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刘备传全攻略,同一位置的蜀国为何不能像秦国一统天下?
蜀地并非不能统一天下!君不见汉高祖刘邦暗度陈仓而取天下乎?
三国时期蜀汉国之所以最先灭亡。实际上是因为魏国的国力和经济实力、人才力量都远比蜀国和吴国要强大许多!而且三个国家并存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尽管期间三个国家之间在边境上互有战争且争端不止,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实质性进展。
而我们知道:短暂的战役拼的是两军将领的能力和士兵的勇猛。但是长久的战争靠的则是综合国力和军事动员能力。而国内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军事动员能力的强弱,也决定了人才队伍的强弱。
这就好比蜀汉在汉昭烈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及五虎上将去世之后,蜀汉政权的人才队伍便出现滑坡式下降。这是因为蜀汉早期的将领多数是刘备曾经打野时在全国各地笼络而来,因此刘备刚入蜀中时实力超群。是整个蜀汉的巅峰!
但是当蜀汉政权稳定下来之后,随着早期的将领凋零死亡。蜀汉再提拔的将领多数为这些人的后人和蜀中的本地人。因此选拔将领和士兵的范围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蜀汉再也无法回到初立之时的鼎盛局面。
也就是说,刘备如果能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完成出汉中,得三秦关中之地,进而逐鹿中原与枭雄争夺天下,最终统一中国。但是刘备没有汉高祖刘邦那么幸运。
刘备在得到蜀中之后发动汉中之战时已经垂垂老矣,手下的五虎上将也不如刘邦手下将领人才济济、风华正茂,同样刘备也没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智慧才能。而曹魏政权也不是项羽集团所能够比拟的,至少在用人和统治的稳定性上是如此!
而至于拿刘备的蜀汉政权与秦国相提并论,则是无稽之谈!一方面秦国的统治范围和地理位置优势非蜀汉所能比,蜀汉政权长期被困蜀中,根本没有实际拿下过秦地关中!又怎么能够谈得上据险而守,试机出兵中原!
秦国之所以能够气吞六国,一统天下!一方面是因为秦国赢氏在秦地经营数百年,秦人团结一致且认同秦国赢氏的统治!秦人的血性刚烈且忠诚度极高!另外一方面,秦始皇之前的接连几世君王皆为雄主!统一六国的大业实际上历时百年才完成!并非秦始皇嬴政一人之功!
蜀汉政权的失败是从一开始便注定的结局!非人力所能改变!
三国志刘备传桂阳之战怎么过?
在三国志刘备传游戏中,桂阳之战是刘备的一个关键战役。要成功过关,以下是一些建议和策略:
1. 准备充足的部队:确保你有足够的兵力和合适的将领来应对战斗。建议你招募或培养一支强大的部队,包括有高统帅和战斗值的将领。
2. 研究敌方情报:在开始战斗之前,尽量收集到关于敌人的情报,包括敌人的兵力、兵种、将领能力等信息。这能帮助你制定更有效的战略。
3. 善用武将技能和兵种优势: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技能和特长,可以根据敌人的兵种和布阵来合理派遣你的将领。利用武将的技能和兵种的优势来克制敌军,争取战斗的胜利。
4. 规划战术:在战斗中,合理规划你的部队行动和战术,包括进攻、防守、转移等。密切注意敌方的行动和部署,及时做出应对。
5. 注意资源管理:在战斗中,要合理管理你的资源,包括粮食、金钱、装备等。确保你的将领和士兵有足够的资源供应,保持战斗力。
6. 结交盟友:如果有其他势力也参与战斗,可以考虑与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敌人。合作和协调可以帮助你取得更好的战果。
7. 不断强化:战斗结束后,根据战斗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你的部队和战略。通过培养将领、升级兵种等方式来提升你的战斗实力。
以上是一些建议,但具体的战役过程还需要根据你的游戏情况和战局来具体调整。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三国志刘备传游戏中取得胜利!
关羽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
关羽杀了袁绍手下大将颜良,为何袁绍没有杀了刘备报仇?他真的如此昏庸?
