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锂和铜!人形机器人带火这3种小金属,需求3年翻3倍

彩虹网

上周跟做机器人结构设计的老陈吃饭,他刚从特斯拉Optimus的供应链会议回来,扒拉着盘子里的菜就说:“现在都盯着新能源的锂和铜,没人注意到人形机器人正在偷偷改写小金属的需求版图。一台Optimus Gen3要用4.5公斤钛合金、2公斤镁合金,电机里还得塞稀土磁材,这三类材料才是真刚需。2025年刚开年,我们采购价就涨了15%,行业里都在传,未来3年需求最少翻3倍。”

这话一点不夸张。2024年被称作“人形机器人觉醒之年”,优必选Walker X、小鹏机器人G1陆续量产,特斯拉更是放出话来,2027年Optimus产能要突破百万台。大家光看到机器人的“大脑”(芯片)和“关节”(减速器),却忽略了撑起这些部件的“筋骨”——小金属。锂和铜是新能源的主力,但在人形机器人这里,钛合金、镁合金、稀土磁材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

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讲透:这3种小金属到底在机器人里起啥作用?为啥需求会暴增?国内哪些企业已经摸到了门槛?不管你是想布局产业链,还是单纯想搞懂新技术背后的机会,看完就明白,这波小金属的爆发不是炒作,是实打实的产业刚需(注:本文只做产业分析,不荐股,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别只盯锂和铜!人形机器人带火这3种小金属,需求3年翻3倍

一、先掰扯清楚:为啥机器人不“稀罕”锂和铜,偏宠这3种小金属?

老陈给我画了个机器人结构图:“锂和铜就像机器人的‘血液’,负责供电和导电,重要但可替代空间大;钛合金、镁合金是‘骨骼’,稀土磁材是‘肌肉’,没这三样,机器人要么站不起来,要么动不灵活。”

1. 机器人的“刚需痛点”:轻量化、高强度、小体积

人形机器人和汽车、手机不一样,它要像人一样走路、抓物,这就对材料提出了三个硬性要求:

- 轻量化是命门:机器人续航全靠电池,多一斤重量就少跑半小时。特斯拉Optimus Gen2用新材料减重10公斤后,续航直接从4小时提到6小时;

- 强度不能差:膝盖、髋关节要支撑整机重量,手指要抓举比自身重3倍的物体,材料强度不够很容易断裂;

- 体积得紧凑:关节里要塞电机、传感器、减速器,材料必须能做成复杂形状,还不能占地方。

锂和铜恰恰满足不了这些“精准需求”:铜太重,一斤铜的体积是镁合金的3倍;锂电池是储能的,但没法当结构件用。而钛合金、镁合金、稀土磁材正好踩中了这三个痛点,成了机器人制造的“最优解”。

2. 3种小金属的“不可替代性”:各自管着关键环节

这三种材料在机器人里的角色分工明确,少一个都不行:

- 钛合金:承重结构的“顶梁柱”,负责机器人的“大腿骨”“脊椎”这些核心承重部件,既要扛住重量,又得抗冲击;

- 镁合金:轻量化的“先锋官”,用在手指、颈部这些精密部位,能让动作更柔顺,还能减轻整机重量;

- 稀土磁材(主要是钕铁硼):电机的“心脏”,没有它电机转不起来,而且体积能做得特别小,正好塞进机器人的关节里。

根据长江证券的数据,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对这三种材料的需求刚起步,钛合金、镁合金、稀土磁材分别能达到120吨、139吨、17.5吨,但到2028年,需求会暴涨到1440吨、1670吨、244吨,正好是3年翻3倍的节奏。

二、第一种:钛合金——从“太空金属”到机器人的“硬骨头”

老陈拿过一个机器人膝关节样品:“你看这玩意儿,以前用铝合金,摔一下就变形;现在换成钛合金,从1米高掉下来都没事。这东西以前只用于航天航空,现在机器人把它拉进了民用市场。”

1. 机器人里的“用武之地”:哪里承重哪里就有它

钛合金密度只有钢的57%,但强度和钢差不多,耐腐蚀性还强,-40℃到120℃都能稳定工作,简直是为机器人量身定做的。现在主要用在三个关键部位:

- 承重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这些支撑部位,Optimus Gen3的膝关节支撑结构全是3D打印钛合金,比之前的铝合金减重42%,抗冲击性还提升了30%;

- 足部结构:机器人走路要不断接触地面,足部材料得耐磨抗腐蚀,钛合金正好满足,优必选Walker X的脚掌就用了钛合金蜂窝结构,抗冲击强度达到军用防弹级别;

