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效应推倒,作为能量的光可以被黑洞的引力吸引?
光其实是具有能量的
很多人通常会把能量和质量区分开,能量是能量,质量是质量。实际上,这个观念不太符合如今的主流科学理论。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质量里还有能量,能量里还有质量,它们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就看你如何测量。所以,质能是等价的,具体的等价公式就是质能方程E=mc^2。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帮助你理解,我们可以把一个东西看成是你的财富,也就是总资产。但同样是总资产,你的总资产可以是美元形式来体现,也可以是人民币的形式来体现,这当中,你的总资产是不变的,变得是到底是什么形式来体现。这里的美元我们就可以看成是质量,人民币就可以看成是能量,而c^2就是汇率。
所以,光具有能量,实际上就会具有质量。你可能会纳闷了,光就是“纯能量”,咋会有质量?我们常说的质量其实是指“静止质量”,而光其实具有动质量。
牛顿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光为什么可以被黑洞的引力吸引?”
如果光具有质量,那它就可以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
不过,这里我们可以用牛顿思考万有引力的方式来思考黑洞为什么会把光吸引进去。
首先,如果你有个理想的大炮,这时候,你在地球表面上向外打出一颗炮弹。
它会呈现抛物线的形式,如果你把炮弹打到一定的速度,就可能是下面这样,开始绕着地球转。
如果你再让大炮打出去的炮弹速度再快一点,这时候,炮弹可能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飞出去。
我们把物体恰好脱离地球束缚的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
其实不光地球有第二宇宙速度,任何一个天体都有。而黑洞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这是因为它的第二宇宙速度要远远大于光速,于是,光就没有办法摆脱黑洞的引力,只能被吸进去。以上就是从牛顿万有引力的角度来诠释光跑不出黑洞的原因。
广义相对论当然,你可能要问的是,那引力是什么?
其实引力到底是什么,牛顿并没有讲清楚。他认为是超距作用,说白了就是瞬间传递的一种作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他也说不清楚。
后来,爱因斯坦在把狭义相对论做进一步推广时,得到了意外的结果。原本狭义相对论研究的是物体在平直时空中的运动情况。
而广义相对论则是研究物体在弯曲时空中的运动情况。
而爱因斯坦发现物体的质量会使得时空弯曲,周围物体的运动就会沿着时空的“直线”(专业的叫法就是测定线)在运动。也就是说,地球之所以会绕着太阳转,是因为太阳压弯了周围的时空造成的。
因此,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那具体对不对呢?
牛顿的万有引力一直解决不了水星的近日点进动问题,具体啥意思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下图,天体的运动轨道并不是一直不变,而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轨道自身也在动。之所以叫做水星近日点进动,是因为在太阳附近引力比较明显,这种效应明显,实际上地球的轨道也会发生变化。
牛顿万有引力对此就束手无策,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除了进动问题,广义相对论对于光线偏折,引力透镜等的解释误差远小于牛顿理论。并且,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这些充足的证据,最终使得广义相对论成为解释引力的主流理论。
那黑洞能吸引光,在广义相对论当中应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我们上文也提到,光是沿着时空的测地线在运动,当传播到时空扭曲程度很大的地方就会弯曲,这个现象在太阳附近就经常出现,天文学家爱丁顿也曾经测量过。
但不同质量的天体对于时空的弯曲程度是不同的,中子星就要远比太阳对于时空的弯曲严重得多,黑洞要比中子星更狠。它的这种弯曲,可以使得光沿着测地线运动时,直接就掉入到黑洞当中,这就好像光被黑洞吸进去了一样。
这也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于光被黑洞吸引的相关解释。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并不是没有质量,它只是没有静止质量,但是它有动质量。从牛顿的万有引力的角度来看,黑洞其实一个第二宇宙速度远大于光速的物体,所以光会被吸引进去。而从广义相对论来看,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而黑洞严重扭曲了时空,使得光在经过黑洞附近时,沿着测地线运动就会掉落到黑洞中。
质量效应3米兰达发信息说叫我在神堡D24区见他可是他不在我是在神堡被袭击后才去的?
