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佳玉 朱钧仪(西安工业大学)
据《中国新闻周刊》9月28日报道,一些高校为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校园跑完成情况作为学生成绩达标、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并与一些校园跑APP合作,供学生“打卡”使用。
但校园跑APP的使用导致部分学生在社交媒体“大吐苦水”:跑快了识别不了,跑慢了不算成绩,打卡点出现大量弹窗广告,总有大学生因为校园跑的体验“痛点”情绪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有大学生宁愿选择花钱找“代跑”。在一些大学生看来,省下几顿饭钱,情绪就能少崩溃几次,性价比很高。
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在数字技术的全面浸润下,年轻一代与身体实践之间产生的裂痕,数字化究竟推动“体育主动”还是便利“体育被动”?当“代跑”讯息不再隐匿于角落,而是明目张胆出现在校园墙、各类社交软件群组,甚至被封装成一种明码标价的“技术服务”时,我们面对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学风或诚信问题。
代跑行为的滋生与教育评价体系息息相关。在功利化的评价体系下,体育成绩与奖学金、保研资格乃至毕业证书紧密挂钩,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身体锻炼,被异化为必须达标的数字门槛。对于部分体质基础薄弱或对传统体育项目心怀畏惧的学生而言,这种“一刀切”的刚性考核,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焦虑与无力感。与此同时,部分传统体育教学的重心仍停留在以达标为目的,未能有效点燃学生内心的运动火种,体育课很难从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转变为一种心甘情愿的热爱。
更令人忧心的是,运动APP本身存在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推手。本应助力锻炼的工具正被过度商业化和技术缺陷所拖累。弹窗广告、GPS定位不准、跑步轨迹莫名中断、应用闪退等问题,常常让一次完整的运动记录化为乌有。这些问题消磨着学生本就有些薄弱的运动意愿,并潜移默化地消解着“代跑”者的道德负罪感,寻求“代跑”便成了部分大学生对技术失败的抗议。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一场“数字共谋”。学生的功利化需求提供了市场土壤,而技术工具则提供了“一键解决”的条件。这种合谋正在无声地侵蚀着体育精神,是对“野蛮其体魄”呼唤的背叛。它正在催生一群沉溺于虚拟满足的“数字体魄”,而非能在现实世界中迎风奔跑的、真实的、强健的身体。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首先必须规范校园跑APP,设置校园准入门槛,提升用户体验。高校体育教育也需要融入更多过程性评价与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进步幅度与健康知识的内化,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数字。
同时,我们必须让体育课本身变得更具魅力,用多样化的运动项目与数字娱乐争夺青年的注意力,证明真实运动所带来的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愉悦,远胜于虚拟世界的短暂刺激。同时更需要认识到,真正激情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无法被数字替代的:让操场上的呐喊、团队间的协作成为大学生活中温暖而深刻的记忆,这种真实的情感连接与集体荣誉感,是任何虚拟平台都无法赋予的。
“代跑”现象,拷问着教育的韧性、技术的伦理和学生们的价值选择。平台与开发者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从规则的破坏者转变为健康生活的助力者;每一位青年学子,更应成为自己身体的主宰者,践行一次主体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