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潜航3中文版,德军为什么不建造成千上万艘潜艇

彩虹网

猎杀潜航3中文版,德军为什么不建造成千上万艘潜艇?

首先,感谢邀约。

之所以,会让人认为德国人有更多的潜艇,就有可能将美国拒之于大西洋之外。是因为,德国人在二战中,尤其是战争初期,成功的“破交战”。不过,在德国的“破交战”中,水面舰艇部队取得战绩微乎其微,但是损失却极为惨重。反观,德国的潜艇部队,在整个二战期间击沉同盟国船只约2100万吨。尤其是在1942年一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船只471艘,总吨位近220万吨;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这样的战绩,让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除了击沉的数一万吨计的盟国船只之外,德国还出现了一位潜艇战天才邓尼兹,并发明了“狼群战术”。所以,这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德国如果拥有更多的潜艇,就会在大西洋上造成更大伤害,最终封锁整个大西洋航线。

猎杀潜航3中文版,德军为什么不建造成千上万艘潜艇

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忘记了这样几个事。第一,德国人之所以能在战争初期,潜艇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海军的兵力在大西洋交通线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虽然,英国海军拥有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也是实力最强的海军(与美国并列)。但是,英国需要顾及其全球利益,所以兵力并不能集中在大西洋沿线,这就造成了英国人无力维护自己航线。如果,大西洋航线的安危,已经最终威胁到英国的存亡,那么英国人绝对会集中器全部海军力量进行反潜战,以及对大西洋沿线的欧洲方向进行布雷,那么德国潜艇就不会再有那么舒服了。

其次,对于德国人的潜艇战术,英国人在一战时期就已经领教过。而且,也相应的发展出应对策略。所以,战争初期,英国人根本没有适应德国新型的潜艇战术,所以才会如此狼狈不堪。不过,当英国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了经验教训,抛开了傲慢轻敌,那么德国的潜艇就不好活了。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潜作战后,英国人找到了他们的反潜英雄马克斯.霍顿勋爵。这位足智多谋,坚毅果敢的英国将军,是与邓尼兹同样出色的潜艇战专家。在他的组织下,反潜战斗群由护航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军舰组成。终于遏制住了德国潜艇的嚣张气焰,在1943年开始逐渐占据了大西洋上的优势。

再有,就是英国人为了反潜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反潜装备。英国研制出新型的厘米波ASV—III雷达,这种雷达保密代号为“硫化氢”,不仅性能大为提高,甚至能够发现海面上的一个罐头!而且所发出的雷达波束是德军梅托克斯雷达接受装置无法接受的,这样德军潜艇就无法及时接受到英军飞机发出的雷达波束,也就无法及时下潜躲避打击。同时,同盟国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改进舰载声纳和高频测向仪,以准确测定潜艇位置;加紧生产对潜艇威胁极大的反潜“刺猬弹”、机载航空火箭弹、反潜自导鱼雷等新型武器。而且,B-24轰炸机作为反潜的极佳武器也开始得到有效运用。这些新装备和新战术的运用,让德国潜艇在1943年损失惨重,邓尼兹也其日记中哀叹:敌军装备在飞机和舰艇上的雷达不仅极大妨碍了潜艇的作战,而且还由于敌军掌握了潜艇位置而设法加以规避。潜艇隐蔽性上的优势已经丧失了。

最后,就是德国人有没有这个能力的问题。在二战期间,德国一共制造了1200艘大中型潜艇,尤其是在大型水面舰艇停止建造之后,德国几乎将所有的资源全部倾力打造潜艇。但是,如此多的潜艇,最终也未能封锁住大西洋航线,除了对手越来越强之外。与当时潜艇的一些技术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潜艇,不能长期在水下潜伏,所以经常性的需要待在水面。结果,当英国和美国的舰船数量增加,飞机不断运用之后,德国的潜艇就无处遁形了。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便盟军没有这些优势,那么这些长期在外的的潜艇,如何进行补给呢?如果盟军打掉潜艇的保障船,或者尾随保障船找到德国潜艇,同样也能给德国潜艇造成巨大伤害。

所以,德国即便造成更多的潜艇,也很难封锁大西洋航线。

为了应对德军的狼群战术?

首先,狼群战术的基本运作笔者已经在别的文章和回答里详述过了,这里就不赘述,简单说一下盟军对狼群的应对手段

首先自然是增强反潜兵力,狼群战术的攻击阶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饱和战术,用潜艇集群的兵力饱和掉警戒幕的防御能力,早期皇家海军护航兵力严重不足,英国除了基地换驱逐舰从美国获取了50艘老式驱逐舰之外,还全面动员造船业建造反潜护航舰艇,例如能够在内河民间小船厂建造的花级驱潜舰建造了近300艘,河级护卫舰建造了150多艘,而美国加入战争之后,反潜舰艇数量更是暴增,美国仅护航驱逐舰就建造了460多艘。不过盟军并没有把增加的护航兵力平均分配到各个护航群,一般护航群仍然维持6-7艘混编护航舰的规模(一般是2-3艘驱逐舰或护卫舰,3-5艘驱潜艇),43年之后,多余兵力被编成支援群,又被称为猎杀群(Hunter-Killer),猎杀群通常由4-6艘快速反潜舰(航速20节以上,通常是驱逐舰,护航驱逐舰/护卫舰或护航炮舰)组成,支援群通常在潜艇活动区域游猎,而一旦有护航队遭到狼群威胁,就会有一个或数个支援群受命前去支援,这样盟军就能在受威胁的护航队周边迅速集结起一支庞大的兵力,而对U艇更要命的是,由于护航兵力充足,护航舰对潜艇的攻击也不再是驱离而是持续性的追杀,这就导致潜艇的损失直线上升。

