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张任,刘备是伪君子吗?
刘备的伪仁义体现在这里!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拥刘反曹”作为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并曹操作对比,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治天下、义统三军”的仁义形象。曹操残以虐民,刘备则仁以待民;曹操事事布满机诈,刘备则处处心地坦荡。刘备曾经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是他能够白手起家一步步成就大业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刘备还多次说过:“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一正一反,判若泾渭。在生灵涂炭、战乱频繁的动荡年代,刘备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为他在立足、拓展、建国、称帝过程中,塑造了过人的人格魅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刘备“不甚好读书”,而且武艺平平,却能够得到“卧龙”、“凤雏”舍生忘死的辅佐和“五虎上将”血洒疆场的效力,靠的就是“仁义”二字。
书中对刘备的“仁义”之举描写的很多,但在这些赞美和颂扬中,也会泄露出许多刘备不仁义、伪仁义的细节。
一、狼子野心:曹操除去吕布后,向汉献帝表奏刘备的军功。刘备对汉献帝讲明了自己的出身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皇帝钦封将军、侯,并称他为皇叔,这对于没落贵族刘备来说可是天大的恩宠和莫大的荣光,按理刘备应当尽忠于汉献帝。但是刘备的心气远远不止这一些,他的理想和目标是想作皇帝。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禅,随后又收了个义子叫刘封。两个儿子,一名封,一名禅,合起来即为“封禅”,是天子祭天地之礼。刘备想做皇帝的野心对于汉献帝对他的厚爱来说,简直就是不忠。汉献帝被害后,诸葛亮与众臣商议请刘备即皇帝位,刘备“大惊”,甚至“勃然变色”,执意“坚决不从”。后来诸葛亮用计促使刘备“就范”,刘备惊曰:“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想当皇帝又怕别人说闲话,当了皇帝却说是群臣把他拉下水,刘备的虚伪在此表现的一览无余。
二、弃妻摔子:刘备曾说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徐州被袭、小沛逃亡、长板兵败时,刘备屡次撇下妻子只顾自己单身逃跑,妻子是死是活的事情他都没有考虑。糜夫人为了刘备,为了孩子,毅然投井自杀,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是刘备却没有半分内疚和丝毫惋惜。后来,刘备因“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可见妻子在刘备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传宗接代和发些情欲的工具而已,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刘备和孙权的妹妹结婚后,孙夫人被孙权用计骗回东吴,刘备知道后并没有表现出异样的言辞举动。在刘备的眼里,孙夫人在这场所谓的政治婚姻中,不过是他戏弄周瑜的工具和要挟孙权的筹码,走就走了吧,只要没把孩子带走就好。刘备猇亭兵败后,身在东吴的孙夫人听到刘备死于军中的传闻,“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最后忠贞刚烈的“投江而死”,这与刘备的行经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刘备四十七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孩子阿斗,长板坡赵云经过浴血奋战,才九死一生的救出了刘备“飘零半生”才有的这点“骨血”,刘备为了安慰赵云,竟然把自己的亲骨肉狠心的“掷之于地”。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不爱惜的人,能对别人爱惜吗?
三、忘恩负义:尽管吕布曾袭占徐州,夺了刘备的地盘,但是并没有害他,“反而送还家眷”,还请刘备“还屯小沛”。曹操派纪灵攻打刘备时,兵少将寡的刘备一筹莫展,只得求助吕布。吕布辕门射戟,一箭射退了纪灵的十万大军,救了刘备。所以说,吕布是有恩于刘备的,而且是救命大恩。后来,吕布被曹操俘获。当吕布向身为曹操座上宾的刘备“发一言而相宽”的请求时,刘备不但不念及旧恩,反而煽风点火般的劝曹操杀了他,以免后患。 刘备“幼孤”“家贫”,后来参加了镇压黄巾军的队伍,靠着刘焉的提携和帮助,在剿灭黄巾军战役中打胜了第一仗,也是刘备平生的第一仗,使刘备在战斗中立了功,出了名。刘焉对刘备是非常好的,还把刘备认作侄子。可以说,刘焉是刘备事业上的第一大恩人。刘璋是刘焉的儿子,和刘备论起来是同宗兄弟。如此关系摆在号称仁义之主的刘备面前,刘备当然不能去占刘璋的地盘。然而,刘备一方面暗地里同法正商议谋取荆州,一方面却声称与刘璋宗亲,不忍相图,一方面又和庞统制定进攻作战计划,最后占领了益州。阳奉阴违的权术和暗渡陈仓的兵法,被号称“仁义”之主的刘备发挥的酣畅淋漓。