官渡之战中,关羽阵斩颜良,杀了袁绍的河北四庭柱之一,至于文丑是死于乱军之中,并不是关羽所杀。既然关羽杀了袁绍手下大将,作为关羽主公的刘备为什么没有被袁绍所杀?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袁绍之所以不杀刘备,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袁绍昏庸。
留着刘备是为了证明自己讨伐曹操的正义性我们都知道,古代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发动战争都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这叫师出有名。当年袁绍的手下谋士曾经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到自己一方,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可是袁绍却犹豫了。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不是袁绍拥护的,所以不喜欢,还曾想另立天子,不过最后没成功。另一个原因就是把汉献帝接过来自己头上就多了个紧箍咒,做事就多了限制。
就在袁绍犹豫不决的时候,曹操出手了,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曹操利用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了河南地,就连关中都归顺了。这可把袁绍给后悔的要死,因此就想让曹操把汉献帝给送过来。可是曹操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同意,于是袁绍就想用强的,对曹操发起讨伐。可这讨伐就要有理由,要名正言顺。正好刘备被曹操打败前来投奔,不但自身前来,还带着在许昌时天子给的衣带诏。
不管有没有衣带诏,也不管这衣带诏是真是假,总之算是师出有名了,可惜名正言顺的讨伐曹操了。如果因为刘备的手下把自己的将领在战场上给杀了,而且刘关张三人失散后,关羽投降了曹操,当时还不算刘备的手下,就把刘备给杀了,这有点牵强。就像有人雇了一个工人,这个工人离开后在别人手下干活犯了罪,以前雇人的人还要受牵连,这说不过去。另一个就是如果杀了刘备,就相当于不承认汉献帝这个天子,一是刘备是皇室宗亲,是汉献帝承认的刘皇叔,另一个就是刘备带着衣带诏,就相当于代表着天子,把刘备给杀了,讨伐曹操就师出无名了。因此,袁绍也不可能在这档口就因为关羽杀了颜良就迁怒刘备,把刘备给一刀砍了。
袁绍并不蠢,袁绍已经看穿了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了袁绍难道曹操不知道吗?曹操当然知道。作为一个枭雄,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关心的。对于刘备这个在自己老窝许昌策反自己的手下,想覆灭自己的刘备来说,肯定会多一些关心。
当年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就看出了刘备的野心,并对刘备说出了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尔这样的话,虽然手下也劝曹操趁机杀了刘备,但由于种种原因和考虑,曹操没动手。但既然看出
了刘备的野心,肯定会有防备,更不要说脱离自己掌控后的刘备了。
既然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对于自己一心想招揽的关羽经过多次试探,知道关羽不可能会背叛刘备真心在自己手下做事,迟早要去追随刘备,借刀杀人的计策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曹操所利用。成了自己少了一个自己认定的对手刘备,而且会造成关羽和张飞得知刘备的死因后和袁绍死磕,给袁绍多树一个敌人,减轻自己的压力。不成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会造成袁绍和刘备的互相猜忌,何乐而不为呢?
在颜良被杀的时候,得到消息的袁绍肯定很愤怒,自己的手下大将被杀,不愤怒是不可能的。可是袁绍毕竟不是毛头小子,也是一方诸侯的存在,愤怒之后肯定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尽管袁绍有曹操所说的那些缺点,但袁绍还没昏庸到不分轻重,是非不分的地步。静下心来考虑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关羽杀了颜良而不是其他曹军将领,很明显的借刀杀人和离间计嘛。
所以说,袁绍看穿了曹操的计策后,尽管对自己手下大将的死很愤怒,但却不会再损失无法挽回的情况下,再去按照曹操的意愿去做,杀了刘备,中了借刀杀人之计让曹操坐收渔利。
看穿了曹操计策的袁绍要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虚怀若谷以吸引人才袁绍在董卓之乱时逃出京都洛阳后是怎么起家的,怎么被推举为反卓联盟盟主的?不就是因为袁绍家里是四世三公,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门生故吏遍天下,拥有巨大的名望,袁绍才能一呼百应,众多人才才都投奔袁绍而来。也正是袁家积累的声望够高,关东诸侯才会推举袁绍做的盟主。
袁绍自傲是自傲,但并不是没脑子的糊涂虫,也不是没有才能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东汉末年成为第一大诸侯势力。只能说袁绍在某些方面有些欠缺。因此,在看穿了曹操借刀杀人的计策后,既然不能让曹操的奸计得逞,自己又损失了手下大将,那么就应该利用这件事来挽回些损失,做到利益最大化。
所以,袁绍在得知自己的手下大将颜良被关羽给杀了后,权衡利弊,才会表面上做出恼怒的样子(实际也是真的愤怒),在手下的劝说下放过了刘备。表明的意思就是:看看,不是我不想杀刘备,是因为手下的劝说,才不杀的,像刘备这样手下杀了我大将的人我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人是不能接受的?有才能的人都赶快来投奔我吧!
