺头盔与后来的“煤斗盔”是两种阶段的事物。从1916以后,德军头盔就不再带有尖铁了。
据考证,德军尖刺头盔源于1842年普鲁士王国设计的样式,它们被德意志帝国传承了下来,这种头盔样式从1800中期一直使用到20世纪前期,并影响了德军钢盔的发展,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
普鲁士人设计这种军帽是为了对抗“波拿巴式风格”,即拿破仑引起的世界军事潮流。当时法军使用的shako军帽几乎被所有的军队学习,但普鲁士人为了摆脱拿破仑的影响,打破头也要开发自己的风格。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1840年时,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跑去拜访他的姐夫,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当他走进沙皇的办公室时,突然被扔在桌上的一顶皮帽吸引住了。
这顶带着尖刺顶的帽子是个古代头盔的复制品,一个农场女孩在利佩茨克旧战场上发现了它残破的本体,人们认为帽子的主人是12世纪莫斯科公爵雅罗斯拉夫·瓦沃洛多维奇,然后它被俄国贵族们复制了出来。
3威廉四世对这顶头盔非常痴迷,于是回到普鲁士以后,他要求军队以此为蓝本,设计属于自己的尖刺头盔。
1841年3月,第一个原型的尖刺骑兵头盔“皮克豪贝”(Pickelhaube)被提交给普鲁士军队,由埃伯菲尔德金属制品厂的威廉·杰格制造。普军在现场对头盔的样式、尺寸、重量、保护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非常满意”。
于是,陆军部门也紧跟而上,开始基于骑兵盔的蓝本设计了新头盔。第一批步兵\炮兵尖刺盔是皮革质地的,之后才转为金属质地。
1842年式的尖刺头盔由皮革制成,供步兵团、掷弹兵团、燧发枪团团、炮兵团、先锋团、猎兵团和龙骑兵团使用。
还有球形顶的金属设计的尖刺头盔在1843年被骑兵使用。头盔主体由厚重的植鞣压皮制成,呈圆锥形,并在背面缝合在一起。前帽檐采用方形切割,边缘饰有一厘米宽的金属饰边,后遮阳檐是纯皮革。
到1843年,普鲁士战争部已经完全接纳了这种头盔,开始由军需部下发了大量订单,普军也开始了自己的尖刺盔生涯。那些外表精美的骑兵盔甚至被许多人作为随身配件,风雨无阻地佩戴。
尖刺盔分为标准样式、龙骑兵样式、黑森样式。基本样式更突出帽檐,龙骑兵样式显得更紧凑,黑森样式更大一点。
头盔的“尖尖”标准尺寸为14cm高,安装在底座的中间。头盔主体后部的缝合区域由金属脊制成。
根据军团、选侯国、王国领地的不同,尖刺盔前面会贴上不同的前板徽章。前板非常重要,它体现出德意志的地区文化,精锐和历史悠久的军团还会配备独一无二徽章。据说当时仅德国的步兵就有多达30种前板徽章。
按照德国历史的说法,至1860年代的后期,除了萨克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等独立王国之外,所有被普鲁士统一的区域都使用了尖刺头盔。
到1867年德意志通过军事会议寻求建立德国和统一的国民军队的时候,普鲁士式的“皮克豪贝”尖刺头盔已经成为军服和各州代表礼服的一部分,它正式被确定成为“德意志风格”,
俾斯麦的尖刺盔1857年时,普鲁士对尖刺头盔进行了一次改革,将头盔的总体尺寸减少了约2cm,也降低了重量。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减重,头盔尺寸被降低了4cm,尖尖的大小也降低了。