四、缚“龙”灭“凤”:刘备所乘坐的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徐庶归附刘备时,便向刘备道明了的卢马的有关信息,并提出了“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的解决办法。刘备想起张武因此马而死,伊籍也建议他不要骑此马,以及自己在檀溪差点丢了性命的往事,心中也相信了此马确实妨主的说法,尽管表面上“闻言而色变”的训斥了徐庶一番,但是还是把这件事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庞统的道号为“凤雏”,是江南名士,后来投靠了刘备,刘备因为他长的比较丑陋而且不太懂礼貌,所以不太喜欢他,用一个县令打发了他,后来在张飞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下才重用了他。刘备在庞统的策划下攻取了涪关后,酒后露出奸像,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听到庞统说他“不仁”,道出了他的真面目,非常生气,借着酒劲把庞统赶了出去。酒醒后,刘备言不由衷的向庞统道歉说什么“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很明显,这是刘备为了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而使用的一种手段,然而庞统却又不计后果的说出了“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的话。自己的手下当着众人说自己“有失”,这是让刘备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刘备虽然“大笑”,但心里对庞统是非常怨恨的,虽然表面上“其乐如初”,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在攻打雒城前,庞统的马出了点毛病,“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刘备突然想起了徐庶先前的话,想到了庞统的种种不是,抓住了眼前这个机会,便算计了庞统一把,把“骑则妨主”、“必妨一主”的的卢马慷慨的换给庞统,果然,庞统中途遭伏,被张任认为骑在马上的是刘备本人,一阵乱箭将庞统射死在落凤坡。
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外人称其“伏龙”,刘备经人推荐,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辅佐自己,并与他结为“鱼水关系”。诸葛亮也很争气,帮助刘备占荆州,夺西川,进而建国称帝,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刘备的人生理想。另外,诸葛亮也很会揣摩和领会刘备的心理和意图。在委派谁担任镇守荆州的重任时,诸葛亮考虑到刘备“派关平来送信”这个环节,便把帅印交给了刚愎自负的关羽;在刘备不顾曹丕篡夺汉位,反而率领全国军队讨伐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时,诸葛亮顺着刘备的意图,没有进行予以阻谏,哪怕是象征性的。对于这样一个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好部下,刘备也是心有顾忌的。刘备死前托孤时运用帝王之术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蜀国兵败后元气大伤,又加上继承刘备帝位的刘禅当时只有十六、七岁,而且性格懦弱,没什么才能,必须由诸葛亮才能够扭转乾坤,挽回败局;二是刘备拿诸葛亮与曹丕作比较,这让诸葛亮很惊恐,因为曹丕身为汉臣篡夺了帝位,以魏代汉,大逆不道。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又正处壮年,如果想效法曹丕的做法简直是易如反掌。所以诸葛亮听后非常紧张,反应失态,以致“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并作了“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的保证。之后,诸葛亮像是一只被安上鼻圈的黄牛,为了践行自己的誓言,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任劳任怨,事无巨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刘禅再昏庸、再无能,他也不敢取而代之,问鼎帝位,只好做了一辈子政治奴隶。