- 紧急制动部件:遇到突发情况时,制动部件要瞬间受力,钛合金的韧性能避免断裂,这是安全保障的关键。

2. 需求暴增的核心逻辑:用量和产能的“剪刀差”

钛合金需求翻番的原因很简单:用量涨得快,产能跟不上。

- 单机用量飙升:Optimus Gen1钛合金用量才0.8公斤,Gen3直接涨到4.5公斤,3年翻了近6倍;国内“荆楚”机器人更狠,工业型机型的钛合金用量达到6公斤,因为要搬运重物;

- 量产潮来了:2025年国内机器人销量预计5000台,2028年保守估计要到6万台,光是这部分需求就有270吨,再加上海外订单,全球缺口明显;

- 工艺降本打开市场:以前3D打印钛合金要3500元/公斤,西安铂力特搞出电子束熔丝沉积技术后,效率提升4倍,成本降到1800元/公斤,这下中小机器人厂商也用得起了。

3. 国内能打的企业:从材料到加工全链条突破

国内钛合金产业以前主要靠进口,现在从粉末到部件都有了能打的企业,还打进了特斯拉、优必选的供应链。

宝钛股份(600456):钛合金原料龙头,特斯拉一级供应商

- 做啥的? 国内最大的钛材生产企业,能产机器人用的TA15、TC4等高端钛合金板材,纯度能到99.95%,和美国TIMET的产品质量差不多。

- 客户有多硬? 2024年成为特斯拉Optimus的钛合金原料供应商,每月供货量从10吨涨到30吨,占特斯拉全球采购量的25%。还给优必选、宇树机器人供货,国内市场份额超40%。

- 产能跟得上吗? 宝鸡基地新建了机器人专用钛材生产线,2025年产能能到500吨,2026年还要扩到1000吨,刚好接住量产潮的需求。

- 业绩咋样? 2025年一季度机器人用钛材收入占比已经到18%,同比增长217%,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能到35%,比传统钛材高10个百分点。

铂力特(688333):3D打印龙头,机器人钛部件“专业户”

- 做啥的? 专门用3D打印技术做机器人钛合金部件,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的复杂结构件,不用开模就能做,精度能到0.01毫米。

- 技术有多强? 开发的电子束熔丝沉积技术,把钛合金打印效率提升了400%,单位能耗降了65%。Optimus Gen3的脊柱支撑件就是它家打印的,一体成型没有焊缝,强度比组装件高20%。

- 客户绑定深吗? 和特斯拉、Figure机器人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2025年订单金额已经突破8亿元。还帮国内“荆楚”机器人做了4代关节迭代,从设计到量产只要2个月。

- 成本优势在哪? 自己建了钛粉回收生产线,回收利用率能到90%,比采购新粉便宜40%,这也是它能把打印件价格降下来的关键。

西部超导(688122):航空级技术下放,抢占高端市场

- 做啥的? 以前做歼击机钛合金材料,现在把航空级技术用到机器人上,生产的高强度钛合金丝,疲劳寿命能到500万次,是普通钛材的5倍。

- 核心产品? 机器人手指用的超细钛合金管,直径只有2毫米,壁厚0.1毫米,能承受100牛顿的抓握力,还能弯曲10万次不变形。

- 客户有哪些? 主攻工业机器人市场,给库卡、ABB供应焊接机器人的钛合金手臂,2025年上半年高端钛材收入增长150%,毛利率高达42%。

三、第二种:镁合金——比铝还轻30%,机器人的“灵活筋骨”

“你知道机器人手指为啥能像人一样灵活吗?全靠镁合金。”老陈拿起一个仿生手指样品,“这玩意儿比铝合金轻30%,还能做成薄壁结构,塞进3个传感器都不挤。”

1. 机器人里的“隐藏王者”:越精密的地方越需要它

镁合金是目前工业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密度只有1.74g/cm³,比铝合金轻30%,比钢轻70%,而且减震性特别好,正好适合机器人的精密部位:

- 仿生手指:小鹏机器人G1的手指用了镁合金骨架,配合阻尼涂层,能实现0.1毫米级的抓握精度,抓鸡蛋不碎,抓螺丝刀还能拧螺丝;

- 颈部关节:机器人转头、低头需要灵活,镁合金的轻量化能减少电机负荷,优必选Walker X的颈部用镁合金后,转动速度提升25%,能耗降了18%;

- 外壳部件: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外壳用镁合金+食品级硅胶,不仅轻,还抗摔,从桌子上掉下来都不会裂,而且摸起来温度和人体接近,不会太冰。

2. 需求爆发的关键:从“可选”变“必选”