1867年进行了第三次大改,盔脊被取消,前帽檐被做得更圆润。不过1887年德国人又取消了金属帽檐,换成了皮革质地。
其后这种尖刺头盔一直在进行各种小的修改,1895年时基本上确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版本。
智利人也继承了尖刺盔因为德国地位的迅速提升,“皮克豪贝”盔亦成为许多外国军队模仿的对象,比如旁边的瑞典,还有挪威、罗马尼亚、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智利、英国,甚至美国,都研发或装备过近似的尖刺盔。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世亚德里安进行真正的头盔研发之前,并没有哪家军队特别看重头盔的火器防护功能,它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士兵盔和安全帽佩戴,仅具备基本的轻度防护能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烟云升起,顶着“皮克豪贝”的德军士兵走上战场。很快尖刺头盔上那些过于耀眼的饰物就被战场所淘汰。为了不当靶子,德军不得不发明出“盔罩”将整个“皮克豪贝”套起来。
当战争规模无限扩大后,德国大量扩军,战争初期制造的尖刺头盔很快被消耗一空。再加上对手的海上禁运和储备物资的减少,德国不得不用替代材料制造“皮克豪贝”。因此,许多尖刺头盔其实连皮质的都不是,而是用压制毛毡、纸浆、纤维、软木和压印锡制造的。
真正保持了金属质地的,只有头顶上那个尖尖。
不过,官兵们开始讨厌那个尖尖,它让头盔变得过高,更容易暴露目标,还容易在拼命钻防炮洞的时候导致头盔被磕掉,因此不少人选择将其拆掉了事。
于是这促成了Mod.1915盔的诞生。Mod.1915盔采用了哑光灰色涂漆和化学氧化的方式,将整个头盔搞得暗哑深沉,它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卡口装置,好让士兵们将盔顶的尖尖轻松地拿下或安装。
但是,这并未解决“皮克豪贝”的根本性问题——它已经不符合这个炮火连天的时代了。
尖刺盔是贵族们基于旧时代军事需求而设计的,它充满了缤纷的色彩,有极尽奢华的装饰,锃亮的外表能满足任何一场盛大的游行,或者在线性队列的压进中摧毁对手的意志,却并不适合残酷肮脏又焦灼的堑壕阵地。
而且经历过大规模堑壕炮战的德军开始明白,士兵们需要更好的弹片防护头盔,防护能力更科学的金属盔能减少相当比例的炮火伤亡,这促成了1916“煤斗头盔”的出现。
德军更换尖刺头盔得到了德国高层的支持,因为那个尖尖是黄铜做的,而德国缺乏黄铜的炮弹壳,所以……既然“皮克豪贝”的尖刺惹人厌了,那么何不将拆回来用呢?
1916年,“煤斗头盔”开始装备德军,它们马上就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了没用的“皮克豪贝”。很多部队就算装备量不够,也会拼起命从死人的身上剥下1916型钢盔,替换掉自己的尖刺盔。因此“皮克豪贝”消失的速度令人咂舌。
不过,一些老兵为了彰显自己的“资历”,或者说带习惯了,仍然会选择继续佩戴尖刺盔。尤其是某些军官,他们拒绝放弃旧军队的象征,一直到战争结束都仍然佩戴着“皮克豪贝”。
此外,当年德国本土的一些守备和二线部队依然佩戴着尖刺盔,毕竟他们的战争能力已经被消耗到极限了。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大结局解说?