很显然,你错过时间了,这种支线任务会随着主线进行到一定时会消失的,如果想打比较完美结局的,请第一时间完成支线,还有3代的支线不会在地图上显示任务名称,不过坐标会以闪一闪的
光速有可能变快吗?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带领人类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在狭义相对论中,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只有一种现象是恒定的,可以将时间和空间联系到一起,那就是光速,从而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即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不随光源和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的相对运动而改变。所以光速被认为是目前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么未来有可能发现比光速还快的速度吗?
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光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好几个世纪中物理学界的伟大人物,他们一直都在不断的争论光究竟是粒子还是电磁波。
最先提出光是粒子这个概念的是牛顿,这是由于微粒受力更加符合他提出的力学定律,但在当时惠更斯却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光是一种类似于声波、机械波的波,并由此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不过由于当时牛顿的威名比较大,因此最终以牛顿的“微粒说”成功告终。
直到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氏通过双缝实验在观察屏上发现了明暗交替的条纹,由此又开始了新的一轮争议,再加上赫兹也进行了实验,并且验证了明光是一种波,当时许多物理学家对此没有争议。
而当时爱因斯坦再次又提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特性,而且根据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出光其实是由能量组成的,不过这些能量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他设想组成光的粒子是光子,推测当电子与物质中的光子碰撞时,它们会被后者的能量吸收并飞走,光子被击中的频率越高,飞行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双缝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直到法国德布罗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众多物理学家才达成统一,认为光既是粒子,也是一种波,并且还得出所有的微粒或电磁波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两者都是同一对象的两个属性。根据众多智者研究光最终得出了光的三个规律: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两束光在传播过程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途径继续传播,当两束光会聚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的。
3. 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则遵循折射定律。
光速有多快?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量 ,国际公认的值为 c=299792458米/秒 ,即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大约每秒30万公里。光看这个数字我们体会不了光速有多快,打几个比方来说,我们地球的直径是12756公里,计算一下,那么周长大约就是40000公里,而飞机是目前我们行驶最快的一种工具,坐飞机出国也是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而光速要围绕整个地球转一圈,只需要1/7秒; 还有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平均是38.4万公里,坐上光速去旅行,仅仅需要1.28秒就可以到达月球,和嫦娥一起赏月;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我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1.5亿公里,如果是光速行驶的话,也才需要8分20秒我们就可以达到太阳了……
为什么光速不可超越?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该把空间和时间一起对待,并合称它们为时空,他还认为时空可以被弯曲或扭曲,而且还统一了质量和能量,认为质量和能量应该放在一起,这两个是一个物体的两面,质量里有能量,能量里有质量,由此提出了质能方程。爱因斯坦根据质能方程E=mc^2 推导出了质量效应公式,在这个公式中,对于为什么光速不能被超越就解释得非常清楚,这个方程式中m是物体的质量,m0则是物体的静质量,V为物质运动的速度,C为光速,当m0≠0,则m+∞,当速度越接近于光速时,其质量也就会越大,就会需要无穷的能量来推动,因此任何静质量不为0的物质是很难达到光速的。
在宇宙中只有光子和胶子是静止质量为0,理论上只有它们可以达到光速,当然这些主要是针对于物质、信息和能量而言,总的来说如果我们生存的宇宙是有限的,整个宇宙的能量都不够,因此光速根本不可能被超越。 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可超越,但宇宙之中的有些现象却是与光速最快的论调相悖。
宇宙膨胀速度科学家们在发现宇宙不断膨胀的现象之后,认为宇宙膨胀的速度超越了光速。在1927年,物理学家勒梅特从弗里德曼方程中推导出了宇宙膨胀观点,到了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有力证实了这一猜测,哈勃通过分析宇宙中星系的光谱,结果发现,河外星系的光谱只有极少表现出蓝移,大都表现出红移,根据多普勒效应,大部分星系正在远离银河系运动,提出了哈勃定律。根据哈勃定律(Vf = Hc x D),哈勃常数Hc=67.80±0.77(km/s)/Mpc,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发现,宇宙的膨胀导致的退行速度已经超越了光速。
量子纠缠现象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就曾出现过使用量子纠缠进行超光速通讯的剧情,而量子纠缠也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它颠覆了常理。根据量子理论,如果AB两个粒子互为纠缠状态,那么即使是把这两个粒子放在相距几百亿光年的宇宙两端,只要A做一个动作,B就会和A做相同的动作,反之亦然,这就是量子的纠缠效应,而量子纠缠里所体现的速度就超越了光速,也是科学界著名的超光速现象之一。人类的科技在近一百年以来发展迅速,我们的科学发展速度也一直在提高,在太空探索方面更是日新月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越来越多,但宇宙浩瀚无边,尽管我们的科技能力一直在提高,但人类目前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而宇宙中也有好多神秘现象我们无法解答,虽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宇宙中存在的光速是人类目前无法赶超的,但由于我们对宇宙的探索还是不够深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有可能发现比光速要快的速度。
有效社交又是什么?