以前镁合金因为成本高,只是高端机器人的“选配”,现在随着技术成熟,已经成了中高端机型的“标配”,需求自然就涨起来了:

- 单机用量翻倍:2023年一台高端机器人镁合金用量才0.8公斤,2025年Optimus Gen3已经用到2公斤,家庭服务机器人也从0.3公斤涨到0.6公斤;

- 应用场景扩大:从工业机器人扩展到家庭服务、医疗辅助,比如康复机器人的腿部支架,必须用镁合金减轻患者负担,这类需求2025年增长了200%;

- 政策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7年轻量化材料使用率要达到80%,镁合金是核心选项之一。

根据测算,2025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镁合金需求139吨,2028年能到1670吨,3年涨11倍,比之前预估的还猛。这还没算上无人机、低空经济对镁合金的需求,叠加起来市场规模更可观。

3. 国内玩家:从原料到加工,已经形成产业链

国内镁合金产能占全球80%,但以前主要做低端产品,现在瞄准机器人市场,高端产能正在快速释放。

云海金属(002182):镁合金龙头,特斯拉供应链核心玩家

- 做啥的? 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企业,能产机器人用的AZ91D、AM60B等高端镁合金,纯度99.9%,杂质含量比日本宇部低一半。

- 客户有多牛? 2024年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供应Optimus的手指骨架和颈部关节材料,每月供货量从5吨涨到20吨。还给小鹏机器人、优必选供货,国内机器人用镁合金市场份额超50%。

- 技术突破点? 开发了“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技术”,解决了镁合金易腐蚀的老问题,让部件寿命从1年延长到3年,这也是特斯拉选它的关键。

- 产能规划? 安徽基地新建了机器人专用镁合金生产线,2025年产能3000吨,2026年扩到8000吨,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海外。

宜安科技(300328):液态金属专家,精密部件“隐形冠军”

- 做啥的? 主攻镁合金精密压铸,能做出0.5毫米的薄壁部件,正好适合机器人的小型关节。还掌握了液态金属技术,能做更复杂的结构件。

- 核心产品? 机器人手指关节的镁合金外壳,集成了散热槽和传感器安装孔,以前要3个部件组装,现在一体成型,成本降了40%。

- 客户绑定情况? 独家供应Figure 02机器人的手指部件,2025年订单金额3.2亿元。还和华为合作开发医疗机器人的镁合金支架,进入验证阶段。

- 技术壁垒? 拥有200多项镁合金压铸专利,精密成型精度能到0.02毫米,比同行高一个量级,别人想模仿至少要3年。

濮耐股份(002225):上游原料保障,镁砂产能国内前三

- 做啥的? 生产镁合金的核心原料——高纯镁砂,纯度99.5%以上,是制造高端镁合金的基础。

- 为啥重要? 镁砂质量直接影响镁合金的强度,以前高端镁砂靠进口,现在濮耐股份能替代,价格比进口低30%。

- 客户有哪些? 给云海金属、宜安科技供货,占国内高端镁砂市场的28%。2025年上半年镁砂收入增长85%,全靠机器人需求拉动。

四、第三种:稀土磁材(钕铁硼)——机器人的“肌肉引擎”,没它转不动

老陈拆开一个机器人关节电机:“这里面最值钱的不是铜线,是这个小磁块——钕铁硼。没有它,电机要么转不起来,要么体积大得塞不进关节。一台机器人要30多个电机,每个都得用钕铁硼。”

1. 机器人的“动力核心”:电机里的“能量块”

稀土磁材里,钕铁硼是绝对主力,它的磁力是普通磁铁的10倍以上,而且能做成小块,特别适合机器人的小型电机:

- 无框力矩电机:机器人关节里的核心电机,要靠钕铁硼产生强磁场,才能实现精准转动。Optimus的髋关节电机用了24块钕铁硼磁钢,每块只有指甲盖大;

- 空心杯电机:手指、眼睑这些精细部位的电机,体积只有硬币大小,必须用高磁能积的钕铁硼,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

- 伺服电机:控制机器人运动轨迹的电机,钕铁硼能让电机响应速度提升到毫秒级,保证机器人走路不“崴脚”。

2. 需求暴增的底层逻辑:电机数量翻倍,磁材用量跟着涨

人形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的电机多得多,工业机器人一般6个电机,人形机器人最少30个,高端机型能到50个,钕铁硼的用量自然就上去了:

- 单机用量飙升:2023年一台机器人钕铁硼用量0.3公斤,2025年Optimus Gen3用到0.8公斤,Figure 02更是用到1.2公斤,因为它的手指更灵活,电机更多;