提利昂又一次走在被龙焰烧焦的土地上,记得上次还是在君临城外,黑水河边,兰尼斯特的军队。这一次,死的绝大部分却是无辜平民。焦臭味扑面而来,琼恩和戴佛斯跟在提利昂身后,默然无语。提利昂只想一个人呆会,打发了琼恩和侍从,独自走进只剩残垣断壁的红堡。
红堡内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四处都堆满了瓦砾。提利昂举起火把,从一道缝隙爬进曾对詹姆说过的小道。在一堆碎石下,他找到了詹姆的黄金右手。搬开石头,露出詹姆和瑟曦相拥的尸体。提利昂再也忍不住悲伤,失声痛哭,痛恨自己没能挽救家人。
女王已下令杀光追随瑟曦的兰尼斯特,灰虫子正在街道上奉命处决战俘,被琼恩一把抓住手腕。北境士兵和无垢者剑拔弩张,只等自己的首领开口,就要暴发内战。戴佛斯急忙打圆场,劝琼恩先找丹妮莉丝商量,然后再做决定。琼恩无奈,只得任由灰虫子一个个割断战俘的喉咙。
琼恩穿过多斯拉克战士和无垢者的方阵,走向已近乎成废墟的皇宫正门。卓耿从天空掠过,载着丹妮莉丝来到皇宫。丹妮莉丝脚踏皇宫台阶上,用瓦雷利亚语大声赞扬为她带来荣耀和国土的勇士们。她任命忠心耿耿的灰虫子为部队统领指挥官,军事大臣。还命名无垢者为解放者,以奖励他们从暴君手中解放了君临人民。但战争没有结束,丹妮莉丝还要解放从临冬城到多恩海,从兰尼斯港到魁尔斯,从盛夏群岛到玉海的所有人。
提利昂来到皇宫正门。与琼恩一样,他也不敢想象,丹妮莉丝短短的几句话,会让多少人死于战火。提利昂走到丹妮莉丝身边,摘下胸口的女王之手徽章,鄙夷的丢下皇宫台阶。反正光是放走詹姆这一条,就已经是死罪,也不在乎再加一条。丹妮莉丝强按心头怒火,命人押走提利昂。
看着丹妮莉丝离去的背影,琼恩隐隐觉得不安,扭头看到满脸血污的艾莉亚。艾莉亚也明白,丹妮莉丝相继处决瓦里斯和提利昂,多少有假公济私的嫌疑,因为他们都知道琼恩的真正身份。琼恩才是真正的威胁,丹妮莉丝迟早会找机会铲除后患。
琼恩走进地牢,提利昂暂时就被关在那。提利昂自知命不长久,想想这辈子勒死了深爱的情人雪伊,射杀了自己的老爸泰温,现在又背叛了女王。这样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可天下更多芸芸众生却没有机会做出选择。他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只后悔没有听从瓦里斯的建议。
琼恩还要为丹妮莉丝辩护,但弥桑黛被斩首,雷加被射杀,都不是焚毁一座城市的理由。提利昂凝视着琼恩的双眼,突然问出一个问题,琼恩在相同的情况下是否会做出屠城的决定。琼恩一愣,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答案却说不出口。
以前,丹妮莉丝所到之处,都会用残忍的方式处决邪恶的人,就像杀死阿斯塔波的奴隶商人,钉死弥林的贵族,烧死多斯拉克卡奥,人们都为她欢呼。当丹妮莉丝的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肯定自己是良善与正义的化身,做出的决定也就会越来越极端。
琼恩无言以对,在爱情与责任之间,他无力作出理性的选择。提利昂深知这一点,詹姆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琼恩曾宣誓成为守护王国的坚盾,那就应当明白什么才是王国最大的威胁。提利昂的意思与艾莉亚不谋而合,琼恩是挡在铁王座前的绊脚石,丹妮莉丝会不惜代价清除障碍。琼恩倔强的重申丹妮莉丝是他宣誓效忠的女王,他的命属于女王陛下。但当提利昂提到同样知道真相的珊莎和艾莉亚时,琼恩沉默了。
凛冬已至,雪花飘落君临,地上积起薄薄一层积雪,掩盖住不久前发生的灾祸。丹妮莉丝走进残破的谒见厅,冰冷的铁王座就在雪花飞舞中等待着新主人到来。摸着王座上的扶手,丹妮莉丝心潮澎湃,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
