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天”这俩字儿,我脑子里就有点乱。
你上网随便一搜,蹦出来好几个叫“中天”的,搞工程的、搞金融的、还有啥搞地产的,五花八门。真要找对人或者办点事,还真得费点功夫。
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年,我倒腾一个项目那会儿。
那会儿正好卡在一个关键点上
项目不大不小,但牵扯的人和部门挺多,就跟那好几个“中天”似的,看着都沾边,但仔细一瞅,各管一摊,沟通起来那叫一个费劲。
我当时主要负责协调一块儿。一开始,我就是老老实实按照流程走,发邮件,打电话,开会。
- 先是把需求整理清楚,用邮件清清楚楚写明白,发给所有相关的人。
- 然后就挨个打电话确认收到没,看明白没,约时间一起碰个头讨论下细节。
- 结果?要么就是邮件发出去,几天没个响动,跟石沉大海一样。要么就是电话里答应得好好的,“没问题”、“我看看”,真到开会讨论或者要东西的时候,就开始找理由,或者干脆说这事儿应该是另一个部门负责的,把我推来推去。
来来回回折腾好几圈,进度慢得像蜗牛,眼看就要耽误事儿。我就琢磨,这不行,靠这种“正规”流程,黄花菜都凉,得换个法子。
后来我就学精。 不再那么死板地指望一封邮件、一个电话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我开始直接“上门”。先摸清楚那几个关键环节负责人的大概工作习惯,比如啥时候可能在办公室,啥时候可能去抽烟或者去茶水间。瞅准机会,我就直接过去“偶遇”,或者干脆敲门进去,不长篇大论,三言两语把最核心的问题说明白,当面要个明确的说法或者时间点。事实证明,面对面沟通,尤其是这种非正式的、短平快的沟通,效率确实高多,很多时候比开一两个小时扯皮的会还有用。
还有就是,我把事情拆得特别细。以前可能是一个大任务包扔过去,让人家自己琢磨。后来我就把它拆成好几个小步骤,每一步就明确需要谁配合、完成什么、什么时间点要。这样一来,目标特别清晰,压力也分散,人家一看不是啥复杂的大活儿,也更容易点头配合。一步一步推,积少成多。
就这么着,靠着多跑腿、多“堵人”、把活儿拆细,硬是把那个一度卡壳、让人头大的项目给往前拱不少。虽然那个过程现在想起来还是挺累心的,但也确实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自己也摸索出点儿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门道。
所以你看,有时候遇到像“中天”这样看着名字挺大、或者内部情况复杂、头绪多的情况,不管是你要找哪个具体的“中天”公司办事,还是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复杂局面,光是按部就班或者等着别人主动可能真不行,关键还是得自己多动动脑筋,多跑跑腿,找到那个能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点去突破。 光等着、靠着,多半是没戏的,自己主动往前拱,才能把事儿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