五、鱼肉百姓:刘备被吕布占了沛城,只好去投奔曹操。途中就宿于猎户刘安之家。刘安想好好招待刘备,但又一时找不到“野味”,便杀了妻子,以人肉谎称“狼肉”让刘备“饱食一顿”。次日清晨,刘备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感伤,洒泪上马。刘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猎户刘安之妻胳膊上的肉,而且是“饱食一顿”,原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刘备知道真相后,并没有在生理上表现出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在形态上表现出内疚、懊悔之类的异常举动,既没有对刘安表示一下安慰,也没有做自我批评,相反只是心安理得似的一“惊”。肉既然吃了就吐不出来了,人既然死了就不能活过来了,刘备想到自己多年来塑造的“仁主”形象不能毁于一旦,所以表面文章还是要作的,只好硬者头皮“伤感”一番,然后“洒泪”而去。事情就这么过去也就完了,但是刘备不知道是还在回味人肉的美味,还是在特意炫耀自己的殊遇,竟然还念念不忘、洋洋得意的向曹操说起这件事,连以奸诈著称的曹操都有些听不下去了,“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自己吃了人肉,竟让曹操替他买单,亏刘备能想的出来! 诸葛亮火烧新野后,刘备兵败选择逃亡,百姓无家可归,不得不跟着刘备逃窜。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又怎么顾得上老百姓?曹操的追兵在后,刘备的败军在前,老百姓夹在中间,很明显,刘备把十多万百姓当成了“挡箭牌”。这么看来,刘备携民渡江至少有三方面的意图。一是拿老百姓当挡箭牌,曹操在冲破这到“人墙”封锁线时,为刘备溜之大吉赢得了逃窜时间。二是向世人证实自己是仁义之主,如果不是民心所向,这十几万的百姓会跟我刘备逃难吗?三是曹操的军队在后面追杀,涂炭生灵的罪名由曹操承担。
六、言而无信:赤壁鏖战中,刘备利用曹操和周瑜打的不可开交之际,趁机攻取了荆州,使东吴白白的“用计谋,损兵马,费钱粮”,周瑜还险些丧命,这是令东吴人民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一场索要荆州的持久战开始了。靠投机取巧和趁火打劫得来了荆州,使“不肯久居人下”的刘备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身之地,到嘴的肥肉岂能拱手让于他人,但是自己得荆州的手段毕竟不是那么正大光明,所以当孙权派鲁肃来索要时,刘备显得做贼心虚,腰杆子也强硬不起来。刘备先是用“以叔(刘备)辅侄(刘琦)”的招牌来忽悠,即而用“图得西川后归还”幌子来搪塞,甚至还让镇守荆州的关羽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伎俩来敷衍。“强借”来的地盘,三番五次的赖着不还,这是孙权“胸中永远的痛”,最后孙权彻底抛弃了“和平解决”荆州问题的想法,运用吕蒙的计谋以武力抢回了本就该属于他的荆州。
《三国演义》书中介绍: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中山靖王之后,景帝阁下玄孙”。刘备人称“枭雄”,是三国时期一个“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刘备出身没落贵族,他没有强硬的政治背景,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牢固的立身之地,他所有的只是令人怀疑的“汉室血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天时”方面他不如“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地利”方面他比不上“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所以刘备要想成就霸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通,那就是“人和”。想做到“人和”可不容易,这就要求刘备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掩饰起来,把面部表情伪装起来,夹起尾巴,藏起锋芒,对领导要附和,对同事要谦逊,对兄弟要义气,对下属要和蔼,对人民要仁慈,对敌人要微笑,从而以良好的形象顺利通过“民主评议”,进而取得地位,换得拥护,赢得口碑,博得威望。等到自己的力量强大了,时机成熟了,野心也会随之膨胀起来,即使偶而酒后失言、失态,不小心把阴险、奸诈、无耻、卑鄙的原形暴露出来,也要极力的进行掩饰。所以说,刘备的虚伪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颠簸流亡和寄人篱下的困境下逐步培养、形成和运用起来的。
为什么不知道自己会死在落凤坡?
庞统不知道他会死在落凤坡,如果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在落凤坡,他就不会骑刘备的的卢马了。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说起这句话,知名度可是非常高啊,凡是看过三国的大多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和庞统二人,能力颇强,如果得到他们的辅助,将有很大的可能夺取天下。诸葛亮的能力自然不用多说,在他的辅助之下,刘备成功建立蜀汉,那么庞统如何呢?