琼恩也走了进来,请求丹妮莉丝宽恕提利昂和被俘的兰尼斯特,展现应有的仁慈。但丹妮莉丝的回答让琼恩彻底寒了心,手握匕首刺进丹妮莉丝的心口。抱着丹妮莉丝的尸身,琼恩欲哭无泪。卓耿像是感觉到了母亲去世,发出悲鸣飞进谒见厅,怒视着琼恩,张开的大嘴喷出炙热的火焰。然而龙焰没有烧向琼恩,而是琼恩身后的铁王座。一千把利剑铸成的王座被溶成铁水,象征王权的铁王座不复存在。随后,卓耿轻轻抓起死去的丹妮莉丝,振翅高飞,消失在漫天风雪中。
提利昂怎么也想不到,几周后,自己会被邀请参加会议。与会的还有北境珊莎、布兰、艾莉亚,铁群岛雅拉,多恩亲王等人,基本上是大战中残存的各大家族代表。提利昂以囚犯的身份,在灰虫子押送下来到城外龙穴。
目前琼恩被关押在牢房,珊莎的北境军队已在城门外摆开阵式,誓要保护北境之王。灰虫子不甘示弱,命无垢者严守城门,誓死一战。雅拉也表明立场,她效忠于丹妮莉丝,所以必要时会站在灰虫子一边。艾莉亚反唇相讥,会场里火药味十足。
戴佛斯赶忙制止住争吵。平心而论,无垢者在临冬城之战中有巨大贡献,戴佛斯建议在河湾选块好地,作为无垢者的封地,以后就在那休养生息,建立家园。灰虫子却不买账,他不要什么报恩,只要正义,琼恩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Burberry风衣为什么那么经典?
风衣的起源
Trench风衣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战壕里为了防风挡雨而穿的军装,也叫战壕风衣。
当时Burberry是制作这种风衣比较好的一家裁缝店,因此获得了大量订单,也成就了Burberry风衣的经典,这就是Burberry风衣的起源。
现在风衣在款式上作出了一些改变,不过在细节上依旧承袭当时的军装设计,保留了经典。
肩章设计:使肩颈更加立体,也是为了佩戴军衔。
腰带上的D环:本意是为了装置手榴弹,如今对经典致敬,依旧被保留下来。
紧固的领口袖口:袖口可通过扣带绑紧,是一个防风防雨的设计。
衣领下的格纹设计:经典且富有辨识度。
背部防风片设计:兼具防水和修饰身材的功能。
格纹内衬:内里为经典英伦格纹设计。
从最初的军装演变成今天的时尚单品,Trench 风衣不仅实用且百搭,备受时尚人士的青睐。
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就穿了一件Trench 风衣,堪称经典一幕。
如今的明星们也是Trench 风衣的忠实爱好者,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都能彰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
Trench 风衣这件时尚单品,不是只有明星能穿出范,看了街拍你就知道,即使没有明星的颜和气场,也能把风衣穿出时尚的feel!
风衣的款式
Burberry的风衣有多个系列,其中heritage trench是最适合亚洲人穿的,也是最多人的选择。
此系列都是用1879年发明的gabardine面料制成,它有三重防水设计,防风防水的效果超级棒,而且又能保持透气性!也是首批极地探险者使用的面料,经久耐穿也是一个特点!
而Heritage Trench系列又分为3种剪裁方式,分别是修身剪裁、经典剪裁和休闲剪裁。
修身剪裁-切尔西版型
主要的特点是利落修身,搭配窄版肩部与收腰设计,一般束带穿着更显凹凸有致的身材。
推荐单品
Trench风衣最经典的一个颜色,官方称之为蜂蜜色。风衣的长度为94.5cm,虽然有尺码区分,但大衣的长度不变。不过贴心的Burberry还提供了修衣长和袖口服务,不过时间就是要等等啦!
这款敞开穿更随性帅气,切尔西版型的优点是即使不系带,只要选对尺码,也会有很合身的感觉,不会显得很邋遢。
切尔西版型里最长的风衣是114.5cm,模特身高是177cm,没有个180cm左右的身高还真hold不住它!