- 电机小型化倒逼磁材升级:电机越做越小,对钕铁硼的磁能积要求越高,以前用N35牌号就行,现在得用N52牌号,价格贵了50%,但用量没减;

- 量产潮带来增量:2025年国内机器人钕铁硼需求17.5吨,2028年到244吨,3年翻13倍,这还没算上电机维修替换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钕铁硼里的镝、铽等重稀土元素,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越用越少,未来稀缺性只会更强。

3. 国内龙头:全球产能占70%,技术追平日本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国,产能占70%,以前主要做中低端产品,现在高端产品能和日本信越、TDK掰手腕了。

中科三环(000970):全球钕铁硼龙头,特斯拉电机供应商

- 做啥的? 全球第三大钕铁硼企业,能产N55以上高牌号磁材,磁能积达到55MGOe,和日本信越持平。

- 客户有多硬? 2024年成为特斯拉Optimus电机的磁材供应商,供应N52牌号钕铁硼磁钢,每月供货量12吨,占特斯拉全球采购量的30%。还给汇川技术、松下电机供货,国内高端市场份额超35%。

- 技术优势? 开发了“晶界渗透技术”,能减少重稀土用量30%,成本降了25%,还不影响磁力。这个技术让它在价格战里占尽优势。

- 产能规划? 宁波基地新建了机器人专用钕铁硼生产线,2025年产能2000吨,2026年扩到3500吨,目标是拿下全球高端市场40%的份额。

宁波韵升(600366):磁钢精密加工龙头,绑定多家机器人企业

- 做啥的? 主攻钕铁硼磁钢的精密加工,能把磁钢切成0.5毫米的薄片,精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正好适合小型电机。

- 核心产品? 空心杯电机用的钕铁硼磁环,内壁光滑度能到Ra0.1微米,比同行高一个量级,Figure 02的手指电机全用它家的磁环。

- 客户覆盖? 给优必选、小鹏机器人、宇树机器人供货,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用磁钢收入增长220%,毛利率38%。还进入了亚马逊机器人的供应链,开始出口。

- 产业链布局? 向上游参股了稀土矿企业,保障原料供应;向下游和汇川技术合作开发电机,形成“磁材+电机”的协同效应。

正海磁材(300224):新能源+机器人双轮驱动,高增长确定性强

- 做啥的? 以前主要做新能源汽车的钕铁硼,现在重点布局机器人领域,能产耐高温的钕铁硼磁材,在150℃环境下磁力衰减不超过5%。

- 客户情况? 供应比亚迪机器人的电机磁材,还给ABB、库卡的工业机器人供货,2025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从10%提升到25%。

- 技术突破? 自主研发的“低失重钕铁硼技术”,解决了电机高温下磁材失重的问题,让机器人能在工业高温环境下工作,这是它的独家优势。

五、3种小金属的“产业真相”:机会在哪?坑在哪?

老陈喝了口茶,语气严肃起来:“需求暴增是真的,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吃到红利。有的是真有技术,有的只是蹭概念,得睁大眼睛看清楚。”

1. 国内的“优势与短板”:不是全面领先,也不是一无所有

客观说,国内在这3种小金属领域有优势也有短板,不能盲目吹,也不能妄自菲薄。

优势:中低端产能足,加工能力强

- 产能基础好:镁合金产能全球占80%,钕铁硼占70%,钛合金占35%,基本能满足中低端需求;

- 加工技术牛:3D打印钛合金、精密压铸镁合金、磁钢精密切割这些技术,国内和国际差距不超过1年;

- 成本有优势:国内人工、原料成本比欧美低30%,同样的产品,价格能低20%,在量产阶段很有竞争力。

短板:高端原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有卡点

- 钛合金高端料靠进口:航空级钛合金板材,国内纯度能到99.95%,但日本能到99.99%,高端机器人还得进口一部分;

- 镁合金腐蚀问题待解:虽然有表面处理技术,但寿命比铝合金还是短2年,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出问题;

- 稀土磁材重稀土靠进口:钕铁硼里的镝、铽,国内储量只占全球20%,70%靠进口,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2. 值得盯的3个机会:真需求催生真机会

这3个方向的机会是实打实的,和蹭概念的不一样:

机会一:绑定头部机器人企业的供应商

特斯拉、优必选、Figure这些头部企业,2027年产能都要突破10万台,它们的供应商肯定能跟着喝汤。比如给特斯拉供钛合金的宝钛股份、供钕铁硼的中科三环,订单能见度已经到2026年,业绩确定性强。

机会二:有技术壁垒的“隐形冠军”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高端产品,比如铂力特的3D打印钛合金技术、宜安科技的精密压铸技术、宁波韵升的磁钢切割技术,这些有专利壁垒的企业,能拿到更高的毛利率,别人抢不走订单。