实话说,庞统既然能跟诸葛亮齐名,那他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就刘备给庞统的待遇来看,其实他和诸葛亮是差不多的,都是军师中郎将,而且庞统的本事还更加侧重于军事谋略,反倒是诸葛亮,前期的能力主要侧重于国政,后期才侧重于军事,刘备入蜀攻打刘璋,带的是庞统而没有带诸葛亮,其实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可既然庞统聪明绝顶,为啥却轻易死在了落凤坡,并没能辅助刘备攻下益州呢?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民间有非常多的讨论。有些人认为,庞统比较倒霉,本来在落凤坡被伏击的并不是他,而是刘备。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刘备考虑到庞统乃是一介谋士,不擅长在山地骑马,准备自己走落凤坡这条路,让庞统走大路进攻,但是庞统不愿意。而在出发之前,庞统的战马出了问题,又换上了刘备的的卢马,刘备的的卢马传说防主,再加上它本身是白色,非常显眼,所以当庞统骑着的卢马到了落凤坡时,直接遭到了张任的伏击,他们都把庞统当作刘备了,不遗余力,万箭齐发,最终射杀庞统。所以说,庞统其实死得是挺倒霉的,本来他是不会死的。除了上面这种看法,还有人认为,庞统之死,其实乃是他自愿的,而目的,则是为了给刘备提供一个进攻益州的正当理由。当时刘备虽然想要拿下益州,但他毕竟是收到刘璋的邀请前来,刘备面子薄,下不了手,害怕受人非议。于是庞统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给刘备提供一个出兵攻打刘璋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尽管在庞统出兵之前,出现了种种异象,暗示着此行不妥,但是庞统仍然执意前往,最终战死于落凤坡。关于上面这个观点,本文其实并不怎么认同的,刘备为人确实仁义,攻打益州确实不妥,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其实已经和刘璋翻脸了,摆明了就是要攻打刘璋。既然都翻脸了,庞统又何必以自己的牺牲来给刘备提供出兵的理由呢?再说了,要争夺天下,刘备尤其缺乏庞统这种大才,庞统此时选择自杀,那不是脑子有病吗?事实上,本文认为,庞统之所以轻易死在了落凤坡,分析以下两个原因不难理解!一、庞统在和诸葛亮赌气刘备虽然看重庞统,将他的地位放到和诸葛亮一样高,但是在庞统自己看来,他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他需要一场大的胜利,奠定自己在刘备集团的位置。所以此战,尽管刘备并不急于开战,但庞统一直在劝刘备加快进攻。后来诸葛亮从荆州传来消息,说此行有可能出问题,希望刘备慎重,这在庞统看来,就是诸葛亮怕他立功,怕他位置超过诸葛亮,所以庞统根本不理诸葛亮的劝谏,执意请求刘备加快进攻,最终惨死于落凤坡。原文: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二、庞统自视甚高,没想到刘璋手下也有大才在庞统看来,刘璋手下大多是庸碌之辈,无人是他对手,所以他根本不惧怕张任等人,选择走小路去偷袭张任。在庞统看来,他的这条计谋应该是比较稳妥的,因为他派魏延做了先锋,如果山路有伏击,最先被打的也是魏延,庞统本身不会出问题。谁想到张任竟然这么厉害,直接放过了魏延,专打庞统,最终击杀了庞统。事实上,这个张任乃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刘备众人在他手上吃了不小的亏,最终还是诸葛亮率军前来,动用了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众多将领,才成功的俘虏了张任,足见张任是多么的厉害!结语三国演义中,庞统乃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能力非常强,不过他最终却轻易死在了落凤坡,令人非常遗憾。而说到庞统的死,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想争功,想要压过诸葛亮;二是他心高气傲,没想到张任有如此厉害,最终惨败。对此,你是否有不同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刘备战胜了强大的曹操?
北伐一梦终成幻,诸葛病逝五丈原。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已经无力争夺荆州,当年《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此后诸葛亮北伐中原,不过是聊尽人事,于大局已经无补。诸葛亮想要以智力欺辱魏国,而不是凭实力,自然也注定了其无功而返,甚至病死军中的结局。
夷陵之战的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成为三大主要势力。其中,曹操势力最强,孙刘有抱团取暖的需求,因此继续联合以抗曹操。
曹操和孙刘势力集团的矛盾,此时仍然是主要的。但三方谁都没有力量消灭谁,因此积极发展自己力量,争夺对方边郡以扩充自己实力,为最后战胜对方做必要准备,是这一时期的大势。