切尔西版型trench风衣有两种颜色,上面Linda提到了蜂蜜色,它还有一个颜色叫午夜色,也是有两个长度。Linda特地放了94.5cm与114.5cm的对比图,大多数亚洲女性都比较适合第一款的长度,即使要改,也不会改太多。
经典剪裁-肯辛顿版型
肯辛顿版型是有点廓形的,但看起来又跟修身剪裁相差不大。它的剪裁比例更能彰显都市摩登风范,线条更加流畅,加大了雨挡,以及收窄腰线,给人走路带风很帅气的感觉。
推荐单品
衣长94.5cm的Trench风衣称为短款,一共有3个颜色,分别是蜂蜜色、中灰色、午夜色。经典必买的就是蜂蜜色了,也是最多人穿的一款,Linda倒是觉得深灰色更大气一点,而黑色就比较深沉。
因为肯辛顿版型比切尔西版型宽松,所以它的长款风衣只做到104.5cm,比切西尔版型短了10cm。
比起切尔西版型,肯辛顿版型的风衣有更多款式可以选择,都是在基础款上作出的一些改变,让风衣看上去更加个性化。
经典英伦格纹是Burberry的经典元素,这款可以两穿的肯辛顿版型trench风衣,精选防渗雨轻薄嘎巴甸面料匠心典就。一面是深沉又低调的橄榄绿格纹,背部饰有米白色的防风设计,印有Burberry字样,拼接的风格更引人注目。
风衣的另一面是干净素雅的米白色,肩章处的设计用的是橄榄绿格纹,增加了一些亮点,很性冷淡风的一款。这款也很实用,花一件风衣的价钱相当于买两件风衣,便于打造出不同的风格造型。
看倦了经典的蜂蜜色,粉红色绝对是一个惊艳的颜色,这种粉色也叫粉笔粉色,饱和度不高,不会显黑,穿上又有甜美可人的气质。
格纹与条纹都是永不过时的元素,在经典的Trench风衣上加入条纹设计,灵感源自 House 格纹色调设计。搭配宽松的剪裁,让风衣的线条看起来更流畅。
休闲剪裁-威斯敏斯特版型
休闲剪裁威斯敏斯特版型 Trench 风衣,用的面料是较为轻薄的嘎巴甸面料,这样面料做出来的风衣廓形柔软流畅,用宽松的版型打造出休闲的风格。
推荐单品
威斯敏斯特版型风衣长度都不会太短,分别是104cm、114cm两款。因为这个版型的风衣本身较为宽松,亚洲人一般很难驾驭这种又宽又长的风衣,所以如果很喜欢这种宽松的款式,Linda还是推荐长度104cm的风衣。
威斯敏斯特版型风衣的款式很少,除了经典的蜂蜜色,还有一款深军卡其色,有点像橄榄绿,更为深沉一点。
今年,Heritage 系列经典风衣焕新升级,有前面Linda提到的三种版型,以及五种色调,致敬一战时期的经典-Trench风衣,保留了原色,同时又加入一些新的创意,经典又时尚!
经典蜂蜜色
左:经典蜂蜜色
右:深军卡其色
左:中调灰色
右:黑色
午夜黑
经典的Burberry风衣,实穿又兼具时尚性,是一件非常值得投资的衣橱单品,永远都不会过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战期间德军少年师最后得到了怎样的结局?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一路上势如破竹,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德军,一些盟军开始轻敌、麻痹大意。刚刚登上法国土地的加拿大士兵显然没有像英人和美国人那样经历太多的战斗,他们对于进攻的理解,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中间的过程要么在车上睡觉,要么散步式的欣赏沿途的风景,在他们看来德国人已经被吓跑了,逃到很远的地方。
当他们来到卡昂地区时,被这里宁静优雅、绿草如荫的环境所吸引,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死亡正在悄悄的向他们来临。就在他么行进在卡昂的街道上时,路旁的山坡上闪现出一群德国人的坦克,在坦克炮的轰击下,一群群装备精良的德国士兵正奋不顾身的往前冲,他们不顾枪林弹雨,甚至是踏着同伴的尸体在拼死向前。很快,加拿大人顶不住了,最终他们溃退了。
事后,盟军高级将领蒙哥马利在看完手里的情报后,怎么也不相信,把加拿大人打退的居然是一群十几岁的德国孩子。
很显然,蒙哥马利也小看了这群孩子,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德国孩子,他们是经过训练的,是希特勒手里的王牌,他们就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的名称是“希特勒少年师”。