花级驱潜舰能够在几乎所有内河船厂建造,是大西洋护航的绝对主力

美国人建造了海量的护航驱逐舰

密码战和雷达也是盟军针对狼群战术所采取的手段,在42-43年间,双方在密码破译方面基本是平手,盟军破译强而加密技术不足,德国加密技术先进而破译能力不足,结果就是双方都能破译对方的海军密码,但是由于电报时效性问题,德军在这一阶段的密码战方面占了不少便宜,因为此时盟军密码破译只能用来指导护航队规避潜艇警戒幕,但是指挥护航队改变航向的电文一般会提前半天到一天,结果经常被德军截获破译并提前作出反应。但是43年中开始,盟军改变了加密体系,开始使用比恩尼格码更为复杂的密码机,对于曾经信誓旦旦恩尼格码无法破译的德国无线电情报机构来说,恩尼格码尚无力突破,遑论更加复杂的盟军新式加密机。而此时盟军已经有足够的兵力组建猎杀群,尤其是护航航母已经大批加入猎杀群,这样德国潜艇在电报中暴露自己的活动区域后,往往就会遭到盟军海空兵力的联合追杀。

恩尼格码与U艇,笔者摄于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

雷达实际上针对的是狼群夜间水面以半潜状态攻击的战术,由于盟军护航舰普遍装备了主动声呐,所以狼群喜欢在夜间从声呐无法起作用的水面状态发起进攻,而雷达能够把这些试图混进警戒幕的潜艇找出来,然而雷达在护航战初期作用有限,苦于兵力不足的护航群即使有雷达帮助,警戒幕往往也被狼群牵扯的千疮百孔漏洞百出,但是当43年支援群战术成熟之后,雷达就成了狼群的催命符,被雷达发现的潜艇不再能够一跑了之,而是要接受无休止的追杀……

而针对狼群战术对远程无线电通信的严重依赖,盟军研发了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HF/DF),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直接戳到了狼群的眼睛上,护航队能够根据测向定位结果派出护航舰或引导巡逻机和猎杀群对喋喋不休拍发情报的跟踪联络艇进行压制或追杀,而跟踪联络艇一旦被压制或击沉而失去护航队踪迹,就等于狼群丢失了目标,只能寄希望于护航队能够再次和潜艇警戒线接触。而在盟军猎杀群开始活动之后,高频无线电测向更是成了U艇催命符,大约24%的德国潜艇损失是由于被无线电测向发现定位后追杀击沉的。

舰载高频无线电测向仪可以说是狼群克星

当然,超远程轰炸机和护航航母也是盟军应对狼群的重要手段,航空兵的巡逻大大压缩了潜艇的活动空间,而在各种无线电情报引导下的追杀,在43年5月Mark24Fido空投声自导反潜鱼雷服役之后也变得异常致命。

Mark24FIDO声自导鱼雷看着胖乎乎很可爱,确实不折不扣的U艇杀手,战争期间盟军共投掷204枚FIDO用于反潜,击沉德国潜艇31艘,日本潜艇6艘,击伤德国潜艇15艘,日本潜艇3艘,FIDO的出现意味着U艇即使逃脱了第一波炸弹攻击成功下潜,也不再是安全的了。

盟军在比斯开湾的进攻性行动也是大西洋反潜战的一部分,不过这个就不属于对狼群战术本身的应对了,这里也不再赘述。

华为mate30pro主题推荐?

主题:猎杀潜航渐入佳境

HUAWEI Mate 30 Pro搭载海思麒麟990八核处理器,预装基于Android 10的EMUI 10操作系统;后置4000万像素电影超广角镜头+4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800万像素长焦镜头+3D深感镜头四摄,支持双OIS光学防抖、延时摄影、超大广角、大光圈虚化等拍照功能;前置3200万像素镜头;为4G全网通手机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重型坦克?