因此,孙权在接下来的时间占领交州,曹操拿下关西、汉中,刘备夺取益州并进一步和曹操争夺汉中。这个过程中,东吴出于对自己安危的考虑,也是极力想要往西发展,但因为刘备的阳奉阴违,东吴向西发展的想法最终扑空,这也埋下了孙刘反目的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孙刘爆发争夺荆州三郡的战争,曹刘爆发汉中之争,孙曹爆发淮南之争。但孙权在合肥之战中大败,争夺淮南受挫。而关羽则利用刘备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机,曹操南线阵势不稳,因此趁机发动襄樊之战。
孙权合肥之战后,接受了吕蒙的建议,认为夺取荆州比夺取徐州好处更多。孙权趁机向曹操求和,而曹操也想挑唆孙刘两家相斗,因此立刻和孙权结为姻亲。
在暂时解除了北面的威胁后,孙权命令吕蒙偷袭荆州,并最终斩杀大将关羽。至此,孙吴全据长江,刘备退出荆州。
而此前的格局也被打破,由孙刘联盟改为孙曹联盟,共同抵抗刘备。此前,刘备的实力略胜于孙权,在孙权占据荆州后,这种实力对比也被打破,孙权开始略强于刘备。曹操则是坐收渔翁之利,孙刘自相内斗,削弱了各自的力量,使得曹操地位更加稳定。
但不久后,曹操去世,儿子曹丕即位。尔后,曹丕、刘备先后称帝。蜀汉因为丢失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自然落空。蜀汉已经无法两路出兵,对曹魏形成钳形攻击。刘备不甘心失败,且错误估计了荆州归附孙权的牢固程度。刘备以为凭借自己在荆州的号召力和本身强大的实力,可以顺利夺回荆州。
一方面为了关羽报仇,一方面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顾手下大臣劝阻,一意孤行要伐东吴。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夷陵之战的过程刘备为了避免孤立,虽然压下了蜀汉内部反对的力量,但同时也想争取曹氏集团的支持。但此后曹丕篡汉自立,这是刘备不能接受的,因此刘备试图和曹魏和解的愿望落空。
而在东征孙吴的过程中,张飞被手下杀害后,他的首级被带到东吴。新仇旧恨,更是蒙蔽了刘备的眼睛。而原先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大将,马超重病、黄忠去世,魏延需要镇守汉中,而赵云等人并不支持刘备伐吴。在缺少大将的情况下,刘备亲自挂帅,顺长江而下,而且兵力上占据优势。
长江三峡是蜀、吴之间的交通要道,且三峡地势险要,最窄处仅一百多米。东吴对刘备东征非常担心,派人向刘备求和。除此之外,孙权还破格提拔了原先表现突出的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大军防御刘备。
然而被蒙蔽了双眼的刘备,对于东吴的求和视若无睹,仍旧坚持伐吴。因为此时的蜀军占据绝对优势,身处长江上游,兵力也远超吴军,且水、步军联合。如果此时刘备趁势而下,速战速决,胜算还是很大的。但刘备却在秭归逗留了五个多月,想要等待荆州的响应。
陆逊虽然年轻,却深通战略。他认为此时蜀军气势正盛,且三峡太过狭窄,无论是作战还是粮草的补给都对吴军不利。因此,陆逊战略性撤退,把三峡让给刘备,吴军接连后退了五六百里。
刘备进入三峡后,却受制于天险,即使有百万大军,在狭窄的三峡之内也摆不开。原先的优势,此时却化作了劣势。陆逊退到夷陵后,如果再后退,荆州便有丢失的风险。丢掉了荆州,东吴便处在蜀国的兵锋威胁之下。
于是,陆逊退到夷陵后,从后撤转入防御状态。蜀军一路追随而来,却在夷陵地区受阻。黄权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顺流而下容易,可一旦战事受挫,后退的时候却也更加艰难。他请求前去试探吴军,而让刘备坐镇后方。
刘备不从,把黄权调到江北,防御魏军。刘备率领其他将士继续前进,蜀军的队伍在三峡之内被拉得很长,从巫峡一直到了猇亭、夷道。蜀军分险据守,军营分布在长江沿岸,密密麻麻。
陆逊派出军队和蜀军对峙,但却又坚壁不战,以疲劳蜀军。原本一路攻势顺利的蜀军,此刻在山林之中扎营,兵力无法铺开,时间一久,自然疲劳。而且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补给也是一大困难。
刘备想要诱使吴军快速决战,但陆逊却借助孙权的权威,压下了自己一方各种反对的意见,只是一心坚守。经过了半年之后,时节已经到了盛夏,山林之间暑热难耐,蜀军的士气也要跌到低谷。
陆逊认为反击时刻已经到来,便派出兵力前去试探攻击。经过试探之后,陆逊便有了火攻的策略。他命令士兵带着茅草,火攻蜀军营寨,然后各方配合,逆流攻击蜀军。
蜀军营寨迅速被攻破,许多将士不得已之下投降。刘备收集残兵,还想抵抗,但被陆逊四面包围,死亡几万人后,刘备不得不趁夜色突围逃走。刘备一路逃到秭归,被命令用来断后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而从秭归到白帝城的过程中,吴将孙桓阻击刘备。刘备不得不丢下马匹,翻山越岭才得以幸免。
幸好此时赵云、马忠带领人马前来接应,才使得刘备最终脱险。东吴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但因为担心魏国背后偷袭,并没有进入蜀地追击,而是北上防备曹丕。至此,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大败结束。