希特勒青年团——少年师的摇篮众所周知,希特勒的演讲机具煽动性,在1922年之前,纳粹党不过是德国社会一个不入流的小当,但是在希特勒极具诱惑的煽动下,特别是啤酒罐暴动之后,纳粹党开始声名鹊起,成为德国政界一个新星。
在纳粹党初创阶段,希特勒就深知要想扩充实力,青年人由于三观尚未成熟,涉事不深容易被蛊惑,因此纳粹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青少年,在党徒的组织下于1922年成立了“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
虽然“啤酒罐暴动”之后,少年冲锋队被解散,但1925年2月,纳粹党的禁令被解除,少年冲锋队也于次年得到重建并扩大了规模。到1930年时,“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正式更名为“希特勒青年团”,人数已经达到了25000人。
“希特勒青年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专门训练14岁-18岁的德国男孩,10-14岁,有“希特勒少年团”,10-18岁女孩,有“德国少女联盟”。这些组织的目标,是给德国培养未来的领袖、军事人才,所有成员必须接受文化、身体、军事上的训练。
例如,女孩的60米跑成绩必须达到14秒,铅球至少要扔出去12米,每天要跑步两小时,游泳1千米,后期还要学习如何使用88毫米高射炮之类的技能。
青年团成员的身高,最初的要求是不得低于1米78,后来降低到不得低于1米7。
成员之间的任何打架、欺负弱小的行为,都被默认为是允许的,这在希特勒看来是日耳曼民族内部在进行优胜劣汰,只有强者才配生存。而在校方看来,这是保持男孩子血性的最基本法则。
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通常只上半天课,其他时间全被用来进行体能和军事训练。
到了1936年12月,“希特勒青年团”已经发展成为团员超过500万人的超大规模组织。即使是孩子的父母反对,每位德国青年都必须加入“希特勒青年团”,而反对的父母会遭到当局的严肃调查。
进入“希特勒青年团”后,每位团员会有统一的制服(黑色短裤和棕褐色衬衫),当他们正式成为团员后,还会收到一把刻有“血与荣誉”的佩剑。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将“希特勒青年团”视为统治德国的基础,视他们为第三帝国的未来,也正是因为所有年轻人都必须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因此在德国青年内几乎很少有反纳粹力量的出现。
1939年9月,随着二战的爆发“希特勒青年团”逐渐发展成一支辅助性部队,通常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国内进行内部建设,比如哪个地方遭到轰炸后,他们去做恢复。非紧急情况、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让他们执行一些战斗任务的。
然而到了1943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组建少年师
随着二战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苏德战场德军连续损失巨大,这就让德军的后备兵力还是出现紧张的局面。在1942年以前,国防军各兵种到希特勒青年团招兵,还只招16岁以上的,然而在这之后连14岁以下的都成为招募的对象了。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希特勒青年团全国主席阿图尔·阿克斯曼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计划:选拔1926年出生的该团成员,组成一支特殊的战斗部队,开赴前线作战。1926年出生,那一年17岁。
阿克斯曼认为,年轻人有激情、有动力、容易被煽动、容易冲动,他们在战场上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由于成员都是来自于“希特勒青年团”,因此他给这支新的部队命名为“希特勒少年师”,希特勒批准了他的这一计划,但招兵的面临段从1925年提升到了1927年,并且亲自下令将新部队定位装甲师,并任命自己的卫队师师长弗里茨·威特协助组建、训练这支部队。