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
什么是社交?
「社交」社交本身是一项能力,和高效沟通一样重要,是我们作为社会人必备的重要生存手段之一。只要你不是选择避世隐居,你在这个社会上,是逃不过社交这个事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的社交根本不是本能,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爱社交,而是为了怕孤独。
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多如牛毛。
那么社交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有效的社交,什么是无效的社交,从而避免无效社交。拒绝无效社交不代表不社交,只是有选择性的社交。让自己体验到充满活力感到舒适的社交才叫有效社交 ,反之,和完全不合拍 三观性格生活习惯相反的人社交才叫无效社交有效社交就是你们互相帮忙,无效社交就是你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你把对方视为你的人脉,人家可不一定这样认为。
如果在能力、地位、资源、身份都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些所谓的人脉,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
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可以说,你所处的圈子,已经暴露了你的阶层、财富状况。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己所在圈子的影响,想要提升人脉竞争力,你需要看懂这6条社交潜规则。
01无效社交
之前有一个扎心的社会实验短片,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
几个参与者的手机里,好友数都在一千以上。
随后,节目组要求这些人不考虑工作和应酬,删除掉自己不会联系的人。
至此,不少人手机里,只剩下二三十个联系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除了家人,能说真心话的还剩几个人?”
2000个联系人,只剩下2个。1000个联系人,只剩下0。
出题人让他们现场给这些朋友打个电话。
电话通了,但对方却挂断了,留下打电话的人满脸失落。
生活中,有太多人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正如《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
“你忙于交际,频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心理学上有个“跷跷板定律”,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
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
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互换,本质上你的价值越大,社交对你的加持越大,就越容易从中获利。所以与其花时间在无效社交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提升自己。只有通过自身价值吸引过来的人脉,才是最稳定的人脉。
02互悦机制
世界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成功秘诀,就是“让顾客喜欢自己”。
为此,他常常做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每一个节日,他都会给1.3万名顾客,每人寄去一张问候的卡片。
有变化的是,随着不同的节日而更新的卡片内容,不变的是,每张卡片的封面上,永远都写着同一句话:“我喜欢你。”
将心比心,我们都希望别人关注、喜欢自己,希望自己在对方心里,是独特、值得牵挂的个体。
吉拉德这种做法,看起微不足道,但年复一日坚持下来,却十分不易。
也正是这种做法,吉拉德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能卖掉5辆车,每年的收入都超过20万美元,创下连续12年销售第一名的记录。
甚至,吉拉德还以“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的名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
吉拉德总结道:“你真正爱你的顾客,他也会真心地爱你,进而买你的产品。”
而爱意的表达,需要的是心,需要的是你的注意力,而不是多少金钱。
这就是所谓的互悦机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来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体验到,当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好感时,而那个人也对自己有好感,于是就会对那个人更有好感。
相反,如果我们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没有好感,甚至是讨厌,你同样也对对方没有好感,甚至是嫌恶。
这就是互悦机制,好感是相互的,讨厌也是相互的,喜欢和被喜欢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圣经》中提到: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人。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喜欢”,才能让人以同样的方式喜欢你。
03麦拉宾法则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男主角克里斯,因拖欠房东房租,只能免费帮房东装修房子。
装修之际,警察找上门来,因为他停车罚单未付清,将他抓到警局关了一个晚上。
不巧的是,第二天有个重要面试,克里斯只能从警局一路狂奔过去。
他来不及梳洗换上得体西服,只能穿着背心夹克,顶着石灰粉,出现在面试官面前。
面试官面露不悦:“克里斯,如果有个家伙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你会怎么想?如果我最后还雇了这个人,你会怎么想?”