原本被安排在江北防御曹魏的黄权,回蜀的道路被隔断,投降东吴又不可。无奈之下,黄权投降曹魏。有人建议刘备逮捕黄权家人,已经醒悟过来的刘备,却没有听取这个意见,反而优待黄权家属。
刘备失败的原因夷陵之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战。这一战使得东吴保卫了自己夺取荆州的胜利果实,也使得吴、蜀力量得到改变,围绕荆州的军事冲突也得以解决。那么,原本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刘备,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第一,刘备没有认清大势。虽然东吴攻占了荆州,且关羽、张飞之死都和东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此时蜀汉的主要敌人,仍旧是曹魏政权。蜀汉同曹魏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刘备舍弃主要矛盾,却打击次要矛盾,把东吴逼向了曹魏,使得自己处于孤立地位,自然缺少了胜算。
第二,刘备缺少谋臣良将,犯了兵家大忌。刘备此次征伐东吴,身边缺少谋臣良将,没有人能替他出谋划策。且此时的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即使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蜀军没有顺流而下、水陆并进、速战速决,便已落入了陆逊的圈套。
而且蜀军战连连绵千里,补给困难,撤退更加困难。而且刘备此时也是昏招频出,把军营扎在山林之间,直接把优势转化成了劣势,最终为陆逊火烧连营创造了条件,这是刘备犯了兵家大忌所引发的后果。
第三,陆逊的高超谋略。陆逊此时资历尚浅,但其本人的谋虑却是远超同辈,更是甩刘备十八条大街。陆逊顶住其他将领的压力,坚决地按照自己谋略执行,使蜀军分布在绵延千里的战线上,化解了蜀军的兵力优势。通过将近半年的时间,极大地打击了蜀军士气和战斗力。
而陆逊一旦找准战机,便果断出击,以火攻之法给蜀军以致命打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力打击了蜀军之后,陆逊并没有趁机攻入蜀地,而是把力量用来防备魏国。事实证明,陆逊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不久之后,魏国大举征伐东吴。陆逊的高超谋略,使得他能洞察战场瞬息万变的战机,从而大败刘备。
第四,孙权的强力支持。陆逊虽然有帅才,但和孙权对他的强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陆逊用孙权命令弹压反对者,建议孙权放弃追击蜀军,而把力量用来防御魏国,都得到孙权积极响应。
此外,孙权还忍辱负重地接受曹魏的封赏,和曹丕虚与委蛇地商讨派遣太子入质。孙权的这些行动,给了夷陵之战所需要的时间。
夷陵之战的胜利,是东吴君臣的整体胜利,其中尤以孙权、陆逊的功劳最大。对蜀汉而言,夷陵之战的失败,是蜀汉君臣不能团结一心的失败。刘备一意孤行,过高估计自己号召和能力。诸葛亮则限于尴尬的地位(哥哥诸葛瑾从东吴送来劝和信),而不能力劝刘备。
赵云、黄权等反对意见,被刘备无情打压。而刘备新提拔的冯习等将领,能力还尚有欠缺。而后来刘备沿江扎营,亦不能听取黄权正确建议。可以说,蜀汉势力集团的失败,大部分责任都在刘备身上。
此战后,蜀汉无力夺回荆州。而东吴占据荆州,长江天险有了保障,无力也无意去攻打蜀汉。自此,三国逐渐稳定了各自的疆域,进入到鼎立的阶段。
庞统为何会死?
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在三国中则不然。三国中的武将虽然有一个排名,但真说起来,除了吕布是公认第一,其他人真是互有胜负。
武将排名是笔糊涂账,但文官的排名则没有那么难呢。坊间素有卧龙、凤雏、冢虎、幼麒麟、鬼才、毒士之说。
所以说,庞统的才智应该是跟孔明齐名的。有人觉得,跟孔明相比,庞统有些浪得虚名。其实不然。
庞统这个人还是有才的。按照司马徽的说法,孔明是得其主未得天时;那么庞统则是,得其主,未得地利。
我们不是说庞统死在落凤坡就说他没有地利,诸葛亮还死在五丈原了呢。庞统这个人一生,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始终没有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_图
最早时候,庞统在哪里谋事呢?大家可能想不到,其实他是周瑜的幕僚。当时,东吴孙坚孙策时代有许多谋士,著名的张昭、鲁肃、张纮、顾雍、诸葛瑾、步骘、阚泽等等。其中没有庞统的名字。可是赤壁之战最关键的连环计就是庞统献的啊。这时候的庞统,其实是周瑜的幕僚,也就是说,他只相当于周瑜的门客家臣,那时候他甚至还没有见过孙权呢。
这个事情被冷眼旁观的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周瑜死了之后,诸葛亮就跟刘备说,我要去江东吊孝,顺便再招几个人才过来。其实他说的人才就是庞统。
在诸葛亮到来之前,鲁肃把庞统推荐给了孙权。孙权一见面,非常不喜。因为庞统相貌实在是太丑了。
俗话说,相由心生。这相貌丑陋之人,必定有其心中阴暗的地方。只不过普通人可能难以察觉罢了。