这就像曹操几次放过背叛自己的人一样,都是给世人做个样子,好表现的自己求才若渴,不计前嫌的样子,显得自己大度以便天下人都来投靠自己。所以,袁绍不杀刘备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表现出自己的容人之量,好给世人一个好印象,以便今后招揽人才,减少自己这次的损失。
总结:袁绍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也不是杀不了刘备。能成为一方诸侯的袁绍又岂是无能昏庸之辈?只不过拥有一手好牌的袁绍却被曹操给打败了,人们才觉得袁绍昏庸无能罢了
如果汉献帝刘协在刘备手里?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刘协。
最近悟空问答里老刘家的新闻不少,上一篇问答我刚为刘禅翻了案,这一篇就要黑他的老爹了。刘协的童年和我们相比更为丰富,在他9岁的那年,这个可怜的孩子看见一个身材魁梧而油腻的大叔和一个有颜值但表情邪恶的小叔在喂自己的哥哥刘辩喝酒。酒入愁肠哥哥也就一动不动了,这对刘协无疑是一种童年阴影。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大叔事后让他做了皇帝,就这样,一个本该赏花赏月斗蛐蛐的孩子被推为了天子,之后被李傕郭汜掳走,后又被曹操挟持以令诸侯,虽没有实权,日子过的也算安稳。
曹操虽有吞并天下之心,且天子也在手上,但他时常会想起老友袁术的下场,因此并不敢直接废天子自行称帝。许多人认为刘协只是曹操的一个傀儡,其实不然,汉献帝虽入曹营,但身边还是有许多老臣还是抱着复兴汉室的希望,只不过刘协自身实力不够,老东西们也知道刘协只能暂时寄人篱下。更重要的一点,曹操阵营也有不少汉臣,“为守汉节不惜吾命”的荀彧就是代表人物,在当初是否迎献帝这一分歧上,荀彧直接主张将献帝接来,姑且先保住天子的性命。所以说曹操和献帝更多的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
刘备这个人很不低调,且不说他的皇叔身份是否属实,单看他给四个孩子起的名“封禅永理”就可见其野心。董承等人曾开会密谋除掉曹操,这次会议也邀请了刘备,恐怕刘备此时的想法并不是杀曹贼拥献帝,而是如果曹操死后自己就能摆脱其控制建立自己的势力。董承失败了,刘备跑了,慢慢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兵力,当请到诸葛亮时,他更关心的也是孔明口中三分天下的部分,并没有救天子的计划。可见,在权力的诱惑下没有人愿意轻易低头,刘备也不例外。如果刘协落入刘备手里,我想皇叔或许会在适当的时机搞一个献帝禅让,献帝暴毙,献帝发疯的桥段,之后义无反顾的继承汉统名正言顺登基。
当曹操死后刘协退位,刘备得知此事痛哭流涕,向世人宣布献帝被曹丕害死了,其实我们发现刘备从一开始就觉得扶汉无望,他做的每一步都是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我等后人也只是在这里闲聊家常,山阳公刘协能够安度晚年也算是一种幸福吧。再回过头来想想刘协还没刘备就大张旗鼓为其发丧,被称之为先帝,实在是有些讽刺。
文/车逻辑的逻辑
一个可攻可受可萝可御可能会专注文史的自媒体~
刘备的军事能力到底怎么样?
与政治上的成就相比,刘备在军事上的成就似乎暗淡了一些,给人感觉他经常打败仗,经常在逃命,有时还丢掉了妻子、儿子,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的军事才能很差,因为这些都是有客观原因的。
刘备一生战绩不佳,经常被人打败,这是事实。可能有人会说,关羽、张飞不是早就跟着他了吗,还有后来的赵云,有这么牛的猛将,刘备怎么还会打败仗呢?
这其实是误解,三国时代的战争不像我们在影视剧或小说里经常看到的那样,两军阵势一摆,然后主将出来一对一单挑,看看双方能打多少个回合,主将一败,一方也就败了,如果战斗都这样进行,那的确简单多了,有“五虎上将”保驾护航,刘备也就不用那么辛苦逃命了。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是阵法、战法的较量,是人马数量、训练水平的较量,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史书尽管也记载过关羽亲自在两军阵前力斩对方主将的事,但这样事在史书中是极少数的个案。
主将间一对一单挑在那时是很少发生的事,人马数量质量、后勤保障情况以及士气高低才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因素,有以弱胜强、以少打多的情况,但那不是常态,实力才是决定胜败的主导因素。
从刘备的情况看,尽管他一路奋斗,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但他走过的道几乎完全来自个人奋斗,较少有外力给予强援,在错综复杂的割据环境中,早期的刘备处于没有盟友、没有依托的状态,而他的出身也比较低,没有名望,这也让他吃了不少亏,反映在军事上就是不断打败仗。
刘备入主徐州后事业跃升到一个新台阶,但大家并不服他,袁术马上就来打他,刘备没有得罪过袁术,从来也没跟他打过交道,袁术打他,理由有些可笑,《英雄记》记载,袁术说:“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没有听说过有你刘备这个人,我就要打你,哪有这么不讲理的?但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刘备弱势就是起点低、无名无望,这种状况一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得以改变。
所以说,刘备早年经常打败仗是实力不足、名望不足、环境恶劣造成的,有军事才能方面的原因,但不是核心问题。刘备占领荆州后,实力不断增强,这时候就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来了。
取益州、夺汉中,尤其是汉中之战,诸葛亮没有参加,刘备亲自在前线指挥,对手是三国最著名的军事家曹操,刘备一举将其战败,说明刘备的军事才能也是比较突出的。
刘备的军事才能既有早年来卢植老师那里打下的一些基础,但更多的是刘备数十年里在战场上不断摸索积累、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即使不把刘备归入历史的名将序列里,但说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名“老兵”,大家应该不会有意见。