现在的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就是重型啊。

如果不按照现代标准将其列为“主战坦克”的话,M1就是妥妥的重坦。

实际上“主战坦克”只是一种通用化装备的名称,并没有哪种规定给主战坦克的吨位数值设限。

因此,主不主战其实与坦克的重还是轻没有啥关系,“主战”概念只能说明它被泛用化了。美国人就是在拿重型坦克当主战坦克用。

艾布拉姆斯是一天比一天重,M1A1型重55.8吨,MA1ASA重61.3吨,M1A2SEP重63吨,M1A2SEP V2重65吨,M1A2SEP V3重66.8吨,都已经快到70吨的重量了。

这个重量也就比二战著名的重型坦克“虎王”轻那么一丢丢,虎王的重量是68.5(保时捷炮塔型)和69.8吨(亨舍尔型)。

而且艾布拉姆斯坦克本来就有普通装甲型和“重型装甲型”,即“HA型”(Heavy Armor)。

但是比起另一辆二战名车“虎式”坦克57吨的重量,艾布拉姆斯坦克可还是重多了。

相比之下,同为现代“主战坦克”的T90战斗全重才46.5吨,而二战的德国“中坦”黑豹G型坦克都有45.4吨的重量,未完成的黑豹F型则达到了55吨。

当年二战盟军的重型-中型分型标准线是40吨,所以“黑豹”也被视为一型著名的重型坦克。

我们帮巴铁开发的MBT-2000阿利·哈立德坦克(其实就是90ⅡM)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也只有48吨。

德国人现在开发的豹2主战坦克,也跟它的异国兄弟M1一样愈发肥壮,豹2A4重56.5吨,豹2A5达到62.5吨,A6达到60.5吨,A6M达到62.5吨,A7达到64吨,A7V打到68吨……

挑2

现代坦克当然不能再按二战时的原则分型,但豹2、M1、挑战者2(62.5吨)、梅卡瓦(61吨)阿琼MKⅡ(60吨)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主战坦克里面,绝对属于大胖子。

地球最先进坦克

法国勒克莱尔坦克53吨,俄国T-14“阿玛塔”坦克55吨 ,前苏联T-80U坦克46吨,T-72坦克45吨,韩国K2坦克55吨,波兰PL-01隐身主战坦克35吨,日本T90坦克46.5吨,10式坦克44吨。

如果给现代主战坦克来个内部划型,毫无疑问2、M1、挑2、梅卡瓦、阿琼这些是重型(而且都很有名),剩下的那些则都是中型。

其实“主战坦克”这个概念说是涵盖了轻重中分类,也只是用任务地位模糊了重型和中型之间的差别,“轻型坦克”并没有被涵盖进来,而且最近几年反倒大有崛起之势,未来搞不好也会大量加入主战坦克队列。

(自动化信息化的进步势必会将“主战坦克”概念再次分化,人们逃不脱轻重中的级别分型,终究会从当前的标准泛用化再次转变为多类型多样化)

二战时代的重型坦克更瞩目一些,像前面提到的虎式、虎王,都是绝对的明星车,在二战时代风头无两。

德国的对手也都有不少相当出名的重型,如苏联的IS-2坦克,以及战争前期扛线的KV-1、KV-2坦克。

德军缴获的KV-2,由于机动性不佳且工况恶劣,很多KV都会被扔掉

KV的丰功伟绩自然不必多说,它们是一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对其几乎束手无策的坦克。德军除了拿88炮上去直击,或者用步兵战术将其消灭,基本上没有别的好手段。所以多次出现“KV蹲路口,德军抓了瞎”的情况。

有的说法认为,正是从KV一夫当关的事件中得到了灵感,苏联人才开始懂得利用坚固城塞给德军“闪电战”减速,接着聚而歼之的战略。

IS-2坦克是德国重型当年的老对手了,这款1943年研制,1944年才列装的重坦相当成功,尽管战争已只剩个尾巴,但苏联人狂暴的产能硬是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了3800多辆IS-2。

相比之下,德国虎式坦克的产量只有1070辆,与虎王(约400多辆)加一起都能让IS们埋了。

当然,德国人还拥有一种极为出名的超重型坦克——鼠式。

鼠式坦克项目直接体现出纳粹德国的狂妄与无知,这种188吨的巨物堆砌了满满的资源和科技,却根本没法开出去打仗,唯一的两辆鼠式最后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英国人当年坦克走上了发展的弯路,诞生了步兵-巡洋的坦克分型,但首个完成“屠虎”壮举的依然是英国的“丘吉尔”重型。

后来英国人还为了攻破“齐格菲防线”,研制了“土龟突击坦克”,这是种装甲非常变态,结构异常厚重,速度堪比龟爬的特殊坦克。

不过,土龟没来得及上场战争就结束了,英国人战后倒是装备了部分土龟,还将其送到德国“检验道路通行能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的地方存在争议,比如WOT玩家认为它是歼击车,然而土龟当年的设计用途和称呼就是坦克。)

美国人重型坦克的研制比较缓慢,方案出了一大堆,最后的成品只有人称大头儿子的“潘兴”。

潘大头勉强赶上二战尾声,被急急地送上了欧洲战场,好歹取得了一辆黑豹的战果,但二战后美军也觉得这玩意儿够不上“重型”之名,将其改为“中型”。

win10运行猎杀潜航5?

游戏谦容性,先改成强制用640×480启动,之后游戏应该可以正常打开。然后就可以设置游戏分辨率改成1366,设置完之后在从兼容性中取消用640×480启动就行。

专治win10打开闪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