三国之中一共有两个丑人,一个是张松,一个是庞统。但两人都是奇人。张松之奇,在于他有过目不忘之能,因为强行背下《孟德新书》,害得曹操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当场给烧了。
张松(?-212年),字子乔_图
刚才我们说了,庞统也有大才。可是因为太丑了,不但孙权不喜欢,刘备也不喜欢他。他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其实身上揣着两封举荐信,一封是诸葛亮写的,一封是鲁肃写的,可是他都没有拿出来。
结果刘备一看,既然是与军师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就安排一个县长职务吧。结果,庞统就去耒阳县上任去了。
上任不久,还被人告状了。说他天天玩忽职守不务正业。刘备马上派张飞去问罪,好在有孙乾跟着,没有闹出事来。
庞统一会的功夫就把积压了一个多月的官司处理完了。然后,拿出了鲁肃的推荐信。庞统为什么始终没有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呢?正所谓:持身总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啊。庞统这个人还是被凤雏的虚名给耽误了。他总觉得,自己跟卧龙是齐名的,拿出他的推荐信来,心中总觉得有些不自在啊。
后来,孔明来了,一场误会也消除了。庞统被封为了副军师。
张松来了,带来了西蜀地形图。刘备准备入川,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的机会终于来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_图
当然,如果按照庞统、张松、法正的计谋,西川似乎是唾手可得。期间,刘备与刘璋的宴席之上,庞统还搞了一场“魏延舞剑”。后来,在刘备的阻止下,酒席宴终于没有变成鸿门宴。
那么,如果按照庞统等人的计谋,西川真得能唾手可得吗?其实也未必。刘备这个人,考虑事情自然有他独特的逻辑。他始终打得是百姓牌。因为他跟曹操、孙权不一样,人家本来就是王公贵胄或者高门大族,他刘备一个编草篮子出身的人,必须要走基层路线。这点,诸葛亮就能理解,但庞统却未必能理解。那么让刘备感觉庞统不对心思的其实还有一件事。
涪城之战,刘备大获全胜。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
我们看这段话,刘备一生最讲究仁义二字,结果庞统却说他不仁。刘备一生很少动气啊,这次真是怒了,直接就把庞统逐出去了。结果庞统呢,大笑而起。
庞统太狂,导致刘备对他心中更加不喜。
魏延(?-234年)_图
刘备手下那么多将领,没有谁敢说他不仁。所以这个时候,刘备突然觉得,庞统不是一个自己人。心中生出一股凛凛寒意。
之后,开始进攻雒城了。结果呢,魏延又不听将令,跟黄忠争功,导致整个战局向着不利于刘备的方向发展。
你来我往几个战役之后,刘备开始对庞统失去了信心。他已经有心召诸葛亮入川了。这,正是庞统最怕的事情。所以,庞统准备加速拿下雒城。恰好此时,诸葛亮来信了。
信的内容大意是: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刘备说,我准备去荆州一趟,跟军师详细说说此事。
庞统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那么说,庞统到底懂不懂太乙数术呢?他当然应该懂。不过,此相是应在他的身上,他自己应该算不出来。这与诸葛亮七星灯延命是一个道理,他怎么能算出来魏延闯帐呢。
所以在这个时候,庞统坚决要求进兵。毕竟说,庞统是主帅。刘备虽然是主公,但也要听主帅的。
于是,黄忠、魏延为前部,庞统自为中军,准备前往进攻雒城。
这个时候,刘备做了一件事,直接把庞统送进了鬼门关。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_图
还记得徐庶吗?徐庶当时见刘备的时候,一见他骑的马就说,此马名为的卢,将来必妨一主。那么现在,被妨的正主来了。
刘备把自己的的卢马赠给了庞统,然后目送他奔向鬼门关。心中也是甚觉不快。
果然,埋伏的张任放过了前面的黄忠、魏延部队,看见骑的卢马的人过来,当成了刘备。一顿乱箭,射死了庞统。
庞统死得时候年仅三十六岁,实在可惜,纵观此人一生,才学的确不在孔明之下,但他的狂傲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始终不接地气。这点与孔明还是有差距的。孔明也很傲气,但天下大事尽在掌控,他傲气中透着冷静,虽然傲气并不外泄,这叫不怒自威。所以没有人敢不遵守诸葛亮的号令,魏延也不例外。可是魏延就敢不遵守庞统的号令啊,皆因傲气外漏,反倒不为人敬重。特别是庞统在刘备面前大笑而去,这傲气洒了一地,可就再也拾不起来了。主帅拿着主公都不当回事,将官还会听从你的号令吗?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_图
纵观三国之中,如此狂傲之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弥衡毫无目的的击鼓骂曹,结果冤死在黄祖刀下。还有一个就是张松,在曹操面前也是逞尽口舌之能。结果后来因为沉不住气,一封书信害了自己全家性命。做为一个好的谋士,用时能出奇谋,弃时没有怨言,方为有用之才。三国之中,唯有贾诩如此。所以贾诩一生,算无遗策,虽然被称为毒士,却一生平安终老。
刘备和庞统如果能一战定下益州和汉中?