克里斯稍稍迟疑几秒,带着有点紧张夹杂着调侃的语调道:“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面试官被克里斯的幽默所打动,最后录用了克里斯。
心理学上,有个麦拉宾法则,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印象,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其中,7%属于语言,例如,思想观点、表达句式等;
38%属于听觉,例如,语音语调、音质节奏等;
55%属于视觉,例如,外表装扮、表情仪态等。
写成公式就是:人际沟通 = 7%语言 + 38%听觉 + 55%视觉。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首先要经营好自己的个人形象(衣着、发型、妆容)。
同时,还要训练我们说话的方式、肢体语言以及梳理我们表达的逻辑性以及完整性。
04自重感效应
富兰克林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年轻时曾经发生过一个“请人帮忙”的故事。
一开始,他很不喜欢某个上流社会的富有人士,特别是那人的傲慢态度。
但由于那个人对众议院影响重大,他不想得罪对方,但他绝不愿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对方的帮助。
经过了解,他发现对方收藏了一本奇书,找到了一种策略。
富兰克林给那人写了一封信,诚恳地请求对方将那本已珍藏了多年的奇书借给他,说他尽快看完后会立马归还。
那人看完信后颇受感动,最终同意将书借出。富兰克林抓紧时间看完书后,立即将其归还,并向其致谢。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人态度大变,对富兰克林非常亲切友善。此后他们成了朋友,能够互相关心、帮助。
这就是自重感效应:一个人如果自重感被满足,反过来会认同重视他的人。
自重感指的是,觉得自己很重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自重感效应,我们可以识别自身和别人的自重感需求,再对症下药,促进自我认知和提高沟通质量。
05瀑布效应
有一个人请客,看看约定的时间都要过了,可是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感到非常焦急,就随口说了一句:“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那些比较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
主人过了一会看到又走了几位客人,就更加着急了,又随口一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才是应该走的?”于是又都离开了。
到最后,唯一一个和主人较好的客人,目睹了这场尴尬的饭局,就和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就是认知心理学上的瀑布效应,指的是: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收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可能在另一个人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就像自然界中的瀑布,在上游似乎平静和缓,而遇到峡谷便会一泻千里、喧嚣飞溅。
这种现象,也就是中国古话所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有时候,明明只是无心的一句话,却会伤害到别人。轻则引起对方的反感,重则给自己引来灾祸。
人生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挫折,都是逞口舌之快而来。
做减法,少一分“祸从口出”,就能多一分精力,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06三明治法则
192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柯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虽然长得漂亮,但工作经常出错。
一天早晨,当这位女秘书走进办公室时,柯立芝对她说:
“今天你穿的衣服真漂亮,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
女秘书听了喜形于色。
柯立芝接着说:“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很少再出错。
这就是三明治法则: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肯定和期待之中,那么被批评的人,会更容易在愉悦的心态下,诚恳地接受批评。
三明治通常是上下两片面包,夹着中间的菜叶和肉馅。
运用到批评上,三明治法则通常包括如下三层:
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
第二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
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话虽如此,但对于苦逆,人性上却很难接受。相反,人们更喜欢甜顺。
如果不讲究批评方法、时机,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预期,反而造成更大的副作用。
当你要别人参照你的观点去做,去改变时,不要用攻击的方式,而要给他关怀与温暖,这样的方法反而更有效。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的水平,就是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
你和谁成为朋友,你有什么样的圈子,有时候真的决定了你后半生的成败得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人生下半场,愿我们能减少无效社交,提高自己的人际竞争力,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圈子中。
3dm质量效应传奇版闪退?
如果3dm质量效应传奇版闪退,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1.您的电脑配置不足以运行游戏,尝试降低游戏设置或升级硬件。
2.游戏文件损坏或缺失,尝试重新安装游戏或修复游戏文件。
3.与其他软件或驱动程序的冲突,尝试关闭其他后台程序或更新驱动程序。
4.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尝试运行游戏的兼容模式或更新游戏补丁。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建议联系游戏开发商或社区寻求进一步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