机会三:上游原料企业

需求暴增最先受益的是上游原料,比如濮耐股份的镁砂、中科三环参股的稀土矿,这些企业不用愁销路,而且原料价格有涨价预期,业绩弹性大。

3. 必须避开的3个坑:别被“概念”套牢

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蹭小金属的热点,其实根本没实质业务,这3个坑一定要避开:

坑一:“只说不做”的蹭概念企业

有些企业在互动平台说“关注机器人用小金属”,但既没样品,也没订单,甚至连生产线都没有。比如有的镁合金企业,以前只做自行车配件,突然说要做机器人材料,纯属炒作。

坑二:“技术落后”的企业

小金属技术迭代快,比如钕铁硼现在都用N52牌号了,有的企业还在产N35牌号,根本进不了机器人供应链;钛合金现在流行3D打印,有的企业还在用传统锻造,成本高、精度差,迟早被淘汰。

坑三:“客户单一”的企业

有的企业只靠一个客户,比如只给某家小众机器人公司供货,一旦客户产能不达预期,企业业绩就崩了。而同时给多家头部企业供货的,抗风险能力强得多。

4. 行业的2个潜在风险:得心里有数

投资任何赛道都有风险,这2个风险必须提前想到:

风险一:机器人量产不及预期

如果2026年机器人销量没达到预期,小金属需求就会下滑。比如之前预测2025年销量5000台,如果实际只卖了3000台,材料需求就会少40%,价格可能下跌。

风险二:技术替代风险

虽然现在这3种材料是最优解,但不排除未来有新技术出现。比如现在已经有企业在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钛合金,如果成功,钛合金需求可能受影响。不过从目前来看,3年内替代的可能性不大。

六、全球格局:中国不是“跟跑者”,已经是“关键玩家”

老陈最后总结:“以前提到高端小金属,大家都想到日本、美国,但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杀进来了,在中低端市场占主导,高端市场也在突破。”

1. 国际巨头的“优势与软肋”

全球小金属市场以前被几大巨头垄断,但它们现在也有软肋:

- 日本:信越、TDK的高端钕铁硼技术强,宇部的镁合金质量好,但成本高,比中国产品贵30%,而且产能扩张慢;

- 美国:钛合金技术领先,但产能少,满足不了大规模量产需求,特斯拉还得从中国采购;

- 欧洲:有高端钛合金加工技术,但原料依赖进口,供应链不稳定。

2. 中国的“突围路径”:从加工到高端

中国企业的突围不是瞎闯,而是有明确路径:

- 第一步:靠成本和产能占领中低端市场:用低价和大产能把中小机器人企业的订单抢过来,比如云海金属的镁合金、中科三环的中高端钕铁硼;

- 第二步:靠技术突破进入高端市场:比如铂力特的钛合金打进特斯拉供应链,宁波韵升的磁钢进入Figure供应链,用技术证明自己;

- 第三步:整合产业链: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部件,形成全产业链优势,比如宝钛股份从钛矿到钛材再到部件,成本比国外低25%。

3. 未来3年的“关键战场”:高端产品国产化

未来3年,竞争的核心是高端产品国产化:

- 钛合金:2027年要实现航空级钛合金板材国产化,纯度达到99.99%;

- 镁合金:解决腐蚀问题,让部件寿命达到5年,赶上铝合金水平;

- 钕铁硼:减少重稀土用量,开发无镝、无铽的高牌号磁材,摆脱进口依赖。

现在国内企业已经在行动:宝钛股份在研发超高纯钛材,宜安科技在测试新型防腐涂层,中科三环在开发无镝磁材,这些突破一旦实现,中国就能在小金属领域掌握话语权。

七、最后想说:这波小金属的爆发,不是炒作是刚需

老陈临走前说:“新能源的锂和铜已经炒了好几年,大家都知道是刚需;但人形机器人的小金属,现在还没多少人关注,这才是真正的增量市场。”

其实这3种小金属的爆发,本质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必然结果。就像2010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带火锂和铜一样,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也会带火钛合金、镁合金、稀土磁材。这不是资本炒作,是实打实的产业需求——每台机器人都得用,用量还不少,未来3年需求翻3倍是保守估计。

国内企业的优势很明显:产能足、成本低、加工技术强,而且已经打进了特斯拉、优必选这些头部企业的供应链。虽然高端领域还有短板,但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突破,完全有可能实现全面替代。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3种小金属里,哪个最有爆发潜力?国内企业能在3年内解决高端产品的“卡脖子”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盯着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这波机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