结局并不会好到哪里去!按照中原面积来计算:曹操早期就占据青,幽,并,徐,豫,凉,雍。现今的长江以北,甘肃,关中盆地(宝鸡市,长安,西安),淮北,淮南绝大部分,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徐州,盱眙。 孙权占据了江苏省,浙江省,和刘备还在争夺湖北省,江西省。和曹操争夺安徽合肥,江苏扬州。 刘备仅仅四川省,汉中盆地而已。无论铁矿开发,粮草收割,人口密度与早就进入平稳局面的北方曹操而言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曹操是个昏君不懂治国,刘备可以推翻他,可惜曹操是治国安邦良才,手下文韬武略人才济济!孙权也比刘备势强许多,诸葛孔明能在两强国之间抢得,骗得一席之地已经是逆天之才了!要知道在昏君小儿手里抢地盘势如破竹,但是要在一个势均力敌的人手中抢一块地盘哪个难度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如同你抢,骗三岁小孩手里的东西和抢,骗大人手里的东西能一样吗?
正史上的庞统真的很有能耐吗?
谢谢邀请。
既然是说三国嘛,答案自然是从《三国演义》中去找。个人认为,庞统之才,确实不亚于诸葛亮以及其他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虽说与金庸老先生的“北乔峰南慕容”相似,但庞统,可不是那浪得虚名的慕容复。
水镜先生
《三国演义》中,第一次提到庞统,是书中第三十五回。刘备在襄阳遭蔡瑁追杀,飞马越过檀溪,和水镜先生的小牧童搭话时,小牧童说水镜先生最欣赏庞统,与之交流终日不倦。试想如果庞统真的浪得虚名,水镜先生何等人也,怎么会分辨不出来。之后刘备见到水镜先生,抱怨世无英才,无处寻觅。而水镜先生则说出那句著名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的表现我们日后已经看到了,在水镜先生眼里能与诸葛亮并驾齐驱得人,我们不难想象他的才能。
庞统
之后,庞统在书中第四十七回,再度现身。当时曹操已经扫灭袁家势力,统一北方,统军百万,直下江南。周瑜让黄盖行苦肉计,骗得曹操信任,又让鲁肃前往求教于庞统,问破敌之策。庞统毫不犹豫地说出火攻曹操的计策,而且为了确保成功,他还借蒋干的邀请,直达曹营,见到曹操,结合曹军现状,献上连环计,直接就唬住了曹操。而后,更是交徐庶保命之策,使得徐庶得以安然无恙地回到北方。试想,如果没有庞统的连环计,哪有之后赤壁之战时,周瑜的不世之功。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赤壁之战已经结束,刘备死皮赖脸地从孙权处借的荆州,而庞统因为得不到孙权的赏识,于是带着鲁肃与诸葛亮的推荐信来刘备的大本营谋职。不想刘备一见庞统长得太磕碜,直接没了兴趣,说了一套托词,直接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当县令去了。之后听说庞统只喝酒不办事,刘备勃然大怒,让张飞去把庞统这老小子抓来。张飞来到耒阳县,还没动手呢,庞统来了一句:“将军稍候”,半天的时间,就把一百多天的政务全部完结了。张飞直接就愣在那了。诸葛亮给的评语是:“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这样的评价,可不是谄媚之言。
诸葛亮
之后,刘备得张松帮助,想要夺取益州,又怕有辱自己仁义君子的美称,因此而犹豫不决。庞统一眼看穿刘备的心思,直接劝解说:“乱世之时,机会稍纵即逝,你此时不夺取益州,早晚要落入他人的手中,到时候就可惜了。至于说同宗的情义,那就等以后功成之日,再给刘璋一个大的封国,不就解决了吗?”,刘备这才下定决心,进取益州。后来刘璋与刘备反目,庞统又献上中下三计,刘备最终采纳庞统的计策,虽说之后庞统死于落凤坡,没能得到夺取益州的头功,但是基础,却是庞统扎下的。
古语说:“听其言,观其行”。庞统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然而,从这些细微末节中,也可以看出,他的确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