经过招募,党卫军一共征召到了3.5万名这个年龄段的士兵,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送往比利时参加“少年师”的组建,为了这支部队,希特勒亲自下令从王牌部队中抽调精兵猛将充实其中,担任这支新部队的团、营、连级指挥官。
为了这个“少年师”,希特勒也是相当上心的,除了人员和装备上的优先供应外,鉴于士兵的平均年龄只有16、7,还正是青春期长身体的时候,为了确保他们能适应日常的军事训练以及各种繁重的体力工作,希特勒要求确保他们每人每周能喝到3.5公升的鲜牛奶,一定的糖果和巧克力,等到他们年满18岁之后,在发给他们香烟和酒水,因此在这支部队的徽章上就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奶瓶,因此这支部队的正式名称,除了党卫军第十二装甲师、“希特勒少年师”之外,还被称作“婴儿师”。
当希姆莱向希特勒汇报少年师的训练情况时,希特勒兴奋的说道“少年军人能和成年军人一样作战,敌人要舔自己的伤口了。”
血战卡昂1944年4月,SS12被调往法国驻防。2个月后,盟军就在诺曼底登陆了,德军很快从最初的惊慌中冷静下来,命令第七集团军开赴前线阻击盟军,SS12是第七集团军中最早一批赶到前线阻击盟军的部队,在卡昂,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他们成功击退了加拿大人,
但初战告捷的喜悦还没有持续多久,灾难性的打击便迅速到来。蒙哥马利调集了相当多数量的轰炸机、坦克、高射炮来对付这支德军部队,盟军可不管他们是不是孩子,到了战场上,既然敢拿起枪,敢于杀人,那就是没有大人和小孩之分。
在盟军绝对优势的进攻下,10天之后,“婴儿师”已经出现了极为惨重的伤亡,半数以上的基层军官阵亡,全师战死人数达到4000人,受伤和失踪的也有8000人,师长维特被炮弹炸得四分五裂,麦尔继任师长。
就这样,SS12在卡昂地区生生扛了33天,盟军原以为这群半大孩子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会瞬间土崩瓦解,会吓得尿裤子四散奔逃,没想到他们居然能扛这么久,这么经打。而“奶瓶师”此时的兵力也从之前的2万,锐减到最后的500人,但就是这样,这群半大小子,依旧在做顽强的抵抗,气得蒙哥马利元帅咒骂道“一群野蛮的杂种,但他们是真正的士兵。和他们相比,我们成了纯粹的业余军人了。”
到了7月9日,卡昂战斗结束了,疲惫不堪的SS12装甲师撤出了他们战斗了33天的阵地,在这33天里,这个师没得到任何增援,那些幸存下来的娃娃兵的眼中是经历过战火硝烟后,对未来的迷失。
7月11日,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接替了SS12的阵地,SS12残部被调到位于萨森和吉布之间的一个地区休整,然而休整没多久,他们就又被填补到千疮百孔的防线上去了。
少年师的覆灭44年8月,盟军在法国的法莱斯地区,成功的对西线德军实行了一次包围战,在这场战斗中,德军战死一万人,五万人做了俘虏,SS12作为口袋中的德军部队,为了活命,他们再次爆发出了令盟军恐怖的战斗力,该师的掷弹兵们抱着炸药包成群的冲向盟军的装甲集群,无数年轻的生命在瞬间陨落。最终这个师只有极少数人跑了出去,大部分都战死了,SS12基本上全军覆没。
纳粹事后认为孩子兵还是难以承担主力部队的重任,因此之后再也没有把未成年人编入到党卫军部队当中。阿登战役时的SS12和“少年师”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阿登战役结束后,SS12撤回国内,之后又奔赴东线与苏军作战。1945年3月,这个师前往奥地利,在拼光最后家当后,于5月8日越过恩斯的分界线向美军投降。
当美军听说SS12前来投降时,他们对这支部队早有耳闻,要求他们解除武装在车上挂白旗,但遭到拒绝,美国人后来也没有再强求。这些进了战俘营的年轻人战后大多数没追究他们的战争罪,后来就释放回家了。
如果他们当初选择向苏军投降,等待他们的必定是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做苦力挖煤,能否活着